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秀麗範 >

情感 >學習 >

中國的端午節有什麼習俗

中國的端午節有什麼習俗

中國的端午節有什麼習俗,在中國傳統文化當中,端午節是我國的重要節日之一,最重要的習俗就是吃糉子,其中每個地區的端午節風俗都不相同,下面分享中國的端午節有什麼習俗。

中國的端午節有什麼習俗1

端午節的習俗主要有:吃糉子、於門上插艾或菖蒲驅邪,系長命縷,飲雄黃酒或以之消毒,賽龍舟等等。

端午節吃糉子,在魏晉時代已經很盛行。這種食品是在每年端午和夏至兩個節日裏食用。

端午的風俗習慣

走親訪友

端午節又稱“閨女節”,同中秋節一樣,是一年之中孃家人看閨女的兩個特定日子。相傳,古時端午是看閨女家的夏糧收成,中秋是看閨女家的秋糧收成,孃家人擔心閨女在夫家受苦,看閨女也就是看生活情況怎樣,是否還需要幫助。節前,孃家人的爺們帶着糉子看閨女。

長輩看女兒,同輩看姊妹。還有侄子看姑的,一看老人健康狀況,二看錶兄弟們是否孝順、厚待長輩。現在,人們的生活已不成問題了,走親訪友主要是聯絡感情,拉近親情,增進友誼;其次是互相探討過家的譜氣,尋找致富生財門路,但看閨女作爲一項傳統習俗延續下來。

端午食糉

端午節吃糉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糉子,又叫做“角黍”“筒糉”。一般是前一天把糉子包好,夜間用鍋煮熟,端午早晨食用。包糉子主要是用河塘邊的嫩蘆葦葉或寬幅竹葉,安丘西南山區用的.是一種叫“菠蘿葉”的寬幅樹葉子,這些都統稱糉葉。

糉子的傳統形式爲三角形,一般根據裏面包裝的食料來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糉,米中摻紅棗的叫棗糉。棗糉諧音爲“早中”,意在讀書的孩子吃了早中狀元。過去讀書人在參加科舉考試的當天,早晨都要吃棗糉子。

中國的端午節有什麼習俗
  

祛病保健

(1)門邊插艾蒿,祛病驅邪。艾蒿是一種草本藥物,有香氣,有很強的殺菌能力,端午節採挖的艾蒿成色最佳,一次採挖晾曬保存,可享用多年。古人用艾蒿煮雞蛋吃,可以防病治病。心事是很難隱藏的,

把嘴巴捂住它就會從眼睛裏冒出來。

(2)佩戴“五毒兜肚”,小兒免生疾病。就是端午節這一天,農村婦女爲兒童縫製“五毒兜肚”,圖案爲蠍子、蜈蚣、蛇、壁虎和蜘蛛五種毒蟲,將五種毒蟲繡在兜肚上給小兒佩戴,可以免生疾病。嬸嬸、大娘還將這種兜肚作禮品送給小字輩。

(3)“躲午”避災。古人認爲五月初五是個不吉利的日子,這一天,未滿週歲的孩子要到姥姥家過端午,稱爲“躲午”,意爲有外公外婆保護,即躲開病魔惡鬼的侵害。

(4)帶繡荷包,系五彩線。系五彩線亦稱“纏五絲”。孩子的生母和姑姑給孩兒繡五彩荷包,系紅黃藍白黑五彩線,分別戴在頸、手臂和腳脖上。

五彩線代表東西南北中五方神力,共同抵禦災病。也有說五彩線系死五毒,以保康健。

中國的端午節有什麼習俗2

1、吃糉子

端午節糉子主料:糯米, 爲禾本科草本植物糯稻的種子。味甘、性溫,入脾、胃、肺經;具有益肺氣、補中益氣,健脾養胃,止虛汗之功效。糯米有收澀作用,對尿頻,盜汗有較好的食療效果。

主治:脾胃虛弱,體倦乏力,少食,腹瀉;氣虛自汗。竹葉甘,淡,寒。主治:熱病心煩口渴,咽喉炎,口腔炎,牙齦腫痛,心火織盛引起的口舌生瘡,尿少赤黃色。還可以清熱除煩:用於熱瘍煩熱,心煩不寐,小兒夜啼。另配料可以隨意選用,有大棗、榛子、苡米、花生、蓮子、芡實等也都有滋補保健。

2、賽龍舟、洗龍湫水

龍湫水也就是龍舟競渡過的水,人們認爲那是好水、活水,故常有喜喝龍湫水、洗龍湫水浴的習俗,民間也就有“五月節洗龍湫水”的俗語流傳。

3、掛香囊

我國很多地方有端午節掛香囊的習俗,也是一種預防傳染病的方法。自制端午香囊用到的中藥有蒼朮、藿香、吳茱萸、艾葉、肉桂、砂仁、白芷,每味各兩克,另外再加1克丁香。將這幾味中藥研細,然後放在緻密的布袋中,縫合好。

