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秀麗範 >

情感 >學習 >

清朝溥儀父親載灃的晚年結局

清朝溥儀父親載灃的晚年結局

載灃病逝,終年68歲。

清朝溥儀父親載灃的晚年結局1

載灃是清末時期的風雲人物,作爲清代最後一任攝政王,他親眼目睹了清廷的覆滅。

通常認爲,他是一個庸碌無爲之人,其在任期間,清帝國面臨了各種各樣的問題,對於這些問題他沒能找出任何應對之法。可以說,清朝的滅亡與他這種身居高位的人是有一定干係的。

載灃是首任醇親王奕譞的第五子,慈禧太后名義上的外甥,光緒皇帝的異母弟,末代皇帝溥儀的生父,生於光緒九年(1883年)。載灃七歲喪父,作爲剩餘兄弟中年紀最長者,他繼承了醇親王的爵位。

載灃雖然身爲天潢貴胄,但是,身上卻毫無公子哥驕墮放縱的習氣,不僅行爲端正,說話做事有分寸,而且,還頗爲重視氣節,在皇族中的形象很好。辛亥革命的爆發,對於當時的清朝官員來說,是非常突然的一件事情。然而,仔細觀察當時的局勢,這種變亂的發生,又在情理之中。

而載灃,對這種突變的局勢,還是很看得開的。在失了大權之後的當天,他當即回到了自己的府中,一臉釋然地對自己的`福晉笑言:“此後自己除了抱孩子以外,沒別的事可做了。”載灃說到做到,在解職後的十幾二十年間,他真的只過着自己的那份安穩生活,沒有捲入到各種政治漩渦之中興風作浪。

當初,袁世凱說好的要民主共和,結果,“總統”的名字沒用上幾天,又改回了“皇帝”。對於此事,載灃以“胡鬧”二字評論,認爲:“這種行爲不得人心,所以,袁世凱的統治勢必不會長久。”果然,僅八十一天過後,這場鬧劇就以袁世凱本人的死亡而草草結束。

民國成立之後,才安穩了幾年功夫,天下又亂了。

清朝溥儀父親載灃的晚年結局
  

當時,張勳帶着自己的辮子軍入京,將小兒溥儀重新扶上了皇位。見到這樣的情勢,許多前清遺臣開始笑了,他們認爲大清的江山又回來了,而自己作爲大清的舊臣,自然是可以重享富貴。之後,這些人紛紛派人給載灃傳去他們所認爲的喜訊,希望載灃能夠重新出山,再度爲皇上出策出力。

然而,對此事載灃卻表現得非常淡定,根本不爲所動。他對局勢看得很明白,認爲:“張勳這票人胸無才識,根本成不了什麼大事。”於是,想也沒想的就拒絕了。而事情的發展,也正如他所料,所謂的復辟,不過只持續了十幾天,便潦草結束了。

又過了幾年,日本人發動九一八事變,將東北三省收入囊中。彼時,他們找到溥儀,拉攏他做僞滿洲國的皇帝,以掩蓋自己侵略中國的行徑。載灃聽聞此事,當即勸阻溥儀說:“此事萬萬行不得。”不過,最後溥儀沒聽他的,執意要做別人的牽線木偶。

之後,僞滿洲國成立,日本人又想將載灃拉攏進僞滿洲國,爲其撐撐門面。但是,這種賣國求榮的事,卻被載灃一口回絕。

由此見得,載灃作爲一個清朝遺老,思想上也許有些迂腐守舊,但是,在民族大義這種關鍵問題上,他的立場卻是非常鮮明的。

在1925年的一個下雪天,清朝的死敵孫中山,親自前往載灃的宅子拜訪,這在當時是一件令人匪夷所思的事。因爲此二人,一人爲清末皇室成員,亦是一代攝政之王,一人爲革命軍領袖,是推翻清朝的關鍵人物,二人可說是勢同水火。

然而,此二人雖然從前是爲死敵,但是,此次見面卻彷彿想多年老友。

孫中山對載灃當年在關鍵時刻,舍掉自己名位的舉動讚歎不已,認爲:他這種以國事爲重、不顧個人榮辱的做法,是非常值得稱道的。並說:“你在此後沒有參與滿清舊臣發起的各種復辟活動,亦是一種很有風骨的行爲。”

當然,孫中山還認爲:載灃在戊戌變法之時,就已經看透了袁世凱奸詐的本質,只是因爲能力有限沒能當機立斷除掉他。

對於這個說法,便是見仁見智。

作爲迴應,載灃也表示:“自己對民國政府是非常支持的,清朝覆滅那是歷史的必然,是不以人的意志而改變的。而自己,當時處於那個位置,只是做了一點該做的事,是理所應當的。”這次見面非常愉快,會面結束時兩人還照了一張合照,將這一刻永遠地記錄下來。

本來,載灃說好下次他也要去拜訪孫中山一次,不想,天不遂人願,這次見面的一個多月後,孫中山先生就猝然離世了。

載灃聽聞此事,心情非常悲痛,連府中都充滿了沉悶的空氣。他將之前那張合照放在自己的房中,在照片周圍放上一圈素花,焚香點燭,日夜悼念,祈禱這位爲中國進步做出過重要貢獻的人,能一路走好。

據說,載灃非常喜歡唐代詩人白居易的一首詩:

“蝸牛角上爭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

隨貧隨富且歡樂,不開口笑是癡人。”

