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秀麗範 >

養生 >心理養生 >

揭開“搭便車效應”的心理內幕

揭開“搭便車效應”的心理內幕

南郭先生不會吹竽,卻能混在樂隊裏裝模作樣,拿到跟其他樂師一樣的報酬。生活中這樣的例子並不鮮見,美國經濟學家曼柯·奧爾遜將這種心理現象稱爲“搭便車效應”。

揭開“搭便車效應”的心理內幕

“搭便車效應”

是指在利益羣體內,某個成員爲了本利益集團的利益所作的努力,集團內所有的人都有可能得益,但其成本則由這個人個人承擔,這就是搭便車效應。

“搭便車”的根源是一種投機心理,一方面,投機者抱着“就算我不做,總會有別人做”的想法碰運氣;另一方面,在集體行動中,一個人到底出了多少氣力往往難以考證,無形中給“搭便車”者提供了機會。

在合作學習中雖然全體小組成員客觀上存在着共同的利益,但是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看,卻容易形成“搭便車”的心理預期,個別學生活動時缺乏主動性或乾脆袖手旁觀,坐享其成;也有的學生表面上看參與了活動,實際上卻不動腦筋,不集中精力,活動中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等“搭便車”現象。

產生“搭便車效應”的原因很多,首先是異質分組客觀上使學生的動機、態度和個性有差異,其次許多學生沒有完成合作技巧的培訓,對於合作學習的評價的“平均主義”,即只看集體成績不考慮個人成績的做法等。

“搭便車效應”的危害非常大的,在合作學習過程中,如果更多地強調“合作規則”而忽視小組成員的個人需求,可能會使每個人都希望由別人承擔風險,自己坐享其成,這會抑制小組成員爲小組的利益而努力的動力。而且“搭便車”心理可能會削弱整個合作小組的創新能力、凝聚力、積極性等。

但是,搭便車的人多了,總體效率必然降低、甚至損害集體利益,出現所謂的“搭便車困境”。

心理學研究表明,如果合作小組的規模較小,由於每個小組成員的努力對整個小組都有較大影響,其個人的努力與獎勵的不對稱性相對較小,會使“搭便車效應”明顯減弱;而且縮小規模的另外一個作用就是社會惰化現象會削弱,能夠取得較高的合作效率和成果。

所以在合作學習中建議4-6人爲一小組,不要把有些大班簡單地分成幾個小組。當然還有許多事情可以做,比如要營造一種愉快的合作學習環境;要明確任務與責任合理分工;隨時觀察學情,監控活動過程,指導合作的技巧,調控學習任務,督促學生完成任務;獎勵機制分配上破除“平均主義”。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iulifan.com/yangsheng/xinli/7r3e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