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秀麗範 >

情感 >閱讀 >

教師教學隨筆(集錦15篇)

教師教學隨筆(集錦15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寫過隨筆嗎?隨筆是一種散文體裁,可以抒情、敘事或評論。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隨筆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教師教學隨筆,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教師教學隨筆(集錦15篇)

教師教學隨筆1

作爲新的老師總會想到這麼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五環節學習法”的習慣,充分利用整塊和零碎時間。開始可以手把手的教給他們如何預習和複習,幫助他們合理分配自己的時間。如:小時間的'利用:

1)可利用課前五分鐘讓學生高效率複習上節內容和預習本堂課要講的內容,並一定要做好檢查驗收工作,這個時候學生的注意力最集中,效果最好。

2)教學生將每單元中重難點的句子和單詞歸納起來,可充分利用小時間,隨時翻看記憶,

3)爲適應學生的要求,加強學生的聽力,每週,利用課前五分鐘訓練學生的聽力以及實際運用語言的能力。

爲學生打造一個屬於他們的平臺,以起到滴水石穿的效果。

教師教學隨筆2

國小勞技課的實踐性很強,我覺得孩子們的動手能力很強,也對這門課十分有興趣。我也在尋找一些上勞技課的方法,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說說有關勞技課的一些問題。

我上勞技課時用適當的教學語言,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我在課程導入的時候,首先展示實物,把本節課要學習的內容的勞動成果先展示給學生,以激勵他們要做的慾望。如在學習《十字繡》一課時,我拿出幾個精緻漂亮的十字繡作品展示給學生,問學生:“你們看這幾個十字繡作品精美嗎?它們是怎樣繡成的呢?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十字繡的做法。”我還會創設一些問題情境。根據課文的內容提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便輕鬆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了他們動手操作的願望。

勞技課不同於其他學科,動手操作能力較強,也會用一些特定的材料,如《十字繡》一課,就要事先通知學生帶好縫衣針、彩色的線、小剪刀等。在勞技課上,我先講解十字繡的基本繡法,然後動手做示範怎樣捏針,怎樣穿針,並教學生:“注意線不能太長,否則容易繞結。”告訴學生怎樣根據十字來繡出花樣,還要叮囑他們要主意不要被針刺手指,然後讓學生進行實踐,隨時提醒學生針線和剪刀要放好,以免扎傷自己或別人。最後讓學生談談十字繡的感受,和這節課的'收穫。

勞技課的教學除了要讓學生初步學習一些基本的勞動知識和技能外,還應將重點放在引導學生動手操作上。由於國小生的自我調控能力較差,加上缺乏鍛鍊,在進行實踐時,有時會出現手忙腳亂,不知所措的情形,這時要恰當的組織好學生的分工協作,給他們分成小組,當一人實踐時,他人可以在旁邊提供幫助和照顧。重要的是讓學生充分發揮了想象力和創造力,製作出美觀、實用、具有創造性的作品。

當一節課即將結束時,要對勞技課進行講評和小結,對學生的勞動成果做出評價,使學生認識到各自的優點與不足,能對自己的作品或其他同學的勞動成果有正確的認識,不斷增強自己的審美情趣。

勞技課是眼、鼻、耳、口、手等多種感官參與的複雜的教學活動,我會充分準備每節課,精心設計教學模式,引發學生積極性。

教師教學隨筆3

合作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個體爲實現共同目標而自願地結合在一起,通過相互之間的配合和協調而實現共同目標,最終個人利益也獲得滿足的一種社會交往活動。但是,現在的孩子多是獨生子女,缺乏與同伴間的交往與合作的能力。在與同伴相處過程中,經常表現出不合羣、獨佔、爭搶玩具、甚至打人等不良行爲。對於中班幼兒來說,幼兒間願意合作很難,需要老師的培養,我們老師要儘量在遊戲、學習、運動中創設一些情景,使幼兒逐步能主動配合,分工合作,協商解決問題,促進幼兒間的合作,體驗合作後的快樂。我在一日活動中開展了一系列的合作活動,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一、在教學活動中爲幼兒合作提供材料

開學初在語言活動十二生肖中提供了一個幼兒合作的環節,利用十二生肖圖片進行排排隊,三個幼兒一份材料。給幼兒充分的自由,孩子主動選擇兩位孩子進行一起操作,在這操作的過程中能看到孩子間的分工、協調,能力強的幼兒一下子就完成。可是也有發生爭吵的,爲了自己能拿上固體膠,搶着拿圖片粘貼,使操作活動無法進行。看到這種現象,說明幼兒之間缺少合作的意識,在以後的操作活動中都以兩個或三個孩子一起完成同一個目標。幾次活動後,幼兒嚐到了與同伴間合作的快樂,漸漸地萌發了合作的意識,材料能促進幼兒之間的合作。

二、在一日活動中爲幼兒合作提供環境

幼兒自由活動時喜歡看圖書、聽故事、擺弄玩具。根據這一特點,創設良好的環境,鼓勵幼兒把家裏好看的圖書、好玩的玩具帶到幼兒園,與大家共同分享,相互講述故事的內容,交談共同感興趣的.話題。另外引導幼兒做一些安靜的遊戲,如:搶椅子、捉小魚等,通過這種自主的環境來促進幼兒間的合作化,幼兒在這樣的自發自主的活動中,得到了鍛鍊協商與合作的機會。

