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秀麗範 >

情感 >生活常識 >

長恨歌講述了什麼故事情

長恨歌講述了什麼故事情

安史之亂時期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愛情悲劇。

長恨歌講述了什麼故事情1

《長恨歌》是由唐代詩人白居易於唐憲宗元和元年,也就是在公元806年創作,全文共120句,共840個字,全文描寫的是安史之亂時期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愛情悲劇,以兩人愛情悲劇爲線索,爲我們鋪開了一副唐王朝由盛轉衰的歷史畫卷。

歷史上感嘆唐玄宗將一手好牌打爛的詩文數不勝數,其中以《長恨歌》最爲著名,也影響了後世的諸多文學作品,其中以最後一句“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更大衆所熟知。

公元806年,34歲的白居易被任命爲任盩厔的縣尉。任盩厔也就是今天西安周至縣。有一天,白居易和友人陳鴻,王質夫二人前往仙遊寺遊覽,巧的是仙遊寺正處於馬嵬驛附近,而馬嵬驛則是安史之亂時,唐玄宗李隆基逃亡到這裏時,因爲隨軍將士的脅迫而下令勒死楊貴妃。

長恨歌講述了什麼故事情
  

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轉衰的關鍵,由安祿山和史思明發起的叛亂給了唐朝這個在開元盛世後攀上頂峯的龐然大物一記重拳,逼迫的唐玄宗不得不逃亡,到了馬嵬驛時,盛世時的代表楊玉環也自然就成了落幕時蠱惑君王的妖妃,爲了平息將士們的怒火,楊玉環不得不被勒死。這一點在《舊唐書·楊貴妃傳》中也有記載:禁軍將領陳玄禮等殺了楊國忠父子之後,認爲“賊本尚在”,請求再殺楊貴妃以免後患。四大美人之一的唐貴妃落得如此下場,自然不免讓人唏噓,此情此景三人也不免談及李隆基與楊貴妃。

當時王質夫鼓勵白居易說,“樂天深於詩,多於情者也,試爲歌之,何如?”因爲他認爲如果一段歷史缺少了創造加工與潤色,那終究會被淹沒在歷史的長河裏,於是乎,白居易寫下了這首長詩,陳鴻也寫了一篇傳奇小說《長恨歌傳》。

《長恨歌》在我國詩歌歷史上有着濃墨重彩的一筆,全篇由三個部分組成,第一部分從“漢皇重色思傾國”至“驚破霓裳羽衣曲”白居易用了整整三十二句的.篇幅來寫出來楊玉環和李隆基的愛情故事,從美好的開頭大唐帝國盛世繁榮到安史之亂山河破碎,第二部分從“九重城闕煙塵生”寫至“魂魄不曾來入夢”,白居易以四十二句寫楊玉環在馬嵬驛兵變中被殺, “臨邛道士鴻都客”至“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是全詩的收尾部分,也是高潮部分,即使是天長地久,也總會有盡頭,但這生死遺恨,卻永遠沒有盡期。

白居易

值得一提的是,這裏的恨字和以往的仇恨不一樣,這個恨字的意思是遺憾,代表了唐玄宗對楊玉環的遺憾,同時最後一句也點明瞭題旨,做到了“首尾呼應”,“清音有餘”,給予了讀者更多的思考空間和回味。

長恨歌講述了什麼故事情2

長恨歌講的是什麼故事

題記:這首《長恨歌》創作於元和元年(公元806年),當時的白居易是盩厔縣(今陝西周至)任縣尉。他和友人陳鴻、王質夫同遊仙遊寺,有感於唐玄宗、楊貴妃的故事而創作的。

這是一首長篇敘事詩,故事情節曲折生動,人物形象鮮明動人;但又處處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詩中情景結合,給讀者展現了唐玄宗與楊貴妃可歌可泣的愛情。

全詩描述了唐明皇和楊貴妃的愛情故事,語言精煉,形象優美,敘事和抒情相結合,虛實相結合,既講述了一個迴旋曲折、宛轉動人的故事,又歌頌了二人纏綿悱惻的愛情。

由於詩中的故事、人物都是藝術化的,是現實中人的複雜真實的再現,所以能夠在歷代讀者的心中漾起陣陣漣漪。

虛實相生的藝術處理手法

詩歌中的“虛”包括以下三類:

