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秀麗範 >

情感 >閱讀 >

遊宣紙文化園說明文

遊宣紙文化園說明文

遊宣紙文化園說明文,“宣紙製作技藝”已被國務院批准爲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宣紙,源於唐代,承襲歷代相沿,與普通紙不同,它以青檀皮爲主要原料,以沙田稻草爲重要配料,並配以涇縣獨有的山澗泉水手工生產,下面分享遊宣紙文化園說明文。

遊宣紙文化園說明文1

第1篇:遊宣紙文化園說明文

宣紙,是我國文房四寶之一。它出產於安徽宣城,是我國古代文化中的瑰寶。今天,我有幸目睹了它的一些製作工序。

我們坐車來到宣紙文化園。遠遠地,我看到附近好幾處山坡上鋪着一大片米*的東西,像給山打了一塊大補丁。我很奇怪,那是什麼東西?是布嗎?不像,那好像是一縷一縷的。是草嗎?也不像草那樣黃。那是什麼呢?我的`心中浮起了一個大大的問號。

走進文化園,一位講解員小姐笑容滿面地走過來,領着我們一步步介紹。她先帶我們來到幾棵樹前,講道:“我們宣紙的製作原料不是竹子,也不是一般的樹木,而是用我們宣城特有的青檀樹皮,和本地沙田稻草按一定比例混合起來做成的。每隔三年,我們把青檀樹的枝條砍下來,先用水煮,煮好後剝下樹皮,鋪在對面的山坡上,讓它日曬夜露八到十個月,才把它們收回來。”我恍然大悟:哦,原來那“補丁”是青檀樹皮啊!

遊宣紙文化園說明文
  

下一步是挑選。這個工程非常浩大,完全靠人工將劣質的樹皮和雜質挑出來。挑好後,將這些纖維用一個大木槌砸成一塊塊厚實的“氈子”。在下一道工序中,工人師傅用鋒利的*將“氈子”切成一小塊一小塊的料,再把它們放入一個特製的缸裏,和着水用腳將它們踏成“泥”。

這個缸從外面看不出啥稀奇,其實,它是一個圓底缸,只是缸底被埋在地下而已。然後將這些“泥”裝進大布袋中洗一遍,就到了最神奇的一步。兩位工人師傅將紙漿倒入一個裝滿水的大石槽中,用長竹竿攪合均勻,在木格子網上放一塊竹簾,在水裏左右一撈,揭下竹簾,嘿!就成了一張紙了!只不過這時的紙還不能碰,一碰就又變回了漿。這些紙被壓出水分後,烘乾,就成了一張宣紙了。

其實,這只是大概的工序,製作宣紙一共需要大大小小108道工序呢!可能正是因爲宣紙製作工藝的複雜,一張正宗宣紙纔會賣出40元的價錢吧!而且,它自始至終都沒有添加任何化學物質,所以才能經受歲月的磨礪。

啊!宣紙!你是一個不朽的奇蹟!

遊宣紙文化園說明文2

第1篇:宣紙文化

我國自古素有“文房四寶”一說,即筆、墨、紙、硯。說到文房四寶之一的“紙”就不得不提到宣紙了。

宣紙,原產地安徽宣城,故稱“宣紙”。宣紙具有細、白、輕、薄等幾大特點,受到數以萬計的文人墨客的青睞。

這樣的一種奇紙,其製作工藝也是鮮人爲知的,正是懷着一顆慕名而來的好奇心,我走進了宣紙文化園。

剛進文化園,一股宣紙的獨特清香便把我引進了文化的天堂。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宣紙製作流程圖。我一一瀏覽後驚呆了,看似簡易平凡的宣紙,其製作工藝卻是如此的令人拍案叫絕!我看後不禁有些質疑——真的是這樣嗎?

帶着一份疑惑不解的心情,我走出文化園,拐入了宣紙製作廠地,環顧四周,綠油油的山坡上一塊一塊的白,好象是山們披上了一件件白馬*,再定眼一瞧,我才恍然大悟——正如製作流程圖上所示,人們將宣紙的原料青檀皮和稻草搗碎、蒸煮,再把煮好的材料放在山坡上,經過日曬雨淋煉白。而眼前的“白馬*”正是煉白後的原材料啊,於是,這纔對這妙不可言的'製作工藝深信不疑。

正當我沉浸於奧妙之中時,忽聽得一陣陣的勞動號子,“一、二、三,嘿呀……”我聞聲過去,才知是撈紙廠的師傅們一齊用力,將一塊長逾十米的巨型竹篾放入水中來回地篩,隨着如雷的喊聲,一張溼漉漉的“巨紙”才“初出茅廬”,這時,我才明白,那“水”正是將山上煉白後的材料經過加工後調和成的紙漿,撈上來的便是紙了。