三、在運動活動中爲幼兒合作提供機會

幼兒運動中幫助他們設計了各種倆人和三人一起玩的遊戲,給幼兒的合作提供了機會,並教會幼兒一些合作技巧。如:拋接球、跳紙棒、翻繩、炒豆豆、運貨等。通過這些遊戲活動增進了幼兒間的合作,自行選擇玩伴,共同商討遊戲規則,漸漸地使幼兒間的合作與交往成爲一種需要,一種必然。

同時,老師們平時注意收集信息,及時拍攝幼兒間合作的情景,並把照片或錄像展示給孩子們,讓他們共同欣賞、相互講述,充分體驗合作的快樂。合作是幼兒未來的發展,適應社會,立足社會是將來的人們必須具有的而且是不可缺乏的素質,因此,從小培養幼兒間的良好合作意識以及合作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教師教學隨筆4

八名新入園的孩子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幾乎都適應了幼兒園的生活,今年孩子的哭聲少了,這一切只有我們本班老師清楚,我們付出了多少。

我讀過關於幼兒入園焦慮的文章:行爲科學認爲,幼兒年齡小,身體機能的發育尚不完善,特別是大腦神經系統的發育不完善,使他們對周圍環境的認識能力、適應能力都比較差。而且幼兒園和家庭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環境,幼兒已適應了家庭那種比較寬鬆、自由的環境,進入幼兒園後,面對陌生的環境、陌生的夥伴和教師以及幼兒園的一套常規,孩子往往表現出無所適從。幼兒在家庭生活中與父母、親人朝夕相處,建立了依戀情感,一旦離開,孩子會因缺乏情感上的依戀和安全而產生焦慮。

針對這一些我們用愛心和耐心與幼兒建立依戀情感,讓孩子對老師產生好感和信任感。

如有一個叫李思佳的小朋友,她的依戀行爲特嚴重,我就常拍拍她的小腦袋,親親她的小臉蛋,拉拉她的小手,抱抱她,和她說上幾句悄悄話,很快她和我建立了依戀行爲,早晨媽媽送孩子時,只要我在,她就會很情願的和媽媽再見。有一天媽媽來接他,他沒發現媽媽已和老師打招呼了,出去好遠,她又拖着媽媽回到了教室:“沒和老師打招呼就走沒禮貌。”她已經把老師當成了親人,聽她媽媽說:入園的第二天,她就問於老師呢?我用愛來淡化了李思佳的入園焦慮。

對特殊的孩子要特殊照顧,但也不能忽略其他的孩子,隨時給予其他的孩子以微笑和鼓勵,用心去觀察瞭解每個幼兒的興趣,讓他們在各自感興趣的事物中實現環境的轉換。

對於分離焦慮厲害的幼兒,老師一定不能用恐嚇的'行爲,因爲第一次離開家、離開父母本身就有一種不安全感,我們再恐嚇他更加重了他的焦慮行爲。我們應爲幼兒創設一個溫暖,寬鬆、愉快的環境,讓幼兒在一個類似家的環境中逐漸適應幼兒園的生活,減輕分離焦慮,爲幼兒創造“媽媽式”的情感關懷氛圍,使幼兒在輕鬆的情感氛圍中淡化對父母的依戀,並建立起對老師的新的依戀。

教師教學隨筆5

又開學了,相對於上學期來說。孩子是喜悅和快樂的。經過了一個暑假,小朋友們碰到一起時也開始唧唧喳喳地找好朋友說話了。這個時候,我們就在想怎麼樣才能讓幼兒能夠在新的學年裏交到新的好朋友,在其他小朋友身上學到新的好習慣?而有的家長也和我們提出了一些要求,有的家長說自己的孩子眼睛不好,最好坐中間一點;有的家長說自己的孩子和誰是好朋友,最好把他們放在一起;有的家長又說哪個小朋友有點皮,最好自己的孩子離他遠一點……

正因爲這種種的原因,我們覺得我們反而可以在排位置這個問題上好好的考慮考慮。我的原則是讓每個孩子都在一段時間裏換一個位子。因此我的初步打算是分三大組,每兩週一大組換一次,這樣起碼每個孩子都會做到中間的'位子,也會坐到邊上的位子。

接下來,我首先着手的是請幼兒自己與自己的好朋友說一說自己最想和誰坐在一起,接下來我再按幼兒的意願進行排位子。其次,我從上學期的經驗中得到一些啓發,我依據幼兒能力的強弱來搭配幼兒的座位,這樣安排有利於幼兒在相互學習中共同提高。

這樣排好後,感覺還不錯,但效果到底如何,還要看以後的活動中才能慢慢地驗證。我真心的希望這些孩子能在我們的精心安排、呵護下,健康茁壯地成長。

教師教學隨筆6

作爲一個國小英語教師,尤其是四年級英語教師,倘若僅滿足於對單詞、句型的概念化的解釋和程序化的分析,而不求助於情景的感染和形象的描述,就會使課堂語言平淡、氣氛沉悶,然後學生不能全身心地投入英語學習中。那麼,學生原有的興趣和想學好英語的良好願望就會很快喪失殆盡。所以我們就應多多吸收直接教學法的長處,重視情景教學。

孩子年齡小,缺乏知識和經驗,抽象思維不夠發達,形象思維佔優勢,具體的、直觀的形象最能引起學生的注意。在教學時,我通常採用的直觀情景有實物、圖片、頭飾、玩具、簡筆畫。如在教學習用品pen、pencil、book、ruler等單詞時,直觀的實物出示尤爲重要,僅有透過直觀的演示與比較,學生纔會迅速領會掌握;如教水果類單詞apple、pear、banana、melon等時,利用實物進行教學;然後如在教動詞sing、dance、draw、write等時,利用簡筆畫進行教學,學生往往會產生一種新鮮感,注意力立刻被吸引,有關的英文單詞幾分鐘內就能說出。這樣排除了母語作爲中介,從而促進學生逐步利用母語的心譯過程。

