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秀麗範 >

情感 >生活常識 >

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什麼意思

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什麼意思

大夫犯了法可以殺死但是不要折磨他們,讓他們身體痛苦,因爲他們是擁有知識擁有地位的人,這樣的折磨會破壞他們在庶人中的形象。

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什麼意思1

“刑不上大夫”這是《禮記》中的半句話,後面緊接着半句是”禮不下庶人“。字面意思好像是封建大夫以上官員就不接受刑罰,普通老百姓不配接受禮儀的教化。

長期以來被批評爲儒家爲了維護封建地主階級利益編制的反動言語,反動透頂。

老施在這裏爲儒家辯護一下,這似乎是個有意無意的誤會。其實,這裏的“刑”並不是指刑罰,而是特指肉刑。

封建大夫犯了罪也要接受處罰,不是還有一句話“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嗎,但只是不適宜使用肉刑處罰。

所以“刑不上大夫”的意思是:大夫以上的貴族階層,無論犯了多大的罪,也不能用肉刑懲罰。

肉刑是什麼?就是施之於身體的刑罰。

肉刑在戰國之前共有5類,合稱五刑,分別是墨、劓(yì)、刖(yue)、宮、大辟。

墨,是在臉上刺青。《水滸傳》裏,宋朝普遍的刑罰就是刺配,臉上刺字+發配流放。

劓,就是割掉鼻子。據說,秦孝公的弟弟贏虔就被商鞅除以劓刑。更多是發生在女人身上,楚懷王的寵妃鄭袖就慫恿楚懷王對魏國美人處以劓刑,一解嫉妒之恨。

刖,是把手或腳砍斷。春秋戰國時期,很多士兵就是被處以此種刑罰,因此失去戰鬥力。

宮,不只是割雞雞,而是損害生殖器官,對男女罪犯都適用,寫《史記》的司馬遷大爺就捱過宮刑。

大辟,就是死刑。從考古發現的遺骸來看,殺的手段有砍頭,有腰斬,也有活埋。

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什麼意思
  

暈!不是割鼻子就是割雞雞,要麼砍手腳要麼砍頭,現代人想想都可怕,何況都是針對普通老百姓的。

那封建大夫犯罪應該怎麼處罰?處罰當然要有,而且處罰手段還是五刑。但不同的是,堯舜時代的五刑,稱爲象刑。

“象”是“象徵”的“象”,顧名思義,所有懲罰方式都是象徵性的。

該處以墨刑的,戴一個黑色的頭巾就可以了。該割鼻子的,繫上草編的帽帶。該砍腳的,穿上特殊的麻鞋。

該處以宮刑的,把衣服的前襟剪去一截。該砍頭的,穿上紅色的,不縫邊的,沒有衣領的衣服。荀子的文章裏就記錄過象刑。

我想,你正常的反應會是:開玩笑吧,這種懲罰有什麼卵用?在現代就相當於罰酒三杯吧?

其實不然。

《舊唐書·吐蕃傳》記載吐蕃的風土人情,說吐蕃人特別看重勇士,打仗的時候,要等到前隊的人都死光了,後隊才接着上。

戰死最光榮,病死最窩囊。如果一家人祖祖輩輩的.男丁都是戰死的,這家就是第一等的高門大戶。

在這樣的風俗下,你覺得臨陣敗逃的人會受到怎樣的懲罰呢?

吐蕃的做法是,既不殺,也不打,只是在他的頭上掛一根狐狸尾巴,表示這個人像狐狸一樣膽小,在人多的場合必須拉着他走上一圈。在吐蕃人看來,遭這種羞辱,痛苦程度僅次於死。

