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秀麗範 >

養生 >心理養生 >

高校畢業生應調適求職心理

高校畢業生應調適求職心理

日前,在場舉行的“新春大型綜合人才招聘會”上,求職者手持簡歷等待面議。當日,牛年首輪招聘會在體育館、上海體育場、虹口足球場、上海市人才服務中心等多個場館同時開鑼,共有近千家企業現場“招兵買馬”。

高校畢業生應調適求職心理

隨着大學的陸續開學,用人單位面向高校的招聘活動也將逐漸頻繁。連日來,記者採訪了幾位高校和教育機構的心理,請他們對畢業生在求職中的一些有代表性的心理現象給予剖析,希望他們的看法能對大家有所啓發。

不要只活在別人的眼光裏

個案一:家在福建農村面臨就業的小趙是福建一所重點大學的研究生,他告訴記者:以他的專業方向,去教育研究機構最爲對口。可是,這樣的單位前兩年就接近飽和;到中學教書,又競爭不過專業對口的研究生;若去競聘公務員或高校學生輔導員,都是千軍萬馬擠獨木橋,成功概率非常低。實在不行,只有找個小公司打工。但總的原則是:不離開省城!記者問小趙:“以你重點大學研究生的學歷和研究方向,如果肯到縣一中當教師,肯定受器重。幾年下來完全可能成爲當地的教學骨幹,無論經濟待遇還是社會地位都不低,爲什麼不考慮這條路呢?”小趙說:“當年我考上研究生,家裏請了全村人吃飯,全村人送我到村口。現在又回去,不光自己,全家的面子都過不去。”

鄭曉齊(航空航天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日本名古屋大學教育心理學博士):小趙和有類似問題的同學,用心理學的術語來評價,就是“缺乏自我認同”。一個人成年後就應該有能力回答“我是誰?”即對自己的成長曆史、個性特點、人際關係、未來的發展方向有一個比較清楚的認知。有些國家的孩子在知識學習方面不如我們,但明顯比我們的孩子成熟得早,就是因爲自我認知比較早。因爲他們從幼兒園開始就有很多選擇的機會,上什麼學,選什麼課?高中畢業後升學還是工作,主要靠自己的選擇;這樣的教育持續到十七八歲,對自己的優勢、劣勢、興趣所在自然會比較清楚。而我們的孩子這類問題幾乎都由家長或老師決定,教學內容有統一的標準答案,孩子選擇的機會非常少。很多學生臨到畢業找工作了,還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適合做什麼。他們習慣於別人說什麼好,就是什麼好;家長認爲怎麼好,就怎麼好。村裏老百姓認爲只要在省城就好,無可厚非;但你是讀過研究生、見過大世面的人,結果在這個問題上的認知水平、價值判斷能力和村裏人完全一樣,這不是很可悲嗎?

宋京晶(中國農業大學心理教育中心副主任):一般來講,被“管”大的孩子,都是別人說自己好,自己纔會覺得好,自我價值感很低。“小趙”們應該認真想一想自己適合做什麼,自己的實力和資源在哪方面?未來的發展空間在哪方面?不要只想滿足別人的評價,只活在別人的眼光裏;要想想自己的人生怎樣過才更有價值。別人的看法可以參考,但不要盲從。

李慶安(北京師範大學發展心理研究所教授):心理學認爲,錯誤的信念會導致錯誤的行爲。小趙信念的錯誤在於他認爲如果回去教書一切就到此爲止了。而人生並不是靜態的。1986年和我一起從雲南民族大學畢業的同學大部分回到了縣裏,2年後,他們有的做了校長,有的做了縣委書記、縣長、副州長,都是當地的頂樑柱。如果小趙還想做學問,教過幾年書後,既有重點大學研究生的底子,又有教育實踐經驗,可以再考博士。只要努力,這些路都是可行的,就業不必一步到位。當然,如果你不具備奮鬥精神和能力,那麼即使留在省城的小公司打工,將來也未必會有像樣的出路。

承認標準多樣性,就不會鑽牛角尖

個案二:劉星在就業面試的考場上突然右下腹疼痛難忍,手腳出冷汗,狀似闌尾炎。然而經確診,劉星得的是“精神性闌尾炎”,是精神處於高度緊張或情緒不良造成的。精神性闌尾炎的疼痛不是炎症性疼痛,而是激惹性疼痛。記者瞭解到,劉星之所以面試如此緊張,是因爲兩個星期以來,一同參加面試的同學陸續簽約,而他認爲自己在學校表現比他們好,卻屢戰屢敗,因此十分焦慮。

鄭曉齊:緊張導致生理上出現病變的表現是自我保護的本能。當精神上的痛苦承受不了時,身體就會調動起生理機制向其他地方轉移痛苦,以暫時緩解精神方面的壓力。但是真正解決問題還是要找到精神痛苦的根源。

如果大家都沒簽約,劉星就不會有那麼大壓力,讓劉星受不了的是不如自己的同學都簽了,自己籤不上。需要指出的是,劉星的評價標準是學校的,學校的好學生,在就業中的競爭力一般會比較強,但有些用人部門所需要的能力、性格、氣質、特長,有時是學校評價標準不一定能反映出來的。你非要認爲學校認爲我好,我就業就一定比別人好,就會想不開;承認標準的多樣性,就會從巨大的精神壓力下解脫。

