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秀麗範 >

情感 >學習 >

北方水墨山水畫的創始人

北方水墨山水畫的創始人

北方山水畫派的創始人是荊浩。

北方水墨山水畫的創始人1

中國水墨畫是由誰創造的

在中國畫中,以中國畫特有的材料之一,墨爲主要原料加以清水的多少引爲濃墨、淡墨、幹墨、溼墨、焦墨等,畫出不同濃淡(黑、白、灰)層次。別有一番韻味稱爲“墨韻”,而形成水墨爲主的一種繪畫形式叫水墨畫,它的創始人是馮健一.

北方水墨山水畫的創始人是 北方水墨畫代表人物風格

中國的水墨畫由唐代詩人王維所創。

是 唐代王維創造的

北方水墨山水畫的創始人
  

北方山水畫派的特點是什麼

北方山水畫派的特點 北方山水畫派的幾位畫家是各有特點;關仝的“峭拔”、李成的“曠遠”范寬的“雄傑”、歷來被稱爲“三家山水”,他們都因爲各具個性而自成一體,而三家又都來源於荊浩,表現雄偉峻厚、風骨峭拔的突兀巨壑,用硬性的“釘頭皴”、“雨點皴”、“條子皴”描繪出北方石質堅凝的山體,是他們共同的特色。所以,他們共同組成了五代至北宋初山水畫中的“北方流派”,與以柔性線條描繪平緩溫潤的江南山水的“南方畫派”有着本質區別。

北方畫派以荊浩、關仝、李成、范寬爲代表。南方畫派以董源、巨然爲代表。關仝是荊浩的弟子,他畫山水常常表現出陝甘一帶山川的特點。北宋米芾說他“工關河之勢,峯巒少秀氣”。關仝的`在意境上甚至超過了荊浩。有了自己的一套風格,被稱爲“關家山水”。他的畫風很純樸,被譽爲“筆愈簡而氣愈壯,景愈少而意愈長”。

關仝喜歡描繪秋高氣爽的山林,身居山中的村人和隱士的生活,畫面細緻微妙,非常逼真,像身臨其中,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他與荊浩並稱爲“荊關”。北宋人將他與李成、范寬並列爲“三家鼎峙”,具有很大影響。關仝傳世作品有《山豀待渡圖》及《關山行旅圖》等。

北方水墨山水畫的創始人2

北方山水畫派的創始人是荊浩。

荊浩中國五代後梁最具影響的山水畫家,博通經史,並長於文章。孟州(今河南濟源)人。大概生活在公元870—940年間。荊浩博通經史,博雅好古,能寫文章,也能作詩。

唐末之時,中原地區藩鎮割據,天下大亂。荊浩不出來作官,隱居在太行山中一個叫洪谷的地方,自己耕種幾畝山田餬口。他每天在山中寫生,畫了數萬本之多的素描。經過多年的研究和磨礪,荊浩成爲一代山水畫大師。

北方水墨山水畫的創始人 第2張
  

擴展資料:

荊浩是我國唐末至五代時期著名的山水畫家和理論家,不僅創造了筆墨並重的北派山水畫,被後世尊爲北方山水畫派之祖。荊浩十分重視在山水畫創作中對“真”的'思考和運用。

他提出了“六要”、“圖真”、“四品”、“二病”等理論要點,是古代山水畫理論中的經典之作,比更早時期南齊謝赫的“六法論”有所發展,具有更高的理論價值。

荊浩通過對太行山博大雄渾氣質特點的領悟,創作出許多類似《匡廬圖》這樣的大山大水,從而開闢出全景式構圖和寫真式技法,實現了與《筆法記》所推崇的“真”在理論及創作實踐上的統一。荊浩開創的寫實繪畫風格對北方山水畫派的形成和發展,起到重要的引領作用。

北方水墨山水畫的創始人3

荊浩——北方山水畫派創始人

在淨影峽谷的一處絕壁之上,有一幅天然形成的山水畫,中國傳統水墨畫的諸多元素全都蘊含其中,鬼斧神工,妙筆天成。傳說,這裏就是荊浩師法自然,創立中國山水畫的地方。

中國水墨山水畫興起於中唐。發展到五代十國時期,明顯地形成南、北兩派。北派之祖是荊浩,南派之祖爲董源。他們分別以北方景色和江南景色爲藍本,各自創造出美妙動人的藝術境界,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和藝術風格。北派剛勁挺拔,雄偉峻厚,以壯美取勝;南派則柔和平淡,溫潤清麗,以優美見長。

荊浩是唐以前山水畫理論的集大成者,又是中國水墨山水畫理論的開創者,是北方山水畫派的創始人。

荊浩畫風之源,首先在於北方大自然的陶冶,巍巍太行山乃是其天然粉本。從藝術表現手法考察,他主要接受了王維、張璪的影響,同時兼取吳道子、項容之長,創造出有筆有墨、峻厚雄偉的壯美之境,陽剛之氣,令人觸目,更令人讚歎。

由於荊浩常年隱居山林,一方面潛心向佛,一方面臨摹自然之山水。好山好水原本也是極有靈性的物件,長時間的實景臨摹,讓他悟出了一種全新的中國畫技法,形成了“有筆有墨,水暈墨章,大山大水,開圖千里”全新藝術風格。

