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秀麗範 >

醫療 >醫療常識 >

2035年義務教育在校生或減少三千萬 人口減少有哪些原因

2035年義務教育在校生或減少三千萬 人口減少有哪些原因

人口減少對社會上的一些事情多多少少是會有些影響的,聽說在2035年義務教育在校的學生將會減少三千萬,這是怎麼一回事?是什麼原因造成的人口減少現象呢?

2035年義務教育在校生或減少三千萬

2023年以來,北京、廣州、濟南、大連多地發佈了義務教育學位預警。北京2023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2017~2022年北京已累計增加了18萬個中國小學位,並計劃在2023年繼續增加2萬個中國小學位。這些學位壓力源自2016年“全面二孩”政策實施當年出生人口的大幅增長。

但故事的另一面是,在短短一年生育高峯後,從2017年起,我國出生人口持續快速下滑,從當年的1723萬人降至2022年的956萬。出生人口大幅波動,也對不同教育階段產生一系列連鎖反應,香港大學社會工作與社會行政學講座教授、特區政府前人口顧問葉兆輝形容爲“多米諾骨牌效應”,他警告說,出生人數下降首先會影響幼兒園,然後是中國小和大學,最終影響到勞動力。

中國進入人口負增長時代之後,教育如何應對人口之變?各地政府又該如何根據學齡人口變動趨勢科學規劃未來數十年的教育資源配置?城鄉之間的教育差異是否會進一步拉大?

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高等教育研究院副教授、中國教育戰略學會區域教育分會理事喬錦忠曾專門調研人口變動與教育資源配置的關係,並參與教育部多個司局政策諮詢、省市縣教育規劃編制和政府評估。就相關問題,他近日接受了《中國新聞週刊》的專訪。

2035年義務教育在校生或減少3000萬

中國新聞週刊:2022年,中國正式進入人口負增長時代,隨着新生兒持續下滑,學齡人口會相應減少,人口變動將如何影響不同階段的教育資源需求?

喬錦忠:其實早在20世紀90年代,中國總和生育率就已降到2左右,這個數字至少達到2.1,才能達到人口正常世代更替水平。2016 年,國內實行“全面二孩”政策,但效果並不理想,政策效應很快釋放完畢。2017年開始,全年人口出生數持續下降,2018年又比2017年減少200萬人,2020年、2021年都比前一年減少200萬左右,未來中國出生人口持續下降的趨勢基本是不可逆的。

現在婦產科已經從過去的牀位緊張到過剩,幼兒園這兩年也沒以前那麼難上了。所以,最先感受到人口負增長的就是學前教育,目前這個階段受到的衝擊最明顯,但從更長期來看,義務教育未來受到的影響最爲嚴重。

我們團隊用模型預測了2020~2035年義務教育階段的學齡人口變動,發現全國義務教育階段在校生數先短期緩慢上升,在2024年達到峯值約1.46億,隨後呈現加速下降趨勢。2025~2028年平均每年學生以一兩百萬的量級在減少,2028~2035年每年減少三四百萬的規模。具體而言,國小學位需求峯值出現在2024年,比2020年多出了約485萬,國中學位峯值稍晚,出現在2029年。最終至2035 年,義務教育階段在校生規模將比2020年的1.4億減少約3000萬。實際上,當時我們做預測時使用的總和生育率數字是1.5,但2021年的總和生育率已經降到了1.15,現實可能比我們所預測得還不樂觀。

中國新聞週刊:在校生減少3000萬,學校是否也要相應減少?

喬錦忠:事實上,自2003年以來全國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數一直呈減少趨勢,2020~2035 年期間將繼續延續這一趨勢,而且下降速度逐步加快。預測表明,2035 年全國國小、國中需求數分別爲9.28萬和4.79萬,較2020年分別減少5.14萬和0.38萬。顯然,人口負增長對國小影響比國中要大,因爲國小在規劃時分佈更密、服務半徑更小,所以總體基數上也更大,而國中輻射的面積更大一些,所以存在更多冗餘空間。

中國新聞週刊:也就是說,由於生源減少,12年後,國小數量將至少減少一半,未來哪些學校可能會第一波關停或倒下?

