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秀麗範 >

情感 >生活常識 >

敬獻哈達是哪個民族的的禮節

敬獻哈達是哪個民族的的禮節

藏族。

敬獻哈達是哪個民族的的禮節1

在藏族各種禮節中

“獻哈達”是最爲普遍、最恭敬的一種

無論在民間還是隆重的宗教儀式

無論是偏遠的鄉村

還是繁華的八角街

都可以看到這種簡單的絲織品

如我們所見,爲什麼哈達還有藍綠黃紅白之分?

獻哈達就是簡單地遞送到脖頸嗎?

今天我們來說說這條來自高原的禮物

打開你對哈達的認知

哈達的由來

哈達是藏語“卡達”或“達呷”之音譯,“哈”字是“卡”的變音。

關於哈達的起源,說法不一,有學者認爲是起源蒙古族,也有些學者認爲是起源於藏族。

成書於1629年(明崇禎二年)的《薩迦世系史》記載,八思巴在被國師晉升爲帝師時,皇帝除奉送了“白銀一千錠綢緞五萬九千匹”“還有每次見面時所送的禮品及哈達、銀幣等”。

根據這個記載,有人推斷哈達源自蒙古,其理由還有,蒙古人也有獻哈達的習俗,只是顏色不同而已。

但據有人考證,在元朝關於西藏地區活佛、高僧進行賞賜的史料文獻中,從未出現過“哈達”一詞。

直到明末清初,蒙文中才出現這一名詞,而倒是藏文史料中元代就出現了“哈達”一詞,這說明哈達可能是隨藏傳佛教在蒙古地方的傳播而從西藏地區進入蒙地。

根據西藏地區的傳說,大約在吐蕃第九代贊普布代貢傑執政的時候,苯教徒在舉行宗教儀軌時,就有把白羊毛纏在頭及脖子上的習俗。

哈達到底是何時成爲藏族人的禮品,尚無資料記載。

但從阿里託定寺壁畫上古格王國君臣百姓盛迎阿底峽尊者來藏傳教的場面中,就有獻哈達的畫面。阿底峽尊者來藏時間爲公元1037年。這個時候藏族就有獻哈達的習俗,距今已有900多年的歷史。

敬獻哈達是哪個民族的的禮節
  

哈達的分類

一、按顏色分

哈達的顏色有白、藍、紅、綠、黃5種。

(1)5種色相配的哈達稱“達崔朗昂”,意爲五彩哈達。

按照佛教教義解釋,五彩哈達是菩薩的.服裝,所以只在特定時候敬獻。結婚時用五彩哈達意爲五彩祥雲降臨婚禮,以示吉祥喜慶。

(2)五色哈達,單獨出現和使用時寓意也不盡相同:

白色的哈達象徵白雲。寓意着美好、純潔和信任,一般禮佛或遇見貴賓常用白色哈達;

藍色的哈達象徵藍天。是請求祛除障礙、修行順利的含義。

黃色哈達象徵智慧和宗教。代表富貴吉祥、心想事成、豐收、喜慶。

綠色哈達象徵大地。是請求身體健康、消災護法之意。

紅色哈達象徵守護神。是請求保佑加持的寓意。

二、按長短和質料分

哈達通常以綾、綢、絲原料製成,現在人們生活中的哈達也有不少是呢絨材料的,不過都紡織得稀薄透明。

哈達上面織以八瑞相及蓮花、如意、祥雲等圖案。哈達長短不一,短者三五尺,長者一二丈。

按質料來分,哈達分爲三種:

普通品爲棉紡織品,稱爲“素喜”,不到1公尺長;

中檔品爲一般絲織品,稱爲“阿喜”,約有2公尺長;

對政治、宗教界高級人物使用的高級絲織品,是檔次最高的一種,稱爲“浪翠”,有3公尺多長。

哈達的使用

(1)哈達作爲藏民族一種傳統的社交禮品,它的使用十分講究。根據不同的場合和對象,有着不同的規矩、規格和方式。過去官場使用哈達規矩較嚴格,所用哈達的等級也十分講究。

(2)獻哈達的姿式也十分講究。將哈達迭成雙棱整整齊齊把棱角一邊對準對方,躬身俯首,雙手奉獻,以表恭敬和誠意。接受哈達的人也要彎腰低頭,雙手承接,以示謝意。

(3)獻哈達的部位也講究規矩:

①獻給佛、菩薩時,一般將哈達放在臺座前或腿部上,不能搭在頭上或肩上;給活佛、長輩、尊長敬獻哈達時,要躬身90度,雙手奉獻哈達必須舉過頭頂,獻到對方手裏或獻放於座前桌上,也可以通過代理人轉獻;

②下級向上級敬獻哈達,要彎腰雙手奉獻到上級手裏或獻放於座前桌上,也可以通過代理人、祕書、侍從、衛士等人轉獻;

③同輩之間獻哈達,一般略躬身,把哈達呈送到對方的手臂上;

④若給晚輩或下屬贈哈達,可將哈達搭到對方肩上或遞送到對方的手臂上即可;

⑤迎送團體呈獻哈達,一般只獻給被迎送團隊的首領即可,不必獻給所有成員,更不得連侍從人員都獻,這意味亂了規矩,混淆主次等級。

⑥團隊中有特殊人員,但又不是團隊頭領,則可以單獨獻給他,以表迎送者對他的特殊相待或格外尊重;

⑦晚輩拜見長輩、學生(弟子)拜見師長,下級求見上級時,一般不獻到手上,獻放在座前或連同其他禮物一併放在面前即可。

在各民族之間的交往和聯繫越來越多的今天,獻哈達這一藏民族傳統崇高禮節,已經成爲加強民族團結、友誼的彩橋。

但很多地方卻出現不分場合、不講規矩、不看對象、不分規格、不講方式,獻哈達氾濫現象。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很多,主要是不甚瞭解或不懂得哈達和哈達文化內涵意味所致。

