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秀麗範 >

親子 >新生兒 >

新生兒護理哪些事不該做?

新生兒護理哪些事不該做?

寶寶需要睡頭形?

新生兒護理哪些事不該做?

寶寶用硬睡出好頭形不科學民間育兒還有一個習慣做法是讓新生兒睡硬枕頭,比如豌豆枕頭、綠豆枕頭等,認爲這樣能夠睡出好頭形,這是沒有科學依據的。

新生兒顱骨容易變形,主要是由於骨縫尚未閉合,受到擠壓時,會出現骨縫重疊或分離,使頭形發生變化。寶寶的頭在出生1個月左右的時間,生長速度比人生的任何時期都快,頭圍可擴大3釐米。頭骨的急劇生長,不一定會左右對稱。左右不同,並不是因爲外界壓迫,而是因爲內部的力量所致。媽媽對寶寶頭部的形狀不必太費心思,每一個寶寶頭部都會有些偏斜,即使是相當偏斜的頭在過週歲生日時也會變得不明顯了。

再者,寶寶大部分時間都是躺着,枕頭會長時間伴隨着寶寶,枕頭過硬,會使寶寶頭皮血管受壓,導致頭皮血液循環不暢。而且寶寶喜歡不斷地轉動頭部,如果枕頭過硬,就會把頭髮蹭掉,出現“枕禿”。另外枕頭過硬,寶寶會因爲不舒服而碾轉反側,使睡眠質量受到影響。

新生兒的枕頭可有可無新生兒頭部相對較大,枕頭並非絕對需要,可不用枕頭,也可用毛巾摺疊當枕頭用。爲了固定寶寶的頭位,枕頭一定要低,只要寶寶覺得舒適就可以了。對於不溢乳的寶寶,可以睡軟硬適中的馬鞍形枕頭。

有的新媽媽認爲水枕又涼又軟,很有可能在夏季給剛出生的寶寶使用,這種做法是不可取的。因爲水枕太涼,會使寶寶腦血管收縮痙攣,減少腦血流,而且水枕比較高,寶寶睡眠時頭位過高,氣管被彎曲,阻礙氣體交換,使寶寶處於半缺氧狀態,這是非常有害的。另外長時間讓寶寶睡高枕頭,身體不呈水平狀,這對寶寶的發育極爲不利。

爲寶寶包“蠟燭包”?

“蠟燭包”或壓沙袋對寶寶發育不利在傳統的育兒習俗中,有兩種類似的做法,一種是把寶寶像蠟燭一樣包起來,一種是在被子周圍壓上沙袋或枕頭,認爲這樣寶寶睡得穩,不易受到驚嚇,而且認爲小時候如果不把寶寶雙腿綁直,長大會成爲八字或羅圈腿。其實,這種做法會影響寶寶運動功能的正常發育,對寶寶的發育不利。

在母親充滿的子宮內中生活,自由自在地伸伸手、踢踢腳,不受任何約束。如果在出生之後,爸爸媽媽反而把他(她)捆裹在“蠟燭包”內或壓上沙袋,四肢的活動受到限制失去了自由。有研究證實,使用蠟燭包的寶寶,發育的各項指標,普遍低於未使用蠟燭包的寶寶,其理由如下:

一是寶寶四肢屈曲的姿勢是神經系統發育不成熟的反映,不必人爲地去矯正。隨着年齡的長大,四肢會自然地伸直,更不會出現四肢的畸形。

二是“蠟燭包”或壓上沙袋不僅限制了四肢的活動,使肌肉的感受器得不到應有的刺激,影響腦的發育,而且還會影響寶寶的呼吸動作,尤其在哭泣時肺的擴張受到限制,影響胸廓和肺的發育。

三是如果把寶寶包裹太緊,容易造成寶寶髖關節脫位,因爲如果硬拉直腿,把兩腿綁在一起,使大腿骨肌肉處於緊張狀態,就能使股骨頭錯位,這不利於臼窩的發育,也容易引起脫位。另一方面,“蠟燭包”或壓上沙袋,也很難控制寶寶的體溫。因爲打“蠟燭包”束縛了寶寶的身體尤其是手和腳,使寶寶在寒冷季節可因活動減少、產熱減少而很容易導致硬腫症等寒冷損傷;或者因“蠟燭包”過緊過厚,在環境溫度偏高時,又可因散熱不良而致體溫過高,甚至導致寶寶突然死亡。

