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秀麗範 >

情感 >學習 >

日啖荔枝三百顆是蘇軾在哪裏寫的

日啖荔枝三百顆是蘇軾在哪裏寫的

是蘇軾在惠州寫的。

日啖荔枝三百顆是蘇軾在哪裏寫的1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是宋代詩人蘇軾的名句,出自《惠州一絕》。

原文:

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譯文:

羅浮山下四季都是春天,枇杷和楊梅天天都有新鮮的。

如果每天吃三百顆荔枝,我願意永遠都做嶺南的人。

註釋:

1、羅浮山:在廣東博羅、增城、龍門三縣交界處,長達百餘公里,峯巒四百多,風景秀麗,爲嶺南名山。

2、盧橘:橘的一種,因其色黑,故名(盧:黑色)。但在東坡詩中指枇杷。

3、嶺南:古代被稱爲南蠻之地,中原人士聞之生畏,不願到廣東來。

賞析:

紹聖二年四月十一日,蘇軾在惠州第一次吃荔枝,作有《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一詩,對荔枝極盡讚美之能事。自此以後,蘇軾還多次在詩文中表現了他對荔枝的喜愛之情。

其中“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譯文:如果每天吃三百顆荔枝,我願意永遠都做嶺南的人)二句最爲膾炙人口,解詩者多以爲東坡先生在此讚美嶺南風物,從而抒發對嶺南的留戀之情,其實這是東坡先生滿腹苦水唱成了甜甜的讚歌。

從一些現象上看起來,蘇軾在嶺南時的'心情與初貶黃州時相比,確實顯得更加平靜,不見了“空庖煮寒菜,破竈燒溼葦”(譯文:空空的廚房煮着些寒菜,潮溼的蘆葦燃在破竈底)的失意與苦悶。蘇東坡在嶺南時,除了關心自然風光和民情風俗以外,還與出家人交往頻繁,詩文中就留有很多與僧人唱和的作品。這一定程度上確實表現了避世意識。

日啖荔枝三百顆是蘇軾在哪裏寫的
  

晚年的蘇東坡似乎很喜歡陶淵明,不厭其煩地和陶淵明的詩,並把和陶的詩專門編爲一集。蘇東坡和陶淵明詩以居嶺南時爲最多。

從紹聖二年正月在惠州貶所到元符三年八月遷舒州團練副使,徙永州安置,在短短的五年零八個月裏,和陶詩凡四十四次一百餘首。東坡先生還自述其和陶用意:“平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愧淵明,欲以晚節師範其萬一也。”

(譯文:我一生做官,因爲觸犯世俗而引來災禍,這就是我深深佩服陶淵明,想在晚年學習他一點點的原因。) (見蘇轍《東坡先生和陶詩引》)這彷彿在告世人:蘇東坡從此絕意仕途,欲效陶淵明歸隱園田,長作嶺南人了。

蘇轍不信其兄會真心歸隱,幾百年後紀昀的看法也一樣。他們的看法可以在蘇東坡和陶詩中可以得到印證。《和陶詠三良》有:“殺身固有道,大節要不虧。君爲社稷死,我則同其歸。”(譯文:死須爲道義而死, 要保住高尚的節操不受虧損。你要爲社稷死亡,我也必當跟隨。),這都可以看出蘇軾恬淡的外表掩飾不了牽掛國運民生的憂患情懷。

蘇東坡因仕途坎坷曾經想避世遁俗,又因戀戀不忘國運民生終於沒能做到歸隱山林。在嶺南時,東坡先生的內心正處於這種出世與入世兩難的心境之中。“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正是這種兩難心境的形象描述。

創作背景:

紹聖三年(1096年)作於惠州,此題下有兩首,這裏選第二首。嶺南兩廣一帶在宋時爲蠻荒之地,罪臣多被流放至此。遷客逐臣到這裏,往往頗多哀怨嗟嘆之辭,而東坡則不然,他在這首七絕中表現出他素有的樂觀曠達、隨遇而安的精神風貌,同時還表達了他對嶺南風物的熱愛之情。

蘇東坡於宋哲宗紹聖元年被人告以“譏斥先朝”的罪名被貶嶺南。於是,東坡先生流連風景,體察風物,對嶺南產生了深深的熱愛之情,連在嶺南地區極爲平常的荔枝都愛得那樣執着。

日啖荔枝三百顆是蘇軾在哪裏寫的2

日啖荔枝三百斤的讀音

日啖荔枝三百顆rìdànlìzhīsānbǎikē

日啖荔枝三百斤rìdànlìzhīsānbǎijīn

究竟是“不妨長作嶺南人”還是“不辭長作嶺南人”

不辭長作嶺南人是正確的

蘇軾《惠州一絕》

羅浮山下四時春,

盧橘楊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顆,

不辭長作嶺南人。

羅浮山:在廣東省境內。

盧橘:枇杷。

次第:依次。

啖:讀dàn;吃。

辭:一作“妨”。

嶺南:五嶺以南。

日啖荔枝三百顆是蘇軾在哪裏寫的 第2張
  

“日啖三百荔”着句是什麼意思

出自蘇東坡““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句。

蘇東坡於宋哲宗紹聖元年被人告以“譏斥先朝”的罪名被貶嶺南,“不得籤書公事”。於是,東坡先生流連風景,體察風物,對嶺南產生了深深的熱愛之情,連在嶺南地區極爲平常的荔枝都愛得那樣執着。

紹聖二年四月十一日,蘇軾在惠州第一次吃荔枝,作有《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一詩,對荔枝極盡讚美之能事:“……垂黃綴紫煙雨裏,特與荔枝爲先驅。

海山仙人絳羅襦,紅紗中單白玉膚。不須更待妃子笑,風骨自是傾城姝……”自此以後,蘇軾還多次在詩文中表現了他對荔枝的喜愛之情。

例如,《新年五首》:“荔子幾時熟,花頭今已繁。”《贈曇秀》:“留師筍蕨不足道,悵望荔枝何時丹。”《〈和陶歸園田居六首)引》:“有父老年八十五,指(荔枝)以告餘曰:‘及是可食,公能攜酒來遊乎?’意欣然許之。”《和陶歸園田居》其五:“願同荔枝社,長作雞黍局。”《食荔枝二首》其二:“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其中“日啖荔枝支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二句最爲膾灸人口,解詩者多以爲東坡先生在此讚美嶺南風物,從而抒發對嶺南的`留戀之情,其實這是東坡先生滿腹苦水唱成了甜甜的讚歌。

標籤: 三百顆 蘇軾 荔枝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iulifan.com/qinggan/xuexi/73go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