喬錦忠:人口萎縮較爲嚴重的地區國小可能會最先收縮,這主要與學校所處地理位置和社會環境有關。另外就是民辦國小可能也會“死掉”一批,尤其在民辦校佔比較高的地區,有的地區民辦學校在校生數甚至超過了公辦學校,這可能與當地政府的財力相對較弱,對公共教育的投入不夠有關。但在義務教育階段,還是應該回歸公辦,這兩年國家在政策上在積極調整,在引導和督促地方政府切實承擔法定的教育責任。

總的來說,未來教育供求關係一定會發生根本性變化,帶來的結果有兩個:一方面是學校出現招生困難,部分會倒閉;另一方面,隨着生源減少,學校自然而然就要轉向小班化教學,班級規模會縮小,生師比也相應降低,老師也終於有條件從主要關注班級控制,轉向更關注每個個體,這客觀上有利於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世界上其他經歷了“人口塌陷”的國家在教育上也都經歷了這樣一個趨勢:未來中國的義務教育肯定要走小班化、提升質量的道路。

中國新聞週刊:日本少子化趨勢從20世紀80年代起就變明顯,從1990年代起,日本教育理念發生顯著變化:開始提倡“寬鬆教育”,國小廣泛引入“體驗式學習”。中國現在每個教育階段還是很“卷”,未來隨着教育供求關係變化,是否也會走日本這種路徑?

喬錦忠:有很大的可能性。未來升學會變得更容易,學生也不需要那麼緊張,我們在教育的節奏上也會把控得更好一些,學生也從單純關注分數和排名轉向關注知識本身,不再需要陷入各種競賽的怪圈中,這有利於整個義務教育階段辦學質量的整體提升。

還值得注意的一點是,在教育供求關係變化過程中,辦學條件標準調整的時機很重要,因爲各地所需學校數量的多寡既與學齡人口規模有關,也與辦學條件標準有關。比如現在教育部規定國小班額不超過45人,中學不超過50人。未來這一標準到底應何時調整、怎麼調?個人認爲應儘量避免在學位需求波動較大的年份,簡單大規模建設或撤併學校。政府在建設和撤併學校時,還應靈活調節辦學標準,共同應對學齡人口增減。適時調節辦學條件標準,比如對班額的調控,能使學校供給保持相對穩定,有一定量冗餘,避免財政資源浪費。如果僅爲了滿足高峯時的需求,過量新建學校,學齡人口在達峯後迅速下降,大量新建學校可能就會形成資源浪費。

中國新聞週刊:學校數量減少同時,這一過程中師資配置會發生哪些變化?

喬錦忠:與在校生數變化趨勢類似,2020~2035年我國義務教育階段專任教師需求量總體減少,按現行生師比標準,到2035年全國將有約150萬國小教師、37萬國中教師過剩,國小教師需求量過剩較大,國中教師先短缺後過剩。

爲應對這些過剩,除縮小班級規模、降低生師比外,未來應在穩定部屬和省屬師範大學招生計劃的同時,逐步減少師專和高職高專的師範生招生,保持一定的師資規模和質量。另外,師資培養體系也要調整,調整師範專業設置,擴大音、體、美、勞、通用技術、學前、托育和特教等學科招生人數,減少文化科目招生計劃。實際上,現在的師資供給存在較爲嚴重的結構性缺編,語數等大課類老師相對容易過剩,而藝術、體育、科學等小課類老師更爲短缺。

2031年城區在校生規模或超過村鎮

中國新聞週刊:你談到了義務教育階段在校生、學校數量和師資需求總的變化趨勢,具體到城鄉間會有明顯的差異嗎?