寶寶衣着應輕快、寬鬆、透氣由於新生兒皮膚嬌嫩,容易出汗,所以穿衣原則應是冬暖夏涼,穿着舒適,不影響生理功能(皮膚排汗、手腳運動),應讓寶寶穿輕快、寬鬆、透氣性好的衣服。

可能引起乳腺發炎新生兒在出生後的幾天內可能會出現乳房腫大,甚至分泌少許乳汁樣液體,所以在民間有一種“擠乳頭”的育兒習俗,就是擠壓新生兒的乳頭。特別是女寶寶,認爲不擠壓乳頭,以後就不能給後代餵奶,其實這是沒有科學根據的。

不論男寶寶還是女寶寶,出生3~5天后,都會出現乳腺腫脹的生理現象。觸之有蠶豆大或山楂大小的硬結,輕輕擠壓可有乳汁。這是由於受母體雌激素的影響的結果,一般2~3周可自然消退。此時,千萬不要擠壓,否則若不慎把乳頭擠破,會帶進細菌使乳腺紅腫、發炎,嚴重的甚至可能引起敗血症。如果是女寶寶,擠壓造成乳腺發炎,使部分乳腺管堵塞或形成瘢痕,當寶寶發育爲成年女性時,還會影響到泌乳。新生兒乳頭凹陷亦不需要處理。

新生兒不能見光嗎?

不能見光對新生兒視覺發育不利新生兒不能被強烈光線照射,強烈光線會傷害寶寶。但這並不等於說新生兒不能見光,如果把寶寶的房間佈置得很昏暗,或只給寶寶開一盞小瓦數的燈泡甚至彩燈,這對寶寶視覺發育是極爲不利的。另外室內光線太暗,還可能影響媽媽的心情,使媽媽感到視覺疲勞。此外由於視線不清,爸爸媽媽也不能及時發現寶寶是否有皮膚黃疸或其他情況。所以,民間所說的新生兒不能見光是錯誤的。

合理安排新生兒的生活環境新生兒身體幼小、嬌嫩,最好選擇朝南的房間作爲寶寶的居室。居室陽光充足,寶寶可以曬到太陽,不容易因維生素D缺乏而引起佝僂病。白天不要給寶寶的居室掛窗簾,尤其是比較厚、顏色比較深、花色比較暗的窗簾,晚上完全可以使用正常的照明燈。

朝南的房間乾燥,致病菌不容易生長繁殖。平時要經常開門開窗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新鮮。但要注意不讓風直接吹到寶寶身上,用窗簾或屏風遮擋一下即可。如果天冷或風大時,也可以先把寶寶抱到另外的房間,等通風以後再抱回來。居室要清潔,每天應打掃室內衛生,傢俱應用溼布擦拭,地面應用潮溼的拖把清掃,以免塵土飛揚。

新生兒怕聲響,易受驚嚇?

太安靜反而不利於寶寶神經系統發育一些老人認爲新生兒怕聲響,易受驚,於是育兒經驗不足的新爸爸媽媽們則依照傳統方法,總是把坐月子的媽媽和新生兒的房間搞得靜悄悄的,連走路也要小心翼翼,生怕弄出聲響驚嚇了寶寶。

寶寶剛出生就可以聽到聲音。由於神經尚未發育完善,新生兒對刺激還缺乏定向力,他(她)們還不能分辨不同的聲音。有時看起來像被驚嚇了,其實這並不是寶寶的異常行爲,而是正常的神經反射。那種唯恐聲音嚇着寶寶的想法是完全錯誤的,不利於新生兒神經系統的發育。

“驚跳”是新生兒正常生理現象寶寶在入睡或清醒時,在聽到響聲後肢體會快速地抖動幾下,出現“驚跳”現象,屬於正常的生理現象。

因爲剛出生的寶寶大腦皮質功能發育還不完善,神經纖維周圍的絕緣組織即神經髓鞘還沒有形成,外界響聲從聽神經傳入大腦神經中樞時,神經衝動可同時波及到大腦控制四肢肌肉的神經纖維上,引起四肢肌肉的抖動。這種現象隨着寶寶長大會逐漸減少、消失。如果媽媽做一下試驗,輕輕碰碰寶寶任何一個部位,寶寶的反應幾乎都是一樣的,四肢伸開,並很快向軀體屈曲。還有些爸爸或媽媽認爲出現“驚跳”現象是因爲抽筋或缺鈣,事實並非如此,因爲當寶寶肢體抖動時,如果輕輕壓住肢體,可以使肢體停止活動,而抽筋時輕輕按壓不能停止肢體抖動。