李慶安:極度焦慮是片面比較造成的。其實是否簽約除了自身的條件,還有機緣等多種因素,所以不必太鑽牛角尖。你的條件或許不符合這幾個單位的需要,但未必不被其他單位看好;前面99次被拒絕,不等於第1次就一定也被拒絕。當然要認真總結經驗,把求職的過程當成向社會學習的過程,心態就平和了。有時前面的,還會孕育着重要的轉機。當年我大學聯考發揮不理想,平時和我水平相當的幾個同學都直接考上了本科,而我只上了少數民族學生大學預科班。但就是在預科班裏,英語老師發現了我學習外語的才能,上本科時,我得以從數學系轉到外語系。這個轉變,對我後來考研、讀博、留校後多次到國外參加國際會議,廣泛閱讀英文著作,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以平常心接納不完美的自己

個案三:博士生李毅從小一路“重點”上到碩博連讀,卻突然發現自己已到了走頭無路的境地!原來他越來越感到對自己的研究方向毫無興趣,而且難度越來越高,幾乎無法勝任。想去問導師,又怕問多了會引起導師對自己能力的懷疑,這樣的日子可怎麼熬?更令他擔心的是,自己這種狀態將來如何就業?來心理諮詢中心之前,嚴重的焦慮使他已兩個星期夜不成眠。

鄭曉齊:在中國,從小優秀的孩子一般都比較聽話,可到了博士階段光聽話就不行了。碩士論文不要求有創新,但博士論文一定要有創新。如果是勉強考上的,導師會多幫幾把,而碩博連讀的學生學業成績都是最優秀的,導師會認爲對他不用多管。

首先要讓他把自己的苦惱說出來,“說出來”,最簡捷的辦法就是去找心理諮詢師傾訴。李毅能做到這一點就已經衝破了一個重大的心理防線:我不那麼優秀!李毅還可以去參加一些學術圈以外的社團,或到網上去和不瞭解自己背景的網友交流,在沒有“優秀”光圈的環境中習慣於讓別人把自己當平常人看待,讓自己迴歸真實,放鬆身心,然後爭取導師的理解,承認自己的不足,承認自己需要幫助,請導師不要對自己期望值太高。只有迴歸真實,纔會使自己解除壓力。至於到了這個學段還能否轉專業,那要認真評估需要承受的代價。讀博期間補上這一課,對李毅將來的職業生涯至關重要!

李慶安:作爲博士生不僅僅要在認知技能方面達到博士生的水平,社會溝通技能、自我情緒管理技能也必須要求自己達到較高的水平。否則將來求職、就業都會有問題。

宋京晶:李毅的狀態在求職畢業生中是有代表性的:學習尖子、學生幹部、各種獎勵的獲得者……別人都認爲他不會有問題,不該有問題:“他鬱悶?我們還活不活了!”於是他自己也認爲“我不能有問題,我怎麼可以有問題?”一旦真的有了問題怎麼辦?裝!裝沒事;自己扛,真是活得累,輸不起!實在扛不下去,有些人就會崩潰――所以有些學生往往要麼不出事,要麼出大事。我們對他們的勸告是:別把自己當聖人,要承認我和別人一樣,有問題很正常,要學會用平常心接納不完美的自己,然後實事求是地想一想,自己有多少資源,能不能承載自己的理想?盡最大的努力做自己能做的,也平靜地接受自己力所不能及的現實。

李慶安:這類同學的問題往往出在頭腦中有一個“我必須”的概念:既然我是優等生,既然我是學生幹部,我就必須處處比別人強、比別人懂,別人有苦悶、困惑,我不可以也這樣……心理治療中有一種技術:問他們“你那個‘必須’有什麼根據?哪條校規或其他章程規定學生幹部‘必須’像神一樣不能有問題?不能向別人傾訴、求教?”如果沒根據,你那個觀念就不能成立,就要本着“直面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的態度面對自己、面對現實。

弱勢是相對的,重要的是選擇適當的目標

個案四:記者瞭解到,在學生中,求職者被戲分爲四等:一等是北京戶口的男生,二等是外地戶口的男生,三等是北京戶口的女生,四等是外地戶口的女生。女生、有家庭經濟困難、學習成績不佳等問題的畢業生構成了學校就業中的弱勢羣體。

鄭曉齊:面對這些不利因素,首先要分析一下,哪些是自己沒有能力改變的,哪些還有努力的空間。面對沒有能力改變的,就要調整自己就業策略;對可以努力的,就要制定詳細的思路。只要處理得當,壞事可以變好事。比如家庭經濟困難,選擇職業就不能像條件好的同學那麼從容。但也會因此使你不會因過於挑揀而喪失不該喪失的機會。同時家庭困難卻能夠成才,也容易給人留下能吃苦,勤奮的印象。再如成績不理想,其實多數用人單位都清楚,在校學習好的不一定都聰明,成績不理想的也不一定能力都差。老老實實承認自己的不足,確實需要成績好的單位可能不會要你,但有的單位可能會因爲你的誠實,或其他方面的能力而對你另眼相看。

李慶安:弱勢是相對的,換了時間地點就有可能表現出強勢的一面;一個人不可能都是弱勢,要發現自己的強勢,自信地在求職過程中表現出自己強勢的一面,或者根據自己的智力類型,換一個思路,在創業中一試身手。2多歲的人,前面的路還很長,因此有可能去進行多種嘗試,豐富自己人生的經歷閱歷。還需要指出的是,如果是因爲自己在大學期間不夠努力,造成如今就業困難,那就要勇於對自己過去的錯誤承擔後果,在今後的人生旅程中接受教訓。

宋京晶:面對困難,需要堅強,但簡單地要求“堅強”是不夠的,要心平氣和地接納自己,不怨天尤人,更要理性分析自己的條件,選擇適當的目標。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iulifan.com/yangsheng/xinli/r52e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