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秀麗範 >

情感 >學習 >

廟號和諡號的區別

廟號和諡號的區別

廟號是皇帝死後,在太廟立室供奉祭祀時,給他們特別起的名號;諡號是古代君主、諸侯、大臣和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後名號。

廟號和諡號的區別1

在古代,廟號和諡號,都是對逝去的特殊身份的人一種專有稱謂,等於是對他們生平事蹟和品德修養的一個評價定論。它們之間,主要在定義內涵、起源時間、適用對象和字數數量等四個方面不同。

這兩個稱號最大的區別在於,廟號只能皇帝身份的人使用,而諡號可以是皇帝、大臣、貴族和妃嬪等人使用。

一、定義內涵

1.廟號。廟,是古代祭祀供奉先人的固定場所。廟號是皇帝死後,在太廟立室供奉祭祀時,給他們特別起的名號,且都是褒義詞。如高祖、太宗、仁宗等。

2.諡號。諡號是古代君主、諸侯、大臣和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後,根據他們的生平事蹟與品德修養,評定褒貶,而給予一個蘊含善意評價或帶有評判性質的稱號。

二、起源時間

1.廟號。起源於商朝,是在商朝就已經確立的一種稱號制度,一直沿用至清末。廟號不遵從諡法,獨立實行。

2.諡號。起源於西周,有嚴格的諡法內容,大家參照執行。秦始皇統一全國後廢除諡法。

在漢代又恢復諡法,且特別重視,並在朝廷設立“大鴻臚”職務,專管王公大臣的諡法。自唐朝逐漸興盛發展和日趨完善下來,到明清時期就形成了固定的模式。

廟號和諡號的區別
  

三、適用對象

1.廟號。廟號是皇帝專享稱號,不是所有的皇帝都有資格擁有。廟號最初非常嚴格,按照“祖有功,宗有德”的標準,必須是對國家有大功的開創基業、拓土開疆和治國安邦的開國君主或中興之主才能使用,因爲只有他們纔有資格進祖廟,尊享後代永遠祭祀。

廟號,一般使用“祖”或“宗”兩個字,且稱呼的人身份截然不同,排列永遠是先“祖”後“宗”。開國皇帝或王朝奠基人,會被稱爲祖,如唐高祖李淵、宋太祖趙匡胤、明太祖朱元璋、漢高祖劉邦、漢世祖劉秀和元世祖忽必烈。

後面的建國皇帝,有卓越才能和重大功績的,纔會被稱爲宗,如唐太宗李世民、宋太宗趙匡義、唐玄宗李隆基。

唐太宗李世民

萬事有特例,歷史上也有皇帝,因特殊歷史功績和時代背景,被尊稱爲祖的。

一是五代十國南北朝時期,後梁、後晉、後漢、後周、南唐、後蜀和閩國等小國,雖然存在時間短,但開國帝王廟號,基本上都是祖。如後梁太祖朱溫、後晉高祖石敬瑭、南唐烈祖李昪、北漢世祖劉崇等。

二是明朝有個例外,就是明成祖朱棣,本來廟號是明太宗。嘉靖年間,皇帝想把自己父親興獻王牌位放進太廟,又不敢擠掉血緣關係最遠的朱棣,就把明太宗升級爲明成祖,與明太祖共享萬世尊崇。

當然,朱棣本是跟隨朱元璋開創大明基業的重要人物,歷史有重大貢獻,也受得起這份殊榮。

三是大清王朝更是特例很多,他們的開國皇帝廟號有“三祖一宗”。第一個皇帝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建立後金,奠定愛新覺羅統治基礎;第二個皇帝是清太宗皇太極,改國號“清”,不可能跟着稱祖;

第三個皇帝是清世祖福臨(順治帝),定鼎中原,是清朝入關的第一個皇帝;第四個皇帝是清聖祖玄燁(康熙帝),平三藩、收臺灣、驅沙俄,在位時間最長,開創了最強大國力的康乾盛世。

廟號和諡號的區別 第2張
  

2.諡號。諡號的應用比較廣,並不是帝王獨有,王公大臣和後宮妃嬪都有資格死後得到諡號。除了這些“官諡“”,還有“私諡”,就是一些在民間有社會影響力的人死後,他們的門生、親戚也可以給予評價,確定諡號。

隨着時間的發展,後來賜諡權集中到了皇帝手中,都要由皇帝確定。皇帝的諡號,由後面的'皇帝確定;其他人員的諡號,由下面提出皇帝審批,或皇帝親自賜予。

諡號,既然是評價,就會有優劣等級,它共分爲上諡、平諡和下諡三個層次。

一是上諡,爲表揚類,如:“文”表示“經緯天地”的才能或“勤學好問”的品德,“康”表示“安樂撫民”。

二是中諡,爲同情類,如:“愍”表示“在國遭憂”,“懷”表示“慈仁短折”。

三是下諡,爲批評類,如:“煬”表示“好內遠禮”,“厲”表示“殺戮無辜”。

古代,除對帝王可以稱呼其“諡號”外,稱呼大臣、學者名流的“諡號”也是一種尊稱;有些人的諡號,由於經常被後人稱呼,幾乎成爲了他們的別名,如曾文正(曾國藩)、嶽武穆(岳飛)等。

