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秀麗範 >

情感 >閱讀 >

六年級教學隨筆15篇

六年級教學隨筆15篇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中,大家都寫過隨筆嗎?隨筆是一種散文體裁,篇幅短小,表現形式靈活自由。經典的隨筆都有哪些?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六年級教學隨筆,歡迎閱讀與收藏。

六年級教學隨筆15篇

六年級教學隨筆1

在高中數學教學過程中,我們根據課堂狀況,學生的心理狀態和教學內容的不同,適時地突出經過精心設計,目的明確的問題,使學生在問題的思考中,啓發學生的積極思維對學好數學有很大的作用。如在以前聽過的許多公開課中,經常會看一些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能使學生帶着一種高漲,激動的和欣悅的心情從事學習,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所以,本文就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合理的設置數學問題,提一下自己的想法:

一、教學要從問題開始

教學從問題開始。問題是數學學習的核心與靈魂,思維來自疑問與驚奇,在教學過程中設置一個不易回答的懸念或者一個有趣的故事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慾望。如在對數的教學中,引入千古之迷辛追女屍,提出疑問:爲什麼科學家算出辛追死於22前?又如在學習指數當時,引入細胞分裂現象。這些實際問題都引起了學生的思考及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從而爲本節課的教學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所謂好的開端就是成功的一半,真是深有體會啊!

二、要在重點和難點處設置問題:

數學教材中的有些內容是枯燥乏味,艱澀難懂的,這要教師在其中設置一些問題或有趣的情節,把抽的內容具體化,從而便於學生理解,同時也使學生學習起來更輕鬆。

三、在教材易於出錯的地方設問題。

在近幾年的教學過程中發現,學生最常見的錯誤是。不顧條件或研究範圍的變化,丟三掉四,或解完一題後,不檢查不思考。故學生易錯之處,讓學生嘗試去”碰壁”讓學生充分暴露問題,然後順期錯誤認真剖析,不斷引導使學生恍然大悟,留下深刻印象。

四、設問題於課堂的結尾

有人說:一堂好課也應設問題而終,使其完而未完,餘味無窮。在課堂結束時,根據知識的系統承上啓下地提出的問題,這樣不僅使舊知識有機地聯繫起來,同時也不斷的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爲下一節課的教學作好充分的心理準備

這就是我對自己教學的反思,教學就是一種藝術,過程就是曲折的,需要我們不斷的探索與研究,把自己最好的藝術展示給學生,引領學生創造自己的藝術品!

六年級教學隨筆2

六年級的國小數學教學內容很多很雜,而事實上國小數學六年級的總複習,一直讓我很爲難,如果一味地將知識重新再現,學得好的學生認爲自己都會了不要聽,學得不好的學生也沒有定心聽,老師覺得上覆習課很痛苦,該怎樣避免枯燥重複,又能體現學生的主體精神呢?我在概念課的複習教學上做了一次小小的嘗試。

如果按課的類型分,可以分成計算課、概念課、平面圖形課、立體圖形課和統計課等,每種課的類型在複習時各有特色。數學的複習過程,其實就是學生的認知結構不斷重組,並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的過程,從而形成一個知識的`網絡體系。在此過程中,學生的自主整理和構建知識網絡的能力就顯得特別重要。畢業班的複習課注重幫助學生把分散在各年級、各章節中有關的數學知識上下串聯,左右溝通起來。因爲“獲得的知識如果沒有完滿的結構把它們聯在一起,即是一種多半爲被遺忘的知識。”理清知識體系要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要讓學生自己動手動腦,教師的作用主要是引導、幫助、點撥和補充。我執教的《比和比例》屬於概念課,爲了讓學生對比和比例的知識形成整體的認識,又能把握住知識之間的聯繫和區別,達成觸類旁通,一舉多得,我將比和比例的知識對比複習,深化基本概念。當問學生“關於比和比例我們已經知道了些什麼?”同學們講了很多,同時也深深感到這些知識點如果這樣處理的話會顯得零亂、無序、缺乏系統化,這一環節的處理旨在激發學生“自主萌生出整理知識,梳理結構”的需求,在此基礎上以小組爲單位展開學習,學生在明確了學習要求之後學習的願望得到了滿足,學生學習方向明確,學習要求具體,認知衝突相對集中,這樣學生的興趣濃厚了,每一位學生有了具體的任務,避免了小組學習只搞形式學生無事可幹的尷尬局面。

本課從構思到實施已是幾易其稿了,我的矛盾在於學生將知識圖表化的過程需要較長的一段時間,如果把這一過程放在課堂上的話可能會“浪費”很多時間,但是如果放在課前去完成的話,學生的整理只是把概念抄一抄而已,還是缺乏知識的系統化。在經過一番思想鬥爭之後,我決定還是把這個過程放在課堂上去完成,因爲一直有一個信念在支撐着我:複習課我該給學生些什麼?難道僅僅就是一些題海戰術嗎?我想應該給學生數學思想和方法,這纔是學生一生都受用的。事實上,每一門學科有自身的特點,而同一學科的不同類型的課也各有特色,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的複習重在強化轉化思想,計算複習課重在計算的策略與實際運用,統計複習課重在經歷統計的過程並能對統計結果作出正確的分析,而概念複習課則在於選擇合適的方法將相關概念系統化,學生能對之整體把握,進而形成清晰的認識。因此我覺得這“浪費”的時間是值得的,學生經過自己的努力而整理出來的知識體系,學生理解得更深刻,記憶得特別牢固,而且能有效地鍛鍊和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通過列表的方式使學習的知識系統化,也明確了各知識點的共性和個性,表示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滲透了學生對各類信息的整合、梳理,培養了科學的學習方法,讓學生學會學習。

六年級教學隨筆3

六年級下冊數學教學新課內容不多,但教學上比較難教,例如“圓柱的表面積”一課中有這樣一道題:“做一個無蓋的圓柱形鐵皮水桶,底面直徑爲4分米,高爲5分米,至少需要多大面積的鐵皮?”在教學中,我先把它改成了“做一個圓柱形鐵皮水桶,底面直徑爲4分米,高爲5分米,至少需要多大面積的鐵皮?”,然後在引入例題。

爲什麼我會這樣設計呢?因爲現在的教學不光要教會學生掌握新知,更要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如果按照例題教學,我覺得學生只是運用公式進行了一次計算,談不上解決了實際問題。而按照改變了的例題教學,讓學生討論如何通過測量麥堆的直徑或周長以及高來求出鐵皮,使學生對實際生活中的問題有了真正的瞭解,從而想出解決的辦法。

因此,教科書並不是唯一的教學資源,它是我們的參考,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不應當完全唯書論,有必要的話,可以找一些生活中的數學例題來替代或進行改題,長期下去,也許會收到更好的效果。

