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秀麗範 >

情感 >學習 >

吼孩子學習,不如按年齡特點來教養

吼孩子學習,不如按年齡特點來教養

一至三年級學習、教養重點

吼孩子學習,不如按年齡特點來教養

讓孩子對學習有好的印象,別培養對學習的厭惡憎恨

很多研究都發現,當我們處於積極、愉快的情緒時,我們大腦的學習能力更強。這時,我們有基本的安全感,所以敢於去探索,我們思維的層次較高。否則,在有壓力、消極低落、自卑的狀態時,我們本能地退縮到低層次思維裏,我們的大腦關注的是生存而不是發展。所以,當看到孩子有錯題,希望他提高時,發怒、吼他,只能讓他變得更“笨”。老師們也應該讓低年級的國小生感覺在學校很愉悅、安全,這樣您的學生學習效率更高,您班級的成績纔會比較好。

另外家長正面、積極的態度,會讓孩子對學習有個好印象,覺得學習是好事。您要記得——每次爲學習而跟孩子生氣,都是在強化他大腦裏這個神經迴路:學習是不愉快的,學習是壞事!這是在訓練他恨學習。千萬別這樣做!因爲他以後得學一輩子呢!

養成基本的學習習慣,有初步自我管理能力

十歲以下的孩子,不是特別善於在自己主觀意志指導下,長期按照自己的規劃去做事。對他們來說,什麼事情做多了,就是形成習慣了。所以好的習慣,不靠家長的說教,而是靠你用各種方法帶動他去做到。對幼兒,模仿是他主要的學習方式。對國小生,您可以想辦法把這些習慣變成像遊戲一樣、變得形象化,讓他容易做到。別貪多,一次做到一樣,逐漸積累。

《國小生學習習慣養成記》

提高學習方面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就是對自己做事能力的信心。在學習方面,就是對於自己能學會、能學好的信心。學霸的特點之一就是,相信沒有自己學不會的。他們以後在工作中學一樣新技能,都會比較有信心。他們遇到困難,會繼續嘗試更久,因爲相信自己能搞定。國小生們在上學的前三年,很重要的一個任務,就是積累這種學習的自我效能感。

這種自我效能感哪來的呢?

有時,孩子是看與自己年齡、能力水平差不多的同學的表現,來判斷的,但是,更多的,他們是根據自己以往經驗,積累出來的。如果有這些經歷:遇到問題、困難,在別人的幫助和自己的努力下,最終靠自己克服了困難,進步了,他就會更加相信,下次也同樣能做到的!多次這樣經歷的積累,就會增強他們對自己學習能力的信心。

舉例說,我女兒二年級時曾經數學不太好,最差考八十多分,當時班主任特意給我打電話。我還問,這算很低的分嗎?老師不解地回答:“根據她的能力和各方面的表現,她應該分數拔尖!”她自己當時也爲此煩惱。後來我們計劃要多做點練習題,提高運算的準確率;有空時,她爸給她講講奧數題,提升對數學的興趣和邏輯思考能力。這樣,很快她數學成績上來了。

三年級之後的暑假,我們整個假期除了一點作業,沒做任何數學題。開學後,她數學又考到八十多了。這時她不發愁了,只是淡定地說,“哎!我又退回二年級那程度了。”然後不用我說,她自己多做點題,成績又恢復了。後來她堅持按照進度做一本練習冊,期中和另外一次大考數學都是滿分。這些成績讓她對那本練習冊開始有點“迷信”了,無論如何都要堅持做,勸都勸不住。

大約二年級時,語文聽寫生字組詞,她總會錯兩三個,基本上是生字寫對了,但是用生字組的詞不會。幾次以後,我告訴她,每課挑重點生字查詞典,組幾個詞。我說,赫敏也會這樣做的,讓你看看學霸是怎麼複習的。她堅持做了幾天。週末有空時我和她一起查,給她講講。有一天放學她高興地說,語文測驗得了滿分!這次考試,有個“煉”字,全班其餘同學都寫成“練”,她複習到了,寫對了。其實,字詞在於平時多閱讀,但必要時,來一次強化學習,也很好。學到幾個字詞是次要,關鍵是讓她親歷:付出努力後,果然有收穫!這種信念很有價值。現在四年級,我們對字詞比較放鬆,因爲閱讀量大很多了。

