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秀麗範 >

情感 >生活常識 >

《邊城》的悲劇意蘊

《邊城》的悲劇意蘊

《邊城》詩意情調背後蘊藏着深沉的改造國民性和傳統文化的理想,以及理想與現實矛盾衝突無法調和所導致的隱憂的悲劇感。

《邊城》的悲劇意蘊1

《邊城》:邊城處處都是善良人,爲何好好的愛情成了悲劇?

《邊城》是沈從文的中篇小說,故事非常簡單,但是卻很有深意。

故事大概是這樣的:

在一個叫茶峒的邊城小鎮上住着很多淳樸的人,即便在動亂不安的時代那裏依然像一個世外桃源,寧靜而無爭。

有一對祖孫,以擺渡賺取津貼爲生。孫女叫翠翠,到了二八年華長得亭亭玉立,附近年輕的小夥開始投來愛慕的眼光。

其中包括某體面人家(當地做船生意的頭領)的兩位公子。大公子直接向擺渡老人提出了求娶之意,遭到了拒絕,正想用誠心去打動翠翠之時,發現自己的弟弟也喜歡翠翠,而且他比自己更有才情。

心情鬱悶的大公子只能埋頭做事去了,沒想到意外淹死。小公子雖然也愛着翠翠,但是過不了大哥“因爲翠翠”而死這個坎,他遠走他鄉去了。

而過渡老人也因爲心懷內疚而鬱郁身亡。最後翠翠獨自一人面對無法期待的未來。

故事裏沒有一個人是壞人。

首先說擺渡老人,他非常安分守己,因爲擺渡有固定津貼,他從不收取過渡人分毫報酬,即便別人強塞給他的,他追上幾里路也一定歸還,或者倒貼茶水和煙火來回報。

其次說船老大,雖然生活富足體面,但是從來沒有高高在上、頤指氣使,對底層生活的人家非常友好。

每次擺渡老人到城裏去,總會到船老大家坐坐,船老大會非常慷慨地給他送東西,而且還是送佛送到西的'那種,不用他自己拿,直接叫人幫忙送到他家。

船老大是好人,他的兩個兒子也心地善良。

當第一次遇到翠翠迷路時,小公子便派僕人點燈陪她回家。

過路的人也難見心眼特壞之人,他們都知道擺渡人另有津貼,還是體恤老人家的生活艱苦,總是主動給他塞財物。

在老人死去後,臨近的人都熱心過來幫忙料理和照顧翠翠,就連失去大兒子的船老大也不計前嫌,對翠翠關照有加。

可是爲何在如此良好的人文氛圍下,還會有悲劇和遺憾呢?

故事說,大公子是個頂厚道的人,既能幹,又能得人心,是遠近聞名的好青年,他的死就像美好的東西被碾碎——徹頭徹尾的悲劇。

《邊城》的悲劇意蘊
  

他爲什麼會死,他的死到底該歸咎於誰?

有相當一段時間裏,船老大和小兒子都認爲大公子的死是擺渡人祖孫二人造成的。

大公子曾非常直接地向擺渡人求娶翠翠,當時得到的回答是,你要麼走車路,就是按照禮儀上門提親;要麼走馬路,就是按當地風俗每夜到他們家附近唱歌打動翠翠,唱滿三年。

大公子選擇走車路,託父親找人恭恭敬敬地上門提親,但是擺渡老頭說,得問翠翠的意見,而翠翠死活不說意見,一直躲閃不語。

走車路失敗了,大公子不死心,他又決定走馬路,這時弟弟跳出來說,他也想娶翠翠,於是兄弟倆一起半夜上山給翠翠唱情歌。

弟弟先唱,才一開口,大公子就覺得自己沒戲了,自慚形穢。

第二天大公子悶悶不樂地去遠行做事去了,適逢遭到意外淹死在水中。

大公子的死真的是擺渡人祖孫造成的嗎?

其實不然。

據書中描述,他當時是爲了救人,因爲環境惡劣和力不從心,所以未能全身而退。

就從主動去救人這點就能看出,他的意識是很清醒的,不見得遇難是因爲情緒低落所致。

即便有關係,也就半毛錢關係吧。

怪只能怪在時間點上恰巧是與擺渡祖孫的傷害形成了因果形狀,至少在外表上看起來非常像是那麼回事。

前面說了,茶峒人都善良寬厚,但是再善良的人也是有底線的。

好好的家人沒了,船老大即便再明月入懷也做不到毫無芥蒂。

他們一家人心裏都有怨,怨誰呢?