喬錦忠:未來學齡人口在不斷減少,但城市化還會繼續推進,根據我們的預測,學生的城市化率要比人口城市化率要高出十幾個百分點,也就是說,有些成人不一定在城市生活,但他們的孩子可能在城市上學。預計2031年前後,全國城市在校生總量會超過鄉鎮和農村,此後一直領先,這是一個分水嶺。在這之後,國內義務教育將總體進入以城市教育爲主體的時代,到 2035 年城市在校生比鄉鎮、農村將多近1000 萬。不過,全國各地進入城市教育爲主體的時間會有差異,發達省份會早於2031年進入,中西部落後地區可能會晚一點,因此各地在教育規劃和資源配置時應因地制宜,因時而動。

這一過程中,農村國小生減幅最大,2020~2035 年間年均減少67.45萬人,2035年較 2020 年減少約 1079.18 萬。村小需求數也呈快速下降趨勢,到2035年所需學校數可能還不足2020年一半,只需3.55萬所。未來農村地區會有大量教育資源是閒置狀態,除了保留必要的教學點和鄉村小規模學校以外,在脫貧任務完成後,建議不再向農村地區傾斜教育資源,當然對於必要、需保留的教學點和鄉村小規模學校,在經費上應按照高於一般學校辦學條件的標準投入,以更好保障有特殊需求的兒童

但在大方向上,總量上,資源一定要向城鎮傾斜。未來15年內,義務教育階段學齡人口會不斷向城市聚集,根據測算,與2020年相比,城區在2026 年(高峯年份)需新建國小4000 所,2030年(高峯年份)新建國中4000所。城鎮地區教育公共財政預算事業費所需增加額遠大於農村地區,2020~2035年年均增加555.25億元。不過,隨着整個社會老齡化加劇,養老、醫療、衛生保健方面不斷增長的財政需求肯定會擠佔教育經費,這也是沒辦法的,人口結構的變化未來必然會影響到教育經費在整個財政支出中的佔比。

未來教育資源的配置要充分考慮農村向城市轉移這個大趨勢,調整一定不能過於滯後。調整過程中,城市化率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參考指標。在逆城市化現象出現之前,把教育資源優先投向城區是更有效率的,也能更好保障最大多數的學生接受更優質的教育。

巨型大學難再見

以就業爲導向的高校或大量出現

中國新聞週刊: 人口結構變動最終也會影響到高等教育。比如在以私立高校爲主的日本,受少子化影響,很多大學也面臨招生不足和運營艱難的情況,進而刺激了一些大學惡性競爭,爲了搶生源,無底線降低招生門檻,以至後期日本大學內出現了“過於彈性化的招生機制”,並導致一流大學大學生不會分數式計算等“學力崩潰”現象。中國與日本不同,高等教育以公立爲主,隨着義務教育階段的生源危機延伸至大學,會對中國高等教育產生哪些一系列的連鎖反應?

喬錦忠:日本的這種情況在未來的中國也可能出現。隨着少子化現象日趨嚴重,未來中國高等教育的總體規模會萎縮,部分辦學質量不高,又無特色的高等學校會面臨關停並轉的局面,高等學校的數量將會有所減少,學校的規模將變小,像現在吉林大學、山東大學和浙江大學等巨型大學將很難再看到,同時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會進一步提高。

雖然我國的高等教育系統以公立大學爲主體,而且最頂端的教育資源永遠是稀缺的,但未來大學之間的競爭也會加劇,預計不久的將來“雙一流”建設高校之間的競爭將更爲激烈。當然這種情況的出現,同時也爲高等教育本身可能提供了系統優化和提高質量的契機。

當未來學生數量減少,學生選擇權更多的時候,必然會激發各個高等學校增強內部改革的動力。中國當下的高等教育系統整體是缺乏彈性的,特別處在金字塔尖的高校,自身進行內部改革的動力和意願不強,基礎學科不能沉下心來長期堅持攻艱克難,應用學科對市場和供求關係的變化不敏感。隨着學齡人口的減少,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和普及程度的進一步提高,高等教育必然會進入買方市場,屆時學費收入會減少,政府提供的資助可能也會減少,各高校爲了生存需要,必然會調整戰略進行差異化發展。

