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秀麗範 >

情感 >閱讀 >

端午節真正的來歷

端午節真正的來歷

端午節真正的來歷,農曆五月初五爲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以下分享端午節真正的來歷。

端午節真正的來歷1

一、人物紀念說,主要有:

1、紀念屈原說,最廣爲流傳的是爲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傳說在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在五月初五跳汨羅江自盡,百姓們爲了不讓江裏的魚蝦吃掉他的身體,也爲了他的靈魂不在江裏餓着,人們用糉葉包裹食物扔進江中,之後形成了端午食糉的風俗,端午的風俗還有划龍舟、戴香囊、系五彩繩、掛艾草、塗飲雄黃酒等。

2、紀念伍子胥說:伍子胥心懷家國,卻被奸臣陷害,爲自證清白自刎而死,在五月五日那天屍體被投入江中,因此有傳言說端午是爲了紀念伍子胥。

3、紀念孝女曹娥說,相傳曹娥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由此傳爲神話,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爲紀念孝女曹娥之日。

4、紀念介子推說,介子推是寒食節與清明節由來傳說的主角,可也有認爲端午節的由來與介子推有關。據東漢時期蔡邕的琴曲著作《琴操》中說,端午節係爲紀念先賢介子推。

端午節真正的來歷
  

二、起源於五月五日的`惡月惡日的俗忌,漢代北方古人認爲五月五日是“惡月、惡日”,且有“不舉五月子”之俗,即五月五日所生的嬰兒無論是男或是女都不能撫養成人,一旦撫養則男害父、女害母,因而出現了相關的文化活動,形成了頗有特色的“避五毒”、“躲端午”等習俗。

三、夏至說,首倡夏至說者爲黃石先生,1963年他在《端午禮俗史》一書中提出,端午節如涓涓之水發源於遠古時代,三代匯爲川流,秦漢擴爲河,唐宋納百川而成湖海。

四、蓄蘭沐浴說,據西漢禮學家戴聖所編的《禮記》中說,周代已有“蓄蘭沐浴”的習俗;古人五月採摘蘭草,盛行以蘭草湯沐浴、除毒之俗。

五、勾踐操練水軍說,宋代高承《事物紀源》刊文,端午是源於春秋時期越王勾踐於是日操練水軍。

端午節真正的來歷2

1、紀念屈原說。

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都,屈原投江殉國。沿江百姓紛紛引舟競渡前去打撈,沿水招魂,並將糉子投入江中,以免魚蝦蠶食他的身體。這天正是農曆五月初五,因此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糉子等習俗,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2、紀念伍子胥說。

此說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伍子胥,忠良之臣,原爲楚國人,後投奔吳國,因被人陷害,被吳王賜死。臨死前,伍子胥說:“我死後,將我雙眼挖出掛在吳國都城上,以看越國滅吳。”吳王聞聽大怒,讓人將伍子胥的屍體裝在馬革裏,在五月初五這天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爲紀念伍子胥之日。

3、紀念孝女曹娥說。

傳說東漢時期有一個著名的孝女曹娥,其父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曹娥年僅14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七天七夜仍不見屍體,於是她在五月初五跳江尋找父親,後來抱出父屍。人們被她的精神所感動,爲了紀念她的孝義建了一座廟,稱爲曹娥廟。

4、吳越民族圖騰祭說。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證實,長江中下游廣大地區,在新石器時代,有一種幾何印紋陶爲特徵的文化遺存。該遺存的族屬,據專家推斷是一個崇拜龍圖騰的部族——史稱吳越族。

端午節真正的來歷 第2張
  

端午節五彩繩佩戴宜忌

1、在端午節那天的早上太陽沒有出來之前,大人起牀後在熟睡中的.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端午線。有些地方是五彩繩可以在前一天晚上戴上。

