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秀麗範 >

情感 >學習 >

國防科技大學是幹什麼的

國防科技大學是幹什麼的

國防科技大學是幹什麼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技大學,是第一個五年計劃國家156項重點建設工程之一,也一直是國家和軍隊重點建設的院校,是軍隊唯一進入國家“985工程”建設行列的院校,下面介紹國防科技大學是幹什麼的。

國防科技大學是幹什麼的1

一般都分配到了軍隊或者相關領域工作去了。如果去部隊大學四年可以算軍齡。

也有例外如果你交學費的話,那就屬於地方委培生,畢業後自己找工作,沒有軍籍。如果不是上述情況的話,就屬於生長學員,畢業後就是軍官。畢業後看你分配的情況,分爲技術軍官和指揮軍官兩類。

學校簡介:

國防科技大學(NationalUniversityofDefenseTechnology)簡稱國防科技大,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直屬的一所涵蓋理學、工學、軍事學、管理學、經濟學、哲學、文學、教育學、法學、歷史學等十大學科門類的綜合性全國重點大學,是國家首批“211工程”、“985工程”、軍隊“2110工程”重點建設院校之一,入選“2011計劃”、“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由國防部、教育部雙重領導,副大軍區級編制。

學校前身是1953年創建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的軍事工程學院,簡稱“哈軍工”,從50年代初建校到現在,學校一直是國家和軍隊重點建設的院校。學校是第一個五年計劃國家156項重點建設工程之一,是中共中央1959年確定的全國20所重點大學之一,是國務院首批批准有權授予碩士、博士學位的院校,是全國首批試辦研究生院的`22所高校之一,是“七五”、“八五”期間國家重點投資建設的重點院校。1970年學校主體南遷長沙,更名爲長沙工學院,1978年改建爲國防科學技術大學。

截止2014年5月,學校在讀學生14000餘人,其中本科生8400餘人,研究生5600餘人。

國防科技大學是幹什麼的
  

國防大學和國防科技大學有啥區別

1、國防大學不是普通意義上的高校,並不直接向地方招生,基本屬於學習教育。國防科技大學書於學歷教育。

2、國防大學主要是培養軍隊指揮人才,國防科技大學是以理工科學科教育爲主。

國防大學是中國最高軍事學府,是中國軍隊唯一的一所高級合同指揮院校,直屬中央軍委領導,擔負着培養陸、海、空軍軍以上指揮幹部,地方省級領導幹部及中央國家機關部以上負責幹部,並從事有關戰略和國防現代化建設問題的研究,爲國務院、中央軍委和各總部的決策起諮詢作用的任務。

國防科技大學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直屬的一所涵蓋理學、工學、軍事學、管理學、經濟學、哲學、文學、教育學、法學、歷史學等十大學科門類的綜合性全國重點大學,是國家首批“211工程”、“985工程”、軍隊“2110工程”重點建設院校之一,入選“2011計劃”、“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由國防部、教育部雙重領導,副大軍區級編制。

國防科技大學畢業後做什麼

國防科技大學畢業後分配去向爲軍單位和空軍、海軍、火箭軍、戰略支援部隊等。絕大多數本科畢業生都從事指揮類崗位,月薪4500左右,不同的單位補貼稍有差別。

科大和其他軍校基本也是類似的,畢業分配首先看是指揮類還是非指揮類,指揮類的話原則上都是去基層部隊,擔任排長這樣的基層崗位。非指揮類較多的是去相應的技術崗位,不過這不是一定的,也有一定數量的非指揮類學員也分配到了基層部隊。

國防科技大學還有一種沒有軍籍的學生,在校讀書期間不會享受任何部隊的待遇,畢業後也和普通大學生一樣。國防科技大學不但提供了保障還滿足了想要衛國的夢想,要知道進入國防大學就算是入伍了,上學免費,而且每個月還會發放津貼。到了一定的階段還有機會可以轉業二次就業的,轉業的話就可以到各行各業。

國防科技大學簡介:

國防科技大學的前身是1953年創建於哈爾濱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即著名的哈軍工。1970年學院主體南遷長沙,改名爲長沙工學院。2017年,學校以國防科學技術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國防信息學院、西安通信學院、電子工程學院,以及理工大學氣象海洋學院爲基礎重建,校本部設在長沙,內設學院位於長沙、南京、武漢、合肥等地。

國防科技大學取得了以天河系列超級計算機系統、北斗衛星導航定位系統關鍵技術、天拓系列微納衛星、激光陀螺、超精加工、磁浮列車等爲代表的一大批自主創新成果,爲中國兩彈一星和載人航天等重大工程作出重要貢獻。學校研製的天河二號超級計算機系統連續六次摘得世界超算桂冠。

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技大學是幹嘛的

國防科大屬於綜合類高等學校,就是綜合大學,有研究生點、博士生流動站、也有技術研發功能,當然也有中培和高培之類的進修功能。而國防大學是我軍進行中培和高培高等學府,一般都是校官以上軍官進修的學校,要想當將軍必須經過高培。

