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秀麗範 >

情感 >閱讀 >

魯迅先生的簡介

魯迅先生的簡介

魯迅先生的簡介,相信大家對偉大文學家魯迅先生都不陌生,魯迅的棄醫從文、字字啼血的激憤,還是那個不屈不撓的自由主義者形象。野性消費魯迅先生的簡介。

魯迅先生的簡介1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1898年改爲周樹人),筆名魯迅,字豫山、豫亭,後改名爲豫才。他時常穿一件樸素的中式長衫,頭髮像刷子一樣直豎着,濃密的鬍鬚形成了一個隸書的“一”字。

20世紀中國重要作家,新文化運動的領導人、左翼文化運動的支持者。著名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民主戰士,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之一。魯迅的作品包括雜文、短篇小說、評論、散文、翻譯作品,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文化與中國文學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毛澤東評價他是偉大的無產階級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也被人民稱爲“民族魂”。魯迅一生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美術理論引進、基礎科學介紹和古籍校勘與研究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

他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尤其在韓國、日本思想文化領域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被譽爲“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佔最大領土的作家”。

不管社會變遷,滄海無常,魯迅先生作品和精神始終貫穿着我們的整個學習時代,他的精神深刻影響着他的讀者、研究者,以至一代又一代的中國現代作家、現代知識分子。

魯迅先生的簡介
  

文化勇士

魯迅以筆代戈,奮筆疾書,戰鬥一生,被譽爲“民族魂”,“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爲孺子牛”是魯迅一生的寫照。魯迅先生是個敢言敢語的人,不在懟人就在懟人的路上,連懟人的話都成了名言,戰鬥的一生,一生在戰鬥也是他真實的寫照。

1902年,他東渡日本,開始在東京弘文學院補習日語,後來進入仙台醫學專門學校。有一次,在上課前放映的幻燈畫片中,魯迅看到一箇中國人被日本軍隊捉住殺頭,周圍卻擠滿了看到同胞被害而麻木不仁的人羣。魯迅受到極大的刺激,這使他認識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體上的虛弱更加可怕。

要改變中華民族在世界上的悲劇命運,首要的是改變中國人的精神,而善於改變中國人的精神的,則是文學和藝術,於是魯迅棄醫從文,離開仙台醫學專門學校,回到東京,翻譯外國文學作品,聯絡了許壽裳等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籌辦文藝雜誌,發表文章,從事文學活動,不久開始了他的文學創作生涯

1918年9月,魯迅先生在《新青年》雜誌上首次以“魯迅”爲筆名發表了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它奠定了中國的新文學運動,推進了現代文學的發展,也是中國最早的現代白話小說。這篇小說,凝聚了魯迅從童年時起到那時爲止的全部痛苦的人生體驗和對於中華民族現代命運的全部痛苦思索。

它通過“狂人”之口,把幾千年的中國封建專制的歷史痛斥爲“吃人”的歷史,向沉滯落後的中國社會發出了“從來如此,便對麼?”的嚴厲質問,大聲疾呼:“救救孩子!”,這是文學革命的第一聲春雷。

魯迅爲了躲避迫害,從北京到廈門大學教書。1927年又赴廣州中山大學任教,不久後到了中國經濟、文化的中心上海,開始他生命最後十年的光輝歷程。

在廣州,魯迅親眼目睹了社會動亂、民不聊生的畫面,內心悸動很大,這一畫面,使魯迅的思想發生了質的飛躍。1927年10月,魯迅到了上海,從此定居下來,集中精力從事革命文藝運動。

1928年與郁達夫創辦《奔流》雜誌,1930年,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立,他是發起人之一,也是主要領導人,曾先後主編《萌芽》、《前哨》、《十宇街頭》、《譯文》等重要文學期刊。開展與共產黨內左傾的錯誤文藝路線進行鬥爭,其後與黨領導下的文藝工作者合作成立了無產階級文藝思想領導的左翼作家聯盟、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和中國民權保障同盟等許多革命社團,魯迅作爲左聯的盟主,領導左聯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文藝妄圖絞殺無產階級文藝的陰謀。他團結和領導廣大革命的、進步的文藝工作者,與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國民黨政府及其御用文人進行鍼鋒相對的鬥爭。堅持韌性戰鬥,撰寫了數百篇雜文。這些雜文,如匕首,似投槍,在反文化“圍剿”中,作出了特殊的貢獻,與共產黨人交往密切,堅決擁護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

家庭婚姻

魯迅有兩段婚姻,一次是事實的婚姻,另一次是實質的婚姻。兩次婚姻,都陪伴着魯迅先生,走完了先生命運多舛而又輝煌的一生。

一個是