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秀麗範 >

情感 >學習 >

進士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官

進士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官

國家廳級的幹部。

進士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官1

唐德宗貞元十三年,即公元797年,已經四十六歲的孟郊登科進士之後,心中喜悅之情難以訴表,於是寫下了“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這樣的詩句。

通常我們在讀書或者觀看影視作品時,會經常看到秀才、舉人、進士之類的稱謂。大家也都清楚,這樣的級別稱謂是古代讀書人踏入仕途、向上攀登的必經之路。但凡是讀書人,十年寒窗的目的就是爲了考中秀才、舉人甚至是進士,如此一來才能從一介白身變爲朝廷官員,最後光宗耀祖。

中國科舉制度並非自古有之,而是從公元606年隋唐大業二年開始的,一直持續到公元年1905的清末,科舉制度大約存在了一千三百年。在這一千三百年間,讀書人唯一的出路便是通過逐級考試的方式向上攀登。而秀才、舉人、進士等稱謂便是科舉考試中一系列階段性勝利的標誌性稱謂。

那麼,古代秀才、舉人以及進士等稱謂是如何來的呢?

通常來說,古代讀書人必須要參加一系列的科舉考試,通過之後才能得到相應級別的稱謂。

一、秀才、舉人以及進士稱謂的由來

在明清制科舉制度下的秀才稱謂,可能並非如同人們所想的那樣,覺得它是最低一級的功名,便覺得取得秀才功名就簡單了。事實上,在考取秀才功名之前,還有一個準備階段,分別是縣試和府試。

通常來說,讀書人準備考取秀才功名的時候,要先在每年的二月去參加由知縣主持的縣試,縣試通過之後,還要在四月份參加由知府主持的府試。這兩次考試均通過之後,方能參加由各省學政主持的院試。若是院試不通過,則此人不論年齡大小,都被稱爲童生。

倘若能夠通過院試這一道門檻的話,那麼就可以恭喜對方終於成爲一名擁有秀才功名的讀書人了。此刻,他基本上已經踏入了仕途的第一步,儘管距離當官還遙遙無期,但起碼已經有了個盼頭了。

成爲秀才之後,讀書人就有資格進入縣學或府學進行讀書,並且,一旦成爲秀才之後,就可以得到官方的錢糧補助。另外,可能很多人以爲考取秀才功名之後就可以準備考取舉人了。沒錯,的確可以這樣,但同樣過程也不簡單。

各地考中秀才的讀書人要在縣學或府學讀書,但每年還需要參加歲試,歲試結果評判分爲六等,只有一、二等的讀書人才能參加科試,同樣科試也分爲六等,一、二等的讀書人才能參加鄉試。只有通過鄉試之後,才能被成爲舉人。

想來很多人在影視作品中看到一些場面,但凡是一些考中舉人功名的讀書人,都會被稱呼爲“老爺”,這是因爲秀才一旦中舉之後,就可以說是徹底踏入仕途了。相當一部分舉人並未有官職,但同時也有一部分舉人可以直接當官了。

但無論怎麼說,這跟之前秀才時期的生活水平都時天差地別了,可以說,一旦中舉,那層次就不一樣了。

考中舉人的讀書人可以選擇做官,但同時可以選擇繼續參加會試,會試三年一科,讀書人必須前往京城參加考試。會試由禮部主持,倘若能夠會試中第,則有資格參加殿試。殿試是由皇帝親自主持,這算是最高一級的科舉考試了。

倘若能夠考試通過,舉人功名便就成了進士功名了。進士功名分三等,又叫三甲,一甲只取三名,分別問狀元、榜眼和探花,通常這三人直接是留在皇帝身邊做官的,可謂是一步登天了。

如此,可能就有些人好奇了,那古代讀書人的秀才、舉人和進士功名相當於現在教育的什麼級別呢?

