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秀麗範 >

情感 >閱讀 >

“增兵減竈”出自我國古代哪場戰役

“增兵減竈”出自我國古代哪場戰役

馬陵之戰。

“增兵減竈”出自我國古代哪場戰役1

孫臏是戰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馬陵之戰其用避實就虛的戰法打敗了龐涓,並且迫使其自殺而死。馬陵之戰中,孫臏用的增兵減竈計策十分高明。

他要士兵挖十萬個竈,不一定非是幾個人一個竈。他十萬個竈是迷惑敵人的,主要是讓魏國的龐涓認爲齊國兵士多,後來減竈,是讓龐涓認爲齊國兵士畏戰,所以逃跑的人比較多。

這在戰國時期並不少見,對逃跑的兵士嚴刑峻法,是秦國商鞅變法開始的。戰國時因爲其它六國的兵士沒有秦國兵士悍不畏死,所以都打不過秦國。

曹劌論戰中也可以看出:“齊師敗績”,也是慌不擇路的逃跑,並不見得逃跑的齊國的士兵回去就會受到嚴厲的懲罰。

馬陵之戰的戰爭還原,龐涓帶騎兵遇到一片低矮囚禁,爲了追求騎兵的速度性,龐涓讓騎兵快速穿過,不想越行越窄,這時候齊軍弓弩手萬箭其發,這種場景下別說魏騎兵,就是現代軍隊也扛不住。

何況當時還處於青銅兵器時代,青銅甲冑防不住弓箭的穿透力,最後簡單說兩句減竈法和爲什麼龐涓冒險入林。

第一個按竈算兵是當年的慣例,今天大量宣傳之下婦孺皆知,但正如木馬計只能用一次,第一次是神來之筆,第二次用就是必輸無疑。

“增兵減竈”出自我國古代哪場戰役
  

第二,龐涓冒險進兵,必然是因爲魏國城池正被齊國重兵連夜攻打,這是龐涓遇到對手,不然星夜進兵,精銳騎兵在黎明時分突然進攻,必然會是魏國大勝而齊國大敗的經典長途馳援戰役。

魏文侯時期,早該以河內換宜陽(豫西山地)。河內地肥,韓國肯定能答應。有了宜陽,宜陽與河東河西連成一片,可全力與秦國對峙。魏國之戰略錯誤始於魏文侯,魏國最初的“河內”領土還不是很大,而主體位於河東河西。

如果開始就戰略性放棄河內,更是不要進攻中山,而主要經營河東河西,滅秦是完全有可能的。到了魏惠王時期,河內-大梁這一片土地經過數代人的經營,已經十分之大,再放棄就可惜了,因此此時遷都反而已經不算很嚴重的戰略錯誤。

戰爭一直以來追求的叫一個最大攻擊投送,簡單的說,就是在短時間內向地方輸出最大的攻擊力。而箭手高攻低防,移動能力弱,培訓又困難,成本及高,歷來不是戰爭的主力。但這種當時的特種兵絕對是最好的伏擊戰兵種。

其次我們再來說馬陵的地形,古人描述是一片低矮丘陵,外寬而內緊,不是熟悉當地地形的人並不會加以警覺。馬陵之地據有愛好者實地考察,解放前還保存良好,解放後當地政府平整土地給平整掉了,寫也從側面反應出馬陵的地勢不高。

自古以來,有很多學者對馬陵之戰的過程進行過懷疑,主要就在“減竈之說”,比如《容齋隨筆》作者洪邁。

後來鑑於古人的這些懷疑,《白話史記》版本才翻譯爲“十萬人吃飯的竈”,而非“十萬個竈”,這實際上是今人在爲司馬遷補鍋,司馬遷的.原文,沒有根據可以這樣解釋。

“增兵減竈”出自我國古代哪場戰役 第2張
  

說白了,解釋爲”十萬人吃飯的竈”有些牽強附會。

司馬遷的版本,也是從古籍中抄來的,《史記》中的謬誤其實非常多,《史記》記載的歷史有70%是真的就不錯了,比如商鞅之死的過程,武王伐紂的過程,五國伐齊的過程,還有蘇秦張儀在史記中同屬於一個時代等。

後人對史記中的謬誤有很多研究,也有很多糾正,有時間大家可以看看楊寬的《戰國史》,還有《史記》三家注,都考究的很好。

“增兵減竈”出自我國古代哪場戰役2

公元前341年,魏惠王又派龐涓聯合趙國引兵伐韓,包圍韓都新鄭(今屬河南省)。韓昭侯求救於齊。齊以田忌、田嬰、田盼爲將,孫臏爲軍師,率軍經曲阜、亢父,由定陶進入魏境,矛頭直指外黃。