用戰國時代的眼光來看象刑,當然會認爲這是重罪輕罰。用今天的眼光來看的話,似乎也是這樣。

但是,今天的人類學知識可以告訴我們,在原始的部落生活裏,象刑的懲罰力度一點都不輕,受了象刑的人真能感到生不如死。

其實,這種象徵性的懲罰,不光中國有,外國也有。19世紀的美國小說家霍桑有一部代表作《紅字》講述了這麼一個故事:在北美殖民地新英格蘭。

女主角海斯特·白蘭年輕時嫁給了一個醜陋、僞善,年紀大出自己很多的人。後來丈夫失蹤,白蘭在寂寞的等待中愛上了一個青年牧師。

他們有了愛情的結晶,這就使祕密戀情暴露了出來,結果白蘭入獄,在獄中生下了一個女兒。

那個不近人情的清教徒小鎮給了她一項懲罰,讓她在胸前佩戴一個紅色的A字,那是通姦(Adultery)的首字母,她必須終生帶着這個恥辱的標記。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象刑和肉刑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讓罪犯可以被人很容易從外觀上識別出來。

肉刑當中,最輕的刑罰是墨刑,不過是在臉上刺字,單從痛感上說,比挨一頓鞭子輕鬆多了。但皮鞭和棍棒都不在五刑系統之內,因爲它們沒法起到辨識的作用。

五刑當中,無論被刺了青還是被砍了腳,在犯人的身體上都造成了永久的,無法修復的傷害,任何人看到一個男人身上有這樣的傷,心裏都會立即把它翻譯成三個字:壞蛋。

同樣道理,任何人看到一個女人胸前有一個紅色的A,心裏也會立即把它翻譯成三個字:破鞋。

於是,“壞蛋”和“破鞋”們雖然並沒有遭到放逐,但他們的生活已經被世俗社會隔離。

象刑在古今中外廣泛存在,只不過很多實質上的象刑並沒有被人們當成象刑來看待而已。

這其實已經是“禮”的範疇。用禮儀道德規範人的行爲,特別是規範社會高層人士的行爲,給全社會做出道德表率,這纔是真正高明的社會管理手段。

所以,“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的真正意思是用禮儀道德規範約束社會高層,用刑罰手段管理下層羣衆,這纔是古代儒家提倡的和諧社會。

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什麼意思2

何爲“八議”?

“八議”是指法律規定的以下八種人犯罪,一般司法機關無權審判,必須奏請皇帝裁決。這八種人是:議親,指皇親國戚;議故,指皇帝的故舊;議賢,指依封建標準德高望重的人;議能,指統治才能出衆的人;議功,指對封建國家有大功勳者;議貴,指上層貴族官僚;議勤,指爲國家服務勤勞有大貢獻的人;議賓,指前朝的貴族及其後代。

也就是說,封建王朝的“刑”可不止不上大夫,這八種人都是司法機關無法直接問審的。從春秋起到清末,都是如此,貴族和高層的特權一直存在,下層老百姓都覺得沒有尊卑和特權反而不正常了,不但不痛恨這些特權階層,反而充滿了羨慕。

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什麼意思 第2張
  

所以魯迅先生說中國五千年曆史,寫得滿滿的都是吃人。這實在是一針見血的話語。只是老百姓們習以爲常,擺脫不了奴性思維罷了。

不過“刑不上大夫”這句話本意卻非如此,是被有目的`曲解了。

我們今天自由民主,和諧昌盛,自然要結合原文上下文重新來理解。解釋句子,不看上下文,都是耍流氓。

這句話出自《禮記·曲禮》:

國君撫式,大夫下之。大夫撫式,士人下之。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刑人不在君側。

禮不下庶人

什麼是“國君撫式”?“式”通“軾”,就是車廂前面橫着的扶手。國君爲什麼要撫摸車廂前面的扶手?因爲他路遇了大夫,而出於禮節,就像我們今天的領導看見下屬,會揮揮手打個招呼。這是《禮記》,記的就是各種禮節。而“大夫下之”呢,出於尊卑,領導給你打招呼,你該如何回禮?大夫就得下車,表示對國君的尊重。

所以這幾句話實際上是指:國君遇到大夫,國君撫式,大夫下車。而大夫遇到士人,大夫撫式,士人則下車。這是明確階層尊卑的禮節。

至於國君或士大夫路遇“庶人”(老百姓),那就不必有上述禮節。此之謂“禮不下庶人”。這纔是這半句話的正確理解。

標籤: 刑不上 庶人 大夫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iulifan.com/qinggan/shenghuochangshi/dq6r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