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秀麗範 >

情感 >閱讀 >

二十四節氣表時間表

二十四節氣表時間表

二十四節氣表時間表,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勞動人民獨創的文化遺產,它能反應季節的變化,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澱凝聚的過程,以下分享二十四節氣表時間表。

二十四節氣表時間表1

二十四節氣表時間表:

1、春季

立春:公曆2月3-5日交節。

雨水:公曆2月18-20日交節。

驚蟄:公曆3月05-07日交節。

春分:公曆3月20-22日交節。

清明:公曆4月04-06日交節。

穀雨:公曆4月19-21日交節。

2、夏季

立夏:公曆5月05-07日交節。

小滿:公曆5月20-27日交節。

芒種:公曆6月05-07日交節。

夏至:公曆6月21-22日交節。

小暑:公曆7月06-08日交節。

大暑:公曆7月22-24日交節。

3、秋季

立秋:公曆8月07-09日交節。

處暑:公曆8月22-24日交節。

白露:公曆9月07-09日交節。

秋分:公曆9月22-24日交節。

寒露:公曆10月08-09日交節。

霜降:公曆10月23-24日交節。

二十四節氣表時間表
  

4、冬季

立冬:公曆11月7-8日交節。

小雪:公曆11月22-23日交節。

大雪:公曆12月6-8日交節。

冬至:公曆12月21-23日交節。

小寒:公曆1月5-7日交節。

大寒:公曆1月20-21日交節。

二十四節氣表示季節變遷的24個特定節令,最初是以北斗七星斗柄頂端的指向確定。24節氣也與地球在黃道上的位置變化規律有關,相應於地球在黃道上每運動十五度所到達的一定位置。

二十四節氣是通過觀察太陽週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它把太陽週年運動軌跡劃分爲24等份,每一份爲一個節氣,始於立春,終於大寒。

其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凝聚着中華文明的歷史文化精華。二十四節氣,也是指導農業生產的指南針,日常生活中人們預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針。

當今使用的農曆吸收了干支歷“二十四節氣”成分作爲曆法補充,用“置閏法”調整來符合迴歸年,形成陰陽合曆。二十四節氣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二十四節氣表時間表2

二十四節氣表:

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

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 霜降、

立冬、小雪、 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節氣表具體時間:春季:立春:2月3—5日;雨水:2月18--20日;驚蟄:3月5--7日;春分:3月20--22日;清明:4月4--6日;穀雨:4月19--21日。*

二十四節氣表時間表 第2張
  

夏季:立夏:5月5--7日;小滿:5月20--22日;芒種:6月5--7日;夏至:6月21--22日;小暑:7月6--8日;大暑:7月22日--24日。*

秋季:立秋:8月7--9日;處暑:8月22--24日;白露:9月7--9日;秋分:9月22--24日;寒露:10月8--9日;霜降:0月23--24日。*

冬 季:立冬:1月7--8日;小雪:11月22--23日;大雪:12月6--8日;冬至:12月21--23;小寒:1月5--7日;大寒:1月20--21日。

二十四節氣表時間表3

中國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傳統節日的形成,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澱凝聚的過程。

中華民族的古老傳統節日,涵蓋了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天文曆法、易理術數等人文與自然文化內容,蘊含着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從遠古先民時期發展而來的中華傳統節日,不僅清晰地記錄着中華民族先民豐富而多彩的社會生活文化內容,也積澱着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內涵。

二十四節氣表時間表 第3張
  

中國的傳統節日主要有春節(農曆正月七年級);元宵節(農曆正月十五);龍擡頭、社日節(農曆二月八年級);上巳節(農曆三月九年級) ;寒食節(冬至後的.105或106天);清明節(公曆4月5日前後);端午節(農曆五月初五);七夕節(農曆七月初七);中元節(農曆七月十五);中秋節(農曆八月十五);

重陽節(農曆九月初九);下元節(農曆十月十五);臘八節(農曆十二月八日);冬至節(公曆12月21~23日);小年(由於南北各地風俗不同,被稱爲“小年”的日子也不盡相同,一般北方地區是臘月二十三,南方大部分地區是臘月二十四,)、除夕(農曆十二月廿九或三十);一共17個,並沒有24個。

另外,二十四節氣當中,也有個別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如:清明、冬至等,這些節日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它們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節日的起源和發展,是人類社會”逐漸形成,逐漸完善的文化過程“,是由猿到人類,文明進化發展得產物。中國的傳統節日,承載着神話、傳說、天文、地理、術數、曆法、等人文與自然文化內容。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iulifan.com/qinggan/yuedu/pvpp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