同時,教師正確的身勢語也是重要一環。教師的一舉手一投足都是一個個實實在在的直觀情景,伴隨着教師講話而產生的語氣、姿勢、表情,有着強烈的解釋性和提示性,它不僅僅僅有助於教師更準確更生動地表達自我的思想和觀點,也是排除母語爲中介,把事物與英語直接連接的'有效手段。如在進行猜謎遊戲時,請小朋友們自我設計肢體語言進行表演,然後請另外的小朋友們透過肢體語言猜出是何物。從中,小朋友不僅僅僅培養了表演的才能,更提高了他們學習的用心性。

要使學生具有創新意識,教師務必要有創新精神,敢於對教材進行新的探索與研究,然後而不要教材的奴隸,照本宣科。如把兒歌引入課堂,在教學數字時,請小朋友自我編數字兒歌,於是就有了One,two,three,I can read;Four,five,six,I can write; Seven,eight,nine,I can jump; Ten,leven,twelve,I can draw。這樣一來,班裏的“英語小博士”越來越多,學習興趣大大增強。又如,本堂課中的兒歌,在鞏固新知識的基礎上又進行了拓展,使學生透過兒歌瞭解“What have you got?”and “What have I got ?”兩句話的意思,在不忘根本的基礎上又了創新。

要使學生“吃得好,吃得飽”,“巧設情景、以動激趣,力求創新”的教學思想應貫徹始終。

教師教學隨筆7

昨日午時第二節課下課的時候,我們班的小朋友跑到我面前跟我說:“教師,我的鉛筆被A拿去了,”我聽後跟小朋友說:“上課的時候教師給你問問是她拿的不,如果是A拿的,我讓她還給你。”不一會兒到上課時間了,小朋友們都坐好了,教師給你們講個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小松鼠再也不敢說謊了。

從前有一隻小松鼠,它覺得自我的力氣大極了,勇敢極了。可是,小松鼠的朋友們——小山羊、小野兔和小猴子,卻一點兒也不佩服它。這真叫小松鼠悲哀透了。

有一天,小松鼠在出去玩的路上揀到了一根黃澄澄的毛。“這是誰的毛呢?”小松鼠想,“這麼粗,這麼長,這麼柔軟,這麼漂亮。對,這必須是老虎的。要明白,老虎是森林之王呀!僅有森林之王,身上纔會長出這樣又粗又長,又柔軟、又漂亮的毛來。”小松鼠拿着毛剛要繼續走,正好碰見小山羊,小松鼠對小山羊說:“你看,我打死了一隻大老虎呢!

你們看我厲害吧!”小山羊說:“我不信,你有沒有證據啊?”小松鼠說:“你們不信,我手裏的老虎毛能夠做證,你們看,說着它驕傲的舉起了那根黃澄澄的鬆軟的老虎毛。”小松鼠那麼小的身軀能打死一隻老虎,這是爲什麼呢?小山羊、小野兔和小猴子產生了疑問。

於是,小山羊、小野兔和小猴子決定試探一下小松鼠,於是它們找了一張老虎皮,小猴子站在小山羊的頭上,小野兔站在小猴子的頭上,然後,它們穿上老虎皮,在小松鼠第二次出去玩的時候,它們站在路邊上,看到小松鼠走過來的時候,它們就跳出來嚇唬小松鼠,小松鼠看見真正的老虎來了,嚇的連連後退,急忙朝着回家的方向跑去,忽然聽見從老虎身上傳來了一陣陣笑聲,回頭一看,原先是自我的好夥伴——小山羊、小野兔和小猴子,小松鼠看見自我的.謊言已經被揭穿了,臉紅了,低下了頭。從此以後,小松鼠再也不敢說謊了。

小朋友們故事講完了,教師問小朋友們有誰拿了別人的鉛筆?當我剛問完的時候,當時教室裏已經不是剛纔笑聲一片了,而是鴉雀無聲、東看西看了。剛纔講的故事的意思就是讓我們每個小朋友都不要說謊,要做個好孩子。我話剛說完,不一會A欣站起來走到B那裏把鉛筆還給了B。

我看到A承認了錯誤也沒有批評她,最終快下班了,我跟小朋友們說:“小朋友們都是好孩子,所以我們要跟小松鼠學習,以後不撒謊,做個誠實的好孩子。”小朋友們異口同聲的回答:“好!”

教師教學隨筆8

第一次走進學前班教室,一雙雙天真無邪的眼睛看着你,每個人都會不由自主地被吸引,但是課堂上的一個個讓老師苦笑不得的場景也是讓我們始料未及的。任你的嗓門有多大,任你的眼神有多犀利,過不了三分鐘他們就照舊,氣歪了也不理你。和孩子們在一起生活了一個月,驀然回首,發現我也收穫了許多......

