當前位置:秀麗範 >

情感 >學習 >

太祖世祖太宗世宗有何區別

太祖世祖太宗世宗有何區別

開國皇帝叫“祖”,繼承者叫“宗”。

太祖世祖太宗世宗有何區別1

自從大禹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王朝——夏朝,從此之後,我們也就走完了原始社會,從而邁進了“家天下”的時代。

至此,“家”以及“家族”的概念,也就開始在中華民族的內心深處,開始生根發芽了。

如果要聊起“家族”這個的話題,那麼有兩個詞,我想是不能迴避的,也是爲我們大家所熟知的,那就是“太祖太宗”和“列祖列宗”。

什麼是“太祖太宗”?什麼又是“列祖列宗”?“太祖太宗”與“列祖列宗”,這樣的“祖宗”,我們該如何區別呢?

首先,我們先來看“太祖太宗”。關於“太祖太宗”,其實這是兩個詞,即“太祖”和“太宗”。

不過,這卻與我們普通人扯不上什麼關係,因爲“太祖”和“太宗”,都是古代帝王的廟號(皇帝死後,被供奉在廟裏的`稱呼)。

當然,這二者也是有區別的,“太祖”多爲開國皇帝的廟號,而“太宗”則一般都是第二代皇帝的廟號,比如:唐太宗、宋太祖、宋太宗、明太祖、清太祖、清太宗等等。

太祖世祖太宗世宗有何區別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太祖太宗”並不是和我們毫無關係,而是多少還有那麼一點兒。

因爲在“祖宗十八代”之中,我們的“七世祖”,就稱爲“太祖”;至於“太宗”,和我們就真沒什麼關係了。

接着,我們再來看“列祖列宗”。與“太祖太宗”不同,“列祖列宗”只是一個詞,一般是不能分開使用的,它指的是歷代的祖先。

“列”,就是“各個”、“所有”的意思,所有“列祖列宗”也就是“所有的各位祖先”,當然,也就是“歷代的祖先”。

另外,我們也許已經看出,在“列祖列宗”這個詞中,“祖”與“宗”其實應該是同一個意思,也就是它們的“合體”,即“祖宗”之意,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祖先”。

也許有朋友會提出這樣的疑問,那就是:既然在“祖宗十八代”中有“太祖”的稱謂,那麼就沒有“列祖”的稱謂嗎?或者有沒有“列宗”的稱謂呢?

我們剛剛已經說了,“列祖列宗”是不能分開的,它是一個詞,是對所有的祖先的統稱,所以,在“祖宗十八代”裏面,是沒有“列祖”和“列宗”的稱謂的。

不過,雖然沒有“列祖”,卻是有“烈祖”的,此“烈”非彼“列”,音同字不同,在“祖宗十八代”中的“烈祖”。

這個“烈”字是帶有四點水的烈,“烈祖”即爲“六世祖”,僅次於“七世祖”的“太祖”;換句話說,“太祖”是“烈祖”的爸爸,“烈祖”是“太祖”的兒子

太祖世祖太宗世宗有何區別2

太祖、世宗、玄宗、熹宗、思宗,這些廟號都有什麼區別?

廟號,意思就是皇帝在於廟中被供奉時所稱呼的名號,起源於重視祭祀與敬拜的商朝。最初並不是所有君王都有廟號,一般君王死後會建築專屬的家廟祭祀,但在幾代之後就必須毀去原廟,而於太廟合併祭祀,合於太廟祭祀稱之爲“祧”;

“祧”這件事情有實際上的作用,如果每個君王的廟都留下,數代之後爲數衆多的家廟會有祭祀上的困難。而對國家有大功、值得子孫永世祭祀的先王,就會特別追上廟號,以視永遠立廟祭祀之意。

商朝所建立的,可謂最原始的廟號只有四種,創基立業曰“太”(太祖湯、太宗太甲)、功高者曰“高”(高祖王亥、高宗武丁)、世代祭祀曰“世”(世祖盤庚、世宗且甲)、中興者曰“中”(中宗且乙),另外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標準,給予祖或宗的稱號。周朝未使用廟號,僅使用諡號。衛國使用諡號,《國語》中出現了衛烈祖康叔、衛文祖襄公、衛昭考(考妣的考,父親)靈公三人的廟號。

秦始皇建立中國第一個中央集權的王朝—秦朝之後,認爲爲先君尊上廟號、諡號是“子議其父、臣議其君”的不敬行爲,因此不但未使用廟號,連同諡號制度一併廢止。秦朝改用世數,例如始皇帝、二世皇帝、三世皇帝等。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把咸陽的信宮改爲“極廟”,以象天極。秦始皇死後,秦二世又將極廟改爲“始皇廟”,奉爲“帝者太祖之廟”。

漢朝時期,兼採傳承自商朝時期的廟號制度及來自於周朝的諡號制度。初時,漢朝對於廟號仍本着商朝時期的初衷,廟號的'給予極爲慎重,不少皇帝因此都沒有廟號。劉邦是開國君主,廟號爲太祖(但司馬遷在史記中記爲高祖,後世多沿用之),諡號爲高皇帝(諡法無“高”,以爲功最高而爲漢之太祖,故特起名焉)。

太祖世祖太宗世宗有何區別 第2張
  

漢朝強調以孝治天下,所以繼嗣皇帝諡號都有“孝”字。兩漢皇帝人人都有諡號,但有廟號者並不多。

西漢立國後很長一段時間重視黃老之術,對周禮的“七廟”制度並不重視。東漢末年蔡邕曾說西漢“宗廟之制,不用周禮。每帝即位世,輒立一廟,不止於七,不列昭穆,不定迭毀”。劉邦死後,惠帝在長安城內爲其建有高廟,也稱高祖廟,“漢高祖”稱呼由此而來(惠帝還令郡國諸侯各立高祖廟)。