六年級教學隨筆4

一、稅率公式的引入。當時瞭解了稅收意義以後,我給出一個百分數5%,如果按收入的5%收稅,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舉例說明應該交稅多少元?生:一家飯店一年收入20xx萬元,他應該交稅20xx×5%=100(萬元),又有學生舉了一個例子。接着我告訴學生,這個5%叫做“稅率”,誰能猜一猜“稅率”表示的意義呢?學生思考一分鐘後,一個數學程度較好的學生順利地說出了稅率表示的意義。我板書稅率意義後讓學生複述“稅率表示交稅款佔收入總數的百分之幾”,然後總結稅率公式:應納稅額÷收入=稅率,並由此讓學生推出求應納稅額、收入的'計算公式。此處教學環節感覺不夠流暢,有些牽強。如果我告訴學生5%叫做“稅率”後,能利用學生求納稅額的例子,讓學生去發現怎樣求應納稅額(即:收入×稅率=應納稅額),再由此讓學生理解稅率的意義,以及總結出求稅率和收入的公式,會更加順理成章。

二、有關計算技巧。在練習環節,學生計算書上練習三十二第三題時列算式:250000×5%×12,在指導學生進行有關百分數計算時,我告訴學生一般情況下,把百分數化成小數(即:方法一)。此種算法,學生在把百分數化小數,特別是百分數的分子小於10時化小數,非常容易出錯。如果改成方法二,計算時把250000縮小100倍,把5%去掉%擴大100倍,結果不變,計算起來也簡便多了。

方法一:250000×5%×12

方法二:250000×5%×12

=250000×0。05×12

=2500×5×12

=150000(元)

=150000(元)

六年級教學隨筆5

在幾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總結了班主任工作中的“三怕”:一是怕性子急,衝動發脾氣;二是怕馬馬虎虎,工作不仔細;三怕中途放棄,對學生置之不理。

一是怕性子急,衝動發脾氣。急性子做不好班主任工作,因爲教書育人是細活,需要的是耐心。如果遇事不冷靜,一時衝動,由着性子,容易把事情搞得一團糟。如果事事發脾氣,自以爲是,獨斷專行,容易傷害學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一些學生甚至會“破罐子破摔”,從此走下坡路。由於每一位學生的社會環境,家庭環境,教育條件,本人努力的程度以及身心狀況的不同,造成了學生之間的差異。班主任老師應該看到每一個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世界,每一個學生都有着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特長志趣,要想使每一個學生都得到全面發展,就必須充分發揚民主作風,取得學生們的信任和配合,而不能靠使性子,發脾氣。

二是怕馬馬虎虎,工作不仔細。德國詩人海涅曾寫道:”每一個人就是一億世界,這個世界是隨他而生,隨他而來的。”教師所面對的不是一個或幾個“世界”。因此,教師需要做大量深入細緻的工作,如果工作馬馬虎虎,摸不清學生的底,號不準學生的脈,別說因材施教,就是正確的評價學生也是極其困難的。如果只憑班主任的權威去制約學生,很容易挫傷學生的自信心,或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或養成學生盲目聽從的奴隸人格。因此,教師的心要比媽媽的心還細才行。

三是怕中途放棄,對學生置之不理。在老師對特殊學生的轉變過程中,如果學生的進步不明顯,老師常會對這類學生失去信心,從而對該學生不再投入時間和精力去幫助教育,反而聽之任之,置之不理。這樣的結果,經常使一些有了一點進步的學生再次退步,而使老師以前的努力功虧一簣。

班主任是一項充滿挑戰性的'工作,班主任要不斷地完美自我,只有當你不斷致力於自我教育的時候,你才能教育別人。教師是陽光下最光輝的職業,值得我們每個教育工作者用自己的全部身心去愛這個職業,今後我仍將這麼做。

班主任還要有堅持不懈的“引導和培養”。班主任的職責心體此刻對學生堅持不懈的“引導和培養”上,體此刻不遺餘力地培養學生的自管潛力上。一個優秀班羣衆的構成,需要班主任的“引導和培養”。例如:我們在班會上不斷地向學生講理想、講道德、講互助精神,引導他們學好文化課,這種教育應不怕羅嗦,反覆地灌輸,這樣,自然而然地在學生頭腦中構成一種理念,自然就會構成一種積極向上的風氣,這樣,良好的班風也逐漸構成。又如,在我們學校的量化管理中,要是這天班裏的衛生這一項被扣了兩分,學生來找我說:“我們明明打掃得很乾淨,不明白爲何還扣分”這時你怎樣回答你要是說:“這說明我們還做得不夠,扣分都是有根據的,我們應找出原因,才能做得更好!”這樣,會引導班的工作做得更好。反之,你要是這樣回答:“唉!值日的老師和學生都是亂記的啦,這些都是形式啊,我們學好功課就好了,不要管太多了!”這樣的一句話,學生如被潑了一瓢冷水,他們會覺得值日老師是成心跟他們過不去,對這種管理會產生一種逆反心理,要做好工作就較難。班主任的言教還表此刻對班級事務的決策和與學生的交談中,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

六年級教學隨筆6

目標是方向,目標是歸宿,一堂好的課應該從準確的教學目標開始。翻開各類教參,我們會發現教學目標的設定往往是從“認識生字新詞”開始,到“感情朗讀課文”,最後是對文本核心價值的體悟,似乎已成爲普通老師的一個固定的教學目標設定模式。而翻閱名師、大家的教學設計,則全然不同。在教學《盤古開天闢》一課蒐集資料時,讀到了杭州張祖慶老師的一份設計,他把教學目標定爲:

1.學會課文中“血液、滋潤、濁”等生字詞語,部分詞語能結合語境,在複述中初步運用。

2.通過想象朗讀,品味語言,初步感受神話故事的神奇魅力和故事敘述方式的獨特魅力,感受盤古的創造精神,激發對神話這一特殊文學樣式的濃厚興趣。

3.在教師的指導下初步學會抓要點、用自己的話複述神話故事。

4.讀懂“總起——分述”的段落,並能仿照課文第四段的句式練習說話。

這四條教學目標,讓我很受觸動:張老師的教學目標不僅強調了字詞掌握,突出了重點字詞,還強調了關鍵詞語需結合語境在複述中運用;不僅要求朗讀,而且要求想象、品味語言;不僅要感受盤古的創造精神,而且要感受神話故事的體裁魅力併產生興趣;不僅要求複述,而且教給“抓要點”的方法;不僅強調“總-分”結構的'感知,而且還追求仿說。他的教學目標真正做到了紮根貼地,細化到了知識點、教學途徑、教學達成度。是真正從學生出發,在語文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習得語言、運用語言的核心語文素養。