四、字數數量。

1.廟號。廟號均爲兩個字,如漢武帝劉徹,廟號世宗,諡號孝武皇帝。

2.諡號。諡號的字數,有1、2、3、4字,也有10幾和20多字的。

一是在先秦,諡號多是1字,如秦穆公、晉文公;也有2、3字的,如趙孝成王、衛睿聖武公。

二是在漢代,諡號多爲2字,如漢文帝劉恆諡爲“孝文皇帝”。

三是在唐朝,諡法成爲了皇帝滿足虛榮心的工具和褒貶大臣的手段。從武則天開始,打破了皇帝1、2、3字諡號慣例,她追諡唐高宗李治爲“天皇大帝”。稱帝后,又開創皇帝追尊四代祖宗的先例,更開創了皇帝生前使用尊號諡美的先例。

之後,有的皇帝在位時被奉上好幾次尊號。如唐玄宗開元27年受尊爲“開元聖文神武皇帝”。尊號的增加,也影響了諡號,自唐高宗以後,大多數皇帝的諡號都在4字以上。

廟號和諡號的區別 第3張
  

四是在明清時期,諡法內容基本固定,各層級人員的諡號字數也被固定了下來。明代皇帝諡字爲17字,親王1字,大臣2字,如明成祖諡號爲“後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

清代皇帝諡字爲21字、23字或25字,親王1字,大臣2字,如咸豐帝的諡號爲“協天翊運執中垂謨懋德振武聖孝淵恭端仁寬敏莊儉顯皇帝”。皇帝諡號字數太多記不住,需要搞個簡稱,就看諡號中皇帝前面的那個重點字。如咸豐帝簡稱,就是“大清顯皇帝”。

同時,在清代對大臣諡號規定:一品大臣過世,按例請皇帝決定是否授諡。一品以下官員除非特旨,概不授諡。得諡號的,只有曾進入翰林,或獲授大學士的才用“文”字。

而“文”字的諡號中,又以“文正”最爲難得,只能出自特旨,不能由羣臣自己擅自商議。在清朝200多年,只有8人獲諡“文正”,如曾國藩。“文正”以下的諡號是“文忠”,只有約10人,如李鴻章;再下是“文襄”(如左宗棠)、“文恭”等。

五、清朝皇后與皇帝的諡號關係

在清朝,皇后的諡號一般在17字左右,比皇帝少了很多。只有慈禧太后例外,她的諡號長達25字,與咸豐皇帝等人一樣多,可見慈禧在清朝後期的影響力。慈禧的諡號爲“孝欽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配天興聖顯皇后”。

同時,無論哪位皇后的諡號,都要以“孝”字起首,與對應皇帝諡號最後一字相同爲尾。

皇后諡號也有重點字,就是“孝”後面的第一個字,這樣皇后諡號簡稱一般爲五個字。例如慈禧,她的諡號簡稱爲“孝欽顯皇后”,這個“欽”爲她諡號的重點字,“顯”字則和咸豐皇帝諡號的最後一字對等。

廟號和諡號,也是對前人的一個規範敬稱,屬於書面語的稱呼。而對皇帝使用年號的稱呼,則屬於一種民間稱呼,方便記憶。

如乾隆皇帝:他是清朝第六位皇帝,名字“愛新覺羅·弘曆”,年號“乾隆”,廟號“高宗”,諡號“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皇帝”,簡稱“大清純皇帝”。

廟號和諡號的區別2

1、定義不同

廟號早在漢朝時期,以及之前朝代,不是每一個皇帝都能夠有廟號的,在商朝就有規定“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標準,商朝天子有廟號的就六個,漢朝也是隻有七個,非常稀缺的.。

但是諡號每個皇帝都會有的,在一個皇帝死了之後,就由大臣、諸侯評價皇帝的功德,並給出讚揚、貶低或者同情的諡號。

比如說皇帝有才能,讓百姓安居樂業,就會給上諡,比如說“康”、“文”之類的,但是如果一個皇帝非常不好,就會給出惡諡,比如周厲王,“厲”就是一個非常不好的諡號。

2、廟號和諡號都是隨着時間變化,廣泛用處也會有改變。

廟號早在漢朝時期非常稀缺,有一些皇帝擅自給出廟號後,後面的皇帝不認,還會將廟號摘掉,所以廟號是非常嚴格的,比如“文景之治”的漢景帝,就沒有廟號。

在漢朝後,每個皇帝不管文治武功,除了亡國之君和短命的皇帝,都有廟號,廟號就變得不那麼重要了,唐朝對以前的皇帝更多的稱諡號,比如說隋煬帝、漢武帝。

廟號和諡號的區別 第4張
  

但是唐朝的皇帝很喜歡把諡號加長,這也是爲了虛榮,武則天的諡號就不是一兩個字的諡號,而是到了四個字以上。

在明朝的皇帝諡號就有17個字,清朝皇帝甚至有20多個字,所以從唐朝開始,更多的是用廟號來稱呼皇帝,比如唐太宗、宋太祖。

標籤: 諡號 廟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iulifan.com/qinggan/xuexi/lre7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