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秀麗範 >

情感 >生活常識 >

莊子鼓盆而歌故事簡述

莊子鼓盆而歌故事簡述

莊子鼓盆而歌故事簡述,莊子,姓莊、名周、字子休,戰國中期的哲學家,莊子雖然生活貧困,無心做官,但是有一個很支持他的妻子,以下分享莊子鼓盆而歌故事簡述。

莊子鼓盆而歌故事簡述1

莊子晚年喪妻,惠施聞訊,前去弔唁。他是莊子的老朋友,此時已非樑國宰相,不必再擺官架子了,有必要去安慰莊子。

莊子家居陋巷,馬車進不去。巷口下了車,惠施走進去。莊子的長子跪在門外迎接弔客,口稱:“俺娘給伯父道謝了。”惠施扶起孝子,說了兩句按照禮儀應說的話,然後面罩悲憫之容,很嚴肅地進了大門,步入靈堂。可是當他到達莊家的時候,眼前的情景卻使他大爲驚訝。

只見莊子岔開兩腿,像個簸箕似地坐在地上,手中拿着一根木棍,面前放着一隻瓦盆。莊子就用那根木棍一邊有節奏地敲着瓦盆,一邊唱着歌。惠子先是發愣發呆,繼而漸漸生出不滿,最後憤憤不平了。

莊子鼓盆而歌故事簡述
  

他怒氣衝衝地走到莊子面前,莊子略略擡頭看了他一眼,依舊敲盆、唱歌。惠子忍不住了:“莊子!尊夫人跟你一起生活了這麼多年,爲你養育子女,操持家務。現在她不幸去世,你不難過、不傷心、不流淚倒也罷了,竟然還要敲着瓦盆唱歌!你不覺得這樣做太過分嗎!”

莊子聽了,這才緩緩地站起身。惠子朝他臉上一看,方纔覺得自己剛纔的話有點過火。怎麼能說莊子一點也不傷悲呢?他的臉上,現出一層淡淡的悲切,眼圈也紅着。

惠子不覺暗暗嘆了口氣:“這個莊周,對什麼都是淡淡的,以致總讓人捉摸不透。”莊子說:“惠兄,感謝您老遠地跑來弔唁。其實,當妻子剛剛去世的時候,我何嘗不難過得流淚!只是細細想來,妻子最初是沒有生命的;

不僅沒有生命,而且也沒有形體;不僅沒有形體,而且也沒有氣息。在若有若無恍恍忽忽之間,那最原始的東西經過變化而產生氣息,又經過變化而產生形體,又經過變化而產生生命。如今又變化爲死,即沒有生命。這種變化,就像春夏秋冬四季那樣運行不止。現在她靜靜地安息在天地之間,而我卻還要哭哭啼啼,這不是太不通達了嗎?所以止住了哭泣。”

惠施雙手奉上一袋賻金,放入瓦盆,暗自罵了一句“活見鬼”,便告辭了。

莊子鼓盆而歌故事簡述 第2張
  

莊子認爲人的生命是由於氣之聚;人的死亡是由於氣之散,他這番道理,姑且不論其真實程度。就以他對生死的態度來說,便遠在常人之上。他擺脫了鬼神對於人類生死命運的'擺佈,只把生死視爲一種自然的現象;認爲生死的過程不過是像四時的運行一樣。(《莊子·至樂》)

鼓盆而歌原文:莊子妻死,惠子吊之,莊子則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與人居,長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

莊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獨何能無概然!察其始而本無生,非徒無生也而本無形,非徒無形也而本無氣。雜乎芒芴之間,變而有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今又變而之死,是相與爲春秋冬夏四時行也。人且偃然寢於巨室,而我噭噭然隨而哭之,自以爲不通乎命,故止也。”

莊子鼓盆而歌故事簡述2

相對於倡導道德主義人文倫理的儒家,道家更具有哲學的高度,在探索人的心靈方面更爲深刻也走得更遠。

生與死對人生至關重要,這是對每一箇中國哲學學派來說,都需要去思考並給出答案的問題。

儒家重視現實即此岸生活,因爲儒家並不認爲在現實的世界之外,還有個彼岸的世界。雖然儒家重視祭祀,但並不意味着他們確定鬼神的存在,祭祀只是儒家強化尊天敬祖情感的儀式。

儒家強調,生命的所有意義在於活出一段金光閃閃的人生,人活着意味着義務與責任,爲國家社會爲他人爲自我的價值理想而奮鬥。即使面臨死亡,也要選擇有價值地死去,這叫做死得其所。

用司馬遷的話說,要死的重於泰山,而不是輕飄飄的鴻毛;用林則徐的話說就是,“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讓死亡給自己的生命抹上閃亮的底色。