一、兒歌促學,培養課堂常規好習慣。後來,我開始思考怎樣才能把握好學前班的課堂紀律,通過向其他老師討教經驗以及多次試驗,我發現兒歌特別適用我們這種大容量的班級。例如:課前迅速使學生安靜坐好組織教學的一問一答式口令:師:一二三。生:請坐好。師:請你跟我坐坐好。生:我就跟你坐坐好師:請你跟我來寫字。生:我就跟你來寫字師:小眼睛。生:看黑板。師:小耳朵。生:仔細聽。

我的課前準備操: 點點頭,伸伸腰,我們來做課前準備操, 動動手,動動腳,開動腦筋勤思考。你一言,我一語,這樣發言可不好。耳要聰,目要明,文明守紀我最行,棒!棒!棒!我真棒!爭做班級的NO.1。YEAR! 其次,我覺得學前班的孩子一定要捨得表揚。同樣是有同學不遵守紀律,如果我用表揚表現好的同學來引起他注意,比用批評他的方法要有效得多。此外我還準備了很多小紅花,小星星,糖果等,用來獎給表現好的學生,以激勵他們好好學習。不論是紀律方面,還是發言方面,哪個同學表現得好就給他所在的這一組加一顆星,如果哪個同學不遵守紀律就給他這組打個叉,下課後,一個叉抵一顆星,看哪組的星最多,這組就是勝利者。我會在黑板上畫一個禮物送給他們或者給他們一些小獎勵,這樣一來,他們會覺得非常光榮,學習的積極性當然也會有所提高。上課紀律好多了,我又上得輕鬆,教學效果自然就好很多。

二、創設情景,創造濃郁的課堂學習氣氛我認爲要想學生學得好,首先要讓他們喜歡學。而培養學生的求知慾,是要從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入手。但興趣不是天生的,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老師的引導或家長的`配合培養出來的。五六歲的孩子,剛走進學校開始學習文化知識,還沉浸在童話故事的世界裏。腦袋裏總喜歡想象着小動物們的活動。他們很愛聽大人給他們講一些小動物的故事。每次上新課,根據教材的內容,自編一段故事,從講故事開頭,創設一種情景,再進行一組富有啓發性的提問,來導入新課。我們兩個班每班都要六十多個學生,單靠教師控制課堂紀律,教學秩序很難。但一說到講故事,教室立刻安靜下來,個個豎着耳朵聽講。故事講完了,孩子們還沉浸在故事裏,動腦筋爲故事裏面的小動物想辦法解決困難,解答問題。

小故事營造出了濃郁的課堂學習氣氛。例如,在教學“10以內數的比較大小”時,編了一段這樣的小故事:今天是小松鼠的生日,小牛和小山羊約好,一起到森林裏給小松鼠慶祝生日。它們一大早就來到車站,買好車票。小牛的座位號是8,小山羊的座位號是9。過了一會兒,小猴開着中巴車來了。小猴想考小牛和小山羊,給它們說,誰的座位號數大誰就先上車。小牛和小山羊都還沒有學過比較兩個數的大小,你看看我,我看你,不知道怎麼辦。他們想回去問問小狗,可時間又來不及了。小朋友,你們能幫幫小牛和小山羊嗎?孩子們個個躍躍欲試,積極性很高,誰都想幫助小牛和小山羊。教師及時加以引導,學生很快地學會了兩個數比較大小的方法。

三、以遊戲爲活動,讓學生在遊戲中學數學。 學前班的學生最喜歡玩遊戲。在課堂教學的後半段,適當運用遊戲和活動,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符合國小生好奇、好動,注意力集中時間短的特點,能防止課堂教學後期容易產生的精神分散,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遊戲可以使學生動手、動口、動腦,鍛鍊他們的動手、動口、動腦的能力。讓孩子們在遊戲和活動創設的環境中,掌握和鞏固所學知識。在教學中我採取“猜一猜”的形式,讓學生在好奇中思考,在思考中得到逐步提高。如:教師可以先告訴學生手裏拿的是什麼,一共有幾個?左手有幾個,讓學生猜猜右手有幾個,這樣反覆進行幾次,學生就在“猜”中掌握了7的組成,加深了對數的認識,爲學習得數是7的加法做好鋪墊。 記得有位教育家說過:“老師不一定是什麼都知道的,但一定要知道怎樣去引導、誘導和勸導孩子。”學前班的幼兒是天真的,是可塑的,而我們正肩負着啓蒙的重任,是一種幸福更是一種責任,爲孩子們加油,也爲自己加油!

教師教學隨筆9

目前,英語學習兩級分化比較嚴重,我們農村的英語教學又成了國中英語教學的新問題。學生底子薄、習慣差、這就更要求農村教師在教法和對學生學習的指導上進行探索和研究。以下是我對閱讀教學的一些看法:

閱讀前:

1、教師可適當介紹與閱讀內容有關的社會、歷史、人文、自然背景,特別是與我國不同的英美等西方國家的歷史地理和風俗習慣資料;

2、摘要介紹部分有礙於課文理解的生詞。並要求學生在閱讀中如果遇到可能猜得出的生詞一定要去猜測,而不要忙於查詞典;

3、引導學生根據文章標題、插圖和有關問題討論並預測文章內容;

4、最後教師提出一兩個能概括全文中心思想的指導性問題,讓學生帶着問題去閱讀。

閱讀時:

可分爲計時閱讀,快速閱讀和細節閱讀。通過幾個層次的閱讀理解培養學生的能力,強化讀取信息的意識,爲鞏固和運用知識打下了基礎。

1、快速閱讀(scan)指定的內容(用眼讀而不是用嘴讀,逐句讀而不是逐字讀);

2、提問好、中、差各層次的學生,問題要圍繞中心思想(mainidea);

