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秀麗範 >

情感 >學習 >

中秋節的主要風俗

中秋節的主要風俗

中秋節的主要風俗,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爲寄託思念故鄉,是十分古老的節日,而且在中秋節節日裏給大家帶來了許多無窮的樂趣,那麼下面看看中秋節的主要風俗。

中秋節的主要風俗1

賞月

賞月的風俗來源於祭月,每到中秋節,家家戶戶闔家團圓,在庭院中吃着月餅,賞着月色,談笑嬉戲。

民間中秋賞月活動約始於魏晉時期,但未成習。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爲盛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待到宋時,形成了以賞月活動爲中心的中秋民俗節日,正式定爲中秋節。每逢這一日,“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佔酒樓玩月”。明清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模,我國各地至今遺存着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等古蹟。

走月

每到中秋節之夜,皎潔的月光下,人們衣着華美,三五結伴,或遊街市,或乏舟秦淮河,或登樓觀賞月華,談笑風生。明代南京建有望月樓、玩月橋,清代獅子山下有朝月樓,都是遊人“走月”時的賞月勝地。中秋夜出遊賞月,上海人叫做“走月亮”。吳地有走月亮、走三橋之俗,就是在月光下出遊,走過至少三座橋(見顧祿《清嘉錄卷八》)。

中秋節的主要風俗
  

祭月

祭月,在中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實際上是古人對“月神”的一種崇拜活動。自古至今,在廣東部分地區,人們都有在中秋晚上祭拜月神(拜月娘、拜月光)的習俗。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拜月。在月下,將“月神”牌位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祭拜月亮,祈求福佑。

祭月作爲中秋節重要的祭禮之一,從古代延續至今,逐漸演化爲民間的賞月、頌月活動,同時也成爲現代人渴望團聚和幸福、寄託對生活美好願望的主要形式。

追月

所謂“追月”,是指過了農曆八月十五,人們興猶未盡,於是次日晚上,不少人又邀約親朋好友,繼續賞月,名爲“追月”。據清人陳子厚《嶺南雜事鈔》序雲:“粵中好事者,於八月十六夜,集親朋治酒餚賞月,謂之追月。”

吃月餅

中秋吃月餅,和端午吃糉子、元宵節吃湯圓一樣,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據說唐朝時期已經有了中秋吃月餅的習俗,但是月餅作爲食品名稱並同中秋賞月聯繫在一起,則是宋代的事情。

中秋節的主要風俗 第2張
  

北宋皇家中秋節喜歡吃一種“宮餅”,民間俗稱爲“小餅”,蘇東坡有詩云:“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南宋文學家周密在《武林舊事》中首次提到“月餅”的名稱。當時,杭州民間就有“以月餅相饋,取中秋團圓之意”。

到了元朝末年,月餅已成爲中秋節日美點。到了近代,有了專門製作月餅的作坊,月餅的製作更加精細,餡料考究,外型美觀,還分成平式、蘇式、廣式、臺式等不同風味。月餅作爲吉祥、團圓的象徵,寄託着人們的美好願望,而吃月餅和送月餅的習俗也一直延續至今。

中秋節的主要風俗2

鬧哥孩

流行於廣西德保縣。最初這頊活動叫“請囊海”,“囊海”是壯語,即“月姑”之意,意爲請月亮裏的仙女大姐下凡與民同樂,但因爲組織者和參加者都是女性,鬧的對象又是男的,所以叫“鬧哥孩”。

屆時,村裏的老少男子都要來圍觀。在鬧臺上擺一碗米,上插數根燃香,一邊擺一碗月餅;鬧臺的兩邊各豎立一根柴擔,一根的頂部插一個柚果,果上有若干香條和蠟燭;另一根頂部掛一雙鞋、一雙襪子和一塊麪巾,婦女們圍鬧臺而坐,開始唱歌請月亮上的仙大哥下來與民同樂。

歌唱近一個小時後,數位女子站起來東跑西穿,人們即知這是仙大哥下來了,那些女子便是仙大哥的化身。她們跑一陣後就在鬧臺前坐下,身子左右搖擺,口裏說着含混不清的話。

這時其他婦女一起上前來問她們將來的禍福,仙人託身的女子也一一作答,從此以後她們便是公認的巫婆。“哥孩”下來後,鬧臺周圍的婦女便開始對歌,內容一般不涉及愛情,多是有關史實、社會一類的,盡興方散。此後對歌還要持續數個晚上。

中秋節的主要風俗 第3張
  

請月姑

同是中秋節這一天,廣西靖西、那坡一帶的.壯族,姑娘們用艾葉水沐浴,梳妝打扮,打掃屋內外,用柚子葉水灑在房屋四周。把一根五米到十米長的竹竿豎在門前空曠地,頂上插一個插滿線香的柚子,香菸繚繞,作爲指引月姑下凡的天梯。

門前置桌,放上月餅、香蕉、柚子、甘蔗、柑桔、煮熟了的芋頭和成把的毛豆等供品。姑娘與小夥們圍坐在一起,推選一位姑娘扮作月姑,坐在地席中央,用兩手中指和大拇指分別壓住雙眼和雙耳,旋轉頭部,以示正從月宮下凡。大家將月姑認作“同年姐妹”(義姐妹),請她對歌。大家發問,她作答,歡歌笑語,情意綿長。

罵中秋

廣西西林等地的壯族中有“罵中秋”的習俗。傳說古代有位耿直的姑娘,不愛虛僞的甜嘴,卻欣賞尖刻的罵人藝術。有一個男青年在中秋之夜,當衆痛罵偷姑娘所種甘蔗的人,罵得痛快淋漓,姑娘被感動,嫁給了青年。從此,形成一種青年人以惡作劇引入發罵的風俗。

中秋節的主要風俗3

1、賞月

“月是中秋明”,賞月古稱玩月,跟其他景物一起觀賞更有韻味。

民間中秋賞月活動始於魏晉時期,盛於唐宋。明清以後,每逢中秋,人們便擺出果品,賞月暢談。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和家人“千里共嬋娟”。

2、吃月餅

“月餅”一詞,最早見於南宋吳自牧的《夢樑錄》中,那時,它也只是象菱花餅一樣的餅形食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嚐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的象徵。

3、觀潮

在浙江一帶,觀潮可謂又一盛事。蘇軾在《八月十五日看潮》中曾經寫道:“定知玉兔十分圓,已作霜風九月寒。寄語重門休上鑰,夜潮留向月中看。”

中秋節的主要風俗 第4張
  

4、拜月

我國自古就有在中秋節祭月的習俗,《禮記》中就記載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相傳在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的'儀式,嚮明月寄託對未來的希冀。

即使現在,也還有很多地方有祭月、拜月的習俗。如在廣東潮汕各地,每到中秋之夜,婦女們就在院子裏、陽臺上設案當空祭拜;雲南傣族在中秋之夜也會準備食物,燃香拜月,然後一家人圍桌賞月用餐;而廣西西部壯族則會在中秋前後設供桌“祭月請神”。

標籤: 中秋節 風俗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iulifan.com/qinggan/xuexi/ye81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