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秀麗範 >

養生 >心理養生 >

受體罰孩子易出現心理問題

受體罰孩子易出現心理問題

4月30日是國際“拒絕體罰日”,對於這個節日可能很多市民還是頭一次聽說。記者諮詢市社區衛生心理健康服務中心的醫師後瞭解到,這個節日的主題是提倡“拒絕體罰兒童”,希望家長轉變教育孩子的方式,多鼓勵、少責罵。

受體罰孩子易出現心理問題

心理醫師傅寒表示,心理健康中心成立近兩年來,已經接到有關“體罰孩子”這個話題的案例近30件,其中有5件已經到了比較嚴重的地步。這些案例顯示,家長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濫用體罰會給孩子造成諸多心理問題。

 說謊。有的家長一旦發現孩子做錯了事擡手就打,由此一來,孩子爲了避免捱打就開始學着說謊,從而造成惡性循環。

懦弱。經常捱打的孩子對家長會有恐懼感,從而變得懦弱、自卑。

孤獨。經常捱打的孩子會感到孤獨無援,尤其是父母當衆打孩子,會對孩子的自尊心受到傷害,慢慢的,孩子的性格開始孤僻。

逆反。經常捱打的孩子容易產生對立情緒。有的孩子會用故意搗亂來表示反抗,容易形成逆反的心理。

孩子6歲以後應儘量少體罰

市社區衛生心理健康服務中心主任醫師傅莫貽對記者說,在心理學界內部普遍認爲,孩子6歲以後就應儘量減少體罰,到了12歲就應完全停止。

因爲6歲以後,多數孩子已經進入學校,獨立自主意識有了較好的發展,自尊心越來越強,開始努力地做事情,渴望憑藉自己的能力、勤奮,不斷帶來各種成就,這時體罰容易傷害孩子的自尊心,使他喪失成長所必須的成功體驗,影響人格的健康發展,養成孩子消極、自卑的人格。

此外,這一時期孩子能夠清楚地記住父母、老師對自己的體罰,易給心靈蒙上一層陰影。

12歲以後孩子進入青春期後,在肢體運動、認知、道德感等方面日漸完善,逐步形成完整的統一自我,他們強烈感到自己是一個獨立的、獨特的個體,具有認識自我、表達自我、張揚自我的強烈要求,這時體罰孩子,孩子會感到這是對自己人格的嚴重踐踏,產生強烈的牴觸心理,一些男孩子甚至還會產生某種報復與逆反心理。

打完孩子後父母都會後悔

而後,記者就體罰孩子的問題隨機採訪了5位父母,而這5位父母都有過體罰孩子的經歷。“我到不是真打,但是有時候不打不聽話。 ”市民王先生談到體罰孩子的話題時說,有時孩子不聽話,就得動手,但嚇唬的成分居多,主要就是想讓孩子有個深刻的印象。

另一位市民王女士說,和孩子一起要多溝通,但孩子如果實在太過分,就會打一下手心或罵一句。

記者採訪中還發現,打孩子也與“成才”有一定的關係。即所謂的望子成龍,家長“打孩子”是急切盼孩子成長的一種心態。不過,大部分父母打了孩子後都會後悔。

認同和鼓勵孩子更重要

傅莫貽表示,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所以孩子與孩子之間勢必存在差異,成人儘量不要按照某個所謂的好孩子的標準要求自己的孩子,即使對比也要把握好分寸,不要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和上進心。

家長要學會用放大鏡發現孩子的優點,學會賞識自己的孩子,稍有進步馬上表揚,讓他們進步時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不要自己有不滿意的地方就體罰孩子,因爲認同和鼓勵更重要。

教育孩子的時候,家長可以採取“事不過三”原則。第一次是溫和的告知,讓孩子明白自己爲什麼錯了;第二次是嚴厲的批評,除了再一次警告孩子之外,還應該好言相勸、耐心教導;第三次就要給予相應的懲罰了。

懲罰的時候儘量避免採取體罰的手段,父母可以沒收孩子一個月的零花錢,或者明令禁止孩子接觸電腦,又或者可以用做家務來懲罰孩子,這些都是比較合理的懲罰方法。

相關鏈接:每年的4月30日是“國際不打小孩日”(International Spankout Day),它是由美國反體罰組織“有效管教中心(Center For Effective Disci- pline)”於1998年發起的。還可以譯爲“無巴掌日”或“拒絕體罰日”。設立這一“節日”的目的,是爲了宣傳反體罰的兒童人權觀念。這一活動先在美國境內推廣,後來逐漸得到了國際響應。

標籤: 體罰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iulifan.com/yangsheng/xinli/doojk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