1、神仙鬼怪世界和夢境。詩人往往藉助這類虛無的境界來反襯現實。這就叫以虛象顯實境。

2、已逝之景之境。這類虛景是作者曾經經歷過或歷史上曾經發生過的景象,但是現時卻不在眼前。

3、設想的或者未來之境。這類虛境是還沒有發生的,它表現的情將一直延伸到未來而不斷絕。故寫愁,將倍增其愁;寫樂將倍增其樂。

詩歌中的“實”是指客觀世界中存在的實象、實事、實境。

1、眼前之景爲實,想象虛構之景爲虛

2、景物爲實,情感爲虛

3、形象爲實,抽象爲虛

4、有限爲實,無限爲虛

5、側面爲實,正面爲虛

長恨歌講述了什麼故事情 第2張
  

01

第一部分

從詩的開頭到“回看血淚相和流”爲第一部分,這一部分爲實寫,主要講述的是從唐明皇求美到楊貴妃入宮,到最後馬嵬坡香消玉殞。

詩人實寫故事,從楊貴妃入宮,到承寵,到集三千寵愛於一身,到最後馬嵬坡下,三軍不前,紅顏殞命。詩人實筆講述整個愛情悲劇,卻於細節處虛構。

比如說楊玉環的入宮,就屬於作者虛構,《新唐書、后妃、楊貴妃傳》中就有記載:(楊妃)始爲壽王妃。開元二十四年,武惠妃薨,後廷無當帝意者。

言妃姿質天挺,宜充掖廷,遂召內禁中,異之,即爲自出妃意者,丐籍女官,號‘太真’,更爲壽王聘韋昭訓女,而太真得幸。

而白居易剔除了這段歷史,美化了楊貴妃的出身。

這一部分作者寫了楊貴妃的傾國容貌,也寫了兩人的深情,唐玄宗對她的寵愛,以及玄宗對她的迷戀,導致“君王從此不早朝”,以及楊妃的姊妹弟兄皆列土封侯,改換門庭。這是愛情的開始,亦是悲劇的開始。

果然,不久之後“安史之亂”爆發,這也是唐朝由盛轉讓衰的轉折點。唐玄宗帶着百官倉皇逃往四川。只是走到馬嵬坡時,三軍不前,最終卻是宛轉蛾眉馬前死。

宛轉蛾眉馬前死

02

第二部分

從“黃埃散漫風蕭索”到“魂魄不曾來入夢”爲第二部分,這一部分主要通過情景結合的手法,來達到虛實相生的目的。

“黃埃散漫風蕭索,雲棧縈紆登劍閣;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無光日色薄。”這是寫在去往行宮路上的風景,以悲景襯托明皇的哀愁,景中含情,實中有虛;

“蜀江水碧蜀山青,聖主朝朝暮暮情。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這四句是寫行宮之景,青山綠水裏,是明皇的相思之情。獨自望月、聽雨,讓整個氛圍更加悽清,感情更進了一層。

接下來的便是御駕回宮,見到舊是宮殿,卻是物是人非,白日裏睹物思人,觸景生情,夜晚更是輾轉不成眠,更加突出了柔腸寸斷的相思之情。

作者反覆渲染玄宗的相思之苦,從時間上的朝朝暮暮、時時刻刻,從現實到夢裏,層層推進,感情迴旋上升到高潮。詩人以虛爲虛,化景物爲情思。

電影《妖貓傳》中的楊貴妃

03

第三部分

最後的便是第三部分,詩人大膽想象,將漢武帝和李夫人的故事移花接木地用到了此處,給讀者呈現了一個虛幻的靈異世界。

唐玄宗讓臨邛道士尋覓楊貴妃的魂魄,最終在海上仙山找到了太真仙子。

此處詩人又着大量筆墨,寫太真仙子的仙姿和愁容,寫了楊貴妃自別後的相思之情,兩人重申舊誓,釵鈿爲信,相約天上人間再續前緣。這一整段皆爲虛寫。

詩讀到這裏,我們所看到的彷彿只是一對愛情摯深的普通夫妻,而不是皇帝與貴妃。

詩以“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作結,這種以時空遠近爲對比的收束手法,深刻渲染了全詩“長恨”的主題。李楊愛情悲劇故事至此達到高潮,留下的是茫茫無限的回味。

影視劇中的`唐玄宗和楊貴妃

“芙蓉”與“梨花”意象分析

在《長恨歌》中,白居易同時用了芙蓉和梨花來兩種文學意象,它們在全詩中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那麼,詩人爲什麼要選用這兩種意象呢。

我們可以發現,在《長恨歌》裏,芙蓉一共出現了三次:“芙蓉帳暖度春宵”“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而梨花出現了一次:“玉容寂寞淚闌干,梨花一枝春帶雨“。都有明喻、暗喻楊貴妃之意。

