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秀麗範 >

情感 >學習 >

爲什麼孩子平時學習很刻苦,卻總考不出好成績

爲什麼孩子平時學習很刻苦,卻總考不出好成績

前幾天朋友給我打電話,說心情不好約出來一起逛逛,瞭解原因才知道,原來她孩子今年上國小六年級,面臨着人生第一個重要時刻——小升中,可是在剛剛過去的月考裏,平時一向作業都不錯的孩子,卻考出了很差的成績。朋友百思不得其解:“爲什麼平時作業都挺好,什麼都會,就是考試考不好呢?難道是因爲心理承受能力差?”

爲什麼孩子平時學習很刻苦,卻總考不出好成績

我們小時候上學也經常遇到這樣的孩子,比如我上國中時,我們班上就有一個女生,平時學習特別好,也特別刻苦,小測驗分數都很高,可是一到正式考試就掉鏈子,老師也很無奈,戲稱她“沒有考試體質”,以至於最後九年級時復讀了三年,最終也沒考上理想的高中。

其實,這樣的孩子並不是如朋友所說的一樣“心理承受能力差”,也不是“沒有考試體質”,而是“自我妨礙”在作怪。

01、什麼是“自我妨礙”?

我認識的一個朋友,今年30多歲了,事事都很要強,喜歡跟別人一爭高下,他這一生最遺憾的事就是大學聯考前生了一場莫名其妙的病,導致他沒發揮好,沒考上好大學,後來又因家庭條件不好,自此輟學了,那時候就開始走上社會打拼。

提起大學聯考他就很感慨,用他自己的話就是“我要是沒生那場病,我肯定能考個好大學,我那時候學習還非常不錯呢”。

而如今,他已經走上工作崗位多年,依然會出現類似大學聯考前的情況,比如他去談一個項目,本來雙方都有合作的打算,可是最後卻在關鍵時刻因爲一些差錯導致訂單丟失;本來領導覺得他平時表現不錯,有晉升的機會,可是這時候往往會出現一些意外,導致最終提拔了別人。

因此,同事們嘲笑他,領導也不再重用他,他自己也很苦惱,時常說自己運氣差,似乎所有的好事都輪不到他。

我們把他的經歷捋一遍:大學聯考前生病,大學聯考沒發揮好,不是我沒努力;談項目我很負責,可是卻總是陰差陽錯,不是我沒盡心;平時工作兢兢業業,領導卻不提拔我,不是我的責任……

經驗告訴我們,像他這樣關鍵時刻總在“掉鏈子”的人,說明他並沒有在這件事情上全力以赴,只是自己在給自己設置障礙,是一種自我保護機制,以此來給自己找藉口,減輕失敗給自己帶來的傷害。

爲了避免將失敗歸結爲自身原因,很多人會故意製造通向成功的外部障礙,以便在失敗時保護自尊,這就是“自我妨礙”。

02、爲什麼人會給自己設置障礙呢?

身邊一個朋友家孩子十分聰明,用媽媽的話說就是那種“不把聰明用到正道上”的孩子,老師也說他“其實很有天賦,就是不好好學習”。去年會考的時候,別人都在奮戰題海,生怕自己考不好惶惶不可終日,可是這個孩子放學後要麼打球,要麼流連於網吧,家裏人乾着急卻一點勁也使不上。

結果不言而喻,考得一塌糊塗。在他媽媽責怪他大考前還不知道緊張的時候,他卻一副無所謂的態度回懟:“我就是懶得下功夫去學,我要是下功夫去學習,考上某某重點高中一點問題都沒有。”

在這個男孩身上,你是不是也能看到自己的影子?不必因此感覺到奇怪,因爲這是每個人都普遍存在的心理,這就是“自我妨礙”下的產物,這種行爲絕不是一種故意破壞自我的行爲,恰恰是爲了達到自我保護的目的:“我並沒有真的失敗———要不是因爲這個我肯定能幹好。“

主動去放棄努力,甚至故意爲成功設置障礙,失敗時就有了藉口:這並不是因爲我能力差。他寧願承受這種短暫的失敗,也不願意被全部否定,以此來證明並不是他的能力有問題,而是客觀原因造成的失敗。

爲什麼自我妨礙者要故意和自己過不去?他們真正恐懼的,其實是一種想象中的歸因困境:也許是因爲缺乏長期基礎,也許是因爲趕鴨子上架(例如被硬拉去參加一項競爭激烈的比賽),他們已經預見到了未來的失敗。

03、當孩子面對失敗的恐懼時通常會有什麼行爲?

我們都知道,不同的人在面對壓力時會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表現,一種人會把壓力當成一種前進的動力,激發出自己無限的潛能,促使自己去成功;而另一種人,壓力則會帶給他無限的消極影響,使他下意識地逃避當前的困難。後者通常就是容易給自己設置“自我障礙”的人。

比如一個孩子在面對考試或者重大賽事壓力的時候,很有可能會出現以下幾種情況:

·在考試前通宵狂歡;

·在大考來臨前瘋玩視頻遊戲而非學習;

·減少對重要的個人賽事的準備;

·給對手提供一些有利條件;

·在任務剛開始時不好好幹,這樣就不至於對自己產生過高的期望;

·在那些關係到自我形象的困難任務中並不盡全力。

大多數人不太願意將失敗歸結爲自身原因,於是他們便故意製造出一些外部障礙,這樣,當失敗不可避免地到來時,可以順理成章地將其歸結到外部因素上。

我曾經看過一本書,名字叫《好奇心理學》,這本書在解釋爲什麼人會在關鍵時刻出現“自我妨礙”行爲的時候,是這樣說的:

自我妨礙能給失敗者帶來短期的好處,比如緩解自我壓力,保護自尊心等,但這並不能抵消其帶來的負面影響,但能夠緩衝失敗帶來的消極影響,讓人在經歷失敗後自我感覺好一些。

其實說白了,也是一種自我欺騙的行爲,他們在潛意識裏自己麻痹自己,不願意承認自己“懶惰、沒出息”而已。

04、如何幫助孩子避免“自我妨礙”?