雪域高原是個尚禮之地,獻哈達是藏民族傳統崇高禮節,瞭解哈達習俗,在今後我們才能正確使用。

敬獻哈達是哪個民族的的禮節2

屬於藏族的節日是哪些

藏族的傳統節日有雪頓節、大佛瞻仰節、祈禱節、望果節、展佛節、失勤節、藏曆新年、朝山節、燃燈節、燒香節等。藏曆是中國藏族人民的傳統曆法,基本上與夏曆相同。據記載,公元前一百年以前,藏族就有自己的歷法,它以月球圓缺一個週期爲一個月,大小月相間,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平年十二個月,全年三百五十四日;閏年十三個月(平均每兩年半到三年加一閏月)、全年三百八十四日,用以調整月份和季節關係,藏曆重視“定望”、不重視“定湖”,即“望”必須在每月十五,“朔”小一定在每月七年級。這樣藏曆與夏曆日序有時相差一天。

敬獻哈達是哪個民族的的禮節 第2張
  

藏曆新年是藏族人民傳統新年,西藏最隆重的節日之一,寺廟僧侶與俗人共同歡慶的節日。一家人做卡賽、擺“切瑪”、驅鬼、吃“古突”、背水、互相拜年等等活動,類似內地的春節的重要性。

雪頓節是西藏最隆重、規模最大的節日。雪頓節即爲吃酸奶的節日,人民會給僧人們獻酸奶,請求摸頂祝福,現在逐漸演變成集傳統展佛、文藝匯演、體育競技、招商引資、經貿洽談、商品展銷、旅遊休閒爲一體的節日。

祈禱節:藏族人民每年都會舉行兩次隆重的祈禱節。

望果節:每年的藏曆七,是藏族人民的望果節,是慶祝豐收的.節日。

女兒節:女兒節是甘肅文縣的藏族在每年農曆五月初四、初五舉行的節日。節日期間,姑娘們由自己的胞兄陪同,穿上豔麗的服裝、帶上美味可口的佳餚,上山採茶對歌,和小夥子呼吸敬酒,祈祝吉祥。

敬獻哈達是哪個民族的的禮節3

傳統的藏族婚禮

藏族婚宴十八說,是流傳在青海省東部農業區藏族聚居區的一種民間口頭文學,是伴隨着藏族婚俗產生和發展而形成的,語言通俗易懂、妙趣橫生,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承載着悠久的歷史傳統和濃郁的民族特色,在藏族歷史學、民俗學、民族學、語言文學方面的研究價值很高。

《羣文天地》副主編侃本是位藏族學者,多年來,他一直致力於對藏族婚俗的研究。在他的講述中,記者對藏族婚宴十八說這種瀕危的藏族民間文化,有了更多的瞭解。

●淵源可追溯至吐蕃時期

藏族婚宴十八說,主要流傳在我省東部農業區的互助土族自治縣、樂都縣、民和土族自治縣、化隆自治縣、循化撒拉族自治縣等地的藏族羣衆聚居鄉,居住在這裏的藏族基本上處在腦山和淺山地區,世代從事農耕,兼營畜牧業。

據瞭解,根據《吐蕃歷史文書》等相關文獻的記載,藏族婚宴十八說的歷史淵源,從時間空間上是無法具體計算的,但依賴於婚姻生存的各種民俗,如當年文成公主與松贊干布在成親時,爲了襯托婚禮氣氛,就有人祝詞慶賀,形式與婚宴十八說中的某些片段近似,由此可知,藏族婚宴十八說的歷史比較悠久。

以前在我省東部農業區的所有藏族聚居區都流傳着婚宴十八說,但後來隨着時代的變遷,特別是清乾隆年間,羅卜藏丹津叛亂被平息後,清對世代居住在湟中、大通、湟源等地的藏族限制說藏語,久而久之,這些地區的藏族羣衆將婚宴十八說賴以生存的母語給丟失了。從此,藏族婚宴十八說流傳的範圍便日漸萎縮。

敬獻哈達是哪個民族的的禮節 第3張
  

●十八說貫穿婚禮

民間有一種說法———“婚宴進行十八晝夜,婚禮祝詞有十八道程序”,說的即婚宴十八說的真實情況。婚宴十八說始終貫穿於婚禮之中,大多爲說唱,都是即興表演的,一般由十幾人分階段完成,最盛時則需要幾天時間。

作爲一位地道的循化人,侃本對流傳於循化縣道幃藏族鄉一帶的十八說頗有研究。他介紹,東部農業區各地因地而異、因人而異,經過幾百年的發展演變,按流傳的內容,藏族婚宴十八說的具體內容有:

一、祭神 姑娘出嫁之日的清晨,由其家人焚香祭祀山神及家神,保佑姑娘從此走上新的人生路程。

二、梳辮說 從部落中挑選手腳勤快、有夫有子女、容貌出衆、口碑好的中年女子二至三人爲出嫁姑娘梳辮,同時由其哥哥或其他長輩致辮髮詞。

三、梳子說 一般由梳辮的'女子來說。

四、哭嫁歌 姑娘即將出門時,由她或其姐姐等女性長輩說的分別詞。

五、出路歌 也是由姐姐等女性長輩說的一種分別詞。

六、父母的教誡 臨上馬時,新父母拉着女兒的手說的一種詞。

七、馬說 送親隊伍騎馬至新郎家附近時,由迎親人員先讚頌送親隊伍的馬,因馬是以前結婚時用的最常用的交通工具,甚至對馬鞍等都有相應的說詞。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iulifan.com/qinggan/shenghuochangshi/gl2el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