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秀麗範 >

情感 >動物 >

養鸚鵡對人的危害

養鸚鵡對人的危害

養鸚鵡對人的危害,養鸚鵡很容易感染一種叫做鸚鵡熱的傳染病,而外鸚鵡有很強的破壞力極強,鸚鵡如果一直叫,會成噪音污染,以下分享養鸚鵡對人的危害。

養鸚鵡對人的危害1

1、鸚鵡有很大的噪聲污染。雖然鸚鵡的叫聲很好聽,但是如果鸚鵡一直叫,會造成噪音污染。尤其是晚上主人睡覺的時候,鸚鵡不停的叫,會影響主人的睡眠。

2、鸚鵡有很強的破壞力極強。鸚鵡的嘴十分尖銳,而且力量很大,有時在不注意讓它自己在家中四處亂玩的時候,主人家的各種用品都會遭殃,鸚鵡又特別好動。小到餐桌上的食物,大到衣服、皮鞋、電線、手機、電腦等,稍不留神就會被咬得面目全非。

3、會有病菌感染的危險。飼養鸚鵡以後,家裏的環境污染會加劇,這裏面說的'不僅僅是室內的環境,而且包括你家裏的空氣污染,主要來自寵物排泄物,這些排泄物有細菌,有病菌,所以對家裏人的健康也不利。

養鸚鵡對人的危害
  

4、養鸚鵡很容易感染一種叫做鸚鵡熱的傳染病。其實這種病主要是容易在鳥類之間傳播,但也可以傳染給人。感染後,經常出現發熱、頭痛、肌肉痠痛、咳嗽等。

5、鸚鵡的羽毛含有一些細菌,很容易導致主人的一些呼吸道疾病,如哮喘、咳嗽等。

養鸚鵡對人的危害2

養鸚鵡對人的巨大危害:

第一,養鸚鵡是很容易感染一種傳染性疾病的,叫做鸚鵡熱。這種病其實主要是在鳥類之間比較容易傳染,但是也會傳染給人。一般傳染後往往就會發燒,頭痛,肌肉痠痛,咳嗽之類的,所以養鸚鵡的時候一定要注意。

第二,主要是鸚鵡叫聲太大太吵,會影響到自己的休息,甚至鄰居也會受到影響。

第三,鸚鵡經常會梳理羽毛,會造成羽粉的脫落。抖落下來的羽屑會引發皮膚病雖不大會得嚴重皮膚病,但是可使皮膚瘙癢、蟎蟲感染等也是一種皮膚病。空氣中也會漂浮很多絨毛,如果被吸入,肯定是對健康不利的。有的生病的鸚鵡身上會帶有傳染病或寄生蟲,人類接觸後也會致病。

養鸚鵡對人的危害 第2張
  

鸚鵡的餵養方法

1、鑑於鸚鵡有用舌舔物的嗜好,籠具和棲架不能用消毒液處理,最好是用熱水沖洗後置於陽光下曝曬消毒。

2、不要給鸚鵡細沙石, 吞下太多對胃囊有不良影響,甚至死亡。

3、鈣片和墨魚骨對所有鸚鵡都很重要,尤其是灰鸚鵡。如果你想供應鈣水,請先查詢鸚鵡獸醫有關份量。

4、鸚鵡每天大約需要25-30分鐘的陽光。在戶外的`時候,應該給它一個陰涼的地方。比如說,感覺熱的時候可以避開,你也可以在室內安裝一個灰塵全光譜燈,距離鳥籠不超過三英尺。記得定期換燈,因爲全光譜燈長期使用可能會失效。

養鸚鵡對人的危害3

養鸚鵡對人的巨大危害如下:

1、鸚鵡很容易感染一種叫做鸚鵡熱的傳染病,這種病主要是在鳥類之間傳播,但也有可能傳染給人。人在感染後會出現發熱、頭痛、肌肉痠痛、咳嗽等狀況。

2、鸚鵡如果一直叫,會成噪音污染。特別是晚上,特別是晚上,如果鸚鵡不停的.叫,會影響主人的睡眠。

3、鸚鵡羽毛中會帶有細菌,如果經常抖動羽毛,很容易導致主人的一些呼吸道疾病,如哮喘、咳嗽等。

養鸚鵡對人的危害 第3張
  

養鸚鵡避免危害的方法

1、注意環境衛生:在養鸚鵡的過程中,要對籠子、棲架和鸚鵡接觸的其他物品要經常清洗消毒,以免產生細菌。

2、注意食物衛生:食物要保證乾淨,否則會引起消化系統問題,甚至中毒。

3、注意室內溫度:鸚鵡適宜生活在5-35℃的溫度裏,當鸚鵡不適應室內溫度時,體質會下降,免疫力會變差。

養鸚鵡對人的危害4

可能會感染“鸚鵡熱”。

“鸚鵡熱”是一種被稱爲“衣原體”的微生物引起的疾病,主要在鳥類中流行。

人類感染病例首次發現於1879年,當時德國和瑞士共有7例患者在接觸鳥類後發生肺炎。由於不知道病因,先後被稱之爲“肺型斑疹傷寒”和“非典型肺炎”。

1894年這種病在法國巴黎流行,由於患者都接觸過鸚鵡,就開始把它稱爲“鸚鵡熱”。後來,一些非鸚鵡鳥類傳播的肺炎被相繼報道,便有人將之稱爲“鳥肺炎”或“鳥疫”。

1930年,“鸚鵡熱”病原體相繼在許多國家的實驗室中分離成功。1964年,“鸚鵡熱”的'病原體正式歸類爲衣原體屬。除此之外,可以導致人類疾病的衣原體還有沙眼衣原體和肺炎衣原體。

“鸚鵡熱”的臨牀表現既像傷寒又像肺炎。潛伏期一般爲5-15天,最長可達4周。患者起病緩慢,以發熱、頭痛伴明顯肌痛(背頸部尤甚),體溫逐漸升高,3-4天后達40℃以上,伴相對緩脈,猶如傷寒。一週左右出現咳嗽,乾咳或咳少量粘痰或血性痰,呼吸困難等肺炎的表現。

少數患者還可發生肝臟、心臟和神經系統併發症,導致肝功能異常、黃疸、心肌炎,甚至出現嗜睡、譫妄、木僵、抽搐等精神症狀。

養鸚鵡對人的危害 第4張
  

在19世紀和20世紀初期無抗菌藥物治療的時代,“鸚鵡熱”的病死率高達20%至40%。抗菌藥物出現後,病死率明顯降低,近年來“鸚鵡熱”的病死率約1%至2%。許多抗菌藥物都對“鸚鵡熱”有效,如四環素、多西環素、氯黴素、紅黴素和新氟喹諾酮等。

合理用藥的話,一般兩天後體溫即可下降。但肺部病竈吸收較慢,平均痊癒需6周,長者可達20周。另外,“鸚鵡熱”治療後的複發率高達21%,因此抗菌藥物的療程應不少於10天,以減少復發。

“鸚鵡熱”的預防與禽流感相似,就是避免接觸患病的鳥類,尤其是野生鳥類。如果發現鴿子、家禽和鳥類動物突然死亡,應向防疫部門報告,不要私自宰殺。

接觸鳥類後出現發熱症狀應及時就醫,並向醫生報告與鳥類動物的接觸史,以便醫生及時進行與“鸚鵡熱”相關的血液檢查,早期對疾病做出診斷。由於“鸚鵡熱”可以在人與人之間傳播,患者應注意隔離,家人注意防護。

標籤: 鸚鵡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iulifan.com/qinggan/dongwu/d9e1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