國防科技大學是幹什麼的2

考上國防科技大學就業前景如何

首先,需要了解一下國防科技大學成立的背景。

國防科技大學是2017年,在新一輪編制體制調整及軍校改革的背景下,以原國防科技大學爲基礎。

合併國際關係學院、國防信息學院、西安通信學院、電子工程學院,以及理工大學氣象海洋學院等6所院校重建的,有46個本科專業。

也就是說,現在的國防科技大學很多專業是合併產生的,而合併的一衆院校原來並不是“985”院校。

因此,很多專業與原國防科大的計算機、電子信息等王牌專業比較,是含有一定水分的。

其次,一個人未來發展的前景如何,並不完全取決於學校。

個人職業前途完全是一個綜合因素導致的結果,包含專業水平、處事能力、發展機遇等等,簡單說就是“情商+智商+機遇”的結果。

馬雲並非出自“985”高校,不也一樣達到了普通人難以企及的高度。

因此,並不能得出,國防科技大學畢業,前景就一定好的結論,這是非常正常的道理。

國防科技大學是幹什麼的 第2張
  

第三,作爲軍中唯一“985”院校,國防科大自然有其明顯的優點。

國防科大的學風嚴謹,已經形成了屬於自身特點的治學氛圍。

因此,可以肯定地說,相較於其它普通軍校而言,能夠就讀於國防科大,本身就是一種榮耀。

而且對於自身思維層次、專業水準深度和廣度的'薰陶,必然影響個人今後的職業發展,這是一種潛移默化的作用。

因此,可以得出結論,相較於其它軍校而言,考上國防科大的前景,就平均水平來說,一定能夠勝出多數軍校。

但對於某個體來說,就不一定了。

現在很多人,拿國防科大的畢業說事,認爲國防科大畢業分配沒有什麼優勢。

很多本科畢業都要下基層當“排長”,把當“排長”視爲“洪水猛獸”。

實際上,這完全是不成熟的看法,也是中國長期的應試教育培養的不良後果。

軍校畢業是一名軍官,具備當排長的能力素質,這是最基本的要求。

難道軍校畢業都去搞計算機,搞科研,那“兵”誰帶?“仗”誰打?

我曾經帶過3名下屬,一名畢業於國防科大A,一名畢業於信息工程大學B,一名是畢業於大連理工的國防生C。

三個都是同時在不同單位擔任“排長”並同時選拔到機關工作。3人的後期發展逐漸顯示出差異,A和B明顯更具備一定的韌性和後勁。

工作上手也比較快。A後來成爲“筆桿子”;B憑藉較強的協調能力,逐漸成長爲業務骨幹;而C則逐步被甩在了後面。

幾年後,A與B同時晉升副營,晉升速度算比較快的,且已經超越了C。

上述例子,只是從一個側面說明,後期的發展並沒有統一模式。

很多人到部隊的發展路徑主要由面臨的實際需要決定,很多和學校所學完全不同,這些都是非常正常的。

另外,據今年國防科大招生信息,20 22年招收的本科生不管是“指揮”還是“非指揮”,畢業時均可以通過保送和考試選拔的方式讀研究生。

綜合上研率達到50%,“非指揮”類達到70%,而“指揮類”爲10%,這對於計劃繼續深造的同學,無非是一個非常好的消息。

國防科技大學是幹什麼的3

國防生晉升機制國防生能升到什麼職位

任何事情都要一分爲二去看,一個新生事物在帶來積極一面的同時,也會有負面效應。在正確看待新事物正向作用的同時,也要認清負向影響,客觀看待。

直招軍官作爲初級軍官選拔培養途徑,爲軍官隊伍補充新鮮血液,相比以前的'大學生特招入伍,以及後來的國防生,可謂是依託地方院校培養初級軍官的升級版,即可節省國防教育費又能招到優秀人才。

改善軍官隊伍的知識和學歷結構,但是,如果大量從地方招生,就會擠壓土兵發展空間,對士兵成長髮展就會造成負面影響,導致入伍當兵的積極性不高,影響兵員整體質量。

隨着國防現代化建設,爲吸引地方大學生加入國防建設,招錄了大批大學生當軍官,當時地方就業壓力小,大學生畢包分配工作,既便不分配工作,也很容易找高薪工作,所以,大學生入伍的積極性不高,二本三本院校畢業生,甚至大專生也招生。隨後又借鑑外軍做法,與學校聯合培養國防生。

國防科技大學是幹什麼的 第3張
  

如今,地方就業困難,大學生也多了,能找到一份穩定工作實屬不易,所以當技術軍官成了熱門就業渠道,擡高了大學生入伍提幹的門坎,直招軍官對象須“雙一流”學科畢業生。當然,雙一流也僅相當20年的一般本科。

然而,直招軍官雖然能幫助大學生解決眼前就業問題,但從以前的特招入伍大學生和國防生在連隊發展情況來看,不適合長期發展,畢竟沒那麼多適合自己的專業崗位,到頭來荒廢了專業不說,還會因不適應連隊生活,限制個人長遠發展,最終不得不早早退役,到了地方後又不適應地方發展,或錯過黃金髮展期。

到時候青春耗完了,走了一圈又回原點,結果可想而知。如今,連隊也不缺博士生,但是博士生在連隊確實發揮不了多大作用,沒有研究條件,沒有發展平臺,有時甚至被戰士瞧不起。以上分析或許你認爲是喪氣話,但事實明擺着,不信你問問以前的國防生,問問特招大學生,除非個例。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iulifan.com/qinggan/xuexi/gj3r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