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秀麗範 >

情感 >閱讀 >

關於立夏節氣的含義是什麼

關於立夏節氣的含義是什麼

關於立夏節氣的含義是什麼,春去夏來,作爲二十四節氣之一的立夏預示春天的即將離去,開始準備迎接夏天的到來,立夏有着許多的介紹,下面分享關於立夏節氣的含義是什麼。

立夏節氣的含義是什麼1

立,建始也;夏,假也,萬物至此皆已長大,故名立夏。

在天文學上,立夏表示即將告別春天,是夏天的開始。人們習慣上都把立夏當作是溫度明顯升高,炎暑將臨,雷雨增多,農作物進入旺季生長的一個重要節氣。

立夏是什麼意思

顧名思義,立夏是指夏季開始。但是,各地冷暖不同,入夏時間實際上並不一致。

按氣候學上以五天平均氣溫高於22℃爲夏季的標準,立夏前後,四川盆地南部剛跨進夏季;盆地其餘的地區氣溫爲20℃左右,還處於"門外無人問落花,綠陰冉冉遍天涯"的暮春時節;而川西南低海拔河谷則早在4月。

立夏節氣的習俗

帝王迎夏

在周朝,立夏這天,皇帝要率領文武百官到京城外的南郊迎夏,舉行祭祀炎帝、祝融的儀式,並指定官員到全國各地勉勵農民耕作。《禮記·月令》中說:“立夏之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以迎夏於南郊。還返,行賞、封諸侯,慶賜逐行,無不歡悅。”

漢代沿承此俗,到宋代,禮儀更趨繁瑣,明代始有“嘗新風俗”。清代還有饋贈禮品的說法。關於這種說法在清代《帝京歲時紀勝》就有記載,書中說“立夏取平時曝曬之米粉春芽,並用糖面煎作各色果疊,相互饋送”,可以看出古人們把立夏看作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日子。

關於立夏節氣的含義是什麼
  

吃五色立夏飯

立夏當天,我國南方很多地方的人們會用赤豆、黃豆、黑豆、青豆、綠豆等五色豆拌合白粳米煮成“五色飯”,俗稱吃“立夏飯”。吃過“立夏飯”,還有“稱人”的習俗。據說這一天稱了體重之後,就不怕夏季炎熱,不會消瘦,否則就有病災纏身。

飲立夏茶消暑

爲迎接立夏,我國江西一帶還有立夏飲茶的`習俗,說是不飲立夏茶,會一夏苦難熬;在江浙等地有轉蛋、碰蛋、繪蛋等立夏民俗遊戲;在我國安徽一帶立夏這天忌坐門檻,俗信說這天坐門檻,夏天裏會疲倦多病;閩南地區立夏吃蝦面,即購買海蝦摻入麪條中煮食,海蝦熟後變紅,爲吉祥之色,而蝦與夏諧音,以此爲對夏天的祝願。

立夏鬥蛋消災

是日中午,家家戶戶煮好囫圇蛋(雞蛋帶殼清煮,不能破損),用冷水浸上數分鐘之後再套上早已編織好的絲網袋,掛於孩子頸上。孩子們便三五成羣,進行鬥蛋遊戲。蛋分兩端,尖者爲頭,圓者爲尾。鬥蛋時蛋頭鬥蛋頭,蛋尾擊蛋尾。一個一個鬥過去,破者認輸,最後分出高低

蛋頭勝者爲第一,蛋稱大王;蛋尾勝者爲第二,蛋稱小王或二王。諺稱:“立夏胸掛蛋,孩子不疰夏”疰夏是夏日常見的腹漲厭食,乏力消瘦,小孩尤易疰夏。

中旬初即感夏熱,立夏時氣溫已達24℃以上,已經能夠感受到一絲燥熱了

立夏節氣的含義是什麼2

立夏帶的手繩的由來

立夏繩編法

立夏繩編法,立夏是我國二十四節氣之一,是夏季開始的標誌,此時氣溫逐漸升高炎暑降臨,媽媽們爲了防止寶寶在此時得疰夏病,如諺語所述,“立夏胸掛蛋,孩子不疰夏”,立夏這天媽媽們會給寶寶用立夏繩做蛋套在胸前掛住立夏蛋,在手腕上做立夏繩手鍊保佑孩子夏天的平安。

立夏帶的手繩的由來

立夏繩通常分爲兩種,一種是能戴在手上的手鍊立夏繩,還有一種是給寶寶裝立夏蛋的蛋套立夏繩。

立夏節到了

“立夏”的“夏”是“大”的`意思,是指春天播種的植物已經直立長大了。古代,人們非常重視立夏的禮俗。 在立夏的這一天,古代帝王要率文武百官到京城南郊去迎夏,舉行迎夏儀式。君臣一律穿硃色禮服,配硃色玉佩,連馬匹、車旗都要硃紅色的,以表達對豐收的企求和美好的願望。

