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秀麗範 >

親子 >新生兒 >

新生兒包太緊,髖關節發育不良難自愈

新生兒包太緊,髖關節發育不良難自愈

有一種民間說法認爲,剛出生的寶寶一定要把雙腿包緊,否則容易形成“羅圈腿”。因此,很多新晉爸媽在寶寶出生後,都會把寶寶裏成“糉子”。但事實上,新生兒包太緊,不僅對防止“羅圈腿”沒用,還會影響髖關節發育不良的自愈。專家介紹,每1000例新生兒中有1~2例髖關節脫位,15~20例髖關節不穩。大多數髖關節不穩的新生兒在最初幾周可自行痊癒,無需任何治療。但如果錯過自愈時機,任病情發展,最終往往會造成患者嚴重殘疾。而且,髖關節發育不良在少年時期通常沒有不適,成年後纔開始出現症狀。

新生兒包太緊,髖關節發育不良難自愈

發病

每千例新生兒中

有20例髖關節不穩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骨科主任醫師胡漢生介紹,日前,該院骨科收治了兩名腹股溝疼痛的患者。經拍片檢查,發現其中一名41歲的女患者,是右側髖關節發育不良並嚴重脫位。另一名62歲的女患者是雙側髖關節發育不良,且伴有股骨發育異常。

醫生爲41歲女患者進行了髖臼再造,即所謂的給髖臼“加蓋”,並在重建其髖關節和矯形過程中,將其肢體延長了4.5cm。而那位62歲的女患者也通過手術恢復了下肢的長度,緩解了疼痛。

胡漢生說,這兩名患者所患的疾病都是髖關節發育不良。她倆有一個相同的特點,那就是她們都有先天性嚴重髖關節發育不良,但在少年時期都沒有任何不適,都到了成年後纔出現症狀。

胡漢生介紹,髖關節發育不良是一種病因不明的髖部疾病,準確來說,c是發育性髖關節脫位或發育性髖關節發育不良。資料顯示,目前每1000例新生兒中,約有1~2例髖關節脫位,約有15~20例髖關節不穩。“這種疾病與遺傳因素有關,也與後天的發育有關,是一種除創傷、骨關節炎之外的髖部疾病。其發病率也受種族和地理條件影響,寒冷地區發病率較高。”胡漢生說,由於其病因尚不明確,隨着病情的發展,最終往往會造成患者嚴重殘疾。

提醒

在少年時期可能沒有任何不適

胡漢生說,髖關節發育不良的症狀,成年患者時常表現爲腹股溝區疼痛,尤其是活動後這種疼痛會加重;年輕患者則經常表現爲髖關節外側疼痛,尤其是蹺二郎腿或拉伸髖外展肌時,疼痛會加重。

“有一點要特別注意。”胡漢生提醒說,髖關節發育不良在少年時期可能會沒有任何不適,到了成年後,纔開始出現大腿根部疼痛、臀部太高、腿部內旋等症狀。由於缺乏早期關注,很多患者拖到40歲之後纔開始治療,從而錯過最佳治療時期。

“一般來說,大多數髖關節不穩的新生兒在最初的幾周可自行痊癒,無需任何治療。”胡漢生說,但在日常生活中,家長的一些錯誤做法,會導致髖關節不穩的患兒失去自行痊癒的機會。

“最典型的錯誤就是,有的家長爲了防止新生兒所謂的‘羅圈腿’,將寶寶包裹過緊。”他說,這往往會使得患兒失去自愈機會,從而增加髖關節發育不良的發病率。

治療

可做保髖手術

或關節置換手術

胡漢生建議,如果出現腹股溝區疼痛、髖關節外側疼痛,最好去醫院拍髖關節側位片和站立的骨盆正位片,進行診斷治療。

他介紹,目前,髖關節發育不良的治療方式主要分爲非手術治療和手術治療。非手術治療主要是服用非甾體類抗炎藥、配合理療、合理功能鍛鍊等;手術治療則主要是保髖手術、關節置換手術。關節置換包括髖關節表面置換、髖關節全髖關節置換。

胡漢生說,對於年齡在30歲以下、髖關節脫位不嚴重的患者,可以考慮保髖手術,但該手術技術難度較高,且術後效果不能保證。

至於關節置換手術,對於有正常解剖關係的髖關節患者來說,可以通過一定的訓練降低手術出錯率,完善手術技術;但對於有異常髖關節解剖關係的患者來說,實行髖關節置換術難度就相當的大,因爲在進行關節置換過程中,需要先恢復正常的髖關節關係。“而由於解剖變異,髖關節周圍軟組織攣縮等異常因素,又會使得這種人工關節置換手術的難度大大增加。”

因此,關節置換手術的難度就在於其手術方式的“個體化”,不僅需要完善的術前準備,還需要進行髖臼重建、骨量重建,有時甚至還需要植骨造蓋術。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iulifan.com/qinzi/xinshenger/j7epy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