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秀麗範 >

情感 >閱讀 >

爲什麼要祭拜祖先

爲什麼要祭拜祖先

爲什麼要祭拜祖先,在古人的觀念裏,祖先不僅是與自己具有血緣傳承關係的先人;普通人之所以把自己的祖先當作神明來崇拜,這與他們的神明崇拜觀念密切相關。來看看爲什麼要祭拜祖先?

爲什麼要祭拜祖先1

祭祖的意義可以從三個方面來看:

第一、從民風來看,“慎終追遠,民德歸厚。”

這是《論語》上的一句話。曾子說,如果我們謹慎地辦理喪事,追奠亡故的先人,也就是祭祀父母祖先,民風自然而然地就淳厚了。爲什麼自然而然地就淳厚了呢?他們這樣解釋:什麼是“追遠”呢?“追遠”,就是祭盡其敬,就是在祭祀父母祖先的時候,要特別地有誠敬之心。

怎麼樣表現出自己的誠敬之心呢?要“依禮依時”追念祭祀,必須按照“禮樂”的要求,而且按照一定的時節來追念祭祀祖先,祭祀的時候一定是畢誠畢敬的態度。

在《祭統》上也說,“祭禮”,並不是從外在地強加給我們人的東西,“祭禮”產生的'時候,並不是給我們的一種外在的儀式、外在的表現,外在於我們的。

“自中生出於心也。”是我們從內心裏感受到要對父母祖先來追念祭祀,所以才“心怵而奉之以禮,是故唯賢者能盡祭之義。”只有那個賢德的人,有道德學問的人,才能夠真正地瞭解祭祀的意義。所以我們看,這個祭祀的深意,對民風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不是一般人所能夠理解的。但是我們每一個親身參與祭祀的人,都能夠感受到這種祭禮的教化意義。

第二個意義,在祭祀的時候要昭述祖德,傳承家風。

祭祀,是一種機會的教育。特別是在祭祀的時候,我們把列祖列宗良好的德行風範,他們對國家的付出、貢獻都講述出來,後代子孫聽到之後,立刻提起了自己的使命感和責任感,說:“作爲這樣的先祖的後代,我一定要努力做好,傳承良好的家風,不要讓我的祖先因爲我而蒙羞。”

爲什麼要祭拜祖先
  

比如說我們都知道,楊家的堂號叫“四知堂”,這個“四知堂”就是來自於東漢的楊震。楊震在去赴任東萊太守的路上,路過了昌邑縣,縣令王密是他曾經舉薦過的。王密聽說自己的恩人要路過,就趁着夜色帶了十斤黃金送給楊震,楊振就拒不接受。

王密以爲楊震是怕這一件事有人知道,纔不願意接受,於是他就說:“這一件事,是深更半夜的,沒有人知道,你就放心地接受了吧!”楊震怎麼回答的呢?楊震說:“這一件事有天知、有神知、有你知、有我知,這叫四知財,怎麼說沒有人知道呢?”於是他就拒不接受這“四知財”。

結果,因爲他這種德行,他一貧如洗,最後到老的時候,也沒有什麼家產留給兒孫。

他的一些同事看了就勸他,說:“你不爲自己考慮,也要爲你的後代子孫打算一下,給他們留一點財產呀。”楊震怎麼說的呢?他說:“我留給我的兒孫最好的財富,就是他們是一個廉潔官員的後代。”結果怎麼樣呢?結果他們家連續四世,都有人做到三公的位置,所以歷史上稱他們“四世三公”。

第三、我們祭祖,特別是今天祭祀中華民族萬姓祖先,我們要學習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中國精神。

很多人說你學傳統文化,學了這麼長時間了,傳統文化到底講什麼呀?你怎麼回答呀?中國文化講“道”,他也聽不懂;中華文化講“德”,“德者,得也。外得於人,內得於己。”他還是聽不懂;中華文化講“仁”,似乎有點明白,但還是不太懂;那你告訴他,你說中國精神就是十二個字:“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

這就是中華文化的精神。所有的這些精神都是從一個源頭出來的。

所以學習傳統文化,祭祀中華民族萬姓先祖,要繼承他們的精神,繼承他們的品質。要能夠做到“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如果我們把這十二個字都能夠落實,請問我們社會還有什麼問題是不可解決的呢?