3、提出細節性問題,讓學生獲取有關what,

where,when,why,who,how等基本事實以及start,process,end總體過程脈絡;

4、細讀:佈置任務,反覆閱讀課文,反覆思考;

5、分小組討論問題答案,然後全班檢查答案。

讀完後

1、鼓勵學生用簡略的'方式表述自己對文章的見解和領會,而不是複述課文;不要糾正學生的語音、語法錯誤,哪怕比較嚴重;2。在學生對課文理解的基礎上,檢查學生對生詞的猜測情況,既然是猜,能沾邊達意就行。

3、把語言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圍繞已學課文開展各種形式的口頭交流活動。比如可以複述課文,分角色扮演,討論某個問題,調查一個項目,採訪相關人士、仿寫與課文相關的話題等;也可動筆對課文進行改寫,列提綱、評述等。具體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而定。

總之,教學方法多種多樣,目的都是一致的,那就是以學生髮展爲本,促進他們的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的提高。

教師教學隨筆10

足球是一項古老的運動,最早起源於中國,過去稱之爲——蹴鞠。

足球,有世界第一運動的美譽,是全球體育界最具影響力的單項體育運動。標準的足球比賽由兩隊各派10名球員與1名守門員,共11人,在長方形的草地球場上對抗、進攻。比賽目的是儘量將足球射入對方的球門內,每射入一球就可以得到一分,當比賽完畢後,得分最多的一隊則勝出。如果在比賽規定時間內得分相同,則須看比賽章則而定,可以抽籤、加時再賽或互射點球(十二步)等形式比賽分高下。足球比賽中除了守門員可以在己方禁區內利用手部接觸足球外,球場上每名球員只可以利用手以外的身體其他部分控制足球(開界外球例外)。

12世紀初,英國開始有了足球賽。比賽是娛樂活動,一年兩次,一般在兩個城市之間舉行。主持人把球往空中一拋,比賽就算開始。雙方就會一擁而上,大叫大喊,又踢又抱,哪一方能將球踢進對方的鬧市區,哪一方就算勝利。如果球中途竄入居民屋裏,運動員也就一窩蜂的衝進去亂打亂踢,常常把屋裏的東西砸得稀巴爛,房主只好自嘆倒黴。路上行人碰到球滾來,就會遭受一場飛來的橫禍。因此在當時,球賽一來,人們就得躲避災難,關門閉戶,一直到球賽結束,才恢復正常。這樣的球賽遭到市民的強烈反對,英國政府便下了一道禁令:規定足球比賽要在空地上進行,進入鬧市區者重罰,於是就出現了專門的足球場。到19世紀初期,足球運動在當時歐洲及拉美一些國家特別是在資本主義的英國已經相當盛行。

1848年,足球運動的第一個文字形式的規則《劍橋規則》誕生了。所謂的《劍橋規則》,即是在19世紀早期的英國倫敦,牛津和劍橋之間進行比賽時制定的一些規則。當時每隊有11個人進行比賽。因爲當時在學校裏每套宿舍住有十個學生和一位教師,因此他們就每方11人進行宿舍與宿舍之間的比賽,當前的'11人足球比賽就是從那時開始的。

1862年,在英國諾丁漢郡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個足球俱樂部。在英國又成立了第一個足球協會(英足總),並統一了足球規則,人們稱這一天爲現代足球的誕生日。這次制定的足球規則共14條,它是現今足球規則的基礎。從1920年的第2屆奧運會開始,足球被列爲奧運會正式比賽項目,但它不允許職業運動員參加。1920年5月21日,國際足聯在巴黎成立。

我們實驗國小申請成爲了特色足球文化校園,選拔足球運動員時,我們班的去的人數最多,也全都頂住選拔留了下來。現在不僅沒有退出的人,這幾天還有加入的人。我真爲他(她)們而驕傲!

你們愛足球嗎?

馳騁在場地上的颯爽英姿,你,難道不愛嗎?進球時的滿足感,你,難道不愛嗎?激情與速度的交替,你,難道不愛嗎?

教師教學隨筆11

遷移規律對於語文能力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教師在閱讀教學時“舉一”,學生在完成單元任務時“反三”,可有效提高語文教學效果。但是運用遷移規律必須重視通過科學的教學目標,明確具體的遷移方向,培養學生主動地發現,從而遷移出新知識,提高觀察、分析、思維、概括能力;此外,還需要消除學習定勢的消極作用,促進正遷移,抑制負遷移,提高遷移效果。葉聖陶說:“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這就是學習的遷移。如何運用學習遷移的規律呢?下面談談我的幾點見解。

一、深入研究教學目標,明確學習遷移的方向。

要使遷移方向具體、科學、明確,首先要研究課文的教學要求在全冊教材乃至整套課本中的位置,研究這組課文傳授的知識點與能力訓練點在整個國小階段語文知識網絡和能力訓練網絡中所承擔的具體任務。教師在授課前如果有了這個“全局”,就能明確這一篇課文與前後課之間在教學目標上的相互聯繫,這樣在授課前就能自覺地做好學習新知識的遷移,併爲再學習、再遷移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尋找新舊知識的聯繫,完成知識的縱向遷移。

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去學習新的知識,從而形成新的知識結構,就是所謂縱向遷移。語文課上學的課文在內容上雖然沒有什麼大的聯繫,但是在語文知識和語文能力上的聯繫是十分密切的。教師在教學新課文時,要善於尋找新舊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繫,充分利用舊知學習新知,這樣能夠極大地提高教學效率。

