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秀麗範 >

情感 >學習 >

淺談幼兒生活中的數學學習

淺談幼兒生活中的數學學習

近年來的數學教育改革已經使我們更進一步地理解到:數學是從普通的人類實踐中產生的,促進數學發展的一個重要推動力是各種實際需要。學習數學必須包含運用數學的觀點和方法去發現和解決身邊生動的實際問題,而不是把它們當作一種知識儲備或是教條。《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頒佈以來,“生活中的數學”已經成爲幼教界的一個關鍵詞。確實,幼兒生活的周圍到處都有可利用的資源及可引導幼兒發現、探索的數學問題,由生活中引發的數學,纔是幼兒真正感興趣的,也是他們最需要的。

淺談幼兒生活中的數學學習

在筆者看來,“生活中的數學”一方面強調由幼兒日常生活或遊戲中的問題引發幼兒的數學學習活動,另一方面則強調引導幼兒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通過觀察、操作、分析、判斷、推理去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在這種思路下,幼兒園數學教育既可以以專門的方式進行(如集體數學教育),又應該在幼兒生活和遊戲的真實情境中隨時進行;幼兒園集體數學教育應以幼兒原有經驗爲基礎,注意結合幼兒生活實際,引導幼兒解決生活和遊戲情境中的真實問題。本文僅從如何尋找生活中的數學教育內容,引發幼兒生活中的數學學習的角度,談些個人粗淺的看法。

一、尋找生活中的數學教育內容

有關的幼兒數學研究發現,學前期有四種經驗對於幼兒的數學思維有着不可忽視的作用:關於體驗“連續量”與“非連續量”材料的經驗;關於空間、形狀和尺寸的經驗;關於容量、匹配、測量的經驗;關於語言和符號的經驗。這些數學學習所必需的經驗可以在幼兒園的生活中得到充分滿足。換言之,幼兒園生活中蘊含了大量的數學學習機會。

(一)從孩子經常接觸的各種材料、玩具中捕捉數學教育內容。

1。積木、積塑。孩子在操作活動中,通過搬、堆積、擺放、平衡等可以感知尺寸、形狀、重量、空間關係、結構、對稱、體積等基本概念。在玩積木的過程中,還能引發出許多數學問題。以“砌房子”爲例,孩子必須思考“怎樣才能砌得高、砌得穩”等問題,幼兒想辦法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就是自然而生動的數學學習過程。

2。穿珠。孩子在用各種形狀、顏色的珠子串出自己喜歡的彩鏈時,自然辨認了形狀、顏色,並注意到了各種規律及順序。

3。水和沙。在沙箱中提供各種類型的碗、紙盒、瓶子、管子、漏斗、水槍、小桶、勺、杯子等,當孩子把水從一個容器倒向另一個容器時,很容易發展容量、重量、容積等概念。沙還可以用來建模型,以此瞭解固體的形狀、體積。

4。葉子、種子。孩子在觀察、收集各種類型的葉子、種子時,對形狀、尺寸、數量及分類、排序等都會有所感知。

(二)從孩子感興趣的各類活動中捕捉數學教育內容。

1。角色遊戲。孩子們可以通過在娃娃家裏分配餐具、食物來練習一一對應、一和許多;在開餐館、雜貨店等遊戲中買賣東西,可學習物物交換等。而醫院遊戲中要排隊、掛號、量體溫、聽心跳數等,這些都蘊含着豐富的數學教育內容。

2。藝術活動。粘土可以用來捏各種物體,在給物體造型的動作過程中,幼兒可以感知結構、形狀、硬度、質量。在把不規則形狀的物體滾成一個球體,把一大團粘土捏成好多小球,再把小球團成一個大球等過程中,孩子可以獲得很多關於體積、形狀、重量的經驗。繪畫、摺紙、用廢舊物品自制一些小玩藝、拼圖等這些活動,都爲孩子提供了感知對稱、結構、空間關係以及辨認和分類的機會。音樂中的節奏則可以讓幼兒感受到數量以及某種連續性與非連續性。

3。木工。把一塊木頭劈成很多小塊或是將許多小塊粘成結構形狀各異的物體,對於兒童來說是很重要的經驗。不同重量、厚薄、長度、結構的物體可供孩子比較、測量,這也是發展幼兒數學語言的一個極好的機會。

4。戶外活動。幼兒在戶外可以更多地通過身體動作來感知速度與方位。例如,通過攀登腳手架體會方位;通過爬梯子體會速度以及上、下方位;通過排隊感知前後、左右等。另外,孩子從一個圓筒裏鑽進去和把圓筒抱起來可獲得關於其內壁和外壁的不同的感覺。

(三)從日常生活活動中捕捉數學教育內容。

1。進餐、吃點心。進餐時可以獲得很多關於測量(倒牛奶)、匹配(杯子、勺、人)、順序(先發……,再發……)、一一對應、數數等經驗。

2。盥洗。幼兒輪流洗手時,能獲得快、慢,順序(先後以及第幾組、第幾個等序數)概念。

(四)從周圍環境中捕捉數學教育內容。

1。自己所處的位置。尋找自己的班級在幾樓第幾間,自己家裏住在第幾層,自己的牀位在第幾行第幾列,自己做操站什麼位置等,都能使幼兒區分方位,感知序數。

2。班室的大小。區分班級教室、寢室面積的大小,比較自己班級與其他班級面積的大小,瞭解自己班與別人班環境佈置的差異等,都能發展幼兒的空間方位概念,引導他們學習測量。

