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秀麗範 >

情感 >學習 >

旗袍的由來和歷史

旗袍的由來和歷史

旗袍的由來和歷史,在中國人的審美中,旗袍有着特殊的地位。芊芊淑女,身姿婀娜,旗袍飄逸如雲水, 儀態萬千顯風姿 。 紅繡龍鳳映華夏,以下分享旗袍的由來和歷史。

旗袍的由來和歷史1

旗袍起源,式樣改制

對於旗袍的起源,大致分成三種意見。第一種認爲最早可以追溯到周、秦時期,在他們看來,漢人的袍裝早在兩千多年前就已經出現,“西周麻布窄形筒裝或先秦兩漢的深衣”就是如此,而滿清的袍裝更像是一種民族交匯。另外兩種意見則比較通行,有的認爲旗袍來自於清代旗女的袍裝,有的把目光放在了上世紀20年代的民國之後。

無論是哪一種說法,都能看到旗袍特殊的`時代印記,體現出不同的民族特徵。通過旗袍,看到中國的文化交流,這其中不僅是漢族與少數民族的交流,更包括近代中外文化交流。滿族婦女的袍和褂,可以從三國時期的蜀漢中找到影子,“昔諸葛亮造筒袖鎧……滿洲之服,其筒袖鎧之緒也。”

旗袍的由來和歷史
  

而近代旗袍,更像是中國服裝與西方文明的有機融合。相對比滿清時期的袍身寬大、線條平直,下長到腳、直筒花邊,進入20世紀20年代後,旗袍吸收歐美服裝講究合身、追求曲線美的特徵,創造性地縮小袖口、縮短長度,甚至越修越短,直到無袖露肩,盡顯嫵媚。旗袍的領子也由高領到低領,無不凸顯女子的身姿曼妙。

封建禮教束縛下的滿清旗袍,女子身材是不能暴露的,平直的線條、寬鬆的衣身,不開叉的下襬,都是那個時代的印記。與現代旗袍相比,滿清時期的旗袍更顯階級特徵。身爲皇室貴族的女子,可以着黃色、用花料,色彩豔麗,用料考究,特殊的盤滾裝飾,使得“十八鑲”聞名於世。龍獅百獸、鳳凰仙鶴、梅蘭竹菊、福祿壽喜,真是美不勝收。

時代變遷,追求自由

從滿族婦女的服飾,到民國時期的新服裝,體現了時代變遷下的思想變化。女權解放,追求個性自由,走出家門的女子,要爲自身獨立和民族解放而鬥爭。經歷辛亥革命的洗禮,女子放足剪髮,習文斷字,她們像男子一樣穿長袍。當時的報紙記載道,“如今的女子剪髮了,足也放了,連衣服也多穿長袍了。我們乍一見時,辨不出他是男是女”。

旗袍的由來和歷史 第2張
  

仗劍天涯,指點江山,把自己打扮成先生的模樣。這其中,最出名的當屬“秋風秋雨愁煞人”的秋瑾。一位友人這樣描述當時的場景,“身穿一件玄青色長袍,頭梳辮子,加上玄青辮穗,放腳,穿黑緞靴。那年她三十二歲。光復會的年輕會員們都稱呼她爲‘秋先生’”。鑑湖女俠,不愧於女中豪傑的稱號,一身旗袍穿出俠客風範。

旗袍的由來和歷史2

在今天五花八門的影視劇或電影中,但凡牽涉到民國時期,劇中總會或多或少的出現一位身穿旗袍的美麗女子。

這固然是影視劇想要表現出一種女性身上的美麗“民國範兒”,但也反映出在當今人們的心目中,旗袍與身份尊貴的女性緊密結合,已然成爲能夠代表中國女性之美的典型服飾。

作爲一種相對年輕的服飾,這一抹揮之不去的風情到底來自何處?今天,咱們就來聊一聊旗袍的歷史。

電影《金陵十三釵》裏的女性旗袍形象

一、起源與產生

雖然旗袍的穿着在今日與民族毫無關聯,但在其產生之後的很長時間內,旗袍一直是作爲滿清衣着打扮而流行於世間的。因滿族實行八旗制度,所以“旗人”所穿戴的衣服自然也稱之爲“旗袍”。

作爲生活在東北地區的遊牧民族,滿族人以遊牧爲生,常年的馬背生活使得其所穿長袍爲合體開叉的樣式,只有這樣才能最大程度的保持滿族人在馬背上的舒適度。也就是說早期旗袍並不僅僅限於女性穿着。

但隨着滿族入關中原創建清朝,由馬背生活轉移到農耕生活,男性旗袍也就逐漸退出歷史舞臺,歷經幾百年的發展後,只有女性旗袍得以保留了下來。

也就是說旗袍在一開始並不是中國傳統服飾的代表,它僅僅是作爲一種民族服飾而被人們所瞭解。

而旗袍的樣式也與今日大有不同,它的設計是能包裹住全身的,但隨着時代的演變特別是西方服飾文化的傳入,旗袍的設計也在不斷的變化,最終成爲現代旗袍的式樣。

旗袍的由來和歷史 第3張
  

二、旗袍在清朝時期的演變

早期旗袍是不分男女的,式樣結構也大致相仿,只不過隨着季節的變化而在厚薄程度上有所不同。其風格在一定程度上與早前的金朝、元朝服飾有所相似。

因東北氣候寒冷,所以旗袍口領較小,偏瘦偏長,與漢人的寬鬆衣袍截然不同,由於袖口較窄,所以又被稱爲“馬蹄袖”或“箭袖”,而衣服上的圖樣也比較的樸素古樸,沒有太多的華麗修飾。