可以佩戴在胸前、腰際或肚臍處,也可以把香囊掛在門口、室內或車內。這幾味中藥,中醫認爲有散風驅寒、健脾和胃、理氣止痛、通九竅的功能,從而起到防病的作用。

中國的端午節有什麼習俗 第2張
  

4、懸艾葉菖蒲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爲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中醫學上以艾入藥,有理氣血、暖子宮、祛寒溼的功能。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狹長的葉片也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藥物。

5、喝雄黃酒

酒醫史淵源《清嘉錄》記載:“研雄黃末,屑蒲根,和酒飲之,謂之雄黃酒。我國民間有“早端午、晚中秋”之說,認爲辰屬龍,辰時正是羣龍行雨之時,在端午節早晨擺雄黃酒宴,是百姓企盼出現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好年景。”

製備雄黃酒的方法很簡單,用於成人飲用的',則取微量經過水飛處理的雄黃細粉,現行藥典規定內服用量爲0.05克~0.1克放入一隻小碗或小杯中,再加入15毫升~20毫升白酒,用筷子將其攪溶,再將上層帶有微紅黃色的酒液倒入定量白酒中,碗底或杯底的沉澱物則棄之不用,飲用量約15毫升左右。

6、驅五毒

五毒是指蠍子、蜈蚣、毒蛇、蝦螈、壁虎五種毒蟲。“端陽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

7、煮大蒜

大蒜是一種中藥,味辛甘,能殺毒滅菌,熟食能清腸胃毒素,疏通血脈。端陽節早晨,全國大部分地區的習俗是煮食新蒜頭,以疏通血脈,消毒滅菌。

8、滾吃雞鴨鵝蛋

全國各地均爲流行。端午早晨,東北一帶是由長者將煮熟的雞鴨鵝蛋放在兒童的肚皮上滾動,然後剝皮讓兒童吃下,據說這樣做可免去兒童的肚子疼,實則爲節日的一種嬉兒遊戲。

中國的端午節有什麼習俗3

掛艾虎

舊時端午節驅邪辟祟之物,也作裝飾品。中國古代視虎爲神獸,俗以爲可以鎮祟辟邪、保佑安寧。《風俗通》雲:“虎者陽物,百獸之長也。能噬食鬼魅,……亦辟惡”。故民間多取虎爲辟邪之用,其中尤以端午節的艾虎爲最具特色。

畫額

端午節時以雄黃塗抹小兒額頭的習俗,雲可驅避毒蟲。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黃酒在小兒額頭畫“王”字,一借雄黃以驅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額紋,又虎爲獸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鎮邪。

佩長命縷

端午節時厭勝佩飾。亦稱續命縷、續命絲、延年縷、長壽線,百索、闢兵紹、五彩縷等,名稱不一,形制、功用大體相同。其俗在端午節以五色絲結而成索,或懸於門首,或戴小兒項頸,或系小兒手臂,或掛於牀帳、搖籃等處,俗謂可避災除病、保佑安康、益壽延年。

戴香包

戴香包,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絲線纏成的.,有用碎布縫成的,內裝香料(用中草藥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鬆、高本行製成),佩在胸前,香氣撲鼻。

中國的端午節有什麼習俗 第3張
  

端午食糉

端午節吃糉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糉子,又叫“角黍”、“筒糉”。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避五毒

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惡日,在民間信仰中這個思想一直傳了下來,所以纔有種種求平安、禳解災異的習俗。其實,這是由於夏季天氣燥熱,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蟲繁殖,易咬傷人,所以要十分小心,這才形成此習慣。

採藥

這是最古老的端午節俗之一。《夏小正》載:“此日蓄藥,以蠲除毒氣。”《歲時廣記》卷二十二“採雜藥”引《荊楚歲時記》佚文:“五月五日,競採雜藥,可治百病。”因端午前後草藥莖葉成熟,藥性好,才於此日形成此俗。

沐蘭湯

端午日洗浴蘭湯是《大戴禮》記載的古俗。但文中的蘭不是蘭花,而是菊科的佩蘭,有香氣,可煎水沐浴。《九歌·雲中君》亦有“浴蘭湯會沭芳”之句。《荊楚歲時記》:“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

躲端午

是端午節習俗,指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家度節。簡稱“躲午”,亦稱“躲端五”。俗以五月、五月五日爲惡月、惡日,諸事多需避忌,因有接女歸家躲端午之俗。

端午雨

時民間歲時占驗習俗。俗信端午節下雨,不吉;反之則吉。此種俗信在很久以前即已存在。

標籤: 端午節 習俗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iulifan.com/qinggan/xuexi/4jgg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