2、系五彩繩的時候孩子不能開口說話,而且戴好之後小孩子不能任意扯斷或丟棄五彩繩。

3、一直到七月七日“七孃媽”生日,才解下來連同焚燒。有些地方是端午節後下第一場雨時,摘下拋到河裏,讓它隨雨水沖走。

4、據說戴五彩繩的孩子就可以避開蛇蠍類毒蟲的傷害,而扔到河裏,意味着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孩子門由此可以保安康。

5、當然,除了傳統上用五色彩絲編成繩索,配以銀鎖,纏繞於兒童手臂。在舊時,每逢端午節家家戶戶都在門楣上懸掛上五色絲繩。

端午節真正的來歷3

端午節的文化價值

(一)豐富的民族精神

端午節的文化價值之一就是蘊含着豐富的民族精神,一般表現爲愛國主義精神。雖然關於端午節的歷史淵源衆說紛紜,但是大家基本上都比較認可屈原說。

屈原是我國的愛國詩人,那麼端午節自然就蘊含着我國人民對愛國主義思想的推崇,充分反映出了我國人民正確的價值觀、道德觀和人生觀。就目前情況來看,端午節作爲一種民族精神,它與我國的各民族已經緊緊融合在一起,在傳承端午節這一重要傳統節日時,其實也是我國人民對愛國主義民族精神的發揚光大,與此同時,它也體現了我國人民對民族文化的推廣。

(二)豐富的文化價值

隨着端午節在中華兒女一代又一代的傳承中,逐漸形成了一種端午節文化中,反映出中華兒女對文化的認知。比如人們在賽龍舟比賽中的團結統一,頑強拼搏的積極態度,這是中華兒女文化價值的體現。此外,端午節還體現出人們對生活的熱愛和美好祝願,進一步說明了社會的進步。

改革開放以後,我國與西方國家的聯繫日益密切,我國經濟快速發展起來,外國的各種新思潮衝擊着人們的思想觀念。作爲中華兒女,我們一定要擺正思想,不崇洋媚外,看到世界各國都開始學習中國文化的潮流,堅持本土文化的傳承,認真對待我國傳統節日,充分尊重我國傳統文化,堅持將我國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端午節真正的來歷 第3張
  

端午節的文化意義

(一)人與自然的和諧

端午節這一傳統節日體現了我國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一方面來講,人們充分尊重自然規律,另一方面,隨着社會的不斷髮展與進步,人們提倡科學,但是依然是按照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道路大步前進。

人們在每年五月初五這一天過端午節時,經常都會回顧愛國詩人屈原的這一段歷史,告訴人們中國在歷史長河中形成的文化。此外,人們通過節日的形式,舉辦各種各樣的活動,將自己的喜怒哀樂等多種情感充分表達出來,促進人們的身心健康

(二)人與人之間的和諧

端午節經過幾千年的傳承,形成了一種端午節文化,人們可以充分利用這一文化,促進人與人之間的'良好溝通。比如在端午節這一天,通過舉辦各種各樣的`文化節目,進一步加強了人們之間的聯繫。

此外,在端午節的良好氣氛下,人們可以互相拜訪,或是家庭團聚在一起,人與人之間互幫互助,尊老愛幼,形成了一種和諧的社會風氣。人們在和諧的社會大家庭中快樂生活,有利於民族凝聚力的增強,使我國社會朝着和諧穩定的方向發展。

(三)體現人對理想的追求

在端午節到來之際,人們都會開展多種多樣的活動項目,比如大家比較熟悉的賽龍舟、吃糉子等,這些都體現了人們對理想的美好追求,希望能夠生活幸福美滿,這也是人們對道德理念的弘揚。

因此,在新的時期,我們一定要深度挖掘對端午節這一傳統節日背後的文化意義,充分利用這一文化資源,加快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推動和諧社會的良好發展,端午節這在方面具有重要的文化意義。

標籤: 端午節 來歷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iulifan.com/qinggan/yuedu/744k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