滿清入關之後受漢文化影響的程度日漸加深,其服飾也逐漸的受漢族服飾影響。到清代中期,旗袍的袖口逐漸變寬,整體風格由瘦長變爲寬鬆,下襬部分大多能夠垂至地面。

到清代中晚期,旗袍已經變得十分的寬鬆,外形以直線型爲主,同時在衣領部分出現了一種名爲“元寶領”的高立領設計樣式,就彷彿元寶兩側聳立起來的部位一樣,這種設計雖然看起來比較“奇特”。

但卻十分符合滿族女子的身型特徵。與中原女子相比,滿族女性大多身型較爲健壯,直線型的設計與較高的立領能夠很好的掩飾滿族女性在身材方面的不足。而在此時露腳的短式旗袍也已經開始出現。

隨着國力的增強和製作工藝的提升,旗袍上的裝飾和圖樣也逐漸豐富多彩起來,在當時出現了諸多的製作手法如鑲、嵌、滾、貼、繡等,這都需要極高的手工技藝才能完成。

這些裝飾在袖子和領口部分大多爲繡上花邊,且花邊隨着時代的演進而愈發的精美與複雜。

到清代晚期,許多裝飾華麗的旗袍已經幾乎被花紋裝飾所完全鋪滿,其原始布料已經無法認清,這也是旗袍發展過程中的一種十分誇張的形式。

三、“國服”化的旗袍:旗袍在民國的演變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中國自此結束千百年的帝制體制,一躍成爲亞洲第一個“共和國”。在這樣的一切都要“新”的社會中,旗袍自然也在西方服飾的影響下產生了許多新的變化。

民國初年,男性以中山裝和西裝爲流行服飾,但女性卻並未找到合適的衣服作爲一種流行服飾,一時間社會中女性服飾五花八門,如同八仙過海一般的各顯神通。

到1920年代左右,受到西方禮服設計的影響,旗袍也逐漸的經人改造。而改造的關鍵則是理念的'突破,旗袍的設計不再受到傳統禮教的束縛而更加註重體現女性的身材之美,由寬鬆逐漸變得修身起來。

民國影視劇中的旗袍美女形象

1920年代,上海的女學生率先穿戴經過改良後的“旗袍”,作爲社會上最爲年輕和最爲追求時尚和進步的羣體,女學生對旗袍進行了符合現代審美的改進。

她們將旗袍腰身收緊,使身材能夠更好的展現出來,外形依舊以直線型爲主,袖口也更加寬鬆,同時她們將旗袍外在的修飾進行改進,使其更加簡約、典雅和大方,既符合學生身份同時更顯莊重。

旗袍的由來和歷史 第4張
  

在女學生的引領下,一時間旗袍再度在社會廣泛流行起來,而其簡約大方的設計也廣受上層女性的喜愛。

當時便有人在報紙上說道:“來來往往的婦女,都穿着五光十色的旗袍,”一時間旗袍成爲中國女性的流行服飾,1929年國民頒佈的《民國制服條例》中便將旗袍列爲女性在民國時期的標準性禮服之一。

到1930年之後,旗袍在中國的發展進入鼎盛時期,女性均以穿旗袍爲尊貴和美麗的象徵,而旗袍的樣式也變得五花八門,難以形成唯一的製作標準。

例如旗袍的袖子時有時無,到最後乾脆將袖子取消,下襬的長度時長時短,底擺的長度一時間由早先的垂至地面縮短到膝蓋以上,而旗袍兩側的開叉則越來越高,最高時幾乎與臀部齊平。

而旗袍製作的工藝也愈發的考究,上流社會自然以進口綢緞爲主,而普通民衆則主要以陰丹士林布來製作旗袍,裝飾圖案則以龍鳳、孔雀或者簡單的幾何圖形來裝飾,不再像晚清時期那麼豔麗,更顯莊重與素雅。

這種種改變都體現出了人們思想的轉變與突破,衣服的設計以美爲主,不再考慮傳統的禮教規矩,而衣着的變遷也反映出了民國時期的社會風貌。

旗袍的演變歷史可以算得上是中國審美與思想的轉變史,隨着西方文化的傳入與中國近代化的開展,人們尤其是女性對於衣着的想法有了很大的突破。

不再盲目追求華美與豔麗,也不再受傳統禮教的束縛,她們更加註重展現女性的美,更加註重衣服自身所帶有的典雅氣質。一部旗袍史中包含了多少中國人追求近代化的夢想啊!

標籤: 由來 旗袍 歷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iulifan.com/qinggan/xuexi/35yd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