教學目標的確立要做到心中有學生,而不是考試要求、教參內容或自己的閱讀感受。每一篇教學開始前,都能先具體分析學生已有的基礎,分析他們的情感狀態,價值觀、學習興趣和成長需要,分析他們可能存在的困難和障礙,分析學生之間的差異……這種思考不僅是立足在當下、當篇課文,更是能放在整個年段、整個學段中甚至學生的整個語文發展過程中思考,然後從兒童的需要走向教學目標,從教學的開始起,就能給學生一個童真、自由的呼吸空間,一個開放、自主的成長空間。

讓學生學得有趣、學得有味,突出語文課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是每個語文教師的責任,國小六年級的學生通過幾年的閱讀積累,已儲備了一定的知識,也有着相應的閱讀理解和寫作能力。

(一)因勢利導遷移應用

六年級學生在校園裏顯得更爲活躍,他們有熱情,也顯得任性、容易衝動。有時他們會在桌面上、廁所裏塗寫,幾句小詩、一行話語,好象像以此表達對學校的留念,更多的學生早在第一學期就忙着寫臨別贈言。教師如何因勢利導,抓住學生的情感契機,引導他們以恰當的方式表達出來呢?實踐證明:積極疏導,把他們的心語得以外化,由此激發他們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是有效的路徑。組織學生爲花壇寫溫馨的宣傳用語,爲教學樓內部選擇格言警句、寫凡人小語,爲校園廣播站積極撰稿。在練筆、討論、推敲中學生樂而不疲,尊師愛校、友愛同學的美好情操得到提升。

(二)融會貫通,以一當十

六年級語文教學如果僅憑几十篇課文的精講深挖、設計無數的練習,由此來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習作水平,往往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學生的學習興趣難以提高的確,課文只是個例子,應由一篇文章的閱讀觸及其餘,啓發學生把知識融會貫通,靈活應用,有趣有味地學。培養學生讀書思考、分析感悟能力,這是從文章的內容方面相串聯的;還可以從作家的系列作品拓展,在學習小組裏交流安徒生這位“世界童話大王”的名作,花時少、收效高,關鍵是培養了學生廣讀博覽的興趣;還可以進行讀寫知識的遷移,在閱讀教學中巧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情感:新年的陽光照着小女孩小小的屍體上,她的手裏還捏着一把燒過了火柴梗。新年的街頭熱鬧依舊,可憐的小女孩並沒有引起人們的關注。大家展開了豐富的想象,他們的思維活動向縱深發展。由此,教師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求,讓這一久遠的童話故事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繫起來:小女孩被奶奶緊緊地摟在懷裏,她倆越飛越高,越飛越遠,飛到那沒有飢餓、寒冷、痛苦的餓地方去了。她們向着光明和幸福飛去。看,那青青的芳草地、活潑的孩子們把她們吸引住了,她們來到了,來到了你們的中間。你會,你會,你會。在這樣的課堂教學中,充分體現了語文學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學生的閱讀能力得到了培養。

六年級教學隨筆7

國小六年級的學生通過幾年的閱讀積累,已儲備了一定的知識,也有着相應的閱讀理解和寫作能力。這些學生即將邁入中學的大門,如何進一步激發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有效發展他們的語文能力?我認爲應做到一下幾點:

一、因勢利導。六年級學生在校園裏顯得更爲活躍,他們有熱情,也顯得任性、容易衝動。抓住學生的情感契機,引導他們以恰當的方式表達出來呢?實踐證明:積極疏導,把他們的心語得以外化,由此激發他們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是有效的路徑。

二、融會貫通六年級語文教學如果僅憑几十篇課文的精講深挖、設計無數的練習,由此來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習作水平,往往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學生的學習興趣難以提高。的確,課文只是個例子,應由一篇文章的閱讀觸及其餘,啓發學生把知識融會貫通,靈活、高效地學,有趣有味地學。

三、開發課程。在實際課堂中,難以聽到琅琅的讀書聲,如果我們基於以培養學生的讀寫興趣爲目的、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爲根本,必然會摒棄。所以我們應該利用一切機會激發他們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豐富學生的校園生活:同學們覺得畢業前的學校生活是緊張有序的,也是豐富多彩的,令人回味的。在他們的習作裏、日記中有生動的記錄,還有的以詩與畫的形式、書信的方式告訴自己的親朋好友,這是沒有預設的、水到渠成的語文學習活動。

實踐證明,在生動活潑、師生互動的課堂裏、在豐富有趣的活動中,六年級學生的知識、能力會喜獲豐收,他們的情感會得到昇華,語文學科的魅力才足以得到展現。

國小六年級的學生通過幾年的閱讀積累,已儲備了一定的知識,也有着相應的閱讀理解和寫作能力。這些學生即將邁入中學的大門,如何進一步激發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有效發展他們的語文能力?我認爲應做到一下幾點:

一、因勢利導。六年級學生在校園裏顯得更爲活躍,他們有熱情,也顯得任性、容易衝動。抓住學生的情感契機,引導他們以恰當的方式表達出來呢?實踐證明:積極疏導,把他們的心語得以外化,由此激發他們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是有效的路徑。

二、融會貫通六年級語文教學如果僅憑几十篇課文的精講深挖、設計無數的練習,由此來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習作水平,往往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學生的學習興趣難以提高。的確,課文只是個例子,應由一篇文章的閱讀觸及其餘,啓發學生把知識融會貫通,靈活、高效地學,有趣有味地學。

三、開發課程。在實際課堂中,難以聽到琅琅的讀書聲,如果我們基於以培養學生的讀寫興趣爲目的、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爲根本,必然會摒棄。所以我們應該利用一切機會激發他們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豐富學生的校園生活:同學們覺得畢業前的學校生活是緊張有序的,也是豐富多彩的,令人回味的。在他們的習作裏、日記中有生動的記錄,還有的以詩與畫的形式、書信的方式告訴自己的親朋好友,這是沒有預設的、水到渠成的語文學習活動。

實踐證明,在生動活潑、師生互動的課堂裏、在豐富有趣的活動中,六年級學生的知識、能力會喜獲豐收,他們的情感會得到昇華,語文學科的魅力才足以得到展現。

六年級教學隨筆8

學生需要在課堂上做好筆記,用來記錄老師講課重點、補充難題、聽課心得等內容,方便日後複習與記憶。而國小數學筆記的記錄,很多孩子無法準確掌握,需要下點工夫,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

一、爲什麼要記筆記?