說實話,因時代不同的緣故,這一點還真不好比較。只能粗略地推測一下,可能也不夠準確。

進士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官
  

二、級別對比

從古代讀書人考取秀才功名之後的前後變化來看,似乎對應着現在教育中的大學生。更確切地表述一下,應該是對應着八十年代或九十年代的大學生。因爲最起碼讀書人有了秀才功名之後,等級一下子就提升了起來,別人一聽說是秀才,便會立馬羨慕起來,這跟以前的大學生是一樣的。

更何況,秀才中比較優秀的,還會在縣學或府學中受到錢糧補貼,這一點跟優秀的大學生獲得獎學金的情況有點類似。另外,讀書人考取秀才功名之後,就已經可以通過蒙學的方式來謀生了,也就是說,就像大學生畢業之後當國小老師一樣,水平等級也差不多。因此,古代的秀才對應現在的話,那就是大學生了。

若是舉人的話,那水平一下子就提高了很多。因爲一旦有舉人功名,即便不去繼續參加科考,也能選擇去當官了。即便只是一些知縣、知府等小官,但也踏入了官僚階層,成爲了“老爺”。

放在現在的話,就好像碩士博士或者鄉鎮書記一般。

從這方面來看,舉人就跟現在優秀的大學生畢業之後考上了公務員一樣。在學歷水平上,大概能相當於清華、北大等知名學校的畢業生吧。當然,在謀生能力上,舉人絕對要強上很多。畢竟,舉人“老爺”在古代是很受歡迎,很受衆人巴結的。

倘若是進士的話,那這個跨度就比較大了。因爲進士都是由皇帝親自主持的殿試產生的,從這個規格上來說,貌似現在教育也沒有達到這樣“豪華”的程度。類比現在的話,只能說中科院院士同一級別的選拔確定很類似,在地位方面有一點可比性。

因爲進士出身的讀書人少說也是一方大員,優秀的進士甚至直接在皇帝身邊聽差,進士前三甲的意見,皇帝都會慎重考慮。所以類比現在的話,只能拿中科院院士相比較了。

說到這裏,大家想必也會有些疑惑,那就是古代的秀才、舉人和進士其知識水平跟現在大學生或者院士的水平一樣嗎?

同樣的道理,因時代的不同,這裏只能做一個大略的估計。

三、知識水平對比

因爲古人科舉考試的內容跟現在考試的內容差別太大,因此直接比較的話,很明顯是無法得出一個結論的,所以我們可以從側面進行一個粗略的推斷,以此來比較一下古代考取功名的讀書人和現在大學生的知識水平。

古代科舉考試大家都知道,基本上考的都是《詩》、《書》、《禮》等經義,嚴格按照八股文的格式進行破題、寫作等等,除了文學水平之外,還特別講究“政治”水平。

因時代的侷限性,秀才、舉人的見識可能比不上現在的大學生。但其記憶能力和國學廣博之處應當是要超出大學生很多的。因爲秀才和舉人這一類的讀書人,通常在參加考試或者參加詩文活動時,都會引經據典來佐證自己的觀點。

跟現在大學生查資料、查文獻很方便不同,古人查資料很麻煩,因此在學習的時候,會直接把“經典著作”通讀背誦下來,甚至全篇理解化爲自己的.東西。只有這樣,才能在被考校的時候,張口就能引經據典,就能說出自己的看法。

而進士和院士的知識水平對比,應該同樣很類似。但是院士跟進士有很大的不同,那就是院士的知識水平是非常專業的。這並非是說進士不夠專業,而是院士在自己的領域足夠專精,這一點應該是進士比不了的。

從這方面來講,說是知識水平的對比,不如說是古今讀書人在各自領域進行的對比。但無論怎麼說,古代的秀才、舉人以及進士,跟現在的大學生和院士確實不好比較,只能片面的從某一方面進行對比一下。至於孰強孰弱,那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結語

進士是通過皇帝親自主持的殿試產生的,而殿試第一名又被稱爲狀元。也就是說,古代讀書人最高功名爲狀元,這可不是現在的大學聯考狀元能夠比的。

從歷史角度來看,一千三百年的科舉制度存在期內,狀元總共也不過五百餘人。其中,整個唐朝有狀元一百三十九人,宋朝一百一十八人,元朝三十二人,明朝九十人,清朝一百一十四人。

可見,古代的狀元還是比較稀缺的。那麼,關於古代讀書人的功名,你是如何看待的呢?