白居易同時採用兩種意象,芙蓉主要是寫的在長安宮殿中的楊貴妃,而梨花則是寫的太真仙子,這其中有不同的意義。

第一,芙蓉和梨花,表現了楊貴妃不同的美。

自古芙蓉就是美人的象徵:李白《經亂離後天恩流夜郎憶舊遊書懷贈江夏韋太守良宰》中寫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白居易在《上陽白髮人》中也寫過宮女“臉似芙蓉胸似玉”。

而在長安時的楊貴妃獨得玄宗三千寵愛,她雍容而華貴,美得明媚而華麗。華清宮賜浴後,不正是一朵出水芙蓉;而梨花則更爲清麗,以梨花喻楊貴妃,一是寫楊貴妃雪肌無暇,另一方面也是寫楊貴妃和玄宗別後,受相思之苦,多了幾分嬌弱和愁態。

范冰冰扮演的楊貴妃

第二,芙蓉和梨花,有不同的文化象徵意義

芙蓉歷來象徵的都是榮華富貴,當時的楊貴妃是集三千寵愛於一身的貴妃,其母家更是姊妹兄弟皆列土封侯。因此,當時的楊貴妃處在權利的最中心位置,象徵的是人間最高貴的權勢和富貴。

而梨花似雪,平凡而卑微,並且在歷代詩人的筆下,梨花也是帶着輕愁的。比如李重元的《憶王孫·春詞》裏的:欲黃昏,雨打梨花深閉門。

而馬嵬坡下身死後,楊貴妃化身爲海外仙山上的太真仙子,一來深受相思之苦,粉面含淚,和梨花更爲神似;二來,梨花似雪,至純至淨,也有脫離人間富貴繁華,洗淨鉛華之意。

《長恨歌》以唐明皇和楊貴妃的生死之戀貫穿全詩,詩人用大量筆墨寫兩人的愛情、楊玉環的美貌,以及唐玄宗對楊玉環的相思之情,而對其它事件則一筆帶過。

從理智上,詩人譴責唐明皇沉湎女色而誤國的譴責,而從情感上,詩人又歌頌兩人的愛情,同情唐明皇和楊貴妃生離死別的悲劇。

長恨歌講述了什麼故事情3

白居易爲什麼寫長恨歌?

唐代詩人白居易寫過一篇傳誦古今、膾炙人口的詩篇《長恨歌》。這是他在盩厔(今陝西周至縣)任縣尉時,和友人同遊仙遊寺,有感於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故事而吟寫的。

仙遊寺原位於周至縣城南三十里的 黑水峪口。隋代仁壽元年,隋文帝楊堅到這裏消夏避暑,見此地風景優美,便下旨在這裏修建一座行宮,名爲仙遊宮。

到了唐代,仙遊宮改爲三個寺院,一個寺院已經無存,留下的兩寺分隔在黑河南北兩岸。南岸的就是仙遊寺,亦稱南寺,明代曾改名爲普緣禪寺。清朝康熙年間重修寺院,又恢復了仙遊寺的舊稱。

仙遊寺四周山清水秀,峯巒環峙,環境清靜幽雅,白居易任縣尉時,常與文友到此把酒談詩論文,縱談天下國事。

據陳鴻《長恨傳》記載,元和元年十二月,白居易爲周至縣尉時,與王質夫、陳鴻遊於仙遊寺,因話及昔年玄宗與楊妃的愛情悲劇,相與感嘆,並請白居易作歌以傳其事。

白居易應命寫《長恨歌》,“一篇長恨有風情,十首秦吟近正聲”,不朽的長篇敘事詩《長恨歌》,就在這裏寫成。

對於白居易《長恨歌》的主題思想,究竟是讚美唐玄宗與楊貴妃堅貞不二的愛情,還是諷刺唐玄宗的荒淫誤國,或者是譴責楊貴妃禍水紅顏?一直是衆說紛紜,莫衷一是。

在衆多的評論中,方超和丁毅在《蘇州大學學報》一九八四年第四期發表的《長恨歌評價管窺》一文中,將《長恨歌》是白居易借用對歷史人物的詠歎,以寄託自己感情的作品。

該文根據《白居易世系家族考》和《白居易生活系年》等書中得知,白居易年輕時與一個叫湘靈的女子相愛。因爲湘靈出身寒微,受當時社會的門第觀念和風尚阻礙而不能結婚,成爲他畢生的“長恨”之事。

纏綿悽惻的相思和孤獨苦悶的心境,使白居易在漫漫長夜中“孤燈挑盡未成眠”,仰望着“耿耿星河欲曙天”。

白居易用他的生花妙筆,沾着用熱淚磨成的墨汁,寫了《冬至夜懷湘靈》、《寄湘靈》的詩。還寫過一首《潛別離》,其中說:“不得哭,潛別離,不得語,暗相思,兩心之外無人知,……彼此甘心無後期。”難怪他的好友陳鴻說:“樂天深於詩,多於情者也。”