又想起來,三年級時有區裏統考,老師們都很緊張,每天強調這個考試如何重要,搞得她也挺緊張。她說語文考試時她正寫作文,另外一位老師進來,她以爲時間到了,緊張得不得了。老師問你怎麼了,然後告訴她,還有大把時間呢!後來四年級時市裏統考,老師們仍然強調,但是這次她開始明白了:平時複習好了,那麼,時間應該都是夠用的;考試題是按照平均水平出的,不會難到哪去……

其實,國小低年級,孩子們所做的就是適應學校學習生活。他們通過一次次經驗,逐步形成對自己學習能力的信念。從幼兒園時不知“作文”爲何物,到三四年級時,基本搞清楚了,上學是這樣一回事。他們鍛煉出了基本的應對能力,大致能勝任。

對各科最初的理解要端正,不要僅僅追求表面得高分

低年級家長,有時難以自控,爲了讓孩子的成績在班級羣裏比較好看,爲了少被老師點名,而對孩子過於要求完美,用大量的機械練習佔據了他所有時間。

這樣做的代價是:

1.損害學習興趣,倒了學習胃口;

2.只關注表面的表現,孩子沒機會去感受、探索,發展多方面能力,這些深層能力的滯後高年級後會體現出來;

3.孩子沒有機會練習自主學習,不會自我管理,缺乏做事的主動性。

不追求表面的完美,其本質是——對孩子的學習能力有信心,相信他以後能有提高。

高年級學習、教養重點

摸索自己的學習策略

學習習慣,在國小高年級以後、中學、大學,都將深化爲學習策略。策略,有更多主動的成分,是一個人自我調節能力的體現,是他自主決定的做法。

學習策略包括很多:制定目標和計劃、根據不同任務尋找最適合的方法、控制你的注意力、自我監控、尋求幫助、評價與反省等等。

能進行自我調節式學習的人,他們有比較高層次的“元認知”,就是說,他們隨時清晰地知道,自己的思維狀態和路徑是怎樣的,對自己的學習狀態有更高程度的監控和把握,好比是他們頭腦裏有個小導師,在對他的學習行爲進行評估和調整。

這些如何教孩子呢?

在國小低年級時,孩子自己不太容易自覺形成這些習慣,家長即使教他,他思維能力有限,也不一定能做到。但是一個可能有效的辦法是:家長多談論這些。您談論自己比談論孩子效果好。比如,您跟他分享:“媽媽最近必須兩天內讀完這本書,時間太緊了,怎麼辦呢?我想到兩個辦法:每天少看手機;快速瀏覽每章最核心的內容……”孩子聽着,等於是在觀摩。經常聽到家長談論所使用的策略、思考的過程、評估反思修改,孩子以後就比較容易在自己學習時,用上這些,有這樣的思路。

從國小中高年級起,可以逐漸帶動他去做。做法有:

1.第一步總是提醒他去體驗、感受。比如帶他分析錯誤,你覺得這說明哪部分需要加強。

2.給孩子選擇和決定權,讓他自己安排,嘗試各種做法,練習自己判斷。留給他的任務儘量是寬鬆些的,不是過於具體的。

3.事後問孩子一下,讓他回顧做法和效果,養成總結的習慣。經常讓孩子給你反饋,以後他就逐漸有這種自己給自己反饋的習慣。(學習策略以後詳細寫)

家長不要想:我讓你做什麼就做什麼,別問,就按我說的做。那樣總也帶不出徒,總得貼身陪讀,太累了。孩子也煩,從來不覺得在爲自己而學習,也不能練出自主學習的能力。

您一定記得,隨着他長大,要教他練習自我管理,逐漸給他更多空間去自己決定。

對國小孩子,也不要標準太高,他會做不好、有反覆,家長得根據他的情況看,究竟能放手多少。

滿足求知慾,打開廣闊的視野

孩子在九歲、十歲後,常常會有特別旺盛的求知慾,他們好像剛剛從夢裏醒來一樣,看着周圍新鮮的世界,什麼都想了解!這種對知識渴求的勁頭,如同一個突然身體瘋長的孩子飯量激增一樣,他渴望瞭解所有未知的領域!他們像五歲的孩子不停地問爲什麼一樣,每天腦子裏都冒出無數個新增的關注點。這與他們閱讀能力的提高有關,也是這個年齡段心理成長的表現。