佛家認爲世界本來就是虛空,人生來就是受苦的,正因爲如此,人執著於此岸莫如去彼岸享受輪迴之後快樂的來世生活。因此,他們並不看重生死,因爲死不要緊,不過是在來世換了一個時間和形式而已。

中國文化儒道佛三家中,對人的生死觀研究用力最深最多也是最深刻的,還是道家。

老子的哲學落腳點基本上是以政治爲主,他渴望教會統治者清靜無爲不折騰,如此“上無爲,則民自化”,民自化則民性復歸淳樸守一,如此則世界自清涼無事。

而莊子則將老子的政治哲學全面深化爲人生哲學。莊子所要探討的是如何在一個兵荒馬亂人情涼薄生命朝不保夕的世界,保持人的主體獨立、心靈不被異化,從而獲得精神上的逍遙無待的問題。莊子將老子的哲學推進到了心靈哲學的層面。

既然莊子致力於拯救人的靈魂,那麼他必將面對於人而言至關重要的問題——生命的起源是什麼?生是什麼?死是什麼?如何處理好死與生的關係,在人生的最後一刻,我們將如何面對死亡。

關於生命,莊子提出了一個驚世駭俗的論斷“身非汝有”,你的生命並非是屬於你的,它來自於大自然的造化。

雖然生命的誕生充滿了偶然,但又存在着必然,這個必然就是道。也就是說,道賦予了我們以生命,因此道的意義就是生命意義。

莊子說,“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莊子告訴我們,大自然給我形體,用生使我操勞,用老使我清閒,用死使我安息,所以稱善我生存的,也同樣稱善我的死亡。

生老病死全是自然之規律,所以順應自然之道安時順世,纔是我們對待生命的正確選擇。

那麼,我們又該如何面對死亡呢?

莊子的妻子去世了,莊子先是哭得很悲傷,後來又坐着鼓盆而歌。莊子是無情郎嗎?顯然不是。

面對朋友惠施的批評,莊子說:“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爲生,散則爲死。若死生爲徒,吾又何患!故萬物一也。”

莊子說,自然之氣聚在一起就形成了生命;散開就是死亡,生死不過是氣聚散風雲流轉,猶如花開花落月圓月缺,在道的驅動之下自然而然的過程,那麼面對死亡,我又有什麼可以懼怕的呢。

莊子說“萬物一也”,顯然是說從齊物的觀點來看,生與死其實沒有區別。何止是生死,就是人們執着於心的富貴利祿是非榮辱同樣也沒有區別。這就是莊子的齊物論。莊子認爲齊物是人們面對生活尋求解脫的靈丹妙藥。

齊萬物,讓人寵辱皆忘;

齊是非,讓人放棄爭短論長;

齊生死,讓人生不喜死不懼;

齊物我,讓人不再汲汲於功名富貴;

齊人我,讓人既尊重自我又尊重別人的選擇;

齊吾我讓人忘記小我走向逍遙的大我。

莊子鼓盆而歌故事簡述 第3張
  

其中最爲重要的還是齊生死,因爲只有看透了生死才能洞徹生命的本質,唯有洞徹生命的本質才能內心澄澈,才能走向無所待的逍遙之境。

大智慧的莊子,用一句話就點明瞭齊物與生死的關係——“萬物一府”、“死生同狀”。

“萬物一府”是萬物一體不分彼此,這自然包含了生與死的關係。“死生同狀”是說生死沒有任何區別。

通過莊子論證的過程,我們能清晰地發現莊子的生死觀。

首先,莊子認爲死生不過是氣散氣聚的過程,是自然而然的法則。

第二,莊子認爲人生於天地間如白駒過隙,忽然而已,從絕對的時間來看,彭祖的八百歲與朝生暮死的菌類,長壽與短壽也沒有任何區別。

第三,生與死不過是大道循環而已。莊子說“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生命乃是一種超越時空的永恆存在,它是連續的生生不已的。生是生命的顯性狀態,死乃生命的隱性狀態。因此生是死的延續,死是生的開始。

在這個基礎上,莊子提出了“死生如晝夜”和“死生無變於己”的論斷。生死就如同白天與黑夜一樣自然,因此面對生死的正確態度是,既不悅生也不畏死,活着就要開心,死了就放心而去,沒有什麼值得焦慮的'事情。

對於人生,莊子絕對是一個悲觀主義者。他看到的是文明對人性的異化,人類爲了仁義道德與富貴利祿而蠅營狗苟,從而喪失了生命的本真。“小人則以身殉利,土則以身殉名,大夫則以身殉家,聖人則以身殉天下。”