3。幼兒園的樹與大型玩具。統計幼兒園的大型玩具數量,統計幼兒園的樹,比較樹的高矮、粗細等,能引發出許多有趣的探索活動,使幼兒感知數量、學習測量。

4。數學區和科學區。數學區是專門爲孩子數學學習提供的活動區,孩子可在其中學習比較大小、多少、認識基數、數字與圖形匹配、寫數字,學習一些關於測量和方位的詞語等。在科學區裏,可以記錄自然界的變化;收集各種石頭、堅果、種子等進行分類;操作一些測量儀器如量杯、天平等。

(五)從孩子關注的各種問題中捕捉數學教育內容。

幼兒經常會遇到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如小明、小紅誰的沙包投得遠10元錢能買些什麼東西兩個不同杯子裝的牛奶一樣多嗎……引導孩子對這些問題進行探索,啓發他們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操作、判斷,就能在解決這些實際問題的過程中訓練幼兒的思維,使他們感受到數學的巨大作用,並體會到成功的喜悅。

二、引發幼兒生活中的數學學習

現實生活中存在着無數有趣的數學現象,它們時刻伴隨在孩子左右。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也注意到或接觸到了這些問題或現象,但此時孩子往往處於無意注意狀態,他們可能不會對此問題或現象尋根究底。教師要敏銳地感知孩子的關注點,把教育自然地滲透在幼兒的生活實際中,讓幼兒在潛移默化中受到薰陶。

(一)關注孩子的問題,從孩子的提問中引發數學學習。

“科學始於好奇”。古往今來,許多著名科學家的偉大成就,往往是與其孩提時的好奇分不開的,因此,我們應善於保護幼兒與生俱來的好奇心,抓住孩子不經意的提問,將之作爲引發孩子數學學習的好時機。如當孩子提出“究竟是這個瓶子裝得多還是那個杯子裝得多”的問題時,就是我們引發有關測量及守恆的探索活動的好時機。我們可以指導孩子通過反覆的測量和比較,然後自己得出結論。這既滿足了他們的好奇心,保護其探索精神,又可以使幼兒初步感知測量,瞭解守恆,並在活動中充分享受成功的快樂。

(二)鼓勵幼兒操作,從孩子的操作中引發數學學習。

操作探索活動是幼兒主動獲取科學知識的重要途徑。教師應有意識地爲幼兒創設豐富的物質環境,鼓勵幼兒有意識地運用視覺、聽覺、嗅覺、觸摸覺等各種感官感知事物,不斷髮現問題。如孩子在搭積木的過程中,會遭遇“怎樣將積木搭得高”的問題。此時,教師不要急於將方法告訴幼兒,而是鼓勵他們反覆操作、嘗試,並引導他們注意到各種積木的區別。因爲通過自己的不斷操作、探索、觀察、分析而得出的結論總是更令人難忘。尤其是當這個結論被大家所認同時,成功的喜悅又會激起孩子更高的探索熱情,使他們產生強烈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從而養成其積極探索的習慣。

(三)引導幼兒觀察,從日常偶發的數學現象中引發數學學習。

周圍世界中充滿着數學的因素,但幼兒往往只是沉浸在活動中而忽視了對這樣一些問題的觀察。因此,教師要善於利用身邊的事物,以自己的熱情和對科學的探索精神有意識地引導幼兒關注這些問題,化其無心爲有意,使他們通過認真觀察、積極思考而獲得粗淺的知識,萌發探究數學奧祕的興趣。如當孩子玩投沙包的遊戲時,會遇到諸如“誰投得遠、誰投得近”等問題,教師可由此引導幼兒想各種辦法來區分遠近;當孩子玩商店遊戲時,又會出現錢幣的兌換等問題。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幼兒自然地學習了測量,區分了遠近,認識了人民幣,並運用了加減運算等。生活情境中的數學學習無拘無束,自然而有趣,能使幼兒體會到數學對人類的巨大作用。在引發數學學習活動的同時,還要注意以下二個問題:1。內容的興趣性和隨機性。教師要把教育的出發點從教材轉向幼兒,從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想要探究的問題出發,挖掘其中的數學問題,引發幼兒的數學探究活動。教師要把數學教育滲透到幼兒一日生活之中,隨時支持幼兒個別或小組發起的探究活動。2。適當考慮知識點的系統性與連貫性。數學畢竟不同於其他學科,它有自身極強的知識體系。沒有前面的知識基礎,就很難理解後面的知識內容。因此,教師從幼兒生活中的問題引發活動時,要充分考慮其年齡特點及已具備的數學知識水平。只有選取適合幼兒當前水平的知識點開展探究活動,才更有利於幫助幼兒從活動中獲得成功感,增強其學習數學的信心,培養其對數學的興趣。

總之,生活是數學的源泉,生活是引導幼兒觀察數學現象,發現、認識數學的重要途徑。幼兒園的數學教育很大程度上應該在生活中進行。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iulifan.com/qinggan/xuexi/wppd5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