我特別想給家長的一個建議就是:

在放學後,一定不要讓孩子的時間都用來做學校的任務,要給他們留出來閱讀課外內容的時間!週末、假期更是如此。家長要順着他的求知慾給備足料。您多和他聊他關注的那些領域,一起查找資料,買有關的書,多帶孩子去書店逛。順便說句,我在孩子小時候很少帶她去書店,覺得書店的書質量一般,不如我在網上找到的書好。但現在我經常帶她去書店,因爲她能閱讀的範圍更廣了,在書店她很享受自己瀏覽挑選的感覺。

家長不一定要孩子學太多興趣班和補習班,多了,哪樣也很難能多投入。但要留出時間讓他廣泛自由地涉獵。

形成自己的學習動力

九歲、十歲這個階段,一個很大的變化是,孩子對事物有更多自己的看法和判斷。他們對老師和家長的話,都批判地聽,絕不盲從。比如,他們開始對老師的一些做法表示不同意,會指出哪裏不合理。對家長就更是如此了,有時孩子會像兩歲時那樣,你說是黑的我就一定要說是白的。你推薦的書我纔不看呢,我要自己挑。

很多孩子從四年級開始,開學前不那麼盼着上學了,原因就是如此——上學?給個理由先。過去,我女兒是本能地要當個好孩子,所以,老師、學校和家長的要求,她都努力去做。除非有大的分歧衝突,否則並不想太多。九歲以後,她是習慣性地質疑。上學、努力學習,對她現在來說,需要有個讓她自己真心認同的理由。

好在,這麼大孩子還有另一個特點,那就是——十歲時,他可能對未來已經有很多想法了,他們對未來有很多美好的、天真的夢想和憧憬。(我女兒現在的夢想是要發明、設計很多東西,專利數超過愛迪生。她小時候還夢想像巧克力工廠裏面的旺卡先生一樣,帶領別人參觀自己的大城堡、大別墅。)如果是這樣,那麼,家長一邊支持他不斷探索自己的目標,一邊讓他明白學校學業對實現目標的重要性,形成爲自己的未來而學習的動力。

讓孩子形成自己認同的學習動機,這不是一次說教就能完成的,這是要持續努力的事。這些做法會有幫助:讀人物傳記,瞭解有成就的人的成長曆程;對受教育過程有了解;對社會運作方式、各個行業的發展有初步瞭解;有經過自己努力,對外界促成變化的體驗;家長和孩子分享自己求學、工作、創業的經歷體會……

當然,即使孩子看似有自己的動力了,他也不一定能在行動裏做到。我們大人也是新年計劃時信誓旦旦,一個月都沒能堅持。所以,在孩子有雄心壯志時,提醒他做出具體的計劃,或許有點用。對於十一、二歲以上的孩子,這個從目標、雄心壯志,到計劃、行動的過程,可能完全發生在他自己內心裏,家長都無從知曉。

多參與學校活動,增強歸屬感

有些孩子,如果在校學習或交往方面遇到困難,在這個時期很容易開始不喜歡上學。所以,在這個階段,家長除了幫他解決具體的學習和其他方面困難,還要多想辦法,幫他增加對學校生活的喜愛,增強歸屬感。比如,加深與老師的連接、與同學們的友誼,鼓勵孩子多積極參與學校的活動,多爲班級建設做事。

一項德美兩國科學家所做的跨越50年的面向高中生的調查表明,“對學校感興趣。在學校負責任地完成各項任務、擁有良好的寫作和閱讀技能,這些可以培養的行爲和習慣,與未來較高的收入以及較高的受教育程度息息相關。”

我女兒現在上學,比較吸引她的,是今天有機會和哪個老師有怎樣的單獨溝通了、哪個男生說了什麼搞笑的話、她參與的活動有怎樣的進展了、她幫助的同學英語成績提高了……當然,每天的學校生活不可能都是他們認爲的好事,但總有些這樣的小確幸,讓小孩珍惜,讓學校生活不那麼枯燥,回憶起來有很多美好。

標籤: 教養 年齡 學習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iulifan.com/qinggan/xuexi/g3kg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