筆記可以方便日後有重點、不失真地複習。

奧數課堂通常包含大量的信息,涵蓋定義、公式、解題技巧等各個方面。大多數同學難以一堂課完全掌握全部內容。尤其我們的課堂還經常包含一些經典的難題、補充題,單憑一次性的記憶無法提供充分的反芻的素材。

二、記筆記要避免的誤區

然而,很多同學出於不自信或者對家長的敷衍,爲了筆記而筆記——筆記完成就“大功告成”、束之高閣。殊不知:記在自己腦袋裏面的知識才是自己的知識,有筆記而無複習正是做筆記的錯誤。

三、記筆記的形式

你們的筆記本內容多嗎?平時書包裝滿的時候,你能夠方便的找到筆記本嗎?單獨閱讀筆記的時候,你覺得豐富嗎?如果這三個問題你都回答“否”,那麼請考慮一下將全部的筆記搬到講義上去。

筆記一定要方便日後查閱。書寫過程中,字跡不要求美觀,但是至少直觀。

關於某一題的延伸記錄在題目旁邊,關於一講的梳理可以放到章節前,補充的題目可以放到章節後,個人心得可以放在頁眉頁腳。如果有補充隨材還可以粘貼或者插入到講義當中。

簡而言之,筆記在形式上的要求就是:用最小的篇幅記錄最多的內容,同時分出清晰地層次。

四、記筆記的基本方法

記入筆記的內容一定要經過篩選。每一名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筆記需求,相應的它也會有自己的篩選方法。拋開具體的科目、知識點,這裏有一些參考標準。

1、內容本身不存在疑問。

我們經常發現部分同學在記錄解題方法時抄寫錯誤、或者照搬板書佈局,最終他自己都無法清晰地讀出正確的解題過程。這樣的錯誤不僅會形成無用的筆記,還可能引導思維走入歧途。

2、重點記錄自己不熟悉的內容。

爲了照顧大多數、防止遺漏,老師在總結的時候通常會往多了講,以至於同樣的幾何模型,五年級上學期提到一次、下學期再複習一次、到了六年級還會梳理兩次。如果學生不加甄別、反覆記錄,費時費力不討好,還容易滋生厭惡。——如果你實在很熟悉,留下一個記號。

3、珍惜自己的心得。

黑板上或講義上的內容都是老師的知識,不論多麼優秀的老師,他無法直接將自己的思路完整的拷貝進入學生的大腦。所以知識的`傳承需要學生的記錄、複習、練習等等。而真正掌握知識點的最重要表現就是產生自己的認識與歸納。

4、記錄經典題目。

不論國小、中學還是大學,很多時候學習終究脫離不了題目。如果在某一個角落、一本書當中真的有那麼一道題、一段話讓你受益匪淺,那麼勇敢的記錄下來。不要將筆記內容侷限在老師所供、講義所言——它應當幫助記錄所有對你重要的內容。

除了這些內容上的篩選,熟練的同學還應該考慮下筆記當中佈局與記號。比如,過去老師常使用“△”“_”或者“Ⅱ”來標記相對重要的內容,☆表示最重要的知識點,“→”標記自己的心得,“?”表示自己的疑問等等。這些符號,與紅色、黑色墨跡搭配能夠形成層次鮮明的內容體系,方便自己的不同的場合下複習想複習的內容。

六年級教學隨筆9

語文課堂是學生樂於表達自己的想法的,敢於打破常規、發揮自己想象力的課堂。老師在這課堂上扮演的是指導和鼓勵學生表達、學習的角色。然而在很多時候,我們雖然深知這一點,但在實際情況中,卻並不能完全做到。特別是作爲剛入職的`新老師,把這種現象往往歸咎爲課堂突發事件。

我記得我剛接手六年級的時候,在一次課堂上,那節課講的是《少年閏土》,我在課堂上提了一個問題讓學生討論—爲什麼魯迅先生說他周圍的玩伴都只能看見圍牆四角的天空?我給了學生5分鐘的討論時間,學生聽了都很很認真、而且討論得也很熱烈。我看着這一情況很高興,以爲他們都是按照了文本去討論。5分鐘後,我提問一個比較差的學生,他的理解是因爲作者的玩伴是近視眼。我當時聽了有點生氣,但我沒有說什麼,後來又叫了一位成績更好的,他的理解有2種:一是近視二是被束縛,視野太窄聽了他們兩位同學的回答後,我心裏雖然有點小小失望,當課堂畢竟回到正軌了,還是很欣慰的。

課後,我仔細想了一下,認識到不是學生沒有把握好課文,而是思維的定勢,使他們習慣於從生活中看見的常見事物去分析,去思考!所以作爲老師,我們不是去禁錮他們的思維,而是要去引導,挖掘他們的思維!促使他們敢於思考、想象和表達!

六年級教學隨筆10

課堂教學改進實施兩年了,在這兩年的學習過程中充分利用身邊的各項資源,積極參與新區各級教研活動,學習新課程理念,挖掘自身潛力,當開始寫課堂改進小結時,回顧本學期的幾篇案例反思時發現自己在課堂教學諸多環節中通過總結反思在踏踏實實的進步。

課堂教學要質量,備課環節是相當重要的,下面我就教師如何備課談談自己本學期課堂改進活動的一點感想。

首先,備教材生成的價值。教材是學生學習的一種重要的資源,也是師生溝通的中介。充分的利用教材,開展創造性的教學,是新課程的基本主張。

備教學過程的構建。教學過程的構建,首先要樹立現代的教學觀念,主張以人爲本,發揮學生的主體精神和創新意識,以學生的“自我嘗試在先,教師的引導在後”爲原則。 教學過程的構建要遵循教材的特點,如我任教自然學科,應堅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讓學生在親近自然、觸摸自然中學習常識知識。這不僅可以鞏固他們的認識,而且能夠轉變傳統教學“教師一言堂”的模式,培養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

備學習方式的選擇。 從理論上講教學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接受式,二是自主式。接受式強調的是結果,自主式強調的是過程。現代教學主張由結果走向過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充分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樹立了“以人爲本”的教學思想。通過學生自主提問、自主討論、自主選擇、自主創造、自主領悟、自主體驗的過程,激發了學生思維,培養了創新精神,開發了學生的潛能。

選擇什麼樣的學習方式是教學成敗的關鍵。“自主、合作、探究”是一種教學理念,而不能理解成教學模式,所以“自主、合作、探究”既要整體考慮又要分開考慮,既可以貫穿全篇也可以體現在某個環節上,該用則用,不適合用則不用。例如合作學習,不是什麼事都需要合作,有的是簡單的問題,自己能解決的就沒有必要合作。合作應有針對性,一般是對某些問題自我難以解決的,需要角色表演的,需要操作的,發散思維需要反思的。又如自主學習,是在老師主導的前提下的自主。教師要啓發情境、創造條件、指明方向,有針對性的對某個教學環節、教學內容自主學習。這樣的課堂教學,才能做到“實”與“活”的結合,“訓”與“練”的結合,“講”與“讀”的結合,“動”與“靜”的結合。 “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不是靈丹妙藥,不是“聖經”。例如,對學習經驗少,還沒有形成過多的學習方法的低年級學生則少用,有選擇的用,對學習經驗相對增多、思維能力強的中高年級的學生則多用。我覺得好的課堂教學應該是接受式和自主式有機的結合,現在教學中出現的傾向是老師一講就一棒子打死,這是不尊重客觀事實的。