此前在高等教育大衆化的過程中,尤其是1998年高校擴招中,產生了很多後續問題。由於我國高等教育大衆化的啓動非常倉促,沒有按照科學的節奏來走,簡單快速攤大餅的發展模式加劇了高等教育內部的結構失衡。按照國外經驗,工程、醫學,甚至師範教育本應是精英教育,不是任何層次的學校想辦就能辦,但現在低層次的工程、醫學和師範教育比比皆是。從結構上看,真正學術性的高等學校佔比不應太高,更多的高校應以培養應用型學生爲主,辦學主要指向就業。因此,隨着大學生的減少,未來以就業爲導向的高校可能也會大量出現,學校會給學生提供更多和企業合作的機會。大部分高校會主動選擇特色化的發展方向,滿足學生多元化的需求。

另外,現階段中國高等教育階段的“放水”還是比較嚴重的,很多四年本科生實際上在校學習只有三年,剩下一年基本都在實習或社會實踐。此外,對數學、物理等門檻較高的基礎學科,如果嚴格按照學業質量標準,每年會有很多學生被淘汰。未來隨着少子化和高等學校之間競爭的加劇,各學校爲了生存會不斷提高辦學質量,建立相對完善的內部質量問責機制,強化教學過程監管。政府也應順應形勢而爲,對高等教育結構調整和質量提升進行相應引導和問責。

2035年義務教育在校生或減少三千萬 人口減少有哪些原因

人口減少有哪些原因

主觀因素方面:一是現在的生育觀念和以往大不一樣。以前生孩子是爲了養兒防老,希望自己老了,幹不動了,自己的孩子能夠照顧自己,從而能夠安享晚年。現在的社會,隨着生活條件的越來越好,各項保障制度、養老體系不斷健全,養兒防老的作用被不斷的弱化,生多了留給自己的都是愁。

二是現在有很多人追求的是個性的獨立和自由,不希望像父母輩一樣子爲了孩子和家庭奉獻一輩子。隨着社會生活的極大豐富,伴隨而來的是各種思想的興起。現在的年輕人和外界的接觸可以比父母輩的多的多,見識也廣,而且隨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沒有了父母輩的那種束縛,看到了各式各樣的生活,也想選擇自己的生活,追求屬於自己的自由,什麼丁克,不婚等等不斷出現,這些在以前想都不敢想的,都出現了,所以如果他們覺得生孩子束縛住他們,就會選擇不生,也不會受到來自他人的歧視。

三是現在的適合生育的年輕人都習慣於養育一個孩子,畢竟自己當初就是這麼過來的。要知道現在生孩子的主力軍是80後、90後、00後,他們出生的時候,正趕上國家執行計劃生育的時候,大都是獨生子女,什麼“晚生優生優育”的思想可以說是深入人心,所以當他們長大成人後,也自然而然的這麼做的,自己的親身體驗,覺得一個孩子也挺好的。

客觀的因素:一是現在年輕人生孩子的成本真的是太高了。現在生個孩子可不比父母輩,他們那個時候受醫療和生活條件的限制,從懷孕到出生,基本上去醫院都沒幾次,甚至有的在家生的,在懷孕期間,有條件的多吃點好的,沒條件的可能懷孕也還在勞作。而如今,不知道是因爲生活條件太好的緣故,身體素質也不如以前,孕前的各種準備,有的爲了懷個孩子花大幾十萬的,在懷孕期間的各種檢查,還有因爲懷孕,女同胞們受到的職場歧視等等,可以說遭受着身體和心靈的雙重打擊。

二是現在孩子的養育成本可以說是非常之大,可以說佔據了家庭開銷的很大一部分。不說別的,就以我家孩子爲例。當孩子出生以後,從以1歲開始到3歲,可以說是離不開人,媳婦可以說全職在家帶孩子,沒有任何收入。孩子每年的衣服,奶粉以及看病所花費的時間、精力、金錢,可以說是最大的。到了3歲以後,上幼兒園,光學費都上萬一年,還是最普通的幼兒園,加上課外興趣,平時的吃穿,也是一筆很大的開銷,畢竟自己的孩子不可能讓他吃穿都是差的吧,而當父母的我們可以降低下標準,我想全天下的父母都是這樣的,一個如此,那麼兩個,三個呢?都不敢想象。

