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秀麗範 >

養生 >心理養生 >

“啃老族”的親子心理互救

“啃老族”的親子心理互救

據中國老齡科研中心調查,目前我國有3%左右的成年人被父母供養着。他們就是所謂的“啃老族”。由於這個年齡的人大多在2到3歲,所以這種現象又被稱爲“23”現象。

“啃老族”的親子心理互救

典型個案:小雨成了“啃老族”

小雨今年25歲,身高一米八,長得高高大大。但是,他大專畢業兩年了,至今仍然閒在家裏,說是要等到有合適的工作再去上班。其實,小雨剛畢業的時候,是有一份工作的,只是工作不久,小雨覺得工作壓力太大就辭了職。小雨媽媽聽說兒子的工作很累,更是心疼,就讓兒子在家等着,託一個親戚再找個好工作。

小雨是獨生子,父母已年過五旬。母親幾年前下崗,就靠父親一個人的工資養活全家。小雨父母總是念叨,孩子生在這個家真是受罪了。既然覺得欠孩子的,對小雨,父母自然就百般疼愛,從小就盡力地滿足孩子。而且,小雨凡事都是父母全方位地照顧,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伺候得很周全。小雨也習慣了這樣的生活,上國小二年級了還不會系鞋帶,直到一次學校組織比賽,其中一項活動是繫鞋帶,這才讓他在一個晚上學會了繫鞋帶。

轉眼,小雨長大了,直到去外地上大學,媽媽總怕他在外面受苦,便常常給小雨寄錢,而自己卻省吃儉用。養兒防備老嘛,將來要指望兒子啊!

沒想到,小雨畢業兩年了,至今還在家裏吃閒飯。每到吃飯的時候,父母總怕兒子心情不好,還要小心翼翼地讓兒子吃好喝好。母親還隔三差五地主動遞上些零花錢,怕兒子手頭爲難,更怕兒子心裏爲難。

最讓父母發愁的是兒子的婚戀大事。還好,小雨從去年有了女朋友。兒子有了女朋友,也到了歲數,雖說沒有工作,可該結婚還是得結婚啊。年輕人結婚都要樓房。按如今的房價,至少也要幾十萬。家裏哪來這麼多錢?可是不給兒子買好樓房,豈不是對不起兒子,將來怎麼指望兒子?於是,小雨的父母想盡了一切可以想到的辦法,在親友中挖掘了一切可以挖掘的潛力,結果是積蓄加集資加貸款,總算給兒子買了房,結了婚。當然,一切借款和貸款,小雨沒有一丁點兒責任,父母也沒有讓兒子承擔的意思。

婚後,小兩口過得倒是挺好。小雨的妻子本來在一家企業裏打工。後來,小雨說妻子的工作太累,乾脆不讓她去上班了,說一塊等待好工作。這下好,小兩口一日三餐來父母家吃飯,飯後回到自己的樓房裏等待好工作。結果是好工作沒等來,小兩口反倒都不願出門了。特別是小雨,每天吃完飯就是看電視,連人都不願見了。

小雨的父母這才感到不妙。一來擔心兒子成了廢物,怕指望不上了;二來擔心這樣坐吃山空,不要說還賬,就是吃飯都成了問題。爲此,小雨的父親內退後繼續返聘在單位裏看門,小雨的媽媽擺起了貨攤。可是,小雨依然故我,繼續在家裏等待合適的工作。小雨的父母實在困惑不解:孩子這是怎麼了?這可怎麼得了啊!

心理探源:親子一體化心理的苦果

小雨這是怎麼了?按時下一個時髦的說法,小雨成了“啃老族”。

有人把啃老族稱爲“新失業羣體”,這實在有點勉強。因爲他們是放棄工作,是拒絕工作,是逃避責任。即使上面談到的最後一類,也是不願再就業而“主動失業”的。“太辛苦”、“太累”,這幾乎是啃老族拒絕工作的共同理由。而他們正在老去的父母,卻爲了生計埋頭在“太辛苦”的工作裏。所以,嚴格說來,啃老族從根本上說並非失業惹的禍。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催生了“啃老族”呢?