備學生的學習方式主要是備問題的'設計、備情境的創設、備引導性的語言,讓學生自覺的生成學習方式和選擇學習方式,因爲在備課時學生的學習方式可能預測到,但不能瞭解到學生活動實質和展現的方式,這還要靠在實際教學中臨場的監測和調控,及時調整策略。

備師生問題的生成。沒有問題課堂教學是沒有生命的課堂教學。教師的問要問的得法,問到關鍵,問的有價值。教師要少問,儘量把問題留給學生,鼓勵學生大膽的問,可以問的新奇、獨特。現在教學最難的是備學生的問題,學生會提什麼樣的問題是不確定的。有人認爲學生的問題不可確定還備它幹什麼?我不那麼認爲。雖然存在不確定性但教師也要有預測,預測憑老師對教材的理解、憑自己的教學經驗、憑對學生的瞭解。這就是說做充實的準備,有積蓄才能沉着應對。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準備的問題是一回事,學生提出問題是另一回事。教師除了必要的幾個問題之外,不要把自己準備的其他問題強加給學生。問題是由學生自己生成,學生的問題還要由學生自己解決,出乎意料的問題師生都解決不了,可放在課後。(前面所說備學生的問題,就是爲了減少意外的發生。)

總之,備課對教師的素質要求很高,教師唯有學習新的理念,研究教材,研究學生,掌握可行的教學策略,才能靈活貫通,更好的實施教學。

六年級教學隨筆11

新頒佈的《《3~6年級》科學課程標準》與以往的國小自然教學《大綱》相比,有着很大的差別。《科學課程標準》借鑑了國外關於科學教育的成功經驗,對國小科學課程的基本理念、培養目標、資料標準和實施推薦等做出一系列的規定,力圖以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幾個方面來進行闡述,強調這門學科對學生終身學習與發展的價值,注重學生的經驗、學科知識和社會發展三個方面資料的整合。根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要求,國小自然教師應緊跟時代的步伐,與時俱進,把科學的新理念貫穿於自然課堂教學中。“動手做”是科學課教學的靈魂。“要用教材”“不要教教材”說明教材的作用。教師做“導演”,學生做“演員”,是基本的方法。擔任《科學》課的教學以來,每次上課,我都會有一些新的收穫。同以前從事的教學相比,《科學》課教學過程中的開放性引起了我更多的思考,以下是科學課教學中的幾點做法:

一、教師需要改變自己的主角

傳統的課堂教學是“以知識的傳授爲重點”,教師在課堂上將知識和技能加以分解,一部分一部分地教給學生,最後將各部分知識組成整體,學生只需聽、練、背,記住教材中的知識即可。教師的主角是教學的控制者,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教材資料的制定者和學生學習的評判者。多年來,我們已習慣了這種主角,總是根據自己的設計思路進行教學,千方百計地將學生雖不大規範,但有創造的見地,按自己的要求“格式化”。那麼,當代教師的主角是什麼呢?《科學課程標準》強調:“科學教師應細心呵護兒童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培養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和求知慾,引領他們學習與周圍世界有關的科學知識,幫忙他們體驗科學活動的過程和方法……”從這個觀點來看,國小科學教師就應在課堂教學中讓孩子們自己提出問題進行探索,在他們的摸索過程中給予幫忙和引導,而不是簡單地傳授系統知識。教師充當的主角應是學生科學探究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交往意味着人人蔘與,意味着平等對話,教師將由居高臨下的權威轉向“平等中的首席”。

在科學的探究過程中,教師不再把科學知識的傳授作爲自己的主要教學任務和目的,也不再把主要精力花費在檢查學生對知識掌握的程度上,而是成爲學習共同體中的成員,在問題面前教師和孩子們一齊尋找答案,在探究科學的道路上教師成爲學生的夥伴和知心朋友。因此,在科學課程中,傳統好處上的教師教和學生學,將讓位於師生互教互學,彼此構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這種學習方式的改變,將導致師生關係的改變,使教師長期以來的高高在上的“傳道、授業、解惑”的地位發生變化,教師從“知識的權威”轉變到“平等地參與學生的研究”,從“知識的傳遞者”轉變成“學生科學探究的促進者、組織者和指導者”。

二、課堂教學強調從問題入手

科學課最重要的一個理念就是強調課堂教學要從問題入手,這是自然課與科學課最重要的區別之一。我們的教師在學習科學課標以後,把新的課程理念融入到自然課堂教學之中,用課改的新思想、新理念指導着自己的教學。在課堂教學中創設情境從問題入手,使學生帶着渴望知識的願望去學習。在課堂中,學生從提出問題到解決問題中間要經過一大段過程,沒有過程和方法,解決問題也是一句空話。作爲一名教師務必教會孩子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他從提出問題,經過一系列的研究過程,運用一系列的科學方法,最後把問題解決了,纔是科學教育的全過程。在經歷過程和運用方法的研究過程中,學生必然會獲得相關的知識,掌握必須的技能,發展必須的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些都是在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要實現、要到達的目標。

三、課堂教學以科學探究爲主

《科學課程標準》指出:“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爲中心。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親身經歷以探究爲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這意味着國小科學教育的教學策略將由重“知識傳授”向重“學生髮展”轉變,由重教師“教”向重學生“研”轉變,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

科學探究活動在科學學習中,具有重要價值,通過“做科學”來“學科學”,學生們能夠把科學知識與觀察、推理和思維的技能結合起來,從而能夠能動地獲得對科學的理解。在科學探究的活動中,在參與解決問題、參與做計劃、參與決策、參與小組討論、參與評價的過程中,學生們將所掌握的科學知識同他們從多種渠道獲得的科學知識聯繫起來,並把所學的科學資料應用到新的問題中去。通過科學探究活動,學生們對科學探究的手段、使用證據的規則、構成問題的方式、提出解釋的方法等一系列問題有了親身的體驗,而不僅僅僅是聽到或記住有關的知識和結論;通過科學探究活動,學生以科學與技術的關係,科學的性質等一系列問題,有了切身的認識和體驗,而不僅僅僅是獲得了關於這些問題的標準答案。