但是後來漢元帝重定宗廟制度時,把高廟定爲帝者太祖之廟,劉邦的廟號也正式定爲太祖。除了長安城內的高廟之外,在渭北劉邦長陵附近還建有高帝原廟,後來把沛縣的劉邦行宮也改爲原廟。此外長安城內的高廟之西還有惠帝廟(《漢書·景帝紀》:“孝惠廟酎,奏文始五行之舞”),也有人認爲是在長陵原廟之西。

自從文帝之後,西漢諸帝大多於生前建陵時,在陵旁爲自己營建生廟,如漢文帝顧成廟、漢景帝德陽廟、漢武帝龍淵廟、漢昭帝徘徊廟、漢宣帝樂遊廟(裏裎廟)、漢元帝長壽廟、漢成帝成陽廟等等。

由於是皇帝生前所建,忌諱稱“廟”,所以在皇帝在世的時候一般稱爲“宮”,比如漢景帝德陽廟也叫德陽宮,漢武帝龍淵廟也叫龍淵宮。皇帝死後,這些廟則變爲陵廟。西漢長安沒有統一祭祀列祖列宗的宗廟,這些陵廟實際上就行使了宗廟的職能。

到漢元帝時期,天下有帝廟一百七十六處,比如太上皇(劉邦之父)有太上皇廟、太上皇原廟、太上皇陵廟,高帝有高廟、原廟,惠帝有惠帝廟等等。此外西漢各個郡國、以及諸帝生前曾經巡幸之處也都建廟,比如漢武帝廟在關中地區就有五座,分別在咸陽、興平、臨潼、富平、耀州境內。漢朝“事死如事生”,這些帝廟的日常膳食、宮女、衛卒和每年多次祭祀活動帶來沉重的財政負擔。

漢元帝登基後不久,就開始按照儒家禮法來修改宗廟制度。當時丞相韋玄成等人提出“高帝受命定天下,宜爲帝者太祖之廟,世世不毀,承後屬盡者宜毀……太上皇、孝惠、孝文、孝景廟皆親盡宜毀”。

大司馬許嘉等人認爲漢文帝“除誹謗,去肉刑,躬節儉,不受獻,罪人不帑,不私其利,出美人,重絕人類,賓賜長老,收恤孤獨,德厚侔天地,利澤施四海,宜爲帝者太宗之廟”;廷尉尹忠等人認爲武帝“改正朔,易服色,攘四夷,宜爲世宗之廟”。

最後漢元帝把高帝廟、文帝廟、武帝廟定爲太祖、太宗、世宗廟,把太上皇廟、惠帝廟、景帝廟拆毀了,郡國所設的帝廟也都拆毀。

漢成帝死後,關於漢武帝世宗廟應不應該親盡而毀的問題也展開過爭論,最後漢哀帝決定保留。漢平帝時期,按照王莽的意見,又把宣帝廟定爲中宗廟,元帝廟定爲高宗廟,“天子世世獻祭”。西漢諸帝廟號至此確定下來。東漢時期還有一些變動,比如取消了元帝“高宗”、成帝“統宗”、平帝“元宗”的廟號。

到了唐朝開始,原本慎重嚴謹的廟號制度大爲放寬,除了部分亡國之君及短命皇帝之外,一般都有廟號,因此原始的四種廟號不敷使用,因此逐漸參考諡法訂出新的廟號,不過甫開國的前幾代君王,其廟號大多仍使用傳承自商朝的原始四個廟號。而也是自唐朝以後,廟號在前、諡號在後的連稱方式,構成已死帝王的全號。

因爲唐朝以前的皇帝有廟號者較少,所以對歿世的皇帝一般簡稱諡號,如漢武帝、隋煬帝,不稱廟號。唐朝以後,由於皇帝有廟號者佔絕大多數,而諡號從武則天開始字數不斷增加,到明清已經增加到十七字甚至二十三字,稱呼上有所困難,所以史書多稱廟號,如唐太宗、宋太宗等。

另外,由於後世皇帝諡號字數膨脹,且幾乎只要是後人接位的皇帝子孫都會給父祖上美諡,故諡號實際上無法顯示皇帝評價,而廟號反而成爲了事實上的諡號。

一般來說,廟號的選字並不參照諡法,但是也有褒貶之意:太祖、高祖開國立業;太宗發揚光大;世祖、成祖開創新時代;世宗有守成令主的美譽,但也指世系傳承發生偏移;仁宗、孝宗、睿宗乃仁愛孝順的賢主;憲宗、聖宗是中興之主;哲宗、興宗、成宗、顯宗是守成之君;

肅宗有中興意願卻沒有成功,有心無力;宣宗、景宗有功有過;寧宗過於懦弱;德宗遭遇動亂被迫逃亡;高宗由盛轉衰;玄宗、真宗、理宗、神宗、道宗爲人好玄虛;文宗文弱無能;武宗偏好武力;

度宗、定宗、順宗僅是過渡君主,影響不大;穆宗、光宗在位時間短且作爲少;惠宗治國無方,江山殘破;熹宗、僖宗昏庸腐朽;哀宗、思宗則應用於較爲悲情的亡國之君。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iulifan.com/qinggan/xuexi/51kj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