三、舉一反三,實現知識的橫向遷移。

學生在一篇課文中學到學習方法,如果在新的情境中不能夠加以運用,其實這些知識並沒有被真正掌握。只有能在新的情境中靈活地運用這些知識或方法來解決新的問題,也就是說實現了學習的遷移,這樣學到的知識才有意義。教師必須樹立這樣一種意識,凡是應該讓學生掌握的知識或學習方法,不能僅僅滿足於教過學過,而是應該千方百計地設計各種練習讓學生練一練,使學生能及時地把知識轉化爲技能,實現學習的遷移。

掌握學習方法,是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師要“授之以漁”而不是“授之以魚”。教學中,就是要教會學生把某節課上、某篇課文中、某次練習時學會的學習方法,恰當地、靈活地運用到其他場合中。這樣,就達到了語文教學的最終目標——運用所學的知識進行有效的聽、說、讀、寫。所以我們語文教師應該充分重視和利用學習遷移的規律,在提高效率的同時,切實提高教學質量。

在知識激增和信息革命的今天,知識的遷移更有着它的重大意義,學生能否將學到的知識技能成功地遷移到新的情境、新的課題,已經成爲衡量學生智力和能力是否得到發展與提高地重要標誌。孔子說過:“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遷移是學生掌握學習方法的最優途徑之一,讓學生學會遷移,應該是語文教育的靈魂。“爲遷移而教”是有效教學的一條重要原則:“不需要教”是教學的一項重要目標。培養學生遷移能力,是教師實現“教”且爲了最終“不教”的關鍵,是提高學生語文素質的有效途徑。

教師教學隨筆12

一年級的孩子好比幼苗,必須培養得宜,才能發育滋長。一年級又是學生各種行爲習慣養成的關鍵期,作爲教師只有抓住習慣養成的良好契機,施展教育教學的魅力,就一定會促使學生行爲習慣的養成。

一年級學生要養成的習慣涉及到方方面面。課前、上課、放學、作息……該怎麼做,不該怎麼做,無一不需要老師的引導和教育,如此多的"該"與"不該"往往使剛入學的國小生顧此失彼、應接不暇,單憑老師的說教很難達到好的教育效果。針對一年級孩子活潑好動的個性特徵,我用一些朗朗上口的韻語兒歌來教會他們如何養成良好的習慣,因爲兒歌朗朗上口、生動有趣,對學生又具有吸引力,一個學期試下來,效果不錯。

課前,上課鈴聲響後,學生會在小班長的.帶動下邊拍邊唱:“上課鈴聲響,快快進課堂,上課守紀律,坐正看前方。”在兒歌的帶動下,學生會由喧鬧變爲安靜。

課上,我讓他們念:“小眼睛亮晶晶,上課專心聽,開動小腦筋,做個小精靈。”每每唸到這首兒歌時,一些正在溜號的孩子就會很自覺地坐正重新認真聽起來。

排隊時,他們會念:“昂着頭,挺着胸,我們都是小士兵。聽音樂,做早操,天天鍛鍊身體好。”或是“我是守紀小標兵,站起隊來快、齊、靜”。

當學生握筆姿勢不規範時,我又用這首兒歌來做規範:“兩指握住筆,中指託下底,筆桿小淘氣連忙往後移。”

這樣把對學生行爲習慣養成的要求編成兒歌,符合國小生心理生理特點,貼近學生的生活。而適時的讓學生誦讀,使其明白了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學生在讀中學,在學中讀,不知不覺中行爲得到規範和強化。

說起兒歌,不管是作爲幼兒老師,還是作爲幼兒家長,都對這個不陌生。在幼兒園裏,不管是哪方面,都會一大堆的兒歌可以使用。例如上學有上學的兒歌,吃飯有吃飯的兒歌,洗手洗臉刷牙也有相應的兒歌,當然,還有一些純粹是文學性質的兒歌。

有時候,我就有這個疑問了,爲什麼這麼簡單的事情,要編出一個兒歌來之後,再交給小朋友呢?難道不能直接交給小朋友嗎?

現在,我也成爲了一名幼兒老師,面對一羣活潑調皮,天真可愛的小朋友們,我終於明白兒歌在我們教學中的重要性。

大道理我是說不上來,但是,兒歌的朗朗上口,和小朋友對兒歌的接受程度,比直接教學的接受程度要高這方面來說,兒歌在教學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從孩子的行爲習慣的培養來看,兒歌的重要性也非常之高。例如,如果就用道理告訴小朋友要刷牙,可能大多小朋友並不當回事。但是,如果交給小朋友一首簡單上口好聽的刷牙歌,那麼,也不知道他們是因爲兒歌的趣味性,還是因爲什麼,但是,總之,能夠刷牙的小朋友人數是增多了的。

所以,多創作一些好習慣兒歌,多教小朋友一些兒歌,慢慢的,你會看到他們會像你希望的方向變化。

教師教學隨筆13

國小生由於心智還不成熟,很多事情是靠教師去引導的,但是教師在引導的過程中如果不注重方法,只會讓學生向不好得方向發展。

作爲一名新教師,我就遇到了各種問題。比如一開始,我所教授的一年級,真是讓我“頭疼”,一年級的國小生剛從幼兒園走向國小,還什麼都不知道,他們對國小充滿了好奇。一開始我接觸一年級的小同學時,我不知道如何去與他們相處,他們是新來的,我也是“新來的”,我經常是哄着,表揚着去帶動他們,可是,即使這樣,課堂紀律還是很糟糕,因爲這些一年級的國小生實在太好動了,一是他們學習的心還沒有那麼強烈,還是覺得“好玩”優先,二是我本身沒有太多經驗帶動課堂氣氛,沒有充分調動這些好動的國小生的興趣。