人爲了利益名譽,爲了仁義道德,不惜生命去追求虛幻的東西,這是對生命本身的極大誤解與浪費,人們戴上了黃金的枷鎖,在仁義道德的刀尖上艱難行走。

被物束縛靈魂不得解脫,這是一種痛苦的狀態。而真正的哲人會放棄一切世俗的追求,無待於外無己於內,方能達到精神的逍遙。

人永遠無法擺脫物質的束縛,但精神卻可以遊於九天之外。人如果能夠拋棄一切世俗的想法就能實現“無己於內”,拋棄包括對生的留戀與死亡的畏懼,就能實現無待從而獲得人生的解脫。

莊子曾經與骷髏對話,骷髏說死亡是比南面稱王更快樂的事情,莊子曾經評價朋友子桑戶的死亡,他說死亡是人生的徹底的解脫。

莊子有抑鬱症是有自殺傾向者嗎?顯然不是。

縱然貧困潦倒,莊子依然於漆園自得其樂,依然在濠河的春天裏怡然自得。他不厭世,相反,他對這個世界愛得深沉。正因爲他深愛着這個世界,他才決心做一個拯救人精神淪落的佈道者。

人唯有突破生死才能真正實現“無己”,而“無己”是逍遙的根本條件。因此莊子並不倡導自殺,他本人也絕不會自殺。

他只是告訴我們:對待生死要像看日出日落花開花謝一樣自然。“死生命也”,而對待命運的正確態度是“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既不悅生惡死,也不悅死惡生,放下生死執着,方能達到逍遙之境。

莊子鼓盆而歌故事簡述3

傳說,莊子一生娶過三個妻子。第一妻,得疾夭亡;第二妻,有過被出;今天說說他的第三個妻子田氏。莊子在齊國遊歷時,田宗看中了他的人品,便把女兒嫁給了他。他的這個妻子田氏,肌膚若冰雪,綽約似神仙。莊子雖然不是好色之徒,見到這位美女也是十分喜歡的。

有一天,他的妻子死了,莊子把瓦盆翻過來當做樂器,敲擊起來、並唱着歌,他唱到:

大塊無心兮,生我與伊。我非伊夫兮,伊非我妻。偶然邂逅兮,一室同居。大限既終兮,有合有離。人生之無良兮,生死情移。真情既見兮,不死何爲!伊生兮揀擇去取,伊死兮還返空虛。伊吊我兮,贈我以巨斧;我吊伊兮,慰伊以歌詞。斧聲起兮我復活,歌聲發兮伊可知!嘻嘻,敲碎瓦盆不再鼓,伊是何人我是誰!(來源於《警世通言》)

莊子鼓盆而歌故事簡述 第4張
  

唱完歌,莊子大笑一聲,把瓦盆打碎、遨遊四方,終身不娶。

莊子如此樂觀的對待生死,這是我們常人所不能及的。在莊子的哲理思想中,他認爲生和死都是自然現象,就像一年四季運行一樣,生是從無到有,死是迴歸自然。人的出生沒有什麼值得喜悅的,死也沒有必要太過於悲傷,這都是自然規律。

莊子的觀點認爲,有生就有死,宇宙間只不過是一口氣,氣聚則生,氣散則死,但聚與散,只是現象,氣的本體則沒有所謂的聚散,無聚散之氣,是生命的本原,從現象看來,有生滅之相,但滅而不滅。他認爲人生在世上只不過是一場夢而已。

既然生就要樂生,快樂的生活,沒有遺憾的生活,莊子的思想境界我們達不到,但是我們可以學着正確對待生活,遇到瑣碎的事情時,坦然去面對,不要被挫折打敗而一蹶不振。

莊子的人生是平淡的、寂寞的、理智的、安詳的,他一再提及“形如枯槁,心如死灰”視生若死,視死如生。變化是必然的`,死亡只是人生戲劇中的最後一幕。那是從某一種存在轉化爲另一種存在,來自無,復歸於無,這就是他的生死觀。

莊子鼓盆而歌故事簡述 第5張
  

莊子的話看起來比較荒唐,很難被人理解。但是,將他的思想與我們生活聯繫起來,就會發現莊子的悲天憫人在於它的每個故事都貼近人心。看見自己內心生與死的較量,看見我們可以活下去的那個希望。其實我們可以做到樂生,做到讓親人幸福快樂,活好每分每秒。真正到生死大限來臨的時候,有一份微笑的坦然,可以面對死亡說:“我此生無憾”。

莊子爲什麼在妻子死後鼓盆而歌呢?因爲他參透了生死,明白了自然規律,真正達到了樂生的境界,達到了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境界。

標籤: 鼓盆 簡述 莊子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iulifan.com/qinggan/shenghuochangshi/4j68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