進士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官2

古代科舉考試第一名叫什麼

科舉考試是我國封建王朝,從天下選取人才的一種方式。

考試分爲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鄉試,是地方級別的考試;第二個階段是省試,明清時期被稱爲會試,由通過鄉試的人蔘加,是中央級別的考試;第三個階段是殿試,由通過省試(會試)的人蔘加,是最高級別的考試。

殿試的前三名稱爲“三鼎甲”,其中第一名叫狀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狀元

狀元,就是文狀之首的意思。

什麼是文狀呢?這是因爲古代學子進京考試前,需要先往主持考試的禮部,投遞一個註明自己的姓名、年齡、籍貫等信息的書狀,這個就叫文狀。

等到考試結束以後,禮部官員會把學子們的文狀,按照名次排列好。排在第一位的,便是科考的'第一名,因此被稱爲“狀元”,或者“狀頭”。

然而在唐朝的時候,狀元這個稱謂,還不專屬於科考第一名。不過到了南宋以後,狀元就成爲第一名的獨家專屬了。

進士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官 第2張
  

榜眼

榜眼,一榜之眉目。

這裏說的“榜”,就是皇榜,或者也叫金榜。而榜眼這個稱謂,實際是相對狀元來說的。因爲考試結束以後,學子們的考試成績,需要寫在榜上進行公示。

狀元的名字,寫在皇榜的第一行正中,而第二名和第三名,則分別寫在第一名的左右兩邊。這樣看起來,就像是皇榜的兩隻眼睛一樣,於是就有了榜眼這個稱謂。

只不過在唐朝,乃至北宋年間,第二名和第三名,都叫做榜眼。

畢竟眼睛嘛,當然是要兩隻了。如果只有一隻的話,那不成獨眼了。可是到了南宋以後,由於第三名又被叫做探花,於是榜眼就成了第二名的專屬。

探花

探花,源自唐朝時,學子們的一個遊戲。不過把探花這個稱謂,專門用來指殿試第三名,則是在北宋末年。

實際上,在明朝之前,用狀元、榜眼、探花來表示殿試的第一、二、三名,一直是民間的一種叫法,官方並沒有正式確定。後來在朱元璋之後,官方纔正式確定。

進士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官3

古代科舉考試的前三名叫什麼

等級從高到低:狀元、榜眼、探花、進士、舉人、秀才

1、科舉考試名列第一者爲“元”鄉試第一稱解元,會試第一稱會元,殿試第一稱狀元。舉人赴京應禮部試者皆須投狀,因稱居首者爲狀頭,故有狀元之稱。一般狀元授翰林院修撰。

2、“榜眼”是中國科舉制度中在殿試中,取得進士第二名的名稱,與第一名狀元,第三名探花合稱“三鼎甲”。一般情況下,職務是正七品官,和縣令一樣大,職能和翰林院修撰差不多。

3、“探花”是中國古代科舉考試中對位列第三的舉子的稱謂。古代有這麼一句話:狀元多縣令,探花多駙馬。這一點,有時探花比狀元要快活不少[呲牙]

進士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官 第3張
  

4、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通過最後一級中央政府朝廷考試者,稱爲“進士”。是古代科舉殿試及第者之稱。通過殿試獲取進士頭銜後,就等待朝廷禮部安排職位。第一甲三人,其他進士,按考試名次分別授以庶吉士、主事、中書、行人、評事、博士、推官、知州、知縣等官職。

5、“舉人”是指被薦舉之人。據悉在漢代的時候,中國並沒有考試製度,朝廷爲了尋找人才,都會要求郡國守相薦舉賢才。從這個時候開始,“舉人”這個名詞就開始流傳。而後到了唐宋以後,只要是應科目經有司貢舉者,就被稱爲舉人。而在明清時期,鄉試中試的人才被稱爲舉人比如耳熟能詳的《范進中舉》的故事

6、秀才”別稱茂才,原指才之秀者,始見於《管子·小匡》。漢以來成薦舉人才的.科目之一。亦曾作爲學校生員的專稱,現代也比喻知識量豐富的人。俗語常說“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提起秀才,我們總會想到知識淵博、見多識廣的讀書人。

標籤: 進士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iulifan.com/qinggan/xuexi/94qmm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