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秀麗範 >

親子 >新生兒 >

高不成低不就的新生兒體重

高不成低不就的新生兒體重

越來越多的研究證據表明,胎兒出生前後乃至生後短時間內的營養狀況與胎兒多年後是否出現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肥胖等關係密切。爲此,最近澳大利亞的學者已經起草了一份建議書,希望能夠引起相關部門的足夠重視,從而在若干年後讓現階段出生的新生兒遠離上述疾病。那麼,在新生兒的營養狀況和成年後患病情況之間到底有什麼樣的關係呢?爲什麼會有這種聯繫?有哪些可以儘量保護新生兒的措施呢?帶着這些疑問,記者走訪了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婦產科楊慧霞教授。

高不成低不就的新生兒體重

提起新生兒體重,楊慧霞教授說,以往人們普遍認爲新生兒的體重是否正常,只會對他們嬰幼兒時期產生一些影響,然而國外學者經過多年的跟蹤研究後發現,影響遠不止於此。在若干年後回顧分析那些出生體重偏高或偏低的人羣,結果讓人吃驚不小——新生兒的體重“高不成低不就”。

研究表明,①胎兒出生時體重低於2500克,身長短小、頭圍較小,尤其是那些孕婦體重低於45千克者,長大後發生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明顯增高。②低出生體重者成年後發生糖耐量受損、2型糖尿病的危險性增高,尤其是出生體重低而成年後肥胖者。③出生體重低的後代血壓更高,體重每增加1000克,收縮壓下降2.7毫米汞柱。4低出生體重者發生青少年、成年人肥胖的危險性增高,這些人也許總體肥胖水平並非十分顯著,但他們腹部和軀幹的脂肪沉積顯著。⑤出生體重低,而後獲得充足營養的個體,更容易出現血脂異常。

相對以上幾點低出生體重的影響,新生兒超高的體重同樣會對將來的健康產生不利影響,出生體重高的人羣更容易出現胰島素抵抗和心血管疾病相關危險因素。進一步研究表明,並非胎兒出生體重的高低,而是其機體所含脂肪組織過多造成了相關的胰島素抵抗綜合徵。

孕期營養如何產生遠期影響

問及孕期營養導致後代代謝性疾病的發生原因,楊教授認爲首先要介紹一下很著名的“胎兒起源假說”。假說指出,胎兒各個系統都需經歷關鍵發育期,即快速生長期,此時如果營養供給缺乏,機體將發生一系列內分泌及代謝因子的改變,導致器官的組織結構和功能發生永久性變化,從而最終導致成年疾病的發生。

而關於胎兒期營養狀況和成年代謝性疾病之間的關係,現在比較有影響力的假說是“基因可塑性”。它強調胎兒在宮內如果處於營養缺乏狀態,胎兒機體爲適應這種環境,營養物質會主要供應大腦,而對肝、膽、胰腺等的供應相對減少,幫助胎兒建立低代謝狀態。但這種低代謝狀態在出生後相對充足的營養條件下就成爲對胎兒有害的因素,並最終導致胰島β細胞減少,帶來一系列代謝性疾病。另一個假說“發育的補償作用”則認爲宮內缺乏營養的胎兒出生後開始加速生長髮育,但這種細胞分裂的突然加速也加速了細胞的凋亡速度,從而導致器官的功能退化。

如何維持胎兒的合理營養

既然孕期胎兒的營養狀態對於新生兒日後的生活有這麼多影響,那麼怎樣做最合理呢?關於這個問題,楊教授首先強調,新生兒體重是否合理,需要考慮綜合因素。例如,女嬰比男嬰的體重相對輕但脂肪含量較多;體型較小的母親可能分娩出體型較小的嬰兒,而非生長受限所致。

具體來說,孕早期的營養狀況與胎兒膽固醇的代謝密切相關;孕中晚期營養缺乏對後代的糖代謝影響較大;孕婦攝入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的比例是影響後代血壓情況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孕晚期;在妊18周時,孕婦脂肪攝入量與胎兒大小呈正相關,胎兒大小的最重要決定因素是孕婦對富含微量元素的食物,如綠葉蔬菜、水果和牛奶的攝入,以及葉酸和維生素c的含量。

最後,胎兒出生的大小是孕期營養的一個衡量指標,大規模研究發現,孕期體重增長11.5kg,胎兒出生體重在3100~3600g時,母、兒發生併發症的危險性最低,而孕前母親的體重指數越高,懷孕期間體重增長應該越少。因此,在孕期要注意合理飲食,保持正常體重增長。另外,相對正常孩子,低出生體重的兒童在2歲後更要避免成爲小胖墩。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iulifan.com/qinzi/xinshenger/8o8jr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