龐涓聞訊,忙棄韓而回。魏惠王深恨齊國一再幹預魏國的大事,乃起傾國之兵迎擊齊軍,仍以龐涓爲將,太子申爲上將軍,隨軍參與指揮,誓與齊軍決一死戰。

孫臏見魏軍來勢兇猛,且敵我力量衆寡懸殊,只可智取,不可力敵,便決定採用欲擒故縱之計,誘龐涓上鉤。他命令軍隊由外黃向馬陵方向撤退。

馬陵位於鄄邑北60華里處,溝深林密,道路曲折,適於設伏。孫臏命令兵士第一天挖10萬個做飯的竈坑,第二天減爲5萬個,第三天再減爲3萬個。

龐涓一見大喜,認爲齊軍撤退了3天,兵士就已逃亡過半,便親率精銳之師兼程追趕。天黑時趕到馬陵,命兵士點火把照路。火光下,只見一棵大樹被剝去一塊樹皮,上書“龐涓死於此樹之下”8個大字。

龐涓頓悟中計,剛要下令撤退,齊軍伏兵已是萬箭齊發。魏軍進退兩難,陣容大亂,自相踐踏,死傷無數。龐涓自知厄運難逃,大叫一聲:“一着不慎,遂使豎子成名!”拔劍自刎。

齊軍乘勝追擊,正遇太子申率後軍趕到,一陣衝殺,魏軍兵敗如山倒。齊軍生擒太子申,大獲全勝。史稱此戰爲“馬陵之戰”,稱孫臏的戰法爲“減竈之計”。此戰後,魏國由盛轉衰,孫臏卻因善於用兵而名揚天下。

“增兵減竈”出自我國古代哪場戰役 第3張
  

擴展資料:

“增兵減竈”出自《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後十三歲,魏與趙攻韓,韓告急於齊。齊使田忌將而往,直走大梁。魏將龐涓聞之,去韓而歸,齊軍既已過而西矣。

孫子謂田忌曰:“彼三晉之兵素悍勇而輕齊,齊號爲怯,善戰者因其勢而利導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將,五十里而趣利者軍半至。使齊軍入魏地爲十萬竈,明日爲五萬竈,又明日爲三萬,竈。”

龐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只齊軍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過半矣。”乃棄其步軍,與其輕銳倍日並行逐之。

孫子度其行,暮當至馬陵。馬陵道狹,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樹白而書之曰“龐涓死於此樹之下”。於是令齊軍善射者萬弩,“夾道而伏,期曰“暮見火舉而俱發”。

龐涓果夜至斫木下,見白書,乃鑽火燭之。讀其書未畢,齊軍萬弩俱發,魏軍大亂相失。龐涓自知智窮兵敗,乃自剄,曰:“遂成豎子之名!”齊因乘勝盡破其軍,虜魏太子申以歸。孫臏以此名顯天下,世傳其兵法。

“增兵減竈”出自我國古代哪場戰役 第4張
  

翻譯:

又過了十三年,魏國和趙國攻打韓國,韓國向齊國告急。齊國派田忌率兵前往,直奔大梁城。魏將龐涓聽到消息,放下韓國趕回,但齊軍已經越過齊境而西進。

孫臏對田忌說:“他們魏軍素來_悍勇武而看不起齊國,齊國有怯懦的名聲,善於作戰的人只能因勢利導。兵法上說,行軍百里與敵爭利會損失上將軍,行軍五十里而與敵爭利只有一半人能趕到。

應使齊軍進入魏國境內後先設十萬個竈,過一天設五萬個竈,再過一天設三萬個竈。”龐涓行軍三天,見到齊軍所留竈跡,非常高興,說:“我本來就知道齊軍怯懦,入我境內三天,士兵已經逃跑了一大半。”所以丟下步兵,只率輕兵銳卒,用加倍的速度追趕齊軍。

孫臏估計魏軍的.行軍速度,天黑應當趕到馬陵。馬陵道路狹窄,旁多險阻,可以埋伏兵馬,於是把一棵大樹削去樹皮,露出白木,在上面寫上“龐涓死於此樹之下”。

然後命齊軍善射者持上萬張弩,埋伏在道路兩旁,約定好“天黑見到點着的火就一起放箭”。龐涓果然於夜晚來到削去樹皮的大樹下,看見樹上寫着字,便鑽木取火來照明。

字還沒有讀完,齊軍萬弩齊發,魏軍大亂失去隊形。龐涓自知無計可施,軍隊已徹底失敗,只好自刎,臨死說:“總算叫這小子成了名!”齊國乃乘勝全殲魏軍,俘虜了魏太子申回國。孫臏因此而名揚天下,世人皆傳習他的兵法。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iulifan.com/qinggan/yuedu/7jd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