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秀麗範 >

情感 >閱讀 >

孔子有幾個孩子

孔子有幾個孩子

孔子有兩個孩子,一兒一女。

孔子有幾個孩子1

孔子的得子之喜

孔子十九歲時,取宋人丌官氏爲妻。第二年,妻子誕下一子,當時孔子受到魯昭公賞識,魯昭公聽聞孔子得子之喜,送他一尾鯉魚。孔子感到莫大的榮幸,於是給兒子取名爲鯉,字伯魚。

歷史留給我們孔子和孔鯉的日常記載並不多,但是從僅有的史料中,我們也能看出孔子對兒子的疼愛。那麼,孔子是怎麼教育自己孩子的?

孔子父子的`日常

孔子與兒子的日常體現就是著名的“孔鯉過庭”的故事。《論語?季氏》中這樣寫道:

陳亢問伯魚:“老師(孔子)會跟你說一些與衆不同的教誨嗎?”

伯魚回答:“沒有。”接着,他講述了跟父親的往事:

父親曾經一個人站在過庭中,我恰巧經過,父親問我:“你學《詩》了嗎?”

我回答:“還沒學。”

父親說:“不學《詩》,就不知道怎麼說話。”我趕緊回去學《詩》。

過了幾天,父親又自己在那待着,我跟着走過去,父親問:“你學《禮》了嗎?”

我說:“沒有。”

父親說:“不學《禮》就不知道怎麼在社會上立足。”我回去學了《禮》。

“我就聽到過這兩次教誨。”伯魚跟陳亢說道。

陳亢回去高興地說:“問一件事,得了三個道理:要學《詩》、要學《禮》、還知道君子並不偏私自己的孩子。”

根據以上的記載,大多人都會感嘆,孔子是真君子,並無私心,公平公正。而我更感嘆他對自己孩子的那份平和。

孔子有幾個孩子
  

孔鯉無才?

在這樣寬鬆平和的教育下,孔鯉長大成人。而他並沒有成爲大才,孔子經常向外人推薦他的學生,卻很少推薦他自己的孩子。有人可能會說:“你看,這麼教育孩子,孩子果然不行。”

單純看孔鯉的一生確實碌碌無爲,他敬仰他的父親,並沒有因爲自己是孔子的兒子而得意忘形。他曾對他的孩子說:“你父不如我父”,轉頭對孔子說:“你子不如我子”。

可見他謙虛、豁達、淡泊名利的處事態度。難道這不算是一種成功嗎?

我們還可以把目光放長遠,雖然孔鯉本身並無很大的成就,但是在父親的影響下,他也成爲了一個好父親,培養出了著有《中庸》的孔伋,而孔伋一脈相承,培養出了孟子,將儒家思想發揚光大。

可見孔鯉並非無才,他也是一個偉大的教育者。

孔子有幾個孩子2

教子需淡定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培養教育人和種花木一樣,首先要認識花木的特點,區別不同的情況給以施肥、澆水和培養教育,這叫因材施教”。而因材施教的前提是尊重、是觀察、是允許、是平和。

“孔鯉過庭”放置於現在,其實就是家長“查作業”的一件小事。在兒子兩次都說“沒學過。”的情況下,如果是身爲父母的我們,一定會暴跳如雷吧。

而孔子,卻並沒有發脾氣,也沒有責備兒子爲什麼不刻苦,只是跟孩子分享《詩》、《禮》到底有多好,這樣做有什麼好處呢?

1、充分尊重孩子,讓孩子自己掌握學習的節奏,主動學習。

其實我們每個人,不論年齡大小,都會有自己的生活節奏,對於孩子來說,不管是玩,還是學習其實都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他自己應該操心的事情。而很多家長覺得孩子並沒有這樣的自覺性,所以在學習上總是替孩子操心。那麼孩子會怎樣呢?“反正會有人提醒我,那我就不用把這件事放心上了。”把自己餘出來的精力又放在“玩什麼”這件事上。

孔子看似不督促孩子,卻給了孩子自己掌握節奏的機會,讓孩子慢慢體會,學習是自己的事,並不是爲了別人而學。

我們可以嘗試着把主動權交還給孩子。如果你覺得他自主性差一些,那麼你可以問他:“你打算什麼時候寫作業?”“你今天已經計劃好幹什麼了嗎?”

得到合理的回覆之後,就不要管他,讓他自己養成自覺的習慣,如果今天沒完成作業,必定會受到老師的責罰,這就是自然後果,並不需要家長再強加一個懲罰。

孔子有幾個孩子 第2張
  

2、放大“獻寶”的感染力。

我們看到,孔子像獻寶一樣跟兒子分享《詩》、《禮》,雖然史料上寥寥幾句,但是我想,孔子跟兒子提到這些書時一定有特別多話說吧,因爲他讀了,也用了,知道這些書是真的好。

而我們是怎麼影響孩子學習的呢?很多人可能會說:“學習的目的就是爲了考大學。”這本身是一種壓力,並不“有趣”,那是一座“山”而不是一個“寶”。對於年齡小一點的孩子來說,出於本能,不想接觸。

如果我們換一種思路:學習語文,我們認識了很多字,不用爸爸媽媽講,自己也能看懂書了;學習數學,我們可以自己買東西;學習英語,我們可以看懂更多外國動畫片,甚至可以去國外玩。這不就成了“寶”了?

如果這種體驗更真實,爸爸媽媽能真的用這些知識跟孩子談論起來,那樣孩子就會把學習內化成驅動力。比如今天學習了達芬奇畫雞蛋。

如果爸爸媽媽能把達芬奇當成談資,跟孩子聊更多關於達芬奇的事,那麼孩子是不是會對達芬奇更感興趣,他自己就去讀書了。

3、不急躁,給孩子成長的時間

在現在這樣快節奏的生活狀態下,我們總是習慣性地想要立竿見影,於是多了很多“快餐”。如果當下沒有達到預想的效果,人們總會不自覺地急躁起來。

可是孩子的成長需要時間,孩子的學習是不斷重複的過程,你希望教一次他就能把知識理解通透,確實有些強人所難。而你暴露出來的壞脾氣會給孩子帶來更糟糕的情緒體驗,影響孩子自己的判斷力,讓他失去自信,失去對父母的信任和依賴。

孩子的成長急不得,所以我們應該耐着性子,多給他機會,讓他自己去體驗,去積累,去總結內化成自己的價值觀。

一個孔鯉過庭,讓我們看到了孔子的教育心態:孩子不是機器,我們不應在結果上強求,而是當一個陪伴者,在他需要的時候,給他“獻寶”,讓他因此產生思考,化爲行動。

教育是人的教育,迴歸人本身,纔是教育的真正核心。是時候,放下焦躁的心,踏踏實實地關注孩子了。

標籤: 孔子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iulifan.com/qinggan/yuedu/e3xd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