關於立夏節氣的含義是什麼 第2張
  

宮廷裏“立夏日啓冰,賜文武大臣”。

冰是上年冬天貯藏的,由皇帝賜給百官。在民間,立夏日人們則喝冷飲來消暑。立夏日,江南水鄉有烹食嫩蠶豆的習俗。有的地方還有立夏日稱人的習俗。

立夏節在立夏日。古代有“立夏之日,迎夏於南郊,祭赤帝祝融”的儀式。近代民間,有嘗新和秤人之習,此日人們把將熟之小麥、大麥穗在火上烤熟吃,以享新麥之鮮;或用秤秤人之輕重以祈福。

立夏節民間嚴禁家人坐在門檻上。許多人還習以立夏日的陰睛測一年的豐歉,認爲立夏時下場雨最好,不然便會“立夏不下,旱到麥罷”、“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掛起”。

在二十四節氣中,立夏系夏季開始。舊時,鄉間用赤豆、黃豆、黑豆、青豆、綠豆等五色豆拌合白粳米煮成“五色飯”,後演變改爲倭豆肉煮糯米飯,菜有莧菜黃魚羹,稱吃“立夏飯”。用紅茶或胡桃殼煮蛋,稱“立夏蛋”,相互饋送。用綵線編織蛋套,掛在孩子胸前,或掛在帳子上。小孩以拄立夏蛋作戲,以蛋殼堅而不碎爲贏。

尚有以五色絲線爲孩子系手繩,稱“立夏繩”。是日,寧波習俗要吃“腳骨筍”,用烏筍燒煮,每根三四寸長,不剖開,吃時要揀兩根相同粗細的筍一口吃下,說吃了能“腳骨健”(身體康健)。再是吃軟菜(君踏菜),說吃後夏天不會生痱子,皮膚會像軟菜一樣光滑。

立夏節氣的含義是什麼3

立夏的由來和風俗

顧名思義,立夏是指夏季開始。但是,各地冷暖不同,入夏時間實際上並不一致。按氣候學上以五天平均氣溫高於22℃爲夏季的標準。

每年農曆四月間,公曆5月6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45°時開始。民間習慣把它作爲夏季的開始。此時我國大部分地區氣候溫暖,莊稼生長漸旺,多進行棉花等作物的中耕管理。農諺:“立夏三朝遍地鋤。”並以立夏日之陰晴占卜一年的豐歉。河南有“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掛起”的農諺。

舊俗立夏日又爲民間傳統節日,稱“立夏節。”

古代天子率百官迎夏於南郊,並舉行祭祀炎帝、祝融的儀式。到明代民間始有嘗新風俗,清代更有祭神、嘗新、饋節、秤人、烹新茶等俗。江浙一帶至今仍保留吃立夏蛋、健腳筍、五虎丹、三兩半等“吃補食”的飲食風俗;雲南宣威地區則有大門插皂莢枝、紅花以壓崇,圍灰牆腳以避蛇之俗。我國部分少數民族亦有過立夏節的習俗。

立夏季節,福州風俗流行煮鼎邊“做夏”。

鼎邊糊(又稱鍋邊糊),用米漿涮鍋邊燒煮而成,配以蝦米、蝦油、蔥菜、金針、黑木耳、蜆子,或少量香菇、蟶乾等海鮮清湯,其味極爲葷美可口。凡在福州生長或長期客居福州的人無不愛吃。它成爲福州著名的風味小吃,成爲福州地方的一種特殊標誌。

離鄉旅居海外的` 福州人,在異國他鄉,一聽“鼎邊糊“三字,就好像見到家鄉的“倩影”,成爲戀祖愛鄉的風味小吃。

立夏煮鼎邊“做夏”,盛行於明末清初。

關於立夏節氣的含義是什麼 第3張
  

立夏已進入農忙旺季。這一天煮鼎邊,不光是一家人吃飽吃好然後下田勞動,還要互贈左鄰右舍一起品味。像涮鼎邊一樣,“一紋(涮)就熟”, 藉以聯絡感情。體現福州人“金厝邊銀鄉里”的傳統美德。

從鼎邊糊傳說來看,“做夏”吃鼎邊,意義更深一層。明朝嘉靖年間,福州沿海城鄉常遭倭寇騷擾。戚繼光帶兵入閩剿倭,處處受到當地人民擁戴與歡迎。

老百姓經常送糧送食犒勞戚家軍。有一天,戚家軍到了福州南郊,一路上打了好幾個勝仗,決定在此地休息半天。南郊的老百姓早就將家裏好吃的東西集中在一起,以便慰勞三軍。料想不到,從長樂方向又闖出一股倭寇向福州南郊撲來。

戚家軍緊急集合準備迎戰。

鄉親們正在燒菜煮飯辦酒席,準備慶功,但已無法開席了。不知是誰出了個主意,將大米磨成漿,肉絲、蜆子、金針、木耳、蟶乾、乾貝等等一股腦兒混煮成高級清湯,涮米漿於鍋邊,不消一刻鐘,一鍋又一鍋的鼎邊糊出來了。衆將士吃飽後奮勇上陣,不消兩個鐘頭,把倭寇全部消滅在海邊。 “做夏”吃鼎邊糊,緬懷民族英雄,也有着愛國主義的內涵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iulifan.com/qinggan/yuedu/ok6o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