這可真的讓我愁壞了,在他們吵鬧時,我甚至嚴厲呵責過,可是這樣的呵責往往只會保持一會的安靜,然後又開始變得吵鬧……

當這樣的情況反覆時,我就意識到是我的教學方法出現了問題,我開始觀察其他班級,爲什麼別的老師能夠把一年級帶的很好,又守紀律又懂禮貌。經過我的觀察,我發現這與老師悉心的教導是分不開的`,比如一(1)班的萬老師,她和善對待每一個學生,能夠將自身的感染力傳遞給學生,讓學生潛移默化跟着她改變,學會知識,學會規範;又如一(2)班的楊老師,剛柔並濟,在要求上嚴厲,在與學生相處上慈祥,學生們也很喜歡她……

我才意識到,原來我與學生相處的方法不對,我哄着表揚着他們,可是我沒有去了解國小生真正的心理,他們可能更需要我去引導,而不是由他們自己摸索;我呵責他們,以對待大人的口吻對他們說要珍惜學習機會,在學校要努力學習,可是他們畢竟纔是一年級的國小生呀!哪裏懂得我說的大道理呢?這樣的呵責只會適得其反罷了。

認識了自己的錯誤,我調整了自己的教學管理方法,如增強教師威信,樹立形象,帶領學生,感染學生;在班級建立小監督員制度,由一名男生和女生監督員來監督其他成員,當成員說話打鬧時候就提醒;採用獎勵引導制度,課堂表現好的就給予一個獎勵橡皮擦;採用小組管理制度,小組成員相互協作相互監督……一些小小的措施,讓這些“調皮”的一年級小朋友慢慢變得規範,雖然還是會有點小吵鬧,但是總體是有進步的,我相信,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們都會越來越好!

教師教學隨筆14

英語教學的初級階段,這一階段的教學效果,直接影響學生中學階段的學習,所以國小英語基礎教育至關重要。那麼怎樣才能提高國小英語的效果呢?要根據兒童的心理特點,選擇適合國小生口味的教學方式方法。實踐證明,注入情感、激發學生熱情,培養創新精神、發揮交際能力,培養創新能力和德育、智育相互滲透,完善教學過程是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

一、在英語教學過程中,老師如果總是盯住學生的弱點錯誤,而不對他們的成功作出正確的評價,就會壓抑學生那些朦朧的、零碎的、不成形的思想,從而阻礙了創造性的發展。因此,教師必須正確對待“異想天開”,採用恰當的評價方式,注意客觀、公正、熱情、誠懇的態度,滿足他們成功的需要,調動積極性。在實踐中,我注意做到兩點:

(1)、注意評價的鼓勵性

面對精彩的回答,我們要捨得掌聲。但在對學生進行恰當的表揚的基礎上,也應注意否定學生錯誤的方法。教師課堂上經常採用的一句“No,You are wrong.”常常使回答的學生積極性一落千丈,甚至挫傷了他的自尊心,這樣不利於學生髮揮創造性,不如把它換成善意的話,如“I don‘‘t think so.”“Please think it over.”“Maybe you‘‘re right.”“Really?”它們聽起來委婉含蓄,不但使學生容易接受,而且增強了他們的自信心。

(2)、注意評價的層次性不同程度的學生,我設以不同程度的要求,並分層次評價要求。優等生往往給予高要求的評價,希望他們不滿足於現狀,更上一層樓;而後進生往往給予肯定、鼓勵的評價,增加他們的自信心,尊重他們的自尊心。教師要把期望帶給學生,尊重、理解、寬容地對待學生,相信他們會取得進步,獲得成功。給予積極的評價,才能保持他們的積極性,使他們做到勤思,創造力才能得以繼續的發展。

二、 激發學生熱情,培養創新能力

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外語教育研究界提出,當前,外語教學法正處於轉變之中,其特點是在教師的直接教授與同伴及小組活動之間尋求平衡。外語畢竟不是我們的母語,如果不注重培養學生熱情,往往會使學生覺得寸步難行,從而使學生產生畏難情緒。教師應充分利用國小英語教材內容淺顯易懂,貼近生活,富有情趣的特點,創設課堂學習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在熱烈興奮、輕鬆自由的課堂氛圍中,在自由地教與學的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通過改變教師“滿堂灌”、學生被動接受的單一的教學信息傳遞方式,有講有練,精講精練;有動有靜,動靜結合;有起伏、有節奏,使課堂上充滿生機、挑戰與激情。促成情感互動、師生互動的'局面。“互動”指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師生認知互動、師生情感互動、師生實踐性活動的互動等,形成多維互動關係,充分體現了老師的主導作用及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實施共同創設的各種情景中,開展豐富多彩的語言實踐活動。我們可以藉助角色模擬,展現對話情景。例如:在教學國小英語第一冊第2單元時,我讓學生分別扮演Zoom、Zip、Mike、Wu Yifan上臺自由發揮即興表演對話,通過動作、神情及語言,生動形象地呈現教學內容、使較長的對話在輕鬆、活潑的氣氛中學會了。又如:在教學鋼筆、鉛筆、橡皮擦、卷筆刀、尺子、鉛筆盒的一些單詞時,教師可準備相關實物放在一個“百寶箱”盒子裏,然後一邊神祕地出示,一邊說:“Look, What is this, do you know?”同學們興致盎然,紛紛爭着回答,教師趁機教學單詞,使學生在玩中輕鬆學會了單詞。智慧的創造,靈感的激發,成功的喜悅,常常給人心靈以巨大的震撼,在師生的生命長河中,留下永不消逝的痕跡。

