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秀麗範 >

情感 >閱讀 >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是誰寫的名言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是誰寫的名言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是明朝董其昌的名言。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是誰寫的名言1

董其昌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是明朝董其昌的名言。原文出處:董其昌《畫禪室隨筆——卷二》中有“昔人評大年畫,謂得胸中萬卷書。更奇,又大年以宗室不得遠遊,每朝陵回,得寫胸中丘壑,不行萬里路,不讀萬卷書,欲作畫祖,其可得乎?”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是明朝董其昌的名言。原文出處:明朝,董其昌《畫禪室隨筆——卷二》中有“昔人評大年畫,謂得胸中萬卷書。

更奇,又大年以宗室不得遠遊,每朝陵回,得寫胸中丘壑,不行萬里路,不讀萬卷書,欲作畫祖,其可得乎?”譯文:以前有人評價大年的畫,說他胸中有萬卷書。

更神奇的是,大年因爲宗室不能出遊,都要回來。才能寫出心中丘壑,不行萬里路,讀萬卷書,想做畫能畫得出來嗎?

古代萬卷是指皇帝的試卷。讀書爲了進京趕考,金榜題名。現比喻要努力讀書,讓自己的'才識過人並讓自己的所學,能在生活中體現,同時增長見識,理論結合實際,學以致用。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是誰寫的名言
  

“行路”理解爲在實踐中學習。人類進化是從行路開始的。從樹上到了地面,首先學會的是行走。行走的目的是爲了獲得更多的食物,爲了尋找安全的憩息地,同時也開闊了眼界,學到了很多有用的知識。大禹是在隨父治水中悟到了宜疏不宜堵的治洪原理。

孔子非常重視實踐在學習中的作用,並通過周遊列國治國安邦來印證所學。李時珍、徐霞客、馬可波羅、達爾文、哥倫布都是靠“行路”寫出了宏偉鉅著或取得重大發現。可見,“行萬里路”較“讀萬卷書”要重要得多。

把“讀書”與“行路”關係作個比喻:“讀萬卷書”好比人們通過一個窗口看到了知識和能力的金山,但要想真正得到知識和能力這個金山,還要靠走出門去“行萬里路”。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是誰寫的名言2

董其昌《畫旨》中有“畫家六法,一曰‘氣韻生動’。‘氣韻’不可學,此生而知之,自然天授。然亦有學得處,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胸中脫去塵濁,自然丘壑內營。成立郛郭,隨手寫去,皆爲山水傳神。”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意思:萬卷原指:皇帝的試卷,讀萬卷書意爲:讀書爲了進京趕考,金榜題名。行萬里路意爲:走入仕途,爲皇帝辦事。

現解釋爲:讀萬卷書:是指要努力讀書,讓自己的才識過人。行萬里路:是指讓自己的所學,能在生活中體現,同時增長見識,也就是理論結合實際,學以致用。

名人名言“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作者是:

劉彝

〔公元1017年--1086年〕字執中,福州人。生於宋真宗天禧元年,卒於哲劉彝宗元佑元年,年七十歲。幼從胡瑗學。登慶曆進士第,調高郵簿,移朐山令。

凡所以惠民者,無不至;邑人紀其事,目曰治範。神宗時,除都水丞。尋知處州。俗尚巫鬼,不事醫藥。

彝著正俗方以訓,斥淫巫使易爲醫,俗遂變。加直史館,知桂州。坐貶均州團練副使。元佑初,(公元一o八六年)復以都水丞召還,病卒於道。彝著有七經中議一百七十卷,明善集三十卷,居陽集三十卷,均《宋史本傳》並傳於世。

解析:

行萬里路跟讀書是互補的,讀書是靜態的,行路是動態的,書中知識有限,只有行路眼觀耳識才能補其不足。

把"讀書"與"行路"關係作個比喻:"讀萬卷書"好比人們通過一個窗口看到了知識和能力的金山,但要想真正得到知識和能力這個金山,還要靠走出門去"行萬里路"。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是誰寫的名言 第2張
  

摺疊讀書

讀萬卷書"之後,只有"行萬里路",走出去親自看一看,體驗一下書中描述的情景,纔會發現書中所說的不及體驗的千分之一,同時也理解了作者對這種情景的感受並同自己的感受加以比較。

