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秀麗範 >

情感 >閱讀 >

上墳的意義是什麼

上墳的意義是什麼

上墳的意義是什麼?清明上墳的風俗由來已久,這一天是祭奠亡靈的日子。中國傳統的方法是土葬,所以也稱上墳、掃墓、祭掃。爲故人的墳墓添些土,清除墓碑上的灰塵,再擺些貢品鮮花等。下面小編分享上墳的意義是什麼?

上墳的意義是什麼1

1、緬懷先人

自古以來,我們都很重視孝道,而掃墓與孝道息息相關,因此,清明上墳是一種對祖先的敬畏,也是一種對祖先的感恩,一種對親人的關愛。

2、銘記傳統

清明節上墳,不僅是一件私人的事,更是一種國家的精神和文化遺產。上墳也是一種孝心,也是中國人對“孝”的繼承,寓意着不忘記自己的職責。我們永遠不會忘記我們祖先所創造的傳統文化。

3、尊重歷史

清明節祭祖的傳統,是個人與歷史的紐帶,祭奠祖先,既是對生命的尊敬,也是對過去的歷史的一種敬意,也是對祖先的努力表示敬意。我們應該對歷史保持應有的尊重,不能讓人爲的缺憾留給後人。

清明節什麼時間掃墓最合適

一般來說,人們都會提前去掃墓,以示對逝者的尊敬,但實際上這樣做是不對的,因爲最好的時機是早上八點到下午三點,因爲這是一天中陽氣最旺盛的時期,在這個時候去祭奠自己的'家人,不但是一件非常幸運的事情,也可以避免早上的交通高峯,一舉兩得。

清明節爲什麼要掃墓

中國人的傳統節日是清明節,也是最重要的一天。掃墓也就是所謂的“上墳”,是對逝者的一種崇拜。

上墳最早出現在上古皇帝的“墓祭”儀式上,這是一種貴族儀式,在古代,普通民衆是不會有墳墓的。到了秦漢,封建制度就不那麼嚴格了,只有在有了墓地之後,人們纔會模仿貴族的方式來紀念祖先,這就是所謂的“家祭”。至漢朝,墓地祭祀逐漸成爲一種習俗。到了後來,人們也紛紛效仿,在這一天,祭奠祖先,掃墓。

上墳的意義是什麼
  

相傳,先秦時期就有設壇祭祀陵寢的風俗,後來演變成了在墳前祭祀。“寒食墓祭”是南北朝時期的一種風俗。《舊唐書·玄宗紀》中有一句話:“寒食節的時候,墓碑上沒有文字記載,但隨着時間的推移,寒食節的時候,大家都會去掃墓。”因爲這種習俗由來已久,所以開元二十年,唐玄宗頒佈了一道旨意:“凡士族,皆可上墳,以五禮,永垂不朽。”

清明掃墓時有哪些禁忌

一、孕婦避免掃墓

清明期間不要去掃墓,因爲這不僅僅是因爲有太多的陰氣。在其他時候,清明節期間人山人海,爲了孩子們的安全,孕婦是不能參加的,而且,天氣和周圍的環境對孕婦的身體都有很大的影響。另外,月經期間儘量不要做這種事情。

二、不可在墓地照相

所有人都是來祭祖的,不是來消遣的。上墳的時候,一定要恭恭敬敬,小心謹慎,不能在墳地裏拍照,也不能隨便拍照,否則會引起陰氣,影響自己的運氣。

三、發不遮額,忌買鞋

其實,清明節也可以說是“鬼節”,所以要注意頭髮。尤其是額頭,是人體的命根子,是不能掩蓋的。另外,鞋子也不能在同一天買,因爲鞋是“惡”字,所以一般人都不會在這個日子買鞋,免得晦氣。

上墳的意義是什麼2

清明節掃墓習俗的意義

激勵後代

在這個虛擬的紀念空間裏永久記載着祖祖輩輩的光榮歷史,讓散居在全球的`後人都可在這個平臺上了解祖輩光輝業績及其未竟之業,以此激勵後代不斷追求和努力奮進。

傳承文明

流傳幾千年的祭奠習俗本來就是因時而異。在互聯網如此發達的,祭掃習俗也需與時俱進。網絡祭奠是傳承中華民族;慎終追遠;的優良傳統,發揚重親情、重家庭、重孝道的傳統美德的現代的、科學的方式。只要祭掃的本義不變--誠心祭奠,祭掃的方式並不重要。

促進和諧

網絡紀念館是一個超時空的網絡祭奠和溝通平臺,用戶不僅可以向先人表達敬意和孝思,而且可以利用這個平臺加強家庭、家族成員之間的溝通,增進了解、強化親情、維護團結,增強凝聚力,從而有利於促進社會和諧。

清明節掃墓習俗的意義

1、 孝敬祖先,緬懷先人

清明節是紀念祖先的傳統節日,自古以來,中國人都非常注重孝道,而祭祖又是和孝道相掛鉤的,所以清明掃墓祭祖是慎終追遠、孝敬祖先的一種表現,是人們藉以表達感恩之情,體現血脈相連的親情之愛的一種活動。

上墳的意義是什麼 第2張
  

2、 銘記傳統,傳承中華民族精神

清明掃墓祭祖不僅僅是個人的事情,還關乎國家民族精神文化的傳承。掃墓祭祖是孝道的一種表現,同時也是傳承了中華民族“孝”的精神,萬人同祭萬姓祖,是敦親睦族的表現,同時使人們追本溯源,不忘本分。而海外僑胞、華裔清明回鄉掃墓則表達了其不忘先人,不忘故土的愛國之情,有利於鞏固民族的感情。

3、 尊重生命,敬畏歷史

清明節的祭奠儀式是個體與歷史連接的精神臍帶,緬懷先人,祭祀先祖是人們尊重生命的表現,同時也是對過往歷史的'一種敬畏,對先人奮鬥和辛勞的敬重,在個人與家庭傳續的同時將國家與文明的歷史一併傳續下去。

清明節掃墓的禮節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爲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爲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盪鞦韆

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着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爲了避忌諱,改爲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爲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爲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打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爲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遊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踏青

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習慣。

植樹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會規定,每年三月十二日爲我國植樹節。這對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開展綠化祖國活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義。

放風箏

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裏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象閃爍的明星,被稱爲“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中國的漢民族,祖先觀念非常濃厚。這恐怕與起源於農業文明,農耕技術、家庭事業、宗親宗族等都講究世代傳承有關,也與儒家思想觀念有關。因此,兩千多年來,清明節追思先人成爲漢民族傳承不息的特有文明。

烏丙安教授指出,受漢族文化的影響,中國的滿族、赫哲族、侗族、苗族、瑤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個少數民族,也都有過清明節習俗。有一些少數民族清明節過得比漢族更隆重、更有味道。

烏丙安舉例說,壯族對祭掃祖先陵墓十分看重,屆時要全家出動,帶上五色板、肉、香燭、紙幡等到祖墳去上供,行拜禮。土家族在清明節這一天要上墳掛青,家裏要吃豬頭肉,有“清明酒醉,豬腦殼有味”的說法。一些民族在清明踏青郊遊時,還逐漸加入了盪鞦韆、放風箏、踢球等豐富多彩的健身娛樂習俗。

清明節是中國重要的傳統民俗節日之一,去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標籤: 上墳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iulifan.com/qinggan/yuedu/lol9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