三、 發揮交際能力,培養創新能力

國小英語教材給教師以充分自由的發揮空間,它貼近生活,我們在學習中要注重實踐、體驗、感悟、內化、創新的過程,充分調動主觀能動性,利用課餘生活,設計實踐活動,讓學生的英語技能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真正發揮英語的交際功能,提高語言能力,培養創新能力。在英語教學中,我注意多角度、全方位地圍繞教學內容,設計各種教學形式

教師教學隨筆15

中學生物是一門結合文理的綜合性學科。在學習中既需要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又需要在其中摻插形象思維。正是爲了適應生物這一門學科的特點,就必須要求學生首先要把基礎打好,然後再開始拓展邏輯思維。教科書是學生獲得知識與技能的基本材料,所以應把指導學生閱讀教科書作爲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使學生重視教科書的作用。但是,並不是每個學生都善於閱讀,有的學生只是死記硬背,有的學生甚至看不懂課本。因此,教師必須進行閱讀方法和技巧的指導。

一、指導學生做好“標、增、注”

爲了提高學生讀書的有效性,應該指導學生直接在教材上標、增、注。把一句話或某些段落中重要的內容,比較重要的內容,特別重要的內容,關鍵性字、詞,用各種符號標出。鑑於大學聯考要求,僅僅掌握書本上的表面知識不不夠的。教師必須指導學生對書上難以理解的內容予以必要的文字說明,增添知識的廣度與深度。注:對於教材有些地方必須“前挪”或“後錯”才能說明問題的,或是前後知識點有聯繫的,可批註在旁以備忘,便於閱讀時隨時查閱。

二、揭示隱含未顯內容,引導閱讀

學生看書時總是浮於表面,對於一些在插圖中隱含、課文中無文字說明的內容往往不容易發現,這時就需要教師從旁指點。例如:細胞有絲分裂圖中,隱含着整個時期核內遺傳物質變化的問題;光合作用過程圖解,隱含着光合作用釋放氧均來自反應物的水,葡萄糖中的6個碳均來自反應物的二氧化碳;細胞呼吸圖解中,隱含着各種反應物的參與階段。這些隱含未顯內容是學生理解問題、完成習題的障礙。所以,需教師正確並帶有啓發性的點撥,引導閱讀,使隱含內容外顯化,學生悟出了書本文字沒有表述的內容,有利於提高學生解題能力。

三、專題閱讀

對不同章節出現的同一類知識進行歸納整理,組織成體系,讓學生閱讀。以葡萄糖爲例,教材上出現過多次,把它整理成下列幾方面:1、葡萄糖是分屬糖類中的幾糖;2、葡萄糖的鑑定——斐林試劑;3、葡萄糖的產生——光合作用;

4、葡萄糖的代謝(在人和高等動物體內的代謝--氧化分解、合成糖元、轉變成其他營養物質;在植物體內代謝—無氧呼吸、有氧呼吸);

5、葡萄糖在植物和動物之間傳遞(物質循環和能量傳遞)。專題性閱讀,目的`在於使分散的基礎知

識形成整體性的知識結構網絡,培養學生對知識的綜合分析能力。

四、利用插圖,對應閱讀

生物教材中有許多重要的插圖、圖解把抽象難理解的文字敘述內容加以形象化、具體化、條理化,但學生往往忽略。在教學中要指導學生參照插圖、圖解,與教材文字內容對應閱讀。例如:1 DNA的化學結構、空間結構插圖與正文內容對應閱讀,由結構特點談DNA的多樣性、穩定性、特異性。講授細胞膜結構、線粒體結構等都可運用這樣的方法;2動植物細胞有絲分裂插圖與文字內容對應閱讀,辨認分裂期。通過對應閱讀,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文字內容,增加記憶的深刻性。學生在考試時遇到文字題,圖馬上呈現在腦子裏,幫助回憶、表達,遇到填圖題更容易填注。要引導學生邊看插圖邊閱讀課本,養成有圖必用的習慣。

人們對事物的認識往往是通過對比的方法而使認識得到深化的,對比能夠抓住事物的本質特徵。在閱讀時,要鼓勵學生多對易混知識進行對比,以利掌握和記憶。例如:注意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的比較、原核生物與真核生物的比較、減數分裂與有絲分裂的比較等等。在佈置給學生比較內容的同時,還要教會學生採用適當的比較手段,如列表比較等。

五、指導學生在讀書中學會“提純”

生物學教材中基本概念與定義較多,而且表述抽象,學生往往在理解上存在一定困難而不容易記祝如果學生在閱讀中,學會歸納、概括和“提純”,就能增進對概念、定義的理解,便於記憶。有絲分裂的分裂期各個時期的特點在書本上有一整頁的內容,由於這段課文寫得比較抽象、煩瑣,所以很不容易記住,但如果在閱讀中指導學生學會對這段文字進行分析,提純要點,用簡短的文字歸納出各個時期的特點,幫助學生記憶。如前期:“兩‘核’消失兩‘體’出現”;中期“辨認染色體的最佳時期”;後期“染色體數目加倍”;末期“兩‘核’出現兩‘體’消失”。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iulifan.com/qinggan/yuedu/lo8d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