科學探究的核心就是強調“動手做”,學生學習不僅僅要用自己的腦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聽,用嘴說話,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體去親身經歷,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這不僅僅是理解知識的需要,更是激發學生生命活力、促進學生成長的需要。因此,科學課標提出了體驗性目標,強調“活動、操作、實踐、考察、調查”等活動,而且十分重視學生們直接經驗,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就應去鼓勵學生對科學問題的自我見解,自我理解,尊重學生的個人感受和其獨到的見解。根據課標的學習,今後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當引導學生不斷提出問題,使學習過程變成學生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探究過程,指導學生收集和利用學習資源,幫忙學生設計恰當的學習計劃。並能針對不同的學習資料,選取不同的學習方式。這樣的教學,知識容量大,學生的思維活躍,參與度高,課堂研究興趣濃厚,學生研究的時間充分,不僅僅使學生學到了知識,更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動手潛力,觀察潛力,語言表達潛力,將科學的教育理念真正地融入到自然教學中,教師真正成了學生學習的支持者和指導者,教學活動中的參與者和合作者。而我們教師本人,也要與新課程共同成長,不斷學習,成爲新課程的實踐者、研究者和開發者。

六年級教學隨筆12

學校“課內比教學”活動如火如荼,按照教學進度的安排,我正好上《百分數的應用(三)》,《百分數應用題》是國小數學解決問題中的一個重點難點問題。根據以往的經驗不管是優生還是差生這一堂課是學生最難懂的,也是學生最容易出錯的一個環節。按理來說,百分數應用(三)用方程來解,用線段圖來理解題意是最好的一種辦法。但是對學生來說,一、學生不喜歡去畫線段圖,也沒有畫線段圖的習慣。二、學生很多不喜歡用方程去解,覺得用方程解太麻煩,太煩瑣。還有一點就是尋找數量關係是解決這類問題的一個關鍵。這又是列方程的支撐。可是學生往往最不喜歡的就是數量關係,好象感覺生活中的很多常識到了數學上就是一個深奧的難題。因此在整個過程之中學生的習慣就是希望直接列出算式。針對學生的這種思維習慣和學習狀況有沒有直接有用的辦法呢?能否找出一條捷徑達到他們心中所想,所要的一種解題方法呢?經過前思後想,確定本章節的.教學思路如下。

一、將解題重點放在學生對題目意思“增加百分之幾”的理解上。用線段圖去理解,用百分數的意義去理解。

二、找出數量關係

三、列方程或者除法算式(兩種方法讓學生自己去選擇)

我的想法是:在新課的教學時儘量讓學生能自己理解每種方法,爲後續學習打好基礎。

《百分數應用(三)》學完之後我補充了一組對比題,讓學生去解答(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最拿手的方法)。對比題目如下(因爲學生對“增加或者減少百分之幾”的理解掌握還可以)

(1)學校有20個足球, 籃球比足球多25% , ,籃球有多少個?

(2)學校有20個足球, 足球比籃球多25%, 籃球有多少個?

(3)學校有20個足球, 籃球比足球少25% , 籃球有多少個?

(4)學校有20個足球, 足球 比籃球少25% , 籃球有多少個?

首先讓學生自己去做。果真學生(2)(4)用方程的很少,用算術方法的居多。而且不管優生還是差生這兩題做對的人只有幾個。那麼讓學生回到題目。

1.用畫線段圖的辦法來幫助學生理解題目,找出數量關係

2.寫出數量關係式

3.將題目中已知和問題對號入座,進行正確的解答(其實要不是課堂上,很多學生纔不會這麼煩瑣的照你的去做)。接着去反思自己的問題出在哪裏再讓學生去比較這幾個題目的差異。學生還是可以發現題目中的差異。

1.都知道多(少)的百分數, 求的都是籃球的個數,已知的都是足球的個數

2.有時求的是可以看作單位“1”的數量,有的不是 。 差異發現後將每個題目的算術方法板書在黑板上面。適當的鼓勵中拋出一個重要的問題:你能否發現解決分數應用題的訣竅。(學生先思考,觀察,然後討論)必須讓學生觀察到,算式的形式是非常類似。數學算式板書如下

(1)20×(1+25%)

(2)20÷(1+25%)

(3)20×(1—25%)

(4)20÷(1-25%)

從板書學生很快可以理清思維,找到用數學算式解應用題的規律

一 .從整體上可以知道:要列出數學算式,就是弄清楚什麼時候用×,÷,什麼時候用“+”,“-”。

二 .題目中出現多(或者與多意思相近的詞語)時,一定用“+”,反之用“-”

三 .判斷單位“1”是誰後,如果看作單位“1”的量是已知條件就用“×”,反之用“÷”。

我感覺學生找用算術方法的解題規律就好象找求比賽場次的規律一樣那麼熟練而又有興趣,這也是我在嘗試中的另外一個收穫。而且在百分數的複習中學生遇到另一種分不清用×,÷的問題,也可以順利解決。題目如下。

(1)學校有20個足球, 籃球是足球的25% ,籃球有多少個?

( 2 ) 學校有20個足球, 足球是籃球的25% , 籃球有多少個?

優秀的學生也能借助這一規律幫助他們區分什麼時候用“×,÷”。大多數學生從規律中可以感悟,其實比前面的更加簡單,不用去確定“+”,“-”了。

當然用方程的方法也是一種非常好的方法(如果用方程來解也可以用上面的方法來檢驗方程列得正確與否)。我想新教材之所以更加註重對方程的解法,是爲了中學數學學習的銜接,在中學方程的思想及方法是用得很頻繁的。所以平時也要加強對用方程來解決問題的教學,讓學生學到更多的方法,讓學生去選擇自己合適的方法。想學生之所想,根據學生的實際來開展教學,在這種教學理念的支撐之下我就對這一內容進行了如上的嘗試。

六年級教學隨筆13

國小數學教育除了讓學生獲得一定的數學知識外,還擔負着發展學生智力,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提高學生的能力,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享受人類文明成果等重要使命。目前,因爲應試教育的影響,使國小數學教育走入了一些誤區,數學讓學生望而生威,甚至望而卻步。主要原因是有的數學教師對數學教學的研究不夠,不能有效開發和合理利用課程資源,教學中僅限於對數學知識的傳授,不能有效合理地滲透數學文化內容,不能有效地組織學生探索和發現數學規律和方法,在教學中缺少等待,讓學生進行思考的時間少,教師講解得多,以講代學,作業機械重複,大搞題海戰術,學生負擔加重。以上種種問題的存在,嚴重阻礙了數學教育的發展,削弱數學教育的效果,使數學教育的有些功能被異化。

如何使數學教育走上良性循環的軌道,真正使數學成爲學生喜愛的學科,從而發揮數學教育的基本功能呢?本文就此談一些個人的思考,以期拋磚引玉,供廣大數學教育工作者們討論和研究。