荊浩隱居於太行洪谷的淨影寺中,悉心山水繪畫藝術,創作了不朽的傳世名畫《匡廬圖》,完成了著名的山水畫論《筆法記》與《畫山水賦》(又名《山水訣》)。他的弟子關仝的山水畫成就更有青勝於藍之譽,史稱“荊關山水”。“荊關山水”的出現,標誌着中國古代山水畫體系的完全獨立與藝術成熟,荊浩因此被尊稱爲古代山水畫宗師。然而,荊浩隱居作畫之太行洪谷,到底位於何處,自北宋以來,一直說法不一,至今無人辯證,使之成爲古代繪畫史上一個千年懸案。

從隻言片語的歷史典籍中我們可以瞭解到,唐乾符元年(874)前後,荊浩由河南濟源的家鄉來到開封,得退休宰相裴休的關照,曾爲唐末地方小吏。在開封做官期間,荊浩並不安心政務,而是依舊癡迷於繪畫,所以,他也沒有得到應有的提升,這讓年輕的荊浩頗感失望。

裴休當時已經退隱,在開封雙林禪院居住,他看到自己這位小老鄉並不安心官場,而且幹得也不開心,乾脆邀請他到寺中小住。裴休看到荊浩的繪畫技藝非凡,就讓荊浩乾脆辭去官職,專門爲雙林院這一重要禪院繪製所有壁畫。

荊浩欣然同意,積極而又非常虔誠地投入到雙林院壁畫的創作之中。一年之後,雙林院壁畫創作完成,得到了當時佛教界和繪畫界的很高讚譽。

和寺院的`暮鼓晨鐘形成巨大反差的是,此時的中原大地早已經亂成了一鍋粥。荊浩居住的禪院內雖然還有片刻的安寧,但寺外早已經刀槍林立了。

不久,驚天動地的喊殺聲和刀槍劍戟的撞擊聲終於越過了高高的圍牆,傳進了寺院的僧房之中,荊浩這才大吃一驚,萌生了到深山之中躲避戰亂的想法。可是,究竟到哪裏去隱居避難呢?荊浩的腦海中浮現出家鄉北部的太行山,想起了太行山中一座古樸幽靜的寺院——淨影寺。

北方水墨山水畫的創始人 第3張
  

由於長期居住在雙林禪院中,此時的荊浩已經對佛教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且他也相信,佛祖是能夠保佑自己的,而此時太行山中的淨影寺正是晉豫兩省影響最大的寺院,且寺院處在大山深處,一般的亂軍是不會到那裏去的。

於是,荊浩離開了黃河南岸的開封府,喚舟渡河之後,即在太行山中流浪,跋涉,觀景,採風,經過許多艱辛,他來到了太行深處的淨影寺。

淨影寺所在地衆山高聳,絕壁環繞,懸崖覆蓋,密林掩映,既險峻又隱蔽。寺廟鑲嵌在懸崖下面的山谷裏,不知底細的人根本不知道此處會有寺廟。這道峽谷風光秀麗,安詳靜謐,儼然一片世外桃源。這裏令人陶醉之處,不僅在於它天然的生機和活力,而且在於它有規律的時序變換魅力。一年中,隨着季節,景物發生着不斷的變化。

春日林木翠綠,煙霧籠罩,近山青蔥,遠山淡藍;夏天樹葉蔽日,鶯燕鳴唱,山花競放,草叢茂密;秋季天高雲淡,滿目棕黃,稼禾飄香,山色分明;隆冬瑞雪飄零,銀裝素裹,懸崖峭壁,冰柱林立。在每一天中,晨曦初露,羣山朦朧,東方漸白,霞光放射;午時草長鶯飛,萬物生長,生機盎然,景象萬千;暮色蒼茫,日近西山,晚霞絢麗,夕陽無限;夜幕降臨,萬籟俱寂。

逢雨天地一色,青翠愈透,雨珠如繩,雨聲似琴;遇風林濤怒號,波涌浪卷,如訴如泣,蕩人心魄;放晴則雲開天藍,風和日麗,天地和諧,人景相容。

荊浩陶醉在這個充滿詩情畫意的地方,每天手拿筆墨紙硯,身背畫夾畫板,在峯巔峽谷之間穿梭觀摩,常常被奇石怪峯、高山瀑布、石縫涌泉、崖畔溶洞吸引打動。靈感來臨之際,他便對景描摹,寫生作畫,一氣呵成,佳作連連。

荊浩曾經在他的《筆法記》中記載了在太行洪谷之中寫生的情形:太行山洪谷深處,風景引人入勝,古鬆“掛岸盤溪”,山崖“披苔裂石”。使他興奮驚異,忍不住每日攜帶紙筆,置身其中,盡情地描摹寫生,達到“凡數萬本,方如其真”。可見荊浩對大自然的感情和師法造化的態度。

也許是因爲對太行山水的感情太深厚,荊浩的山水畫無一不透露出對太行山、水、鬆、石的形象刻畫。宋代米蒂評價荊浩“善爲雲中山,四面皆峻厚。”畫中山石樹木“幹、勁、硬、蒼”。

元代大畫家黃公望在欣賞荊浩《楚山晚秋圖》時也有這樣的評價:“知其未嘗不學古,而亦未嘗不學好”這兩句話說明荊浩的成就,是由於學習傳統,同時更是由於師法自然,將太行山奇景融化在胸,有感而畫,纔有了不凡的成就,才擎起了北方山水畫派的大旗。

縱觀荊浩的一生和他的藝術成就,我們今天的每一個人只要略懂國畫山水,都會有高山仰止的感覺。今天,我們能夠擁有的最大享受,就是沉醉於淨影峽谷之中,面對如畫的山水,回味荊浩當年的激情和大自然的無私饋贈。並且盡我們最大的力量,來保護好淨影峽谷,保護好這片中國山水畫誕生的地方。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iulifan.com/qinggan/xuexi/vrl5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