爲什麼要祭拜祖先2

1.靈魂不死

很久以前,我們的祖先也和我們一樣,睡着以後會做各種各樣的夢,在夢中,人們可以做一些清醒時無法辦到的事,比如從懸崖上摔下來死不了,能夠像鳥兒一樣飛翔,甚至是一些難以啓齒不可思議之事也能夠在夢中得到迴應和滿足。這在今天看來,似乎是再正常不過的了,所謂“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即是如此。

但偉大的古人不這麼想,他們從做夢中獲得啓示:人,是可以脫離肉體而存活的,這個存活的東西就叫做靈魂。人死了,只是肉體的大限已到,靈魂卻依舊存在,因此古裝電視劇中總會利用“陰魂不散”來製造各種“意料之外”。

靈肉分離、靈的神奇,讓古人對靈魂產生一種信仰。恩格斯說:“在遠古時代,人們還完全不知道自己身體的構造,並且受夢中景象的影響,於是就產生一種觀念:他們的思維和感覺不是他們身體的活動,而是一種獨特的、寓於這個身體之中,而在人死亡時就離開身體的靈魂的活動。”既然靈魂不死,古人便自然而然地認爲,善待靈魂的肉體,就可以得到平安和護佑。

考古工作者發現,大約在一萬八千年前,生活在北京周口店的山頂洞人,在他們生活過的洞穴下有墓葬的存在,這是目前發現的最早的古墓葬,在墓葬會考古工作者還發現了硃砂。一些研究者認爲,紅色象徵了血液,在埋葬地中使用紅色,就相當於爲死者補充、保住了血液,進而可以保全生命、守住靈魂。

如今,將死者與紅色相聯繫的現象,已從現代社會中消失。取而代之的,或是更爲複雜的喪葬禮俗與信仰,或是出於無神論而對喪葬行爲的簡化甚至省略。

2.祭祀與喪葬

我國的歷代帝王都認爲靈魂不死,因此不僅會給自己準備大量的財物,還會選擇一些活人來陪葬,這就是 “人殉制”的葬俗,據說爲周幽王生殉的女子有一百多人。秦始皇是靈魂不死的忠誠擁護者,否則也不會給自己搞那麼多陪葬,而兵馬俑則是“人殉制”的一種發展和變體

爲什麼要祭拜祖先 第2張
  

明朝時,明太祖朱元璋和他的兒子明成祖朱棣都有生殉的妃嬪,只不過人數比幾千年前少了一些。直到努爾哈赤時,大妃阿巴亥的殉葬也成了一個謎題。

平民百姓當然沒有帝王的財力,也沒有權利讓別人爲他生殉,但也會在生時給自己攢所謂的“棺材本兒”,爲了能夠在彼岸世界得到安樂。古人一定沒有想到,這些隨葬品竟然成爲其子孫後代研究他們的重要資料。

活着的人,爲了能夠撫慰靈魂,在不自覺中創造了專屬靈魂的節日,寒衣節就是生者的一種換位思考:天冷了,靈魂也應該穿上禦寒之衣。

當然,穿寒衣只是祭祀、追思祖先和親人的一種方式。除了經過時間沉澱留存下來的各種與靈魂相關的節日外,人死後的一系列相關事宜也被保留了下來,而且頗爲繁雜。

清朝,滿蒙漢混雜,喪禮更加繁瑣。就死者的穿戴來看,死者穿的'鞋必須是布底,還要做出蓮花圖案,因爲腳蹬蓮臺代表了修成正果。此外還有很多因諧音而定下的規矩,比如死者的衣服不用鈕釦只能縫飄帶,因爲“紐子”和“扭子”諧音;衣料也不能用緞子,因爲“緞子”和“斷子”諧音。其實,所有的禮制不僅是爲死者送上哀思,更是生者釋放悲痛的出口。