一、充分挖掘數學自身的魅力,讓學生熱愛數學。

數學的魅力無處不在,我們不能視而不見,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不斷充實和挖掘數學中新奇有趣的事實和現象,讓學生覺得數學真奇妙,數學有意思!從而對數學學習產生持久的興趣,真正地喜愛數學這門學科。如學了比的知識後,可讓學生認識“黃金比”,使學生體驗到世上美的事物都符合“黃金比”這一規律,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睛觀察世界,揭示周圍事物的數學本質,讓學生充分體悟數學的美、體驗數學的博大精深;再如學了“因數和倍數”後,讓學生去尋找“完美數”,使學生認識到原來看似很平凡的一個數,其中卻隱藏着這麼多的奧祕,從而讓學生覺得數學有意思;再如學了“找數列中規律”後,向學生講述天文學家觀察太陽系中各行星和太陽的距離這一數列後,發現在其中火星和木星與太陽的距離這兩個數之間不符合這一數列的排列規律,通過計算後確認其間肯定還有另處的行星,果然後來的天文學家發現了“穀神星”、“智神星”等許多小行星,從而使學生覺得數學真了不起,產生學好數學的內驅力。這樣的例子很多很多,關鍵是我們數學教師要去搜集,要廣泛閱讀相關的數學讀物,不斷充實自己的數學知識寶庫,同時要組織學生閱讀數學讀物,師生在數學閱讀中同成長,國小數學雖然姓“小”,但只有讓它置身於“大數學”的滾滾洪流和背景之下,才能使它煥發出應有的生機和活力,產生應有的魅力,才能使學生真正地喜歡上數學。

二、培養學生的數學思考能力,發展學生的智力。

數學的主要特點是論證嚴密,邏輯推理性強,數學更有其特有的思維方式,被大家廣泛認同的數學思考能力的培養是國小數學教育的重要功能之一,通過數學思考能力的培養達到發展學生智力的目的,數學學習要讓學生變得越來越聰明。這就要求數學教師具有較高的課堂教學駕馭能力,隨時根據教學情況調控自己的教學策略,在教學中要精心設計好問題,提問是一門藝術,提問要有深度和廣度,具有較強的思考性,切忌自問自答,沒有耐心等待學生去思考,或者與少數學生的一問一答,而忽視讓大多數學生參與數學學習過程,提問要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層浪”,引發大多數學生的思考和爭論,讓學生在思維碰撞中共享智慧和真理!如教學圓周長的計算這一內容時,在揭示圓周長的意義後,可這樣提問:“你覺得圓周長和什麼有關係呢?”當學生通過實踐和思考猜想到可能和它的直徑有關係後,指出圓的周長和直徑之間的關係一直吸引着古今中外的數學家,它們之間到底是一種怎樣的關係呢?進一步引發學生思考和探究的慾望;再如教學分數應用題時,讓學生理解含有分數的句子是比較關鍵的內容,教學中可出示如“六年級男生比女生多1/4”這樣的句子問學生:“由這句話你還想到了什麼?”(男生是女生的'5/4、女生是男生的4/5、男生與女生的比是5:4、男生是全年級人數的5/9,女生是全年級人數的4/9,女生比男生少1/5等等)這樣的訓練既讓學生體驗了數學的豐富多彩,引發了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又爲學生進一步理解分數應用題的數量關係打下了基礎。數學思考力的訓練還包括對學生進行數學思想的滲透,如轉化的思想、假設的思想、還原的思想、有序思考的思想等等。在教學中要給學生留足思考的時間和空間,要對學生的數學能力充滿信心,要讓學生說話,不要封住學生的嘴,要讓學生動手,不要捆住學生的手,要讓學生觀察,不要遮住學生的眼,教師們千萬不要掩耳盜鈴,認爲只要講深講透了,學生自然就懂了,以教代學,包辦代替。

三、注重讓學生進行自我反省,提高數學學習效率。

學生數學學習的過程應是一個不斷總結和反省的過程,只有經過學生自己對知識的內化和吸收才能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數學知識才能形成系統,要幫助學生把新知識不斷地納入自己的認知結構,讓它成爲後續學習的助推器。現在許多國小生在學習上負擔過重,壓力很大,一個重要原因是學習方法不當,學習效率太低,因此讓學生不斷反省自己的數學學習狀況,總結成敗得失,是提高學習效率、減輕課業負擔的有效辦法。每節課教師都要組織學生進行課堂小結,如今天的數學課上你有什麼收穫?你還有什麼問題?你有什麼經驗想告訴大家?每週可佈置學生寫數學週記,寫自己數學學習中的經驗教訓、寫自己數學學習過程中的成敗得失、寫自己對今後數學學習的目標措施、寫自己對某一數學題的思考過程,通過讓學生寫數學週記,讓學生學會自我反省數學學習,從而達到加深理解數學知識,爲後續學習提供幫助的目的。每一單元學習結束後,讓學生自己對本單元數學知識進行梳理,反思學習中學得好的方面和學得不好的地方,讓學生學會畫知識網絡圖等。每學期讓學生對自己數學學習的狀況進行總結,提出自己的努力方向,向教師提出建議等。每次考試後讓學生對自己答卷情況進行分析,進行自我評價,寫寫考試後的感想、體會。這些辦法只要教師長期地堅持去做,一定會對學生數學學習很有幫助,這也是學好數學的有效途徑,會使教師教得輕鬆,學生學得輕鬆。

四、着眼學生的終身發展,訓練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讓學生通過數學學習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數學教育的又一重要功能,數學學科有其自身特有的特點,這些特點是培養學生良好習慣的重要載體。我們要培養學生靜靜地思考,靜靜地閱讀的良好習慣,在數學課堂上來不得半點的浮躁之氣,要做到全神貫注,聚精會神,專心致志,在數學閱讀過程中要專注,只有做到這樣才能學好數學。我們還要讓學生認真傾聽別人發言,贊同時要點頭示意,有不同意見要等別人說完再發表自己的意見,要學會評點別人發言內容中的優缺點。我們要通過讓學生完成數學作業這一過程,培養學生的責任心,不要把完成作業當作一種任務,要讓學生做作業前先準備好要用的物品,認真做好每一題後要再仔細檢查和驗算,要讓自己會做的題都做對,如果遇到不會做的題要通過看書和向別人請教想辦法克服困難做出來,完成作業後要及時整理和收拾好學習用品,做到有始有終。我們要培養學生對數學書報的興趣,讓學生有閱讀數學讀物的良好習慣。研究表明學生的成才因素中智商僅佔20%,而被人們忽視的情商卻佔80%。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形成是一個長期複雜的過程,我們要堅持不懈地去培養,爲學生的終身發展服務,不能急功近利,時緊時鬆,不要因爲要教學質量而對學生的壞習慣遷就,其實如果課堂教學秩序混亂,課堂如同一盤散沙,教師難以調控教學局面,教學面向全體就得不到真正落實,要提高教學質量也是一句空話。因此,對學生的壞習慣決不能因爲課改的理念而一味地遷就,還是要嚴格要求學生,一切按規矩、制度辦事。好習慣會伴隨一個人的一生,好習慣也一定能提高數學學習成績,培養學生的好習慣也是提高教學質量重要途徑。

