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秀麗範 >

情感 >學習 >

東漢末年三大戰役

東漢末年三大戰役

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

東漢末年三大戰役1

01官渡之戰

公元200年,曹操軍與袁紹軍相持於官渡,在此展開戰略決戰,曹操以2萬兵力抗擊袁紹10萬大軍。曹操奇襲袁軍在烏巢的糧倉,繼而擊潰袁軍主力。

官渡之戰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也是曹操與袁紹爭奪北方霸權的轉折點,更是中國北方由分裂走向統一的一次關鍵性戰役,對三國曆史發展有着極其重要的影響。

02赤壁之戰

公元208年,曹操在統一北方之後,又揮師南下,準備統一全國。曹操率兵二十萬,孫權、劉備聯軍五萬人在長江赤壁一帶大破曹軍的戰役。這又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之一,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中最爲著名的一場。

孫劉聯軍採用火攻敵船之計大破曹軍,燒燬大量的曹軍舟船,曹軍傷亡慘重。赤壁之戰形成天下三分的雛形,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

東漢末年三大戰役
  

03夷陵之戰

公元221年,爲奪回荊州併爲關羽報仇,蜀漢劉備對東吳發動了大規模戰役,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戰例,也是三國“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場。

戰爭相持期間雙方互有勝負,最終因劉備錯誤戰略決策,將營地駐紮於樹林茂密之處,最終陸遜火燒連營七百里,一舉擊潰了蜀軍。這場戰役之後近四十年的.時間內,三國互相之間的疆域基本保持不變,三國局勢出現穩定的對峙,但蜀國實力已逐漸衰敗,併成爲三國中第一個滅亡的國家

東漢末年三大戰役 第2張
  

04戰役淺析

三場戰役的戰敗方其實都與其領導人有着直接的關係。

官渡之戰中袁紹自恃兵力衆多,謀士能人多,糧草充足,戰事未開已產生驕傲之心,加之其用人不當,不能虛心納諫,也導致了官渡之戰的慘敗。

赤壁之戰中曹操同樣犯了驕兵必敗的錯誤,戰事未開,已有天下歸心的幻想,同時加之將士們水土不服,缺乏天時地利,也導致了赤壁之戰的失敗。

夷陵之戰中劉備不聽勸阻,“以怒興師”,恃強冒進,犯了兵家之大忌,同時由於戰略指揮失誤,採取了錯誤的無重點處處結營的辦法,終於陷入被動。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歷史的車輪只會不斷向前進,但總有無數的經典會被世人傳頌。

東漢末年三大戰役2

東漢和西漢的關係

中國歷史有一類朝代,它們從皇室血統上來說,有着不容置疑的延續性。但從王朝法統來說,似乎又是兩個沒有任何關聯的朝代。這些朝代分別是西周與東周、西晉與東晉、西漢與東漢、北宋與南宋四個朝代。

其中漢朝又有所不同,其他三個朝代雖然各自因爲不同的因素被一分爲二,但是帝位從來沒有落到旁門外姓手中,而漢朝因爲“王莽篡漢”,中間有過15年的權力真空,西漢與東漢在時間軸上沒有銜接起來。

現在的民科類文史學者以此爲據,對“西漢與東漢同屬漢朝”矢口否定,說西漢與東漢根本不是同一個朝代。

理由是王莽的新朝在公元9年元月,王莽廢除孺子嬰的皇太子位,將其貶爲安定公,還把王朝的國號由大漢改爲新朝。

再者劉秀是劉邦的九世孫,兩者相隔近200多年,劉邦那點遺傳基因到劉秀身上還剩多少,那就由各位發揮想象了。由此,民科學者得出劉秀的東漢與西漢的劉邦並沒有傳承關係。

簡而言之,一是國號被王莽改了,二是皇室血統也被王莽從中截斷,從這層意義上說,西漢與東漢確實不應該被籠統地說成同一個王朝。

但是認同這種觀點的人有一個致命的認知誤區,也就是站在歷史的今天,用今人的思維模式去套用2000年前的古人。

兩漢是一種現代稱呼

今人把漢朝稱爲東西漢,是爲了方便歷史研究,古人並沒有“兩漢”的稱呼,班固的漢書與司馬光的資治通鑑沒有把漢朝分開撰寫,所有帝王按照在位的時間順序逐一撰寫本紀。

這裏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當時上到天子貴胄,下至黎民百姓都一直認爲東漢是西漢的延續。

