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秀麗範 >

情感 >學習 >

重陽節的習俗

重陽節的習俗

重陽節的習俗,重陽節,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節期在每年農曆九月初九日。重陽節在很多地方還會舉行大型飲宴活動,是由先秦時慶豐收的宴會發展來的,下面來了解重陽節的習俗。

重陽節的習俗1

登高

在古代,民間在重陽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唐代文人所寫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爲隨意。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唸唸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

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隻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鬆軟糕類都稱之爲重陽糕。

賞菊並飲菊花酒

重陽節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菊花盛開,據傳賞菊及飲菊花酒,起源於晉朝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文人士大夫,還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之風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種,千姿百態。

民間還把農曆九月稱爲“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陽節裏,觀賞菊花成了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清代以後,賞菊之習尤爲昌盛,且不限於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後最爲繁盛。

重陽節的習俗
  

插茱萸

插茱萸的習俗起源很早。茱萸,又名越椒、艾子,別名“避邪翁”。是一種藥用植物,有益於內臟。晉朝的時候,人們就已認識到它的藥用價值,並開始種植。

重陽時節,人們折下茱萸插在室內各處和頭上,據說這樣可以抵禦寒冷,躲避災難。隋唐時茱萸的作用被誇大,成爲驅邪的神物。

飲茱萸酒、佩茱萸囊、戴茱萸花、室內插茱萸辟邪蔚成風氣。宋朝以後,插茱萸的風俗逐漸淡薄。茱萸已不再被視爲神物,僅僅是作爲藥材使用了。隨着重陽民俗重心從辟邪消災轉到延年益壽,插茱萸這一風俗漸漸式微。

還有一些如吃柿子、吃素食、吃重陽面等等,不同民族和地區過節習俗均有所不同。

重陽節是雜糅多種民俗爲一體而形成的漢族傳統節日,是與除夕、清明、十來一這三節並稱的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的節日,又有慶祝秋糧豐收、喜嘗新糧的用意。

慶祝重陽節一般包括上述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

由於九月初九諧音是“久久”,有長久長壽之意,所以人們常在此日推行敬老活動。

重陽節的習俗2

1、柿子會

老濟南的重陽佳節民間活動中心,是千佛山一年一度的重陽節廟會,曾稱柿子會。每到農曆九月初九,千佛山的登山盤道兩旁,處處擺着成筐成筐的鮮紅柿子,顧客隨手挑揀,攤販忙着過秤、收錢,熙熙攘攘,好不熱鬧。人們在柿子會上還能買到柿餅、牛心柿和被人稱爲“喝蜜”的小柿子,以及當地的其他土特產山楂、核桃、花生、栗子、紅棗、石榴、鴨梨等等乾鮮果。

2、登高

千佛山是老濟南人重陽登高的首選,以千佛山中段西北門牌樓爲中心,南從唐槐亭處一直排到山腳,甚至跨越經十路一直迤邐到千佛山路。常年生活在鋼筋水泥中,不如趁着金秋十月,帶着家中的老人外出遊玩一番,不僅獻了孝心,還鍛鍊了老人的身體、頤養了老年人的身心。

3、飲菊花酒

從前,千佛山南側有一處賞菊崖,一到秋季,遍地金黃,賞心悅目。清風吹來,陣陣香氣。相傳,古人喜歡於重陽佳節在此飲酒賞菊。濟南這一酒俗由來已久。老濟南的重陽酒俗,除了登山賞菊飲酒外,人們講究喝用菊花釀製的美酒。菊花酒,是流傳千年的濟南名酒。據古籍記載:“九月九日飲菊花酒,令人長壽。菊花舒時並採莖葉,雜黍米釀之,至來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飲。”

重陽節的習俗 第2張
  

4、吃菊花糕

和秋菊有關的濟南重陽食俗,還有菊花糕。據清代道光《濟南府志》記載:“季秋九日作菊糕”。菊糕,即菊花糕,也稱重陽糕。相傳,它的古老製法爲以麪粉和糖酥爲餅,上粘菊花葉。古人在重陽節吃糕,圖的是糕字的吉利諧音高,寓意步步登高、升高官發大財。近代以來,濟南人時興食用重陽棗糕。