科學訓練寶寶聽覺的方法首先,要給寶寶一個有聲的環境,如:走路聲、關開門聲、水聲、刷洗聲、掃地聲、說話聲等家人的正常活動產生的各種聲音,以及室外的車聲、人聲嘈雜聲等。這些聲音會給寶寶聽覺的刺激,促進聽覺的發育。

其次,除了自然存在的聲音外,爸爸媽媽還可人爲地給寶寶創造一個有聲的世界,使其接受豐富的聽覺刺激。如各種形狀的吹塑捏響玩具、各種音樂盒、譁鈴棒、搖鈴、撥浪鼓、悠揚的手風琴聲及各種發出聲響的懸掛玩具等。在寶寶清醒時,爸爸或媽媽可在寶寶耳邊輕輕搖動玩具,發出響聲,引導寶寶轉頭尋找聲源。除了用音響玩具外,爸爸媽媽還可以拍拍手、學小貓“喵嗚”叫、學小狗“汪汪”叫等逗引寶寶,使他(她)作出向聲音方向的轉頭反應。除了用玩具訓練寶寶的聽覺外,平時在寶寶清醒時,媽媽要用親切的語調和寶寶說話,逗寶寶發音,以促進寶寶聽覺的發展。特別是媽媽的親熱話語,會使寶寶感受到初步的感情交流。

要把新生兒捂起來?

認爲新生兒怕冷不怕熱沒有科學根據新生兒體溫調節中樞還不健全,汗腺不發達,肌肉也不發達,不但怕冷,也同樣怕熱。由於母體子宮內體溫明顯高於一般室內溫度,所以寶寶娩出後體溫都要下降,然後再逐漸回升,並在出生後24小時內,達到或超過36℃。新生兒最適宜的環境溫度稱爲中性溫度。當環境溫度低於或高於中性溫度時,機體可通過調節來增加產熱或散熱,維持正常體溫。當環境溫度的改變超過了寶寶機體調節的能力,就會造成寶寶體溫過低或過高。

由於寶寶體溫調節中樞功能尚未發育完善,因此,爲寶寶採取必要的保溫措施是有道理的。原因大致有三:一是寶寶的體表面積相對較大(按千克體重計算體表面積,新生兒體表面積是成人的兩倍甚至還要多),散熱面積大,很容易散熱。二是雖然人體脂肪組織有隔熱作用,但新生兒皮下脂肪薄,明顯少於成人,容易丟失熱量。三是新生兒體態姿勢特殊,裸露面積大,散熱量增加。但是,當環境溫度過高時,寶寶通過增加皮膚水分蒸發而散熱。當水分蒸發過度,體內有效血循環不足時,寶寶就會發生高熱,這就是新生兒患脫水熱的原因。所以,民間育兒習俗總以爲新生兒怕冷不怕熱,這是沒有科學根據的。

從絕大多數的育兒實踐看,新生兒因爲保溫不夠造成寒冷損傷的,現在已經很少見了,而更多見的則是保暖過度。保暖過度對新生兒的健康同樣是有危害的,有時比寒冷損傷危害更大。

應保持寶寶居室的適宜溫度和溼度寶寶居室的溫度宜保持在20℃~22℃,既不能過冷,也不能過熱,而且溼度也應保持在50%左右。冬季出生的寶寶,特別要注意保暖。如果寶寶是在夏天出生,衣服不能穿得過多,包裹不能太緊,房間要開窗開門通氣,地上可灑些水。天氣很熱時寶寶不需穿衣服,睡眠時在腹部蓋條毛巾即可。值得注意的是,避免電風扇或空調的風直接吹到寶寶身上,最好使用微風吊扇。空調溫度不要調得太低,要注意開門窗換氣。寶寶如果是在春秋季節出生,要注意開窗,但要防止冷風直接吹着寶寶。

標籤: 新生兒 護理 不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iulifan.com/qinzi/xinshenger/loy8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