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秀麗範 >

情感 >閱讀 >

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東非大裂谷形成

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東非大裂谷形成

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東非大裂谷形成,板塊構造學說是解釋地表宏觀地形的主要學說,主要觀點包括全球的岩石圈可以分爲六大板塊,據板塊構造學說,大裂谷是陸塊分離的地方。以下分享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東非大裂谷形成。

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東非大裂谷形成1

大裂谷是由一系列斷層圍陷成的長形的斷陷谷地。據板塊構造學說,大裂谷是陸塊分離的地方。地殼下呈高溫熔融狀態的地幔物質上涌,先使地殼隆起,繼而減薄,然後斷裂,在斷裂帶兩側的陸塊逐漸向外擴張。大裂谷寬多在30~75公里之間,長几百公里到幾千公里。

東非大裂谷是世界上最長的裂谷系,東支南起希雷河河口,經馬拉維湖向北縱貫東非高原和埃塞俄比亞高原中部,沿紅海往北延伸到西亞約旦谷地,全長6400多千米;西支南起馬拉維湖西北端,經坦噶尼喀湖、基伍湖、阿明湖、蒙博託湖至尼羅河河谷,長約1700千米。

由於熾熱地幔的上升作用,在地幔對流上升的地方上拱呈穹隆狀外形,引起區域性拉張,此處岩石(層)不斷變薄,最終導致穹隆軸部破裂而下陷,形成裂谷。裂谷在形成過程中有遷移擴展現象。

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東非大裂谷形成
  

東非大裂谷下陷開始於漸新世,主要斷裂運動發生在中新世,大幅度錯動時期從上新世一直延續到第四紀。北段形成紅海,使阿拉伯半島與非洲大陸分離;馬達加斯加島在幾條活動裂谷擴張作用下,也與非洲大陸分裂開。

裂谷帶平均寬約48~64千米,北寬南窄,最寬處達200千米以上。兩側陡崖壁立,谷深達數百米至2000米。谷底地勢起伏較大,分佈有一系列窪地、盆地和湖泊。

在裂谷帶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伴隨着地殼大幅度擡升和強烈的火山活動,火山林立,熔岩廣佈,使東非成爲非洲大陸地勢最高的地區。

早期火山活動多爲裂隙噴髮型,岩漿沿裂隙溢出,巨量熔岩漫流疊置,形成從馬拉維到紅海沿岸廣大的熔岩高原和臺地,其中著名的埃塞俄比亞高原平均海拔2500米以上。

後期火山活動多爲管狀噴發型,堆積成高大的錐形火山羣,其中包括非洲最高峯乞力馬扎羅山(5895米)、次高峯肯尼亞山(5199米)等。

目前有些火山仍在活動,如尼拉貢戈山、尼亞姆拉吉拉山等均屬活火山,沿斷層裂隙分佈着許多溫泉和噴氣孔,地震活動頻繁,標誌東非大裂谷仍處於擴張演變之中。

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東非大裂谷形成2

地球傷疤“東非大裂谷”

由於板塊之間的相對運動,塑造了地球表面那些巨大的褶皺山脈、高原、裂谷、島嶼、海溝、海嶺等地理事物。一般來說板塊的生長邊界多位於大洋的洋底,在陸地上很難看到大規模的板塊張裂現象。

六大板塊之間的生長邊界幾乎沒有在陸地穿過,不過由於六大板塊本身也不是鐵板一塊,而是可以分割成許多更小的板塊,所以在六大板塊的內部也會出現小板塊之間的碰撞和張裂,從而形成裂谷。

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東非大裂谷形成 第2張
  

六大板塊分佈圖

關於板塊內部的張裂現象,最爲著名的.就是非洲板塊內部的張裂,形成了世界陸地上最大的斷裂帶,斷裂帶兩側的陸地彼此分離,在地表形態上稱爲裂谷,這條裂谷位於非洲東部,北端與紅海相連接,最北可達死海。

往南縱貫埃塞俄比亞高原和東非高原,一直延伸到非洲南部的贊比西河河口附近,全長約5800公里,其長度大約是地球周長的七分之一,從衛星照片上看猶如一道巨大的傷疤。

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東非大裂谷形成 第3張
  

東非大裂谷示意圖

東非大裂谷從紅海往南,先經過埃塞俄比亞高原,稱爲埃塞俄比亞裂谷,然後分東西兩支往南延伸,東支裂谷經過東非高原往南延伸,西支裂谷經過坦噶尼喀湖往南延伸,東西兩支裂谷往南合併爲馬拉維裂谷往南延伸。整個東非大裂谷寬度在幾十至上百公里不等,裂谷的深度在1000至2000米左右。

東非大裂谷經過的區域,由於地勢低窪,流水匯聚,所以在裂谷中形成了大量的湖泊,其中包括馬拉維湖、坦噶尼喀湖、圖爾卡湖,基伍湖等。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iulifan.com/qinggan/yuedu/5j8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