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秀麗範 >

情感 >學習 >

中秋節的風俗是什麼

中秋節的風俗是什麼

中秋節的風俗是什麼,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爲中秋。不同地區的中秋節有不同的風俗習慣,一起和我看看中秋節的風俗是什麼

中秋節的風俗是什麼1

中秋節四大傳統習俗

中秋節,人們最主要的活動是賞月和吃月餅了。 在中秋節,我國自古就有賞月的習俗,中就記載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 那麼除了傳統的節目,中秋節多還有哪些習俗呢?

中秋節的習俗之賞月

賞月的風俗來源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鬆的歡娛。民間活動約始魏晉時期,但未成習。到了唐代,、玩月頗爲盛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待到宋時,形成了以賞月活動爲中心的中秋民俗節日,正式定爲中秋節。

中秋節的習俗之燒塔

中秋夜燒塔在一些地方也很盛行。塔高1—3公尺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還要用磚塊砌成,約佔塔高的1/4,然後再用瓦片疊砌而成,頂端留一個塔口,供投放燃料用。

中秋節的習俗之舞火龍

舞火龍,是香港中秋節最富傳統特色的習俗。從每年農曆八月十四晚起,銅鑼灣大坑地區就一連三晚舉行盛大的舞火龍活動。

中秋節的習俗之兔兒爺

“每屆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黃土摶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謂之兔兒爺。”舊時北京一帶,常有兔兒爺攤子,專售中秋祭月用的兔兒爺。

中秋節的風俗是什麼
  

除了月餅中秋節還吃什麼

吃芋頭

中秋食芋頭,在不少地方民間則寓意辟邪消災,並有表示不信邪之意。清乾隆《潮州府志》曰:“中秋玩月,剝芋頭食之,謂之剝鬼皮”。剝芋而食之,倒還大有鍾馗驅鬼的氣概呢。

食藕盒子

中秋食藕,也是寄團圓之意也,尤其是吃“藕盒子”。江浙人多將藕切片,每兩片間下端相連,中間夾肉、文蛤等調製而成的餡,外拖面煎至金黃,此又稱藕餅,與月餅有異曲同工之妙。目前市場上藕的品種主要有兩種,即七孔藕與九孔藕。江浙一帶較多栽培七孔藕,該品種質地優良,肉質細嫩,鮮脆甘甜,潔白無瑕。中醫認爲,藕經過煮熟以後,性由涼變溫,對脾胃有益,有養胃滋陰,益血的功效。

飲桂花酒

每逢中秋之夜,人們仰望着明月,聞着陣陣桂香,遙想吳剛砍桂,喝一杯桂花蜜酒,歡慶閤家甜甜蜜蜜,歡聚一堂,已成爲節日的享受。桂花不僅可供觀賞,而且還有食用價值。眼下正值中山陵舉辦桂花節,市民不妨與家人踏東郊,賞時花,度佳節。

中秋節的風俗是什麼2

賞月

來源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鬆的歡娛。民間中秋賞月活動約始魏晉時期,但未成習。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爲盛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待到宋時,形成了以賞月活動爲中心的中秋民俗節日,正式定爲中秋節。

祭月

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燃燈

中秋夜燈內燃燭用繩繫於竹竿上,高懸於瓦檐或露臺上,或用小燈砌成字形或種.種形狀,掛於家屋高處,俗稱“樹中秋”或“豎中秋”。富貴之家所懸之燈,高可數丈,家人聚於燈下歡飲爲樂,平常百姓則豎一旗杆,燈籠兩個,也自取其樂。滿城燈火不啻琉璃世界。看來從古至今中秋燃燈之俗其規模似乎僅次於元宵燈節。

觀潮

“定知玉兔十分圓,已作霜風九月寒。寄語重門休上鑰,夜潮留向月中看。”這是宋代大詩人蘇軾寫的《八月十五日看潮》詩。在古代,浙江一帶除中秋賞月外,觀潮可謂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觀潮的風俗由來已久,早在漢代枚乘的《七發》賦中就有了相當詳盡的記述。漢以後,中秋觀潮之風更盛。明朱廷煥《增補武林舊事》和宋吳自牧《夢粱錄》也有觀潮記載。這兩書所記述的觀潮盛況,說明在宋代中秋觀潮之事達到了巔峯。