五、加強對學生學習策略的指導,讓學生學會學習。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一切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都是爲了學生的發展,因此教學效果的好壞最終還是落實到學生身上,教學目標的達成最終還是決定於學生。各種新穎的教學手段和方法對學生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並非起着決定性作用,教師的美好願望並不能代替學生的學習,有的只是教師的一廂情願。如何使教師的善良願望成爲學生的願望,讓教師的“教”成爲學生的“學”的需要,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課題。

首先,教師要轉變觀念,重視研究學生的學習需求。只有學生自己最明白自己最需要什麼;只有學生自己最瞭解自己學習中的困難和問題;只有學生自己最明白自己學習的狀況和收效,但是,我們的教師卻很少顧及學生的感受,教育的功能似乎已經完全被異化,許多學生往往被教師牽着鼻子走,完全沒有了自我,再也無暇顧及自己的感受,更不能對自己的學習進行內省和反思,他們對學習已經變得十分麻木,迫於家長和教師的壓力,又不得不捧起書本,但學習已經不是他們自身的需要,因此,學習效果低劣就不足爲怪了。教師轉變觀念就是要減少教育的功利目的,不要把學生看成是教師自己顯示教育業績的工具,不要把學生變成接受知識的容器,學生是有思想的,活生生的人,教育是爲了促進人的全面、和諧、持續地發展,我們始終不能改變教育的這一初衷。教師要重視研究學生學習的需求,讓學生把學習變成自己的內在需要。

其次,教師要耐心地幫助學生克服學習上困難,讓學生樹立學習的信心。在學習中學生們會遇到困難,一般有兩種結果:一是教師不能及時地引導和幫助,學生知難而退,不去想辦法,使其成爲後續學習的攔路虎;二是教師及時瞭解學生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及時幫助學生,在教師的點撥和啓發下學生自覺克服困難,掃除了學習中障礙,從而增強了學習的信心,體驗到學習的成功感,給後續學習提供了寶貴的經驗。顯然,教師不同的處理方法,就導致了兩種不同的結果,學生在學習中遇到困難這是很正常的,也是經常性的事,但教師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在教學實踐中,這往往被許多教師所忽視,教師沒有耐心,缺少對具體個案分析、指導,集體評講是教師慣常採用的方式,而這時有些學生對學習內容已經沒有了多少興趣,學習的主動性降低,在這種情況下,教師的講解對不少學生是徒勞無益的,因此,我們要對學生進行分類指導,及時幫助學生克服學習上的困難,讓每個學生樹立學習的信心。

第三,教師要重視對學生學習策略的指導。好的方法是成功的前提,會事半功倍,事實上不少學生沒有好的學習方法,盲目順從,學習低效,負擔加重,從而厭學,造成惡性循環,原因是我們的教師忽視對學習方法的指導。學習方法的指導要伴隨數學教學的全過程。學習方法的指導要具體、細緻、經常化,成爲教師日常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

國小數學教育中成功的經驗很多,不少數學教學工作者爲此作出了巨大的努力,也許在此文中說的問題太多、太嚴重了,但我覺得這些問題雖然不是普遍現象,有些問題還是確實存在的,提出問題、並對此進行分析和思考,目的是爲了進一步提高數學教育質量。當然這需要廣大數學教育工作者不斷加強思考和研究,我們期待着國小數學教育進入更加美好的明天!

六年級教學隨筆14

數學是一門基礎課程,在國小教學中,提高國小數學的教學效果對國小數學教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如何以最少的時間和精力,獲取最佳的課堂教學效果。教師應充分了解國小生的特點,瞭解數學這門課程的教學特點,在此基礎上運用適當的手段,提高國小數學課堂教學效果。

1.教師課前準備充分,明確教學目標

教師課前準備是否充分直接影響着課堂教學的效果,一個完整、明確的課堂教學目標必定能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果。

那麼,科學的教學目標的制定體現在哪些方面呢?

首先,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內容上合理地確定教學內容的廣度和深度。通俗的講,要考慮到學生的接受能力,所以應該合理得安排一節課的信息量。對低年級和高年級的學生要進行區分,由於不同級的思維發展水平不一樣,因此相應的教學進度也要區別對待。其次,對教學內容中的重點和難點也要有所區分,這樣能夠避免在教學時抓不住主要的基本內容,而在次要的或者學生容易接受的內容上多花時間從而達不到預定的教學效果。

2.將科學性和新穎性融入課堂教學

2.1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營造寬鬆的學習氛圍給學生營造和諧、愉悅的課堂氣氛。如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等等讓教師授課的內容變得新穎、有趣。比如在教學統計時,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水果雨”的場景——讓不同類的'水果以下雨的形式呈現在屏幕上。其次,注重良好的師生關係的建立,師生情感交流的加強。教師在課堂上面帶笑容,其歡樂的情緒會感染學生,給學生一種親切感,是學生產生學習動機。

2.2巧設問題的情景,科學引導在教學新知識前,教師應有意創設生動、愉悅的意境,揭示知識間的聯繫,從而提高課堂效果。在創設情境上,教師可以把故事、遊戲引入課堂,也可以讓學生自己動手進行操作。例如,在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前,可安排這樣的情境:“小紅、小蘭兩人吃一個蛋糕,每個人吃多少呢?如果用數學該如何表示呢?”學生們會感到很有趣,並急於想了解,於是教師可以因勢利導,引出教學內容,帶學生們進入新知識的學習。

總之,要想提高國小數學課堂教學效率要在在教法和學法上多下功夫。

六年級教學隨筆15

在學習分數的意義這節課,我是從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出發,利用學生對已有的對單位“1”的認識進行了擴展,加深學生對分數的認識。課前,我讓學生利用手中的紙條學具通過折一折,複習以前學過的把一個物體中進行平均分,得出的份數用分數表示。逐步的引到把一些物體的平均分,用分數表示部分和整體的關係這一新的數學問題,引起學生對所分物體個數的.關注,通過思考、觀察、比較,學生逐步的理解了,許多的物體也可以看成一個整體,從而爲新知打下基礎。爲了增強學生的理解,我聯繫生活實際舉例幫助孩子理解。例如:讓學生利用手中的水彩筆動手平均分,每份佔全部的幾分之幾?以班級同學爲例,將班級同學平均分成3組,其中的一組佔全班人數的幾分之幾,兩組佔全班的幾分之幾?等例子,幫助學生對分數意義的理解。並對分數的意義作出解釋,這樣學生在應用中不但加深對分數意義的理解認識,而且把對分數的認識提高到一個新的層次。

上完這節課我存在很多的不足之處,課堂上顯得有些急,當拋給學生一個問題時我給學生思考的時間比較短,所以對於一些概念性的問題有些學生掌握的不是很好。課堂激勵語言用的也比較少。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iulifan.com/qinggan/yuedu/xydw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