三是現在孩子的教育成本也是很高的,這主要體現在教育資源上面。現在當父母的,誰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得到最好的教育呢?誰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有一個光明的前途呢?但是好學校,好老師只有那麼幾個學校,要想去上這些學校,那麼就得在這個片區內有自己的房子,而如今的房價,對於中國人來說,一邊心裏痛,一邊卻不得不去搶着買。一套好的地段的房子的附加值太高了,讓人不惜大半輩子都在打工還債。

2035年義務教育在校生或減少三千萬 人口減少有哪些原因 第2張

人口減少帶來的問題

1、人口減少首先出現的直接問題就是勞動力大量減少,要知道我國這幾十年以來的發展主要靠的就是人口多,勞動力多,勞動力相對廉價。但是一旦人口減少,那麼就會導致勞動力不足,沒有足夠的勞動力就會使得企業紛紛減產,那麼自然就會導致企業的資源浪費,可能以前在10個地區都有分廠,現在因爲勞動力不足只能關掉一部分分廠,這樣的損失是非常巨大的。勞動力減少,同樣也不利於我國城市化建設,因爲城市化建設離不開人力,物力。

2、人口減少對消費也會產生非常大的影響,尤其是日常生活的消費品,如服裝,食品,教育,醫療等等。要知道這些行業的規模主要是由消費市場決定的,如果人口減少了,那麼消費市場也會跟的大大減少,這些行業就需要縮小規模。而規模變小了之後,想要實現更好的發展,那麼就只能通過提升自己的服務質量或者提升產品的品質了。

不僅消費市場會變小,消費的結構也會發生一定的變化,低端的產品會變得越來越少,而人們對於高端產品的需求會有所增加。不僅如此,因爲人口基數少,這些高端產品的更新換代速度也要更快,這樣才能迎合消費者的需求。人口變少,消費結構也會發生一定的變化,比如說小孩子少,老年人增多,那麼就會導致教育,兒童用品等消費大大減少,而老年人的相關產品需求量會更大,相關產業也會得到較好地發展。

3、人口減少對生產也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因爲人口減少了,但是要保證生產力跟得上,所以自動化生產會得到大力發展,低端工種將會減少,甚至會捨棄低端產業。勞動人數減少,勞動時間也會有所縮短,同時也會導致勞動力集中到科研,管理,公益等方面。如果自動化發展跟得上社會發展那麼社會發展地更快,如果自動化發展跟不上社會發展的速度,那麼可能阻礙社會的發展。

4、人口減少,還會導致人口老齡化逐漸加重,如果出生率降低,那麼老年人的比重就會越來越大。老年人人口比重增加自然就會導致老年人的養老問題逐漸突出,要知道老年人的養老金是領取現在年輕人所繳納的社保,如果老年人增加了那麼就會增加年輕人繳納社保的壓力。可能一個年輕人需要供養兩個老年人的養老,年輕人的生活負擔會更重。

不僅如此,年輕人少了創造的稅收也會減少,而稅收少了各個地方政策的收入也會有所下降,而老年人增多又需要投入更多的資金。地方政府收入少了,支出卻變大了,這樣一來地方政府的壓力也會大大增加。所以國家爲了避免人口減少,而出現人口老齡化,纔會逐漸實施放開計劃生育,延遲退休年齡等政策。

2035年義務教育在校生或減少三千萬 人口減少有哪些原因 第3張

人口減少房價會降低嗎

即使未來人口數量下降,但是房價卻依然有可能不會暴跌。出生人口減少,那麼對於房價的需求也會減少,所以未來房價要跌,這個邏輯乍一聽上去似乎合理,但是實際情況可能會出乎你的意料,絕大多數人常規思維下的人口減少,是指北上廣山這些大城市人口減少10%,然後其他城市的人口也對應減少10%。但未來的實際情況將更可能是大城市人口不減反增,而四五線城市和一些鄉村區域的居民數量會大規模萎縮。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iulifan.com/yiliao/changshi/4y4r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