只能怨擺渡祖孫啊,因爲祖孫二人曾經的錯誤操作給了他們一個方向。

船老大不希望小兒子娶翠翠,他開始給小兒子張羅別家的姑娘。

二公子呢,一方面割不斷對翠翠的依戀,另一方面對大哥的死也耿耿於懷。

偏偏在這關節眼裏,“肇事者”翠翠始終不肯表態,遇到二公子還躲起來。

擺渡老頭急得不行,事情懸在半空了,現在如何是好。

他爲了得到一個答案,跑到船老大家中擱上老臉追問,我這翠翠你們二兒子還娶不?

船老大冷冷地說,大兒子栽在她身上了,我不可能還要搭上小兒子。

遭到冷遇的擺渡老頭心情非常沉重,他一面陷入對大公子的愧疚中,一面又爲孫女婚事的無所着落而憂心忡忡。

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擺渡老頭拖着生病的身體在各種不安中惶恐地死去。

雖然說大公子的死純粹偶然,但是擺渡祖孫確實給了別人埋怨的契機。

本來再簡單不過的事情,爲何偏偏被他們搞得那麼複雜呢?

當大公子試探地問能否娶翠翠的時候,擺渡老頭沒有說回去問翠翠的意思,直接建議別人走車路馬路什麼的,當別人走了你指點的路,擺渡老頭卻始終沒能問出一絲半點關於翠翠的心意,始終未能給一個明確回覆。

《邊城》的悲劇意蘊 第2張
  

歸根到底,翠翠你到底是幾個意思,愛與不愛,愛的是哪個,就不能給句準話?

擺渡老頭也好生糊塗,又想尊重孫女的意思,又自作主張給別人安排車路馬路,嘚瑟什麼,整個小鎮就你家纔有個待嫁女兒麼?

歸根到底,是溝通出了問題。

爺爺一手帶大的翠翠,純真水靈、天然雕飾,但是始終沒有學會待人接物,沒有理解人情道理。

從她第一次遇見二公子無端端對人出言不遜可以看出,她根本不知道怎樣跟人交往和交流。

翠翠的問題可以追溯到她的母親,當年她要是能好好跟自己的老父親溝通,也許也不至於走上自殺之路。

老父親也許根本就沒有責怪她未婚先孕,也許也根本沒有介意與她相依爲命養育孩子,但她什麼也沒跟父親說,悲慼地選擇了用了斷生命的方式來面對自己惹出的麻煩。

故事的最後說,翠翠也許能等到二公子回來,或許也永遠等不到。

但在昕玥看來,不管等到沒等到,翠翠的人生註定悲劇,因爲不是幸福沒有光顧過她,而是她根本不懂得抓住幸福。

曾幾何時,二公子就站在她面前,想向她表白,但是她始終沒有給對方機會,她也沒有說過任何一句關於自己心聲的話。

有人說這是少女的羞澀,昕玥覺得這是沒有學會表達自己,是一種能力的缺失,是一種不健全的人格。

翠翠的媽媽也許永遠也想不到,孩子不是有人養大就行的,還需要有人領着ta去開展自己的人生。

在如此有着如此善良人羣的社會裏,她尚且抓不住幸福,更別說去到別的更殘酷的地方。

《邊城》的悲劇意蘊2

文章開頭:以“白塔”起興,塑造一個感傷的基調

在古文中,有個手法叫“起興”。就是說,先說其他的事物,再說真正要說的東西。《邊城》雖不是古文,卻也用了類似古文中“起興”的手法。

《邊城》的開頭:“由四川過湖南去,靠東有一條官路。這官路將近湘西邊境到了一個地方名爲“茶峒”的小山城時,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 ”

讀過《邊城》的人自然能明白,從文章開頭就出現的【白色小塔】,具有深刻的象徵意義。翠翠和爺爺依白塔而居住,白塔是他們居住地的重要標誌。後文中,在大雨瓢潑的夜晚,【白色小塔】倒了,爺爺死了。

“她上下搜索不到這東西,無意中回頭一看,屋後白塔已不見了。一驚非同小可,趕忙向屋後跑去,才知道白塔業已坍倒,大堆磚石極凌亂地攤在那兒。翠翠嚇慌得不知所措,只銳聲叫她的祖父。祖父不起身,也不答應,就趕回家裏去,到祖父牀邊搖了祖父許久,祖父還不作聲。原來這個老年人在雷雨將息時已死去了。”

文章的結束部分,船總順順解開了心結,決定接納翠翠後,寫【白色小塔】又重新建了起來。“可是到了冬天,那個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

貫穿文章的白色小塔,不單是翠翠與爺爺居住地的重要標誌,也象徵了爺爺心中的希望(翠翠是一直處於懵懂中)。是文章中人物之外的一個重要線索。這正如名篇《孔雀東南飛》中開頭以“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來“起興”,隨後再敘述劉蘭芝與焦仲卿的愛情悲劇,並且,孔雀也被認爲是二人悲情的化身。