雖然“啃老”現象並非中國獨有,可確實在我們的國家裏這個問題更突出。原因當然是複雜的,有社會的影響,有教育的關係,但關鍵的還是家庭。說起家庭方面的原因,我們會自然想到父母對兒女的溺愛。但從心理學角度看,更深層、更根本的原因,關鍵還在於我們所特有的家庭親子觀,啃老族是我們傳統文化中“親子一體化心理”的一顆必然的苦果。

在我們的親子關係中,有一種根深蒂固的心理上的一體化傾向。雖然孩子從降生起,與母親身體連接的臍帶已經切斷,但是,親子之間有一根似乎永不消失的心理上的臍帶,讓親子成了心理上的“連體人”,彼此都失去了應有的獨立性。於是,親子之間彼此的權利與責任界限幾乎消失了,於是,我就是你,你就是我:我的就是你的,你的就是我的。由於這種親子一體化心理,一方面,使父母認爲窮其一生的努力就是爲了子女;另一方面,讓子女以爲接受父母的一切也是理所當然。於是,一面是子女心安理得地啃老,一面是父母心甘情願地被啃。正所謂“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而且,在親子一體化心理中,與其說是子女缺乏獨立意識,不如說是父母更缺乏獨立意識,或者說,是父母對子女的強烈的依賴意識,“培養”了子女對父母的依賴意識。於是,“啃老”便是必然的結果了。

不用說純粹地啃老族在直接啃老,即使不少有工作的子女,不也在心安理得地間接地啃老嗎?不信,看看有多少年輕人的樓房是自己獨立購買的?再有,現在的啃老族絕大部分是最初的獨生代。這又加重了傳統文化中的親子一體化心理,親子之間有了更大的依賴性,更缺乏彼此獨立的意識。也許正是因此,郝麥收先生與兒子的親子獨立協議,才顯得那樣彌足珍貴。這份協議說白了就是,兒子18歲後不靠父母,父母老了不靠兒子。這本來似乎天經地義的事情之所以傳爲美談。還不是因爲很多家庭中兩代人都不能彼此獨立?爲什麼?關鍵就是因爲親子一體化心理。

啃老是對生活的逃避,逃避的直接結果,是得到了家庭庇護這樣暫時的“好處”。人的行爲一旦得到好處,就會被強化。於是,啃老成了一種“持久戰”。像小雨那樣,拿“等合適的工作”這個藉口,一等就是兩三年,而且,如果不採取有力措施,還將繼續等下去,啃老將永無終日了。因爲逃避生活的最終結果,是讓人成爲一個廢人。問題的嚴重性決非到此爲止,啃老族,不但影響老一代人的生活,更會影響下一代人的生活――對父輩,他們缺乏贍養能力;對子女,他們無力承擔教養責任。如此下去,這就不僅是可怕的家庭問題,而且會引發更深層次的社會問題。

問題如此嚴重,豈能再等閒視之?解決啃老族的問題,自然是一個複雜的工程。從心理學角度說,關鍵是兩代人共同來積極進行心理自救。

心理互救:父母的應對策略

一是轉變觀念由於傳統親子觀念的影響,父母無怨無悔地爲子女傾盡畢生財力、精力,直到子女成年,都無法從這種無條件全方位奉獻的慣性中解脫。所以,拯救啃老族,父母首先需要從根本上轉變親子觀念,積極進行自我心理調整,真正切斷親子之間的心理臍帶,徹底破除親子一體化心理。父母要深刻認識到,即使親情再濃,兩代人也是彼此獨立的人。

二是調整認知有些年輕人是由於虛榮心理或攀比心理,而陷於“高不成低不就”的就業困惑中,無奈之下開始了啃老的生活。不用說放棄工作逃避在家者,就是有些盲目考研者也是這樣。所以要調整認知,改變就業觀念。年輕人應該深刻認識到,人生之路,首先是生存,然後纔是發展,剛剛開始人生,最大的光榮是自己養活自己,最大的成功是自食其力。何況,從社會責任感而言,就業是成年人的基本標誌之一。經濟上不能獨立的人,何談作爲“人”的社會意義,又何談人生?

三是挑戰自我如果從心理分析的角度來透視,可以說,不管哪種原因,啃老族的內心深處沒有一個人能有真正的好感覺。因爲啃老意味着寄生,作爲一個年輕人,寄生生活絕不會找到心靈的安寧。因爲寄生是一件羞恥的事,是一件痛苦的事。“知恥近乎勇”,年輕人要勇於面對自己的內心,勇於挑戰自我,從而激發獨立意識,激發自強精神,激發嘗試的勇氣,進而激發自立的潛能。

四是拿出行動其實,不少年輕人內心並不認可在家裏啃老。因此,經過上面的心理調整之後,最重要的就是拿出行動了。在行動之前,人們常常會有一種心理定勢,習慣把事情想象得很困難。這就是有些人放棄行動的心理原因。但是,一旦我們行動起來,會發現事情比想象的要容易得多。

五是逐步前進爲了減少行動中的困難,最好在行動上採取小步子的策略,步子越小越容易成功。必要時可以在心理諮詢專業人員指導下進行。比如,第一步是開始承當家務,第二步是勇敢走出家門,第三步嘗試比較容易適應的短期工作,第四步從事比較長期的工作,第五步再謀求比較理想的工作。在這個過程中,記錄下每一步小小的成功來不斷自我強化,促使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堅強地一步一步走下去。

標籤: 互救 啃老族 親子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iulifan.com/yangsheng/xinli/q1x7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