從而放大知識層面,只有這時讀書的效果才能體現出來。所以說:讀書好比一個放大鏡,不管所讀的知識是"真"是"假",它都會放大若干倍(當然,讀書越多,放大倍數越大)。

教師這個職業,一向崇拜讀書,比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無形之中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輕視"行路"的想法。

知識分子從書本到書本已經幾千年了。 可以看到,教師羣體已經脫離實踐太久了,多數的教師已經被隔離在社會之外(有客觀原因,也有主觀原因),教師這個職業也自然被"神聖"到無以理解的地步。

要得到社會的'支持首先要得到社會的理解,要得到社會的理解首先要融入這個社會。 "行萬里路"互相補助,綜合運用。

還指讀書很多,行路很多的人。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是誰寫的名言3

幾乎每個人都聽過“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句話,但並不是每個人都明白其中的意義。

有的人認爲“要麼讀書,要麼旅行,身體和靈魂總有一個在路上”,有的人認爲根本“讀不盡世間之書,走不盡天下之路”,有的人認爲“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還有的人認爲“書就是路,路亦是書”……

“讀萬卷書”和“行萬里路”,是並列關係,還是互補關係?是選擇題,還是論述題?

其實,“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完整句式是明朝的董其昌在《畫旨》中提出的,原文是“然亦有學得處,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胸中脫去塵濁,自然丘壑內營。”

而其中的“讀萬卷書”又來自於唐朝詩人杜甫的名句:“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然而,讀書真的能夠“破萬卷”嗎?

據史料記載,西漢漢成帝時,宮廷藏書有33090卷;西晉初年,宮廷藏書共計29945卷;唐代開元時,宮廷藏書共計125960卷。

且不說有沒有時間去讀了,普通人根本沒有那麼多的書給你讀。稀缺,讓“卷書”的價值感倍增。得不到的,你往往會愈加珍惜。

所以,很多人像蘇軾一樣,“發奮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

讀萬卷書,持平常心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是誰寫的名言 第3張
  

當然,讀書人愛讀書,主要還是因爲他感受到了書籍本身的魅力。正如國學大師季羨林所說的那樣,“書能給人以知識,給人以智慧,給人以快樂,給人以希望。”

作家嚴歌苓也說過,“美化靈魂有不少途徑,但我想,閱讀是其中易走的、不昂貴的、不須求助他人的捷徑。”

說得最具詩意的還是泰戈爾,他這樣描述讀書:“雖然天空沒有留下翅膀的痕跡,但鳥兒已飛過。”

至於“行萬里路”四個字,也不是董其昌的原創。目前可考的是北宋王直方的《歸叟詩話》,其中說的很明確:“信乎不行萬里路,不讀萬卷書,不可看老杜詩。”

同樣在書中,王直方還說:“不行萬里路,不讀萬卷書,欲作畫祖,其可得乎?”我們推測,作爲書畫家的董其昌,可能就是從這句話中演繹出“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八個字的。

隨着時代的發展,這八個字的內涵也得了不斷的豐富。

讀萬卷書,是讓我們“求取功名”

“萬卷”原指“萬歲的試卷”,即皇帝出的試卷。讀萬卷書的本意,是讀書人爲了進京趕考、求取功名,不得不讀很多關於考試的卷書。

由此可見,“應試教育”的病根並不在當代,而是自古有之!

不過反過來說,應試教育的“目的”並沒有錯,可能是具體的“方式”上出了些問題,比如“重成績”、“重背誦”、“重解題”等。

目前國家的'教育改革,包括“雙減政策”等,都是在試圖破除它的弊端,而並非否定它的“目的”。

所以說,我們不能提倡“素質教育”,就把“應試教育”一棒子打死。該考的“試”依然要考、該拿的“證”依然要拿。

要想求取功名,依然需要“讀萬卷書”。該吃的苦,一樣也不能少;該受的罪,你逃也逃不掉。

成功的人,懂得“熬”;失敗的人,纔想“逃”。強者不是沒有眼淚,只是他可以含着眼淚向前跑。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iulifan.com/qinggan/yuedu/gkwd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