首先,東漢開國皇帝光武帝劉秀承認自己是漢朝的繼承者和復興者,而不是新王朝的建立者。

“人心思漢,劉氏當復”,這句話是包括光武帝劉秀、更始皇帝劉玄、冒牌劉氏宗親王朗一致認同的觀念。

建武32年2月,光武帝效仿秦皇漢武封禪泰山時,他要求起草在禪檄文的官吏,必須體現“光武受命中興”的天命觀。等於說,光武帝劉秀完全認同自己的漢朝與劉邦的漢朝是一個漢朝。

歷朝歷代也都接受光武帝的'觀點,所有的文史資料裏並沒有出現“兩漢”的說詞。

兩漢都以尊崇火德

漢高祖劉邦建立漢朝後,聽從五行家的建議,確立漢朝尊崇火德的觀念。因爲秦朝尚黑,以水爲德。漢秦不兩立,所以漢朝五行屬火,這也是“炎漢”和劉邦是赤帝子轉世說法的來源。

光武帝復興漢朝後,爲了證明自己與劉邦一脈相承,重申“漢爲火德”的意識觀,劉秀認爲從堯到劉邦到自己是“赤三德、昌九世”,從五行道德來說,劉邦爲堯的繼承者,劉秀是劉邦的繼承者,他們都是火德體系。

什麼是一個朝代的“五行品德”?簡單來說,就是一個朝代所採取的治理思想。五行中,木爲仁德,火屬禮德,土屬信德,金屬義德,水爲智德,它與人性格的仁、禮、信、義、智相對應。秦朝崇尚法家,故而以象徵智慧的水德爲治理思想,漢朝尊崇周朝,提倡儒家以禮治國。

光武帝的東漢並沒有改變天子與士大夫共治的禮治觀念。光武帝是恢復被王莽篡奪的漢朝,它是一個朝代內部的中興,也可以說是復辟。

東漢末年三大戰役 第3張
  

兩漢說法的來歷

有些現代學者通過對比西漢和東漢的歷史特徵和社會形態,分析得出兩漢有着不同的社會組織形態和朝廷結構設置,從而給出它們不是同一個朝代的結論,甚至說劉秀之所以標榜自己延續劉邦一脈,純屬爲了攫取政治資本,是一種作秀的行爲,這就有點冤煞古人了。

王莽篡漢建立的新朝頂多算是僞朝,它不是一個正統的王朝,沒有得到歷代史家的認可,它與呂后、武則天把持朝政是同一個道理,只能算是一段朝臣弄權的波折,由此引發一場王朝內部的混戰。

王莽的僞朝前後持續15年,包括後來的三國時期也是漢朝的一部分。這種現象在歷史上有很多,黃巢起義建立大齊朝,自封爲皇帝,但黃巢作亂期間依然被列入唐朝的歷史。

也就是說中國的朝代不是以建立政權,改用新的國號爲依據,而是以是否得到世人和史家的認可爲依據。

東漢與西漢的稱呼,是後人爲了便於歷史研究人爲給它劃分。

因爲西漢的首都在長安,東漢的首都洛陽,長安在西邊,洛陽在東邊,故而稱它們爲“西漢”和“東漢”。

西漢與東漢就是漢朝的總和,它們是一個朝代的兩個階段。在很多核心的東西上,兩者並沒有任何區別。只能說漢朝到“東漢”時期,進入一個全新的階段而已。

所以,現代歷史書那種“西漢”和“東漢”的說法,從客觀說上說並不完全準確。但從歷史普及的層次來說,它有助於歷史的普及和推廣。兩權相利取其重,兩漢的說法也就逐漸被大家所接受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iulifan.com/qinggan/xuexi/e999w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