玩兒兔爺

兔兒爺是中秋節期間,給孩子們玩耍娛樂的一種泥塑玩具。其形狀是人形而有兔嘴兔耳。頭上豎兩隻長耳朵,嘴是三瓣的兔子嘴,其他地方跟人沒什麼區別。現在尋常市面上已見不到兔兒爺的蹤影,只是作爲民俗文物在民俗博物館之類的地方展覽,或者在工藝品商店裏出售。年輕人對它所知不多,而老人提起它來就津津樂道。

中秋節的風俗是什麼 第2張
  

走月

中秋節之夜還有一大特色賞月活動叫“走月”。皎潔的月光下,人們衣着華美,三五結伴,或遊街市,或乏舟秦淮河,或登樓觀賞月華,談笑風生。明代南京建有望月樓、玩月橋,清代獅子山下有朝月樓,都是遊人“走月”時的賞月勝地;而解放後建的莫愁湖公園之抱月樓,則成了市民賞月的新景點。舊時南京人“走月”還有一種特殊的祈盼之舉:凡沒生兒子的已婚婦女,要去遊夫子廟,隨後再跨過一座橋,相傳即可有“夢熊之喜”(意生男孩)。

玩花燈

早在北宋《武林舊事》中,記載中秋夜節俗,就有'將“一點紅”燈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動。中秋玩花燈,多集中在南方。如前述的佛山秋色會上,就有各種各式的彩燈:芝麻燈、蛋殼燈、刨花燈、稻草燈、魚鱗燈、穀殼燈、瓜籽燈及鳥獸花樹燈等,令人讚歎。

中秋節介紹

中秋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爲每年的農曆八月十五,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傳說是爲了紀念嫦娥。

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佳節。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爲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爲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這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新唐書·卷十五 志第五·禮樂五》載“其中春、中秋釋奠於文宣王、武成王”,及“開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廟,以留侯張良配。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樂之制如文”。

據史籍記載,古代帝王祭月的節期爲農曆八月十五,時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節”;又因爲這個節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稱“秋節”“八月節”“八月會”“中秋節”;又有祈求團圓的信仰和相關習俗活動,故亦稱“團圓節”“女兒節”。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月夕”“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在唐朝,中秋節還被稱爲“端正月”。

中秋節的風俗是什麼3

一、拜月、賞月

出於對大自然的原始崇拜,拜月的習俗很早就在我國流行。見於文獻記載,春秋戰國寫成的《尚書;堯典》就有“禋於六宗”之說,漢人註解六宗包括日、月、星、四時、寒暑、水旱。

但古人祭祀月亮的時間是在正月朔日,而並不是在中秋。賞月是一種娛樂活動,漢代以後,拜月逐漸有了賞月的成份,這從“詠月”的文學作品中可以看到。到了唐代,賞月活動約定俗成在八月十五夜進行。北宋以後,八月十五才正式定名爲中秋節。《夢樑錄》載:“八月十五日,中秋節。此日三秋恰半,故謂之中秋。”

中秋節的風俗是什麼 第3張
  

二、吃月餅

吃月餅,是迄今仍然流行於我國民間的中秋歲時節令禮俗。月餅之名,早在南宋時期即已有之,當時人們因圓形的麪餅宛如皎潔的明月,故以“月餅”稱之。蘇東坡有“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之詩,《武林舊事》裏則有了確定的“月餅”之名。至於月餅作爲中秋節的`歲時節令食品的記載,有不同的說法,一說唐已有之。

《洛中見聞》記載唐僖宗在中秋節吃月餅,味美極。民間還傳說唐太宗徵邊勝利後把月餅分給百官共嘗之事。另一說法是吃月餅開始於元末明初。相傳,元代末年,張士誠在江南高郵聚衆起義時,爲了聯絡各地義軍一起行動,就在月餅內夾藏一個寫着“八月十五殺韃子”的紙條,傳檄各地,約定於中秋之夜,家家掰開月餅後,見字揭竿起義,反抗蒙古族統治者。起義如期爆發,很快就佔領了江浙一帶地方。

從此,每到農曆八月十五,家家都食月餅,用以慶祝勝利。又因月餅形如圓月,與人們企盼閤家團圓之心願相合,因而亦被稱之爲“團圓餅”,成爲中秋佳節不可缺少的節日傳統食品。《明宮史》載,自八月七年級起,“即有賣月餅者,至十五日,家家供月餅、瓜果。”明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餘》也載:“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食月餅、供月餅、饋贈月餅成爲佳節的重要禮俗,迄今而不衰。

標籤: 中秋節 風俗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iulifan.com/qinggan/xuexi/7jql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