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秀麗範 >

情感 >閱讀 >

孩兒立志出鄉關出自於哪裏

孩兒立志出鄉關出自於哪裏

出自現代毛澤東的《七絕·改詩贈父親》。

孩兒立志出鄉關出自於哪裏1

一、報答國家那肯還

和主席大約同時期有一位詩人,是參加百色起義的革命烈士黃治峯 (1891-1934) 先生,他曾有一首《無題》詩云:

男兒立志出鄉關,報答國家那肯還,埋骨豈須桑梓地,人生到處有青山。

這首詩的第二句是:報答國家那肯還,主席的第二句是:學不成名誓不還。

埋骨豈須桑梓地,人生到處有青山。《詩經·小雅·小弁》詩云:“維桑與梓,必恭敬止。” 家鄉的桑樹和梓樹皆爲父母所種,因此對它們要表示敬意。桑梓,後人用來借指故鄉。

辛亥烈士徐錫麟曾經有詩云:

軍歌應唱大刀環,誓滅胡奴出玉關。只解沙場爲國死,何須馬革裹屍還。

最後兩句與“埋骨豈須桑梓地”是一個意思。爲大家,舍小家,男兒要有爲國捐軀的精神,青山處處埋忠骨,未必一定要落葉歸根。

但是黃治峯的這首詩,也不是原創,而是借鑑了一個日本人的詩作。

清末民初的時期,有大量國人去日本留學,因此兩國文化上的交流也比較多。這首詩可能就是那個時候傳回來的。

二、西鄉隆盛的詩

上面說的日本人,是日本明治維新時期著名的政治活動家:西鄉隆盛(1828年 -1877年)。

據說西鄉隆盛胸懷大志,曾經寫下了這樣一首七絕:

男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死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

這首詩和主席的詩很相似,只是第一句和第二句有幾個字不同,後兩句完全一樣。

但是, 這首詩的原創其實也不是西鄉隆盛,而是日本的一個和尚。

三、將東遊題壁二首

在日本德川幕府統治末期,出現了一種政治派別,叫做:尊皇攘夷派。顧名思義,這個派別的思想是改革幕政的尊王論,同時要排斥外夷,形成尊王攘夷運動

在這個時期,有一個日本和尚釋月性(1817-1856)寫下兩首七絕《 東遊題壁二首》:

二十七年雲水身,又尋師友向三津。兒烏反哺應無日,忍別北堂垂白親。

男兒立志出鄉關,學若無成不復還。埋骨何期墳墓地,人問到處有青山。

孩兒立志出鄉關出自於哪裏
  

可以看出,這時的日本人漢學功底還是很深的`,這兩首七絕水準頗高。

第一首說自己已經27歲了,爲了實現自己的抱負又一次離開家鄉。男兒有志做出一番事業,但又覺得有愧於雙親,因此說自己盡孝的義務大約不能實現了:兒烏反哺應無日,忍別北堂垂白親。

第二首言志,假如沒有一番作爲,就不再回來了,照應第一首的“兒烏反哺應無日”。

看來這個和尚對於未來事業抱有犧牲的精神。所以後面兩句寫道:埋骨何期墳墓地,人間到處有青山。

蘇軾有詩云:誓將馬革裹屍還,肯學班超苦兒女。清人徐錫麟反用此意說:只解沙場爲國死,何須馬革裹屍還。與釋月性的詩意異曲同工。

結束語

月性這首詩流傳開來後,被西鄉隆盛所欣賞,並改寫激勵自己。因此這首詩常被人誤解爲西鄉隆盛所作。

當時的國人,雖然還沒有忘記甲午戰爭之痛,但是也深知落後就要捱打,必須師夷長技以制夷。 因此有大批的仁人志士奔赴東洋、西方去吸收先進的知識,學成歸來好建設我們的國家。

因爲中日之間的文化交流,這首詩傳到國內,被國人所改寫。

主席的這首詩,好像還有一個題目叫做《改西鄉隆盛詩贈父親》。可見也是對於原作者的一種誤解。

孩兒立志出鄉關出自於哪裏2

孩兒立志出鄉關原文

七絕·改詩贈父親

現代:毛澤東

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

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

譯文

孩兒立下志向走出家鄉,學習不取得成就發誓不還來。

死後埋葬何必在故鄉的土地,人生到處都是可以埋葬屍骨的青山。

孩兒立志出鄉關出自於哪裏 第2張
  

作者介紹

毛澤東,湖南湘潭人。1893年12月26日生於一個農民家庭。辛亥革命爆發後在起義的新軍中當了半年兵。1914~1918年,在湖南第一師範學校求學。畢業前夕和蔡和森等組織革命團體新民學會。

五四運動前後接觸和接受馬克思主義,1920年11月,在湖南創建共產主義組織。1921年7月,出席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後任中共湘區委員會書記,領導長沙、安源等地工人運動。

1966年5月,由於對國內階級鬥爭形勢作出了極端的`估計,他發動了“文化 大革命”運動,這個運動因受林彪、江青兩個反革命 集團操縱而變得特別狂暴,大大超出了他的預計和他的控制。

以至延續十年之久,使中國許多方面受到嚴重的破壞和損失。在“文化 大革命”中,毛澤東也制止和糾正過一些具體錯誤。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3歲。

孩兒立志出鄉關出自於哪裏3

有人說:人生一大快事,就是讀毛澤東的詩詞。

讀毛主席的詩,總是能讓人熱血沸騰。

從“敵軍圍困萬千重,我自巋然不動”到“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鏗鏘的語言,總是給人以前行的力量。

毛主席最膾炙人口的'十首詩詞,一起在詩詞中,來體會主席的壯志與豪情吧!

孩兒立志出鄉關出自於哪裏 第3張
  

《沁園春·長沙》

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

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

漫江碧透,百舸爭流。

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

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攜來百侶曾遊,憶往昔崢嶸歲月稠。

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

書生意氣,揮斥方遒。

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

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1925年,毛澤東離開故鄉韶山,去廣州主持農民講習所時,重遊長沙橘子洲頭,回憶自己青年時在長沙求學的經歷,寫下這首熱情的《沁園春》。

那時,20多歲的毛澤東關心時事,和蔡和森等人組織了新民學會,致力於爲中國尋找出路。

“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是青年毛澤東心境的寫照,他們躊躇滿志,意氣風發,憂國憂民,至今仍激勵着無數青年,奮發向前。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iulifan.com/qinggan/yuedu/9764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