5、女兒節

老濟南的重陽節和當地的一項婚嫁風俗有關,曾經稱爲女節、女兒節。到了重陽節這天,嫁出去的.閨女要吃花糕,即孃家製作的重陽糕。因閨女的住址不同,它有兩種吃法。家住濟南以東的,孃家給出嫁的閨女送花糕;家住濟南以西的,接閨女回孃家吃花糕。有些人家還在重陽節這天的早晨,家長把重陽糕切成薄片,放在未成年子女的額頭上,說上一句“你事事皆高”。高、糕諧音,藉以表示家長對兒女幸福成長的祝福。

重陽節的起源

古代典籍《易經》認爲,數有陰陽之分,而九爲陽數。九月九日則爲兩陽相重,故稱“重陽”,亦叫“重九”。古人認爲,九是數之極,物極必反,由盈而虛,由盛而衰。九月九日,兩九相重,就需要舉家出遊,登高望遠,避災消禍。久之,重陽就成爲遊玩賞秋的節日了。

重陽節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春秋戰國時期。戰國時代,重陽已受到人們重視,但只是在帝宮中進行的活動。漢代,過重陽節的習俗漸漸流行。相傳漢高祖劉邦的妃子戚夫人遭到呂后的謀害,其身前一位侍女賈氏被逐出宮,嫁與貧民爲妻。賈氏便把重陽的活動帶到了民間。賈氏對人說:在皇宮中,每年九月初九日,都要佩茱萸、食篷餌、飲菊花酒,以求長壽。從此重陽的風俗便在民間傳開了。

“重陽節”名稱見於記載卻在三國時代。據曹丕《九日與鍾繇書》中載:“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爲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爲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晉代文人陶淵明在《九日閒居》詩序文中說:“餘閒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於言。”這裏同時提到菊花和酒。魏晉時期有了賞菊、飲酒的習俗。

重陽節的習俗3

登高

登高是一項古老的活動,起源於狩獵。遠古時代,人類以狩獵爲生,他們鑽森林、爬高山,以獵取野物。此外,重陽節以後就是霜降了,人們爭先恐後在霜降之前上山採藥、挖野菜。後來,逐漸演變成了登高的習俗。

插茱萸

民間認爲九月初九是逢兇之日,多災多難,插茱萸是爲了辟邪。唐代,重陽節插茱萸的習俗已經很盛行了。王維那首著名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雖然爲懷人之作,但從中可以看出,唐代重陽節已經很盛行插茱萸之俗了。

茱萸是一位中藥,又名“越椒”或“艾子”,有驅蟲祛溼、逐風邪之效,能消積食、治寒熱。

賞菊

重陽佳節,秋高氣爽,也是菊花盛開之時,除了登高以外,也適合飲宴賞菊。晉代,陶淵明愛菊成癡以菊爲伴,號稱菊友,被奉爲“九月花神”。他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更是菊花詩中的名句。

重陽節的習俗 第3張
  

唐代詩人孟浩然《過故人莊》一詩真實形象地反映了唐代人過重陽節宴飲友人、賞菊的風俗。

此外,白居易的《重陽席上賦白菊》、李清照的《醉花陰.九日》、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均有重陽節賞菊風俗的描寫。

祭海神——媽祖

九月初九是海神媽祖昇天之日,沿海和臺灣地區都要祭拜媽祖。媽祖,名林默,生於宋太祖建隆元年(960)三月二十三日,卒於雍熙四年(987)。生前是福建莆田湄洲島的巫女,死後被奉爲海神,有“天妃”、“天后”等封號。湄洲島的媽祖廟成爲海神祖廟,是祭祀海神的.中心。

吃重陽糕

重陽節飲食以吃糕爲最,此習俗源於魏晉時代,初稱麪餅,唐代叫菊花糕,宋代叫重陽糕,明清則稱花糕。重陽糕是用麪粉蒸製作,以棗、栗子、肉爲作料。

飲菊花酒

菊花不僅有觀賞價值,還能用來做成重陽節的飲品。民諺曰:“九日重陽,攜酒登高。”這裏的酒就是菊花酒。據說古時候的菊花酒是頭年重陽節時專門爲第二年重陽節釀的。九月九日這天,採下初開的菊花和一點青翠的枝葉,摻和在準備釀酒的糧食中,然後一起用來釀酒,於次年的重陽節纔可以開壇飲用。菊花可以明目、治昏、降血壓,有減肥、輕身、補肝氣、安腸胃、利血氣之效。

據傳說賞菊以及飲菊花酒起源於晉朝大詩人陶淵明。

此外,重陽節的一些娛樂活動有圍獵、射柳、放風箏和舉重陽旗等。

標籤: 重陽節 習俗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iulifan.com/qinggan/xuexi/p8er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