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秀麗範 >

情感 >戀愛 >

人需要獨處

人需要獨處

我和魯魯聊中午在“小飯桌”(中午給學生提供午餐、午休服務的地方)的情況,問他睡午覺沒有,他說沒睡。

人需要獨處

“爲什麼不睡呢?”

“睡不着。”

“那你在做什麼呢?”

“發呆,躺在那裏想一些事。”

“哦,想什麼事?”

“我也說不清,反正就是想自己的事。”

“那也挺好。人總要有一些時間一個人安安靜靜地想事。”

我望着魯魯,他才8歲,他已經開始想自己的事了。我突然有一種敬意,感覺到一種力量的存在。

我經常會看到兒子發呆,一個人坐在那裏出神。如果沒有什麼特別緊急的事情,我不會去打擾他。有時看着他發呆的樣子,我會感到神祕,甚至感到敬畏,因爲不知道他在想什麼,那個世界是完全屬於他的,是我所不能進入,更不能控制的,那纔是他自己真正的世界。

發呆是一種進入自己內心世界的方式。“呆”是外人對他的感覺,以爲他停止了思維,像木頭一樣。其實,恰恰相反,這正是他自己內心最活躍的時候,只不過是天馬行空,獨往獨來,和外部隔絕開了。他完全沉溺於自己的內心,全神貫注,情感和思維完全按自己的邏輯運行。這時候,外部世界已經不存在了,只有他自己的內心世界。

從心理健康的角度看,發呆是孩子釋放壓力的一種方式。發呆時孩子有可能在反省,也可能在幻想,也可能什麼都沒做只是大腦一片空白,這種放鬆對減輕壓力有好處。在心理學中治療失眠的方法有一種就是冥想——想象自己來到海岸邊上,想象美好的事情,慢慢地心中開闊了,自己寧靜下來,釋放了焦慮,就可以進入睡眠,這是它的理論依據。

日常生活中孩子也有很多焦慮以及壓力,發呆實際就是孩子釋放壓力的一種途徑。他在這個時候忘記了或者說忽略了壓力的存在,這是一種自我調節,從而能夠達到心理上的自愈。發呆的時候,常常是沒有什麼特定的問題在想。譬如我小時候很愛做飯,很愛一直盯着爐火看,思緒也似乎瀰漫在那火光中。那時用的都是柴火,那火苗紅彤彤的不停地在那裏跳動,看似沒什麼變化,其實卻一直在變化,這時候我的思維也比較自由,會打破一些常規的思路,冒出很多新奇有趣的東西,自己很享受這樣的時刻。這是一種自由的狀態,所以孩子發呆的時候,我不願意打擾他。

有時候,發呆也是一種休息。當孩子從心理到生理都感到疲憊時,他可能會發呆、會走神,這就是在休息,腦子暫時停止轉動。每個人都有很強的生命力,不管生理還是心理都有很強的修復能力,人可以通過自我調節來修復自身,人完全有能力引導自己,即使在生病的時候也一樣。這是因爲造化加之進化的過程使人具備了極爲完備的自我調節與自愈力。

爲什麼說“最好的醫生是自己”?因爲,偉大的大自然在孕育我們的時候,爲我們設計了近乎完美的“自我調節”與“自愈”功能。自我調節是指個體在適應環境的過程中連續不斷地進行着積極主動的內部協調,通過這種主動的調節,個體得以較好地適應其所在的環境;自愈是指不治而愈或者說自然痊癒。其實,“自我調節”與“自愈”是密不可分的,自我調節是過程,而自愈則往往是結果。儘管並非所有的自我調節一定會導致自愈,但是,所有的自愈都是自我調節的結果。

我曾經看到汶川地震後關於災後心理干預的文章,不少業內人士認爲,真正要恢復正常心理,還得靠自我的恢復,外界的干預可能會強化災難對他的痛苦影響,要讓他心理恢復,就要讓他迴歸正常的生活,那時候他該上班就上班、該戀愛就戀愛,慢慢就恢復了。

人的能量都有一個積聚的過程,就像火山一樣,如果隨時都在噴發,噴發的威力必定很小,到最後就沒有可噴的東西了。我自己的寫作也是一樣,如果這一段時間都在不停地寫,漸漸就會有被掏空的感覺,我就必須停下來休息一段時間。在這段休息的時間裏,我看起來很無聊,什麼事情都沒有做,但過了一段時間,想要表達的東西越積越多,直到憋得自己也難受,沒有誰來命令,我自己又會拿起筆來,又忍不住開始寫,往往又會有好東西噴發出來。

我自己閒下來的這段時間,其實是在積聚創作的慾望。在這段時間裏,各種東西都在心裏積攢、碰撞,只不過沒有尋找到爆發的出口。

孩子長期處於緊張的狀態,就沒有修復、積聚、生長的過程。他一直都是在別人的安排下拼搏,所有的力氣全部都用來拉車了,顧不上擡頭看路,更別說環顧四周欣賞風景。這是一種很被動的狀態,既無方向,也無愉悅感。無法自己去反省,意識不到自己真正需要什麼、適合什麼。他沒有激情,也沒有夢想,就只是疲憊地往前走着,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這是一種怎樣的生命狀態?

我總在說,對孩子寬容一些,給他一些時間和空間,讓他自己去成長。要相信,每個人都有天然的生命力,就像每粒種子都會發芽一樣。而且,是什麼種子發什麼芽,這是外力改變不了的。所以,最重要的不是改造,而是發現,做自己想做的事,成爲自己想成爲的人。

標籤: 獨處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iulifan.com/qinggan/lianai/q1dk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