《邊城》的悲劇意蘊 第3張
  

同時,小說開頭也隱約交代了翠翠的身世,即父親是屯戍兵,母親是爺爺的獨女,二人相愛後有了翠翠,後來一起遠走不成,父親服了毒,母親在生下翠翠後也“故意吃了許多的冷水死去了”。

小說在一開頭就大打同情牌。讓讀者爲翠翠這個人物,多了幾分同情,也添了幾分好感。

矛盾雙方的力量對比,強化對弱者的同情

在小說中有許多矛盾衝突,有直接的也有間接的。最明顯的,也是小說中多次提到的,渡船與碾坊的衝突。

渡船,代表的是老船伕家的翠翠。碾坊代表的是有錢的王團總家的女兒。無論是大老,還是二老都只想要“渡船”,因爲他們都真心的喜歡着翠翠。而不因爲碾坊的價值更高,而選擇王團總家的女兒。

二老又說:“假若我不想得到這座碾坊,卻打量要那隻渡船,而且這念頭也是兩年前的事,你信不信呢?”

那大哥聽來真着了一驚,望了一下坐在碾盤橫軸上的儺送二老,知道二老不是說謊,於是站近了一點,伸手在二老肩上打了一下,且想把二老拉下來。他明白了這件事,他笑了。他說:“我相信的,你說的全是真話!”

於是,兩個可愛的年輕人都相信了彼此對脆脆的真心,便約定光明正大的競爭。所以說,小說中幾乎沒有可惡的人。其實,渡船與碾坊,除了象徵財富,還各有所指。渡船,象徵的是青年人的自由戀愛,而碾坊則代表門戶,是封建禮教的殘留。除此之外,請人做媒是車路,唱歌是馬路,也代表的是兩種愛情。

大老、二老都是喜歡着翠翠的,翠翠也隱約地喜歡着二老。但老船伕只有一條破渡船,這便是翠翠的陪嫁。當然比不了王團總給女兒陪嫁的新碾坊,這便是矛盾雙方的力量的對比。最難改變的就是人的出身,翠翠只有一條破渡船陪嫁,又怎麼能怪得了她呢?於是,作爲讀者對於翠翠,我們更多了幾分同情與惋惜。

其實,翠翠的父母也是這樣,代表的正是追求自由戀愛的年輕人。翠翠的父母是自己相愛的,但是翠翠的父親是茶峒屯戍兵,自有他該遵守的規矩。掙脫不了規矩,於是,翠翠父母都成了規矩的犧牲品,這樣的愛情太令人惋惜。

可愛的人們,卻沒能有個好的結局

接着,大老自知唱歌不如二老,也知道既然走了車路也沒能得到翠翠的應許,翠翠應該是更中意弟弟。於是大老主動退出,成全自己的弟弟。坐下水船到了茨灘,結果出了事,淹死了。

爺爺,因爲女兒沒能有個好的`結局。於是盡心爲了孫女的婚事奔波,但也尊重孫女,定要孫女真心滿意的人才可以。可是喜歡着自己孫女的大老死了,又得知船總順順因爲大兒子的死而遷怒自己的孫女。老船伕終於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也走了。我一直覺得,小說中的人物,爺爺的形象塑造是最完美的。正是因爲這樣,人物塑造得越完美,越能體現小說的悲劇。

《邊城》的悲劇意蘊 第4張
  

正如前文多次說的,小說中的人物個頂個的可愛,農民、士兵、獵人、漁夫、水手、土娼、青年男女、有錢人家的子女等等,他們過着是最原始、自然的水平很低的生活,卻那麼淳厚、熱情、善良,顯示出一種古樸的人性美,就連土娼也能被描述的那樣可敬。再拿船總順順來說,原本就是個豪爽的人,雖然也怪罪過翠翠與老船伕,但是最終選擇了原諒。

但是爺爺的死也沒能換來孫女翠翠的幸福。二老依舊沒回來,這也是讓讀者覺得揪心的地方。或許,連作者本人也不知道該給這樣一個故事怎樣的一個結局才合適。

所以,最後給了這樣一個相對開放式的結局。但也難改其悲劇的基調。或許,這就是最好的悲劇,角色中明明沒有一個壞人,卻沒人有個好的結局。連個可以怪罪的人都沒有,就像一拳頭打在棉花上,這樣一出出悲劇,只能自己消化。

標籤: 意蘊 邊城 悲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iulifan.com/qinggan/shenghuochangshi/o5mg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