這首詩名爲《對酒》,講的是人生一世真的如電光火石般短暫,而那些執着於富貴榮辱的人,卻真的太傻。載灃爲何能夠對自己這種大起大落的人生際遇看得如此之淡,後人也許能從此詩中尋找到一些答案。

1951年初,載灃因感染風寒去世,終年68歲,死後葬於北京西郊福田公墓。至此,中國最後一任攝政王,走完了自己傳奇而坎坷的一生。

清朝溥儀父親載灃的晚年結局2

清朝最後的皇帝溥儀

一、第一次繼位(1909年到1912年)

各位應該都清楚,清朝末期的時候,大權是掌握在西太后慈禧的手中的,光緒帝不過就是個沒有實權的提線木偶罷了。

不過,長於深宮婦人手的光緒帝卻並不甘心在慈禧的手中做一隻好看卻不中用的金絲雀,這位皇帝還是有些個勵精圖治的心思的,要不然也不能聽信康有爲、梁啓超之流的勸諫,搞一個戊戌變法不是?

可惜的是,年輕的皇帝還是鬥不過久經歷練的'“老妖婆”,戊戌變法百日過三便告吹,政變之後光緒也被囚。想是因爲鬱鬱寡歡,光緒帝的身體是一日不如一日,而慈禧也預感到時日無多,就開始暗中準備。

光緒無子,但是國不可一日無君,慈禧於是就想了個招兒,過繼過來不就完了?因此,溥儀便被幸運地物色中了,做了儲君的角色,在光緒身死後,便順利繼承皇統。老天爺許是怕光緒太寂寞了,老佛爺隨後便也撒手人寰。帝國重任,挑於稚童一肩。

但是,清末實在是動亂不止,1911年10月10日,著名的武昌起義如炸雷般爆發,清廷上下一片惶恐。

而後大家對此便是極爲熟悉了,清廷派遣袁世凱南下彈壓,不過袁卻有自己的小心思,經過一番運作,終於是依靠權術手腕輕鬆竊取了革命成果,不僅順利逼迫溥儀退位,而且自己還成了中華民國的臨時大總統。

二、第二次繼位(1917年7月1日到1917年7月12日)

袁世凱雖然成了竊國大盜,但是對於溥儀還算是客氣,日子過得不僅不拮据,仍然是派頭十足。

1915年,袁世凱終於稱帝,可惜在世道上沒幾個人願意爲他搖旗吶喊,反而是唾棄者居多。終於在轟轟烈烈的護國運動下倒臺,最終袁病死於1916年6月6日。

而後不久,北京的黎元洪與段祺瑞兩位大人物爆發矛盾,張勳率領辮子軍一路北上,雖然打着“調停”的名義,背地裏卻在謀劃復辟的大事。

1917年6月30日,張勳在清宮召開“御前會議”,於7月1日趕跑了黎元洪,12歲的溥儀成功復辟稱帝。

不過,這次復辟本就匆匆準備,加之各地響應者寥寥,終於在全國上下一片討逆聲浪中告終,鬧劇僅僅持續了不過12天。而後,溥儀又只好接着退位。

清朝溥儀父親載灃的晚年結局 第2張
  

三、第三次繼位(1934年—1945年)

連着當了兩次皇帝,結果還是如一隻皮球一樣在不同人之間傳來傳去,想來這對於年幼的溥儀來說倒是有夠諷刺。

而後不久,廢帝溥儀開始接觸到西學,因此是眼界大開,懂得越多也愈發覺得自己處境危險,期間甚至想要逃離這個惱人的紫禁城,然後出洋留學。不過,因王公聞訊阻止才未實現。

而後,民國大亂世開啓,一方又一方的軍閥,是你方唱罷我登場,好不熱鬧!

但是,這可讓溥儀更是着急離開北京這個是非之地。終於,經過一番準備,1925年溥儀移居天津,並足足在天津衛生活了7年。

這7年裏,溥儀搖擺不定,卻也在積極謀劃復辟。而這位末代廢帝的第一拉攏對象就是野心勃勃的日本。

當然,日本人也沒讓他失望。1931年策劃了九一八事變,東北全境淪陷,而後不久,日本人扶植溥儀做了傀儡皇帝,建立了所謂的“滿洲國”,溥儀也成了“康德大帝”。

但是,日本人難道是真心想要幫助這個亡國皇帝嗎?顯然不是,溥儀僅僅是日本人手中的棋子而已,不僅處處受到監視,事事也受到嚴格地限制,所謂的手中權柄更是一紙空文,隨意予奪。

極端壓抑地溥儀想要逃跑,然而,他跑得掉嗎?於是,只能日復一日重複着膽戰心驚的日子。

不過,橫行一時的日本最終還是戰敗了,蘇聯紅軍血洗關東軍,溥儀自然也被俘虜。而後新中國成立後不久,溥儀便被引渡回國。後來經過特赦,末代皇帝成爲了一名普普通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

然而,晚年生活對於溥儀來說卻也並不如意,生活落魄也就算了,起碼食物尚可果腹,住房尚可遮雨。最令其痛苦的,莫過於是精神和肉體雙全的巨大折磨。

本就是他人手中玩物的無力以及年幼被禍害至於不能行那巫山雲雨的歡愉,命運,到底在不在他手中至今恐怕都是一個通玄的問題吧。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iulifan.com/qinggan/xuexi/k17d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