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秀麗範 >

情感 >生活常識 >

端午節爲什麼吃糉子原因

端午節爲什麼吃糉子原因

爲了紀念屈原。

端午節爲什麼吃糉子原因1

端午節吃糉子是爲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傳說,當秦軍攻破楚國都城之後,因無力救國而痛心不已的屈原選擇了寫下絕筆《懷沙》,抱石投江自盡。人們得知此事,紛紛來到江邊划船打撈,卻一無所獲。爲了不讓江中的魚蝦吃掉他的身體,人們紛紛拿來米團投入江中。後來,就形成了吃糉子的習俗。

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糉”。糉屬於“籺”的一種,籺是人們在逢年過節時用來拜神祭祖的貢品,逢年過節做籺拜神祭祖是古老的傳統習俗。

籺有很多品種,不同的節日會做不同的籺,糉籺是端午節拜祭神靈祖先的'貢品。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鹼”,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即爲廣東鹼水糉。

“糉”字本作“糉”,歷史上跟糉子沾邊兒的文字記載,最早大概見於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將之解釋爲“蘆葉裹米也”。西晉新平太守周處所寫的《風士記》,則明確提到了“角黍”一詞:“仲夏端五,方伯協極。享用角黍,龜鱗順德。”糉早在春秋之前就已出現,最初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到了晉代,糉子成爲端午節的節慶食物。

什麼人不適合吃糉子

糉子並不是人人都適合吃的,專家還建議一些人最好別吃糉子。

心血管病患者:糉子的品種繁多,其中肉糉子和豬油豆沙糉子所含脂肪多,屬油膩食品。患有高血壓、高血脂、冠心病的人吃多了,可增加血液黏稠度,影響血液循環,加重心臟負擔和缺血程度,誘發心絞痛和心肌梗死。

老人和兒童:糉子多用糯米制成,黏性大,老人和兒童如過量進食,極易造成消化不良以及由此產生的胃酸過多、腹脹、腹痛、腹瀉等症狀。

端午節爲什麼吃糉子原因
  

端午節是爲了紀念誰的

端午節是爲了紀念戰國時期在五月五日跳汨羅江自盡的楚國詩人——屈原。除此之外,也有着端午節是爲了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人的說法。

紀念屈原說

相傳,屈原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讒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

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詩篇。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自盡,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屈原投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划船撈救,但卻再也沒有撈到屈原的屍體。爲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爲龍舟競賽。百姓們又怕江河裏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後來就成了吃糉子的習俗。

端午節爲什麼吃糉子原因 第2張
  

紀念伍子胥說

端午節的第二個傳說,是五月五日紀念春秋時期的伍子胥(公元前559年—公元前484年)。

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爲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閭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

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伍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伍子胥本爲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裏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爲紀念伍子胥之日。

紀念孝女曹娥說

端午節的第三個傳說,是爲紀念東漢(公元23年-公元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就此傳爲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爲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爲紀念孝女曹娥之日。

端午節爲什麼吃糉子原因2

端午節吃糉子是爲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根據民間傳說,屈原在楚國被秦攻破後投江自盡,楚國百姓聽說後悲痛萬分,爲了不讓屈原的屍體被魚蝦啃咬,便自發往江中投糉子,自此,端午節便有了吃糉子的'習俗。

端午節爲什麼吃糉子

端午節,又叫端陽節、龍舟節等,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有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扒龍船、放紙鳶、吃糉子、掛艾草菖蒲等風俗。

端午節爲什麼吃糉子原因 第3張
  

端午節源於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漢魏後,人們把節日與歷史人物聯繫在一起,出現了人物紀念說,人們認爲端午節是紀念偉人而出現的。

歷史人物紀念說主要有四種,分別是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紀念孝女曹娥說、紀念介子推說,其中紀念屈原說是流傳最爲廣泛的一種,也是大衆熟知的一種。

端午節爲什麼吃糉子原因3

端午節吃糉子是爲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秦國大將白起帶兵南下,攻破了楚國京都,屈原的政治思想破滅,對前途感到絕望,雖有心報國,卻無力迴天,心中悲憤不已,於五月五日,懷抱大石投汩羅江自盡,人們爲了不讓魚蝦損傷屈原的軀體,紛紛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端午吃糉子的習俗。

端午節吃糉子的傳說故事

公元前340年,愛國詩人、楚國大夫屈原,面臨亡國之痛,於五月五日,悲憤地懷抱大石投汩羅江。爲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人們紛紛把竹筒裝米投入江中。以後,爲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每到這一天,人們便竹筒裝米,投入祭奠,這就是我國最早的糉子——“筒糉”的由來。

爲什麼後來又用艾葉或葦葉、荷葉包糉子呢?《初學記》中有這樣的記載:漢代建武年間,長沙人晚間夢見一人,自稱是三閭大夫(屈原的官名),對他說:“你們祭祀的東西,都被江中的蛟龍偷去了,以後可用艾葉包住,將五色絲線捆好,蛟龍最怕這兩樣東西。”於是,人們便以“菰葉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傳,逐漸發展爲我國端午節食品。

端午節爲什麼吃糉子原因 第4張
  

端午吃糉子的歷史發展

據文獻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糉”。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用菰葉包黍米呈四角形煮熟,既爲廣東鹹水糉。到了晉代糉子才被正式定爲端午節食品,當時包糉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藥益智仁。

南北朝時期糉子的原料增多,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繁多。此時的糉子製作比較精細,慢慢也成了極爲常見的食品,常用作交往的禮品。

唐宋時期糉子的製作注重於糉子原料的精緻與外形的精美。元明時期,糉子的包裹原料已從菰葉演變爲箬葉,後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糉子。此時糉子的原料中又增加了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現在市場上流行的大衆化糉子從食材上也沿襲了古人的智慧,商場上常年有售。結合現在食品加工技術進行真空包裝,保質期較長,買回家隨意加熱一下即可食用。包裝盒製作精美,已是常見的地方特產和送禮佳品。

隨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端午節已正式定爲我國的法定假日。不僅有利於民衆提高對傳統文化的重視,更有利於擴大中國傳統節日、傳統文化在國際上的影響力。

標籤: 端午節 糉子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iulifan.com/qinggan/shenghuochangshi/76l2p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