遊宣紙文化園說明文 第2張
  

可是,用這樣的溼紙來供人們書寫?顯然是不可能,在後廠,心思縝密、手藝精巧的師傅將溼紙烘乾、壓平。別看這項工作不須費太大力氣,但也不能粗心大意,否則會將弱不禁風的紙弄傷,那可就前功盡棄了。最後,將90%的半成品交給婦女們裁剪,婦女們都是心靈手巧、經驗豐富,一張張宣紙在她們的手上變得更加整齊、規範。

宣紙的製作流程可謂是粗細兼有、剛柔並濟,一張張*肌玉骨、光滑柔和的宣紙,是人們勤奮的象徵、智慧的結晶。

至於宣紙的文化價值,不僅僅侷限於人們的*勤付出,也有書畫名家做出的藝術貢獻。文化園的二樓,陳列着各種書畫作品。徘徊在書法作品的字裏行間,不禁被其端正典雅的魅力所折服;漫遊在國畫作品的青山綠水間,也不由地被其飄逸雄奇的氣韻所感染。文人墨客們的藝術創作,爲宣紙文化添上了一抹絢麗的**,使其更具有典藏風範和紀念價值,足以在我國的文化中脫穎而出。

隨着時代的變遷、科技的進步,宣紙的珍藏價值越來越高,並且名揚四海,馳名中外,甚至吸引了不少外國遊客不遠萬里來到小小的宣城,只爲感受那宣紙文化地博大精深。

遊宣紙文化園說明文3

第1篇:中國宣紙文化

城自古是江南名郡,文房四寶之鄉,是宣紙、宣筆、徽墨、宣硯的原產地。其中文房四寶之首的宣紙就誕生在宣城涇縣。坐落在涇縣的中國宣紙文化園,正展示着宣紙的前世今生。

汪文靜,來自宣紙之鄉宣城市涇縣,是中國宣紙文化園景區的講解員,負責講解宣紙製造技藝和傳播宣紙文化。今天,我們就跟隨汪文靜的腳步,一起來到位於涇縣的中國宣紙文化園,感受這傳承千年的白色浪漫。

中國宣紙文化園,坐落在皖南涇縣烏溪境內,徽水河畔,205國道旁,景色宜人,它是中國宣紙股份有限公司爲保護、傳承和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而建設的,集宣紙技藝展示、休閒觀光於一體的綜合性文化旅遊園區,是國家4A級景區、全國研學旅遊示範基地、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宣紙技藝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全國工業旅遊示範基地。在遊覽中國宣紙文化園之前,先來簡單瞭解一下宣紙製造技藝的`發展歷程吧。

宣紙始於唐代,產於涇縣,涇縣自古隸屬於宣城郡管轄,故宣紙的名字也是因地得名。宣紙的生產工藝,始於唐,發展於宋代,成熟於明,鼎盛於清,興於今,傳承千年從未間斷。2006年,宣紙製作技藝榮獲國家級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2009年又成功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遊宣紙文化園說明文 第3張
  

跟隨講解員進入中國宣紙文化園,首先映入眼簾的建築是宣紙博物館。講解員汪文靜介紹道:

宣紙博物館於2015年12月6日開館,整體外觀造型猶如一摞錯落有致的宣紙,建築面積一萬多平方米,是全國首個專題性宣紙博物館。館內分爲三層,兩個常設展區和一個臨時展區,常設展區中一樓主要介紹宣紙的歷史發展、技藝、品種與品質以及文化傳承,二樓是館藏宣紙和書畫作品展,三樓是臨時展廳,用於承辦各類書畫展,多次承辦了由國家畫院、國家博物館、中國書協、中國美協等主辦的高規格作品展和個人展覽。

宣紙自古就有“紙中之王、千年壽紙”的譽稱,因其獨有的生產技藝和使用特性成爲中國書畫藝術的最佳載體,讓古籍印刷作品流芳百世,宣紙博物館內就陳列着歷代宣紙產品。講解員汪文靜介紹道:

宣紙是選用安徽省涇縣境內及周邊地區的青檀樹皮和沙田稻草,並配以獨特的山澗泉水按照傳統的工藝,獨特的配方在嚴密的技術監督下手工生產,從原料採集到製成成紙需經108道工序,歷時3年左右。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iulifan.com/qinggan/yuedu/lg5v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