方超和丁毅的文章中,認爲白居易是在結婚前幾個月寫出《長恨歌》的,他是爲失去湘靈而痛苦,於是就把“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爲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這詩句,來寄託自己對愛情的哀思。

白居易的其他詩作中,有許多是對愛情的冀求和讚頌。如《長相思》、《潛離》、《寄湘靈》和《冬至夜懷湘靈》等。這都可以認爲是他對自身愛情憾事耿耿於懷的反映,而《長恨歌》則更是把自己帶進其中。

南宋洪邁在《容齋隨筆》中,談到白居易有幾個侍姬,其中有桃葉、樊素、小蠻、紫綃、紅綃等。他說白居易身體有病而遣返了侍姬樊素,因此寫詩說:

兩枝楊柳小樓中,嫋娜多年伴老翁;

明日放歸歸去後,世間應不要春風。

攀素歸去後,白居易不能忘懷,又寫下了“病共樂天相伴住,春隨樊子一時歸”,“金羈駱馬近貰卻,羅袖柳枝尋放還”,“觴詠罷來賓閣閉,笙歌散後妓房空”等詩句。

洪邁說:“讀了這些詩後,感嘆白居易不能忘情,禁不住悽然於胸。”

由此可見,白居易是一個“多情種子”,所以說他以寫《長恨歌》來抒發自己的感情是不無道理的。

長恨歌講述了什麼故事情 第3張
  

白居易寫長恨歌的意義

《長恨歌》主題的思想意義比較複雜,近代發展出來的諷諭、愛情兩說各有所據,分歧巨大,難以形成統一意見。但我認爲,《長恨歌》站在個體的角度與歷史的角度上進行創作,沒有迴避歷史事實對李楊美好愛情形象帶來的負面影響,所以具有愛情與諷喻的雙重主題。

1、《長恨歌》對統治者的荒淫進行了揭露。

文章起首就寫出了“漢皇重色思傾國”,這就爲下文唐玄宗好色亡國的悲劇結局埋下了伏筆。隨後,文章步步深入,先寫了楊貴妃“回眸一笑百媚生”的容貌,再寫君主“不早朝”的'作爲,又寫楊氏家族專寵的政治後果及“不重生男重生女”的怪異社會後果,最後終於寫到安史之亂的爆發,楊貴妃被迫自殺。從這條事情發展的主線上可以看出,李楊二人的荒娛誤國是與這幕帝王之家愛情悲劇的基本原因。作者站在歷史發展的角度上,客觀地評價了李楊二人不可免除的政治責任。

另外,作者在詩歌的前十五句中,使用了“賦”的手法,用華麗的筆法反覆強調了李楊二人的奢靡與荒淫,“雲鬢花顏金步搖,芙蓉帳暖度春宵”“金屋妝成嬌侍夜,玉樓宴罷醉和春”等等,生動形象具體地表現了皇家繁奢的生活,更加形象地說明了悲劇形成的原因。

2、《長恨歌》也對李楊二人的真摯愛情進行了歌頌。

《長恨歌》主要筆墨放置在貴妃死後唐玄宗哀怨悱惻的感情上,文章的抒情描寫尤其值得稱道。作者運用“秋雨”“梧桐”“落葉”“秋草”等多重意象,分述“蜀山”“行宮”“夕殿”多個淒涼的畫面,從各種角度渲染生離死別的揪心的痛。這樣描寫,使故事具有悲劇的美感。這說明,作者對李楊二人愛情美的一面是給以了肯定的。

3、作者在描寫完唐玄宗對楊貴妃的想念之後,本來可以停筆了,但是作者並沒有。

結尾,而是虛構了方士以“精誠致魂魄”的美好情節,使整篇文章更加曲折動人。如果不是作者對李楊愛情進行了一定的肯定,這樣虛構的美好情節是不會出現的。

作者在描寫李楊二人愛情時,把他們從原有的帝妃地位上釋放了出來,把他們當成了普通的、感情豐滿的人來寫,這才使得李楊之間的愛情真摯而美好,使整個故事纏綿悱惻。

總體來說,作者既站在歷史的角度上,陳述了“歡娛亡國”的歷史遺憾,又站在一個普通人的角度上,對李楊之間愛情以及人性的真與美進行讚頌。這樣的寫作方法,讓文章具有更深刻的內涵,是值得我們肯定的。

標籤: 長恨歌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iulifan.com/qinggan/shenghuochangshi/ggq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