3.孝道

早在古代,對已逝之人的懷念與祭奠,就不僅代表着敬畏,而是有了“孝”的內涵。“孝”是中國的“特產”,西方人的腦海裏沒有“孝”這個內涵,他們長大後願意侍養自己的雙親,純粹是因爲血緣。因此當用英語翻譯中國的“孝道”這個含義時,並沒有對應的單詞,所以只能專門創造出一個詞組“filial piety” ,意思是:子女的虔誠。

現在就來說說我國的“特產”——孝。甲骨文中己出現孝字,說明孝的觀念在商朝時已形成。發展到周朝,孝的觀念已經與宗法制度聯繫在一起,祭祀便成爲了向祖先盡孝的重要表達方式。《詩經》中描寫祭祀祖先時,主祭者常自稱“孝子”、“孝孫”。

經過長時間的發展,除了對祖先,對逝去的親人也形成了一整套龐大的追思體系。比如,厚葬還是薄葬、服喪期限等,都經歷了各種變化。

爲什麼要祭拜祖先3

清明,教導我們爲人處世不忘本。中國人的鄉土情結比較重,尤其是更注重先人們的墳墓,那就是我們的根。#四月創作打卡挑戰賽#

在國人的思想裏,“根”是祖先,是故土,尋根問祖,追本溯源是一份難以割捨的情結和精神依託。

據瞭解,自唐代以後,不管是達官貴人,還是平民百姓,都將清明掃墓,視爲返本追宗的重要禮節,並相傳至今。

曾問過一位老伯伯:“您年紀這麼大了,爲什麼還要每年堅持回鄉掃墓呢?”老伯伯說了一句話,令我感觸頗深:“人這一輩子如果沒有根,走到哪裏都是漂泊。只有站在這裏,才知道自己從何而來,將往何處。”

清明,教會我們要銘記先人教誨。清明時節,讓你不忘初心,牢記祖輩的`教誨,想起他們爲生活努力奮鬥,也在警醒我們也要積極樂觀生活。

我們能夠生活在和平的年代,對未來充滿期待,對生活滿懷熱情,其實是祖先的福澤恩惠,是祖先艱苦奮鬥精神的薰陶。

清明是慎終追遠、緬懷親人的日子,更是爲了提醒我們,謹記先人的教誨和囑託,牢記先祖傳承的道德精神。

既然逝者已逝,你不能夠再擁有了,現在你唯一可以做的,就是令自己不要忘記,要好好的活下去,讓逝者在天堂也能夠安息。

爲什麼要祭拜祖先 第3張
  

清明,教育我們加倍珍惜眼前人。電影《尋夢環遊記》裏有一段臺詞:有人說,人的一生要死去三次:第1次,心跳停止,你在生物學上被宣告了死亡。

第2次,舉行葬禮,人們宣告你在社會上不復存在。第3次,世界上最後一個記得你的人,把你忘記,從此整個宇宙都不再和你有關,而這就是終極死亡。

每當清明祭祖掃墓時,站在先人的墳墓前,遙望先人熟悉的音容,深知他們已長埋地下,想孝敬卻已陰陽兩隔。

而邊上的,是自己在這世上的親人,在這陰陽相隔之地,感受如此真切,會更加明白身邊人的重要性,會更加懂得珍惜眼前人。

不僅是希望另一個世界的先人們,能收到我們的祝福,同時也希望他們能夠庇佑我們健康平安,護佑子孫延綿,這是一份情懷,更是一種幸福。

標籤: 祭拜 祖先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iulifan.com/qinggan/yuedu/p8wo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