在印象管理方面有研究表明,對於自我妨礙者的失敗,旁觀者確實更少將其歸結爲內部能力的因素,比如一個淘氣的孩子不好好學習,家長或者老師通常能其評價是:“非常聰明,就是不把聰明用到學習上,所以才學不好。”可是,無論這樣的孩子再怎麼聰明,他人也不願意對其過於信任,畢竟無論能力高低,一個情願主動給自己設置障礙的人,做事總不會讓人放心。

那麼我們作爲家長,如何幫助孩子避免“自我妨礙”出現呢?

l瞭解自我妨礙分類,不被他人的自我妨礙帶偏

我們必須要讓孩子瞭解自我妨礙,在瞭解自我妨礙的同時,也必須要知道,其實自我妨礙通常分爲以下兩類:

一類是聲稱式自我妨礙:

就是不斷地對外宣稱自己這裏不好那裏不妥,比如身體不好、性格不好、星座不符或者天生不適合學英語等等。聲稱式自我妨礙只是說說,一般行動上不會停止實際的努力。

一類是行動式自我妨礙:

這類自我妨礙則是通過行爲來預言未來的失敗。表現出來的就是壓力越大就越頹廢,越到期限前就越放縱自己。

如果自我妨礙的心理刻畫到一個人的骨子裏,成爲一人的行爲習慣、人格特徵,那麼凡是需要評價、測量等需要努力且結果很難預測的地方都會出現行動式自我妨礙。那這個人就很容易出現關鍵時刻掉鏈子的情況。

本來自己的孩子有可能不是一個有自我妨礙習慣的孩子,可是如果他所接觸的孩子跟他的學習成績、個人能力、家庭環境等等因素差不多,那麼就很容易被自我妨礙者帶偏。因爲聲稱式自我妨礙者往往會把自我妨礙停留在口頭,如果孩子相信了這種“抱怨”,從聲稱式自我妨礙發展到行動式自我妨礙,那麼就有可能受其影響。

我們一定要告訴孩子,對於別人的自我妨礙,你聽聽就好,不要相信,更不要落實到自己的行爲中。

l給孩子的身後放一匹“狼”

我曾經聽過一個故事:一個年輕人第一次參加馬拉松就得了冠軍,並打破了世界記錄,當記者問他如何做到這麼好的成績時,年輕人說:“三年前,我在崇山峻嶺練習長跑,可是我儘自己最大努力也沒進步,後來有一天清晨,我在訓練的途中聽到幾聲狼叫,我不敢回頭,沒命地跑,那天我的成績非常好。後來才知道,那天根本就沒有狼,是教練裝出來看狼叫,可是從那開始,我每次訓練都想象我身後有一隻狼,所以我成功了。”

我們試想一下,當我們覺得陪孩子寫作業即將陪到心梗的時候,我們是不是一直不停地在幫孩子檢查作業、督促孩子寫作業,之所以我們覺得累,是因爲孩子知道,媽媽會在他的身後幫他趕走所有的“狼”,所以他會安心地磨蹭時間,沒有自主意識。

這樣不紮實的基本功,會讓他下意識地畏懼考試,所以會在考試前出現各種“自我妨礙”行爲,最終導致不好的結果。而這種自我妨礙行爲一旦形成習慣,那麼對他以後的生活和工作都有非常大的影響。

l幫助孩子直面問題

我在知乎上曾經看到過一個問題:“如果才能讓孩子變得努力?”下面一個答案是這樣說的:

我上高一的時候,因爲接受不了學校、朋友檔次的落差(就是看前後左右桌的成績),加上自制力差玩成小混混,每次考試前都生病。高三體育考試前鬼使神差地扭了腳。就這樣,一直自我欺騙到了工作,學校不入流、能力又不夠,危機感到失眠。然後爲了有個大學文憑,天天看書刷題,啥毛病都沒了。

幫助孩子直面問題,而不是逃避問題,讓孩子知道,自我妨礙絕不會對自尊起到任何的保護作用,反而會越發讓他人看不起自己。因爲任何一個正向的人,都不願意跟一個滿是藉口的人相處,因爲所有的抱怨都是不努力的表現,最終只能自己獨自承受失敗的後果。

總之,我們要讓孩子明白,面對挫折和挑戰時,奮力一搏有50%的失敗機率,可是也同時有50%的成功機率,如果一開始就放棄,那麼就是100%的失敗機率,反正最壞的結果也無非是失敗,何不努力去嘗試一下呢?

我是兩個孩子的職場媽媽,喜歡讀書、寫作、畫畫,左手執筆右手帶娃,堅信即便生活一地雞毛,內心也要擁有自己嚮往的詩和遠方,喜歡我的朋友可以關注我的頭條號@陪寶寶寫日記,也可以關注我的微信公衆帳號:陪寶寶寫日記,共同探討育兒問題。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iulifan.com/qinggan/xuexi/3wy8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