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秀麗範 >

親子 >新生兒 >

新生兒皮下壞疽臨牀表現

新生兒皮下壞疽臨牀表現

皮下壞疽是新生兒一種常見的皮下組織急性化膿性感染,許多家長知道‘化膿’,但不知道‘壞疽’是怎麼回事。這首先要從化膿性炎症談起:當致病菌(包括細菌分泌的各種毒素)侵入人體後,可以導致患處細胞和組織及人體防禦系統(如白細胞、吞噬細胞、免疫球蛋白、補體等)發生一系列變化,醫學上稱爲“炎症”,患處出現充血→腫脹→壞死→化膿等病理改變。當患處呈現以壞死病理變化爲主、造成點片狀組織發黑壞死則稱爲壞疽。它是一種最差的病理反應,也就是人們日常說的“爛掉了”的意思。面積小的壞死影響不大,如果迅速蔓延擴大將會出現嚴重的併發症和危及人的生命安全。而新生兒恰恰由於自身的特點,最容易發生感染擴散,這就是嚴重的幾乎爲新生兒所特有的感染——皮下壞疽。

新生兒皮下壞疽臨牀表現

寶寶不幸患病後,最突出的表現是存在局部病變區。病變區多在身體平臥易受壓的部位,如腰骶部、臀背部等,最初僅在面積不大、邊緣不清的區域出現紅、腫、硬、指壓變白(擡指後恢復紅色)現象,壓迫該部位稍有凹痕,?K可出現壓痛(觸壓時寶寶哭鬧)。很快(約數小時)紅腫硬區範圍成倍地擴大,?K在病變區中央出現皮膚紫紅、喑褐色區,觸之變軟有漂浮感,醫生稱爲‘軟化漂浮區’。此區就是皮下組織即將壞死或已發生小的點片狀壞死區,表面上看該區域不太大,實際上巳經形成一個廣闊或帶分隔的皮下通道壞死區,除表層皮膚受累外,深層的組織如筋膜、肌層也被波及,此點在實施切開引流手術時可加以證實。壞死區域可能破潰出膿(膿量不多)及呈血水樣分泌物,有些則形成大片的皮膚剝脫和潰爛面,這樣的改變在臨牀上稱作“壞疽型”,大部分病例屬於此型。病變區域越大病情越重,如果按人的體表面積測算,面積超過10%就屬重型病例,而且敗血症的機會也隨之增多。有些病兒的病變區可能呈現蜂窩織炎樣、乾性壞死、或膿腫樣改變。

一般全身症狀比較突出,早期以哭鬧、發燒、拒奶等症狀爲主,中後期病情加重或者巳合併敗血症時病兒,常有嗜睡、腹脹、體溫不升(試體溫表在35度以下)、面色蒼白等表現,甚至可見皮膚黃染和出血點,病情嚴重者出現休克,甚至死亡。

血液檢查白細胞計數增高,血培養部分病例有致病菌生長(即細菌培養陽性),膿性分泌物培養或細菌塗片檢查可發現致病菌。另外病兒可以合併貧血、營養不良、引流切口不癒合、全身多發性化膿性感染、腎功能衰竭等情況。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iulifan.com/qinzi/xinshenger/7rrr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