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秀麗範 >

親子 >孕期 >

《童心說》的作者

《童心說》的作者

作者李贄。

《童心說》的作者1

《童心說》是明代末期傑出思想家、文學家李贄的一篇議論文。李贄,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員、泰州學派的一代宗師。

童心,在《詞源》中,是小孩子心思,童稚之心的意思。童心是初之心,人的本心本性,自然人性和樸素心靈,沒有摻雜後天干擾的心靈的純然狀態。源自真性的一種自然流露。

《童心說》概述

先分析這篇文章的結構以及各段的主要內容。

該文分爲四段,第一段第一句指出“童心”的出處,來自龍洞山農敘《西廂》最後一句“知者勿謂我尚有童心可也”。由此可見,李贄這個命題來源於龍洞山農的一篇文章。《童心說》是對這篇文章中所提出的“童心”一詞進行了新的表述,並不是李贄所創的一個新名詞或理論。接着李贄試圖對“童心”定義,指出何爲“童心”。

“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爲不可,是以真心爲不可。夫童心者,絕假純真,最七年級念之本心也。若失卻童心,便失卻真心;失卻真心,便失卻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復有初矣。”

《童心說》的作者
  

從李贄的這段文字來看,他對童心的解釋分兩方面:第一,童心即真心。第二,童心是最七年級念之本心,童心即本心。

第二段論述童心因何而失。李贄認爲:

“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夫心之初曷可失也!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蓋方其始也,有聞見從耳目入,而以爲主於其內而童心失。其長也,有道理從聞見而入,而以爲主於其內而童心失。……夫道理聞見,皆自多讀書識義理而來也。”

這段文字又指出了“童心”是未聞見道理之前的本心。李贄在文章中沒有說童心是善是惡,只是指出了人從知道了美醜,並盡力去追求去執行之時,童心就開始喪失了。

“古之聖人,曷嘗不讀書哉!然縱不讀書,童心固自在也,縱多讀書,亦以護此童心而使之勿失耳,非若學者反以多讀書識義理而反障之也。”

從上文來看,李贄並沒有反對讀書,只是認爲讀書而不能留住真心,雍塞了自己的童心,是錯失了本真。第三段文字論述了人保持童心的重要性,指出了有“童心”纔有“至文”,有童心纔能有創新,在文學藝術上尤其如此。

因此李贄說:

“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於童心焉者也。苟童心常存,則道理不行,聞見不立,無時不文,無人不文,無一樣創制體格文字而非文者。”

李贄指出了六經、《論語》、《孟子》等,是被後人潤色過後的言詞,即使是聖人所說也是針對當時的弊病而有感而發,不能把這些言論當做萬世之至論。

據此,李贄“童心說”的內涵有三點:

第一,“童心”是真,沒有被馴化的、沒有被所謂經典教條毒害過的本真之心,並沒有明確爲善惡之心。

第二,“童心”無僞,是指真實自然的人性,是人的正常的、合理欲求的無掩飾的表現。

第三,“童心”就是要人言行合一,要求人的行爲與言論爲一體。

對“童心說”我們也應該一樣。在釐清“童心說”的內涵後,我們再來研究“童心”有何特性,以便我們能更加深入的理解李贄的核心思想。

“童心”的特性

他說,所謂“童心”就是“絕假純真最七年級念之本心”。這種“本心”是最真實質樸的,未受一切污染的,因而它也是最美麗的。

童心最初就是沒有善惡的一張白紙,不過“道理聞見”愈多,就會被改變,那些僵化變味的“理”無時無刻不在侵蝕“童心”,從而導致那些固有的童心漸漸喪失自我,開始說假話,寫虛僞的文章,掩飾自己的真實情感

既然以聞見道理爲本心,那麼說的話就成了聞見道理的翻版,而不是出自童心的`由衷之言。哪怕他說得天花亂墜,跟我又有什麼相干。這難道不是以假人說假話,辦假事,寫假文章嗎?

人一旦以虛假爲本,一舉一動也就無不虛假了,由此去對假人說假話,正是投其所好;跟假人講假事,肯定信以爲真;給假人談假文章,必然讚賞備至。這可真是無處不假,便無所不喜呀!滿天下全是虛假,俗人哪裏還分辨得出真僞。

而至人則不一樣,在不讀書時,童心能夠存而不失,讀書時也能守護童心,不使之失落。比如莊周.老子。

如果失掉童心,便是失掉真心;失去真心,也就失去了做一個真人的資格。而人一旦不以真誠爲本,就永遠喪失了本來應該具備的完整的人格。

“童心”的核心思想

李贄在《童心說》這篇短文中透露的信息是:第一,一個“真實自然”的人就是有“童心”的人。因此,做一個“真實自然”的人是爲人的根本,也是爲文的前提條件。

第二,前人的思想都不是絕對真理,前人的思想大都是針對一時一事而發,而且往往被後人斷章取義或被某些另有目的的人利用了。

第三,如果完全相信前人的理論,就會失去自我,失去“童心”,成爲一個心口不一的“假人”,或者成爲一個沒有靈魂的自我。

第四,一切事物都是在運動變化之中,沒有一種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思想,李贄要求我們要用運動的觀點審查一切言論,而不是對某些言論頂禮膜拜。

個體應要時刻保持自我“童心”,“直下自覺、直下肯定”此“童心”之“最七年級念”,並在此基礎上展開個體生命的實踐活動與德性修養,如此方不失爲“真人”,方可臻於聖人境界,此即是李贄成聖人意識之具體體現,也是“童心說”對個體的真實存在和生命意義的積極肯定。

《童心說》的作者2

龍洞山農敘《西廂》,末語云:“知者勿謂我尚有童心可也。

”夫童心者,真心也。

若以童心爲不可,是以真心爲不可也。

夫童心者,絕假純真,最七年級念之本心也。

若失卻童心,便失卻真心;失卻真心,便失卻真人。

人而非真,全不復有初矣。

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

夫心之初,曷可失也?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

蓋方其始也,有聞見從耳目而入,而以爲主於其內而童心失。

其長也,有道理從聞見而入,而以爲主於其內而童心失。

其久也,道理聞見日以益多,則所知所覺日以益廣,於是焉又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務欲以揚之而童心失。

知不美之名之可醜也,而務欲以掩之而童心失。

夫道理聞見,皆自多讀書識義理而來也。

古之聖人,曷嘗不讀書哉。

然縱不讀書,童心固自在也;縱多讀書,亦以護此童心而使之勿失焉耳,非若學者反以多讀書識義理而反障之也。

夫學者既以多讀書識義理障其童心矣,聖人又何用多著書立言以障學人爲耶?童心既障,於是發而爲言語,則言語不由衷;見而爲政事,則政事無根柢;著而爲文辭,則文辭不能達。

非內含於章美也,非篤實生輝光也,欲求一句有德之言,卒不可得,所以者何?以童心既障,而以從外入者聞見道理爲之心也。

夫既以聞見道理爲心矣,則所言者皆聞見道理之言,非童心自出之言也,言雖工,於我何與?豈非以假人言假言,而事假事、文假文乎!蓋其人既假,則無所不假矣。

由是而以假言與假人言,則假人喜;以假事與假人道,則假人喜;以假文與假人談,則假人喜。

《童心說》的作者 第2張
  

無所不假,則無所不喜。

滿場是假,矮人何辯也。

然則雖有天下之至文,其湮滅於假人而不盡見於後世者,又豈少哉!何也?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於童心焉者也。

苟童心常存,則道理不行,聞見不立,無時不文,無人不文,無一樣創制體格文字而非文者。

詩何必古《選》,文何必先秦,降而爲六朝,變而爲近體,又變而爲傳奇,變而爲院本,爲雜劇,爲《西廂曲》,爲《水滸傳》,爲今之舉子業,皆古今至文,不可得而時勢先後論也·故吾因是而有感於童心者之自文也,更說什麼六經,更說什麼《語》、《孟》乎!   夫六經、《語》、《孟》,非其史官過爲褒崇之詞,則其臣子極爲讚美之語,又不然,則其迂闊門徒、懵懂弟子,記憶師說,有頭無尾,得後遺前,隨其所見,筆之於書。

後學不察,便謂出自聖人之口也,決定目之爲經矣,孰知其大半非聖人之言乎?縱出自聖人,要亦有爲而發,不過因病發藥,隨時處方,以救此一等懵懂弟子,迂闊門徒雲耳。

醫藥假病,方難定執,是豈可遽以爲萬世之至論乎?然則六經、《語》、《孟》,乃道學之口實,假人之淵藪也,斷斷乎其不可以語於童心之言明矣。

嗚呼!吾又安得真正大聖人童心未曾失者而與之一言文哉!

標籤: 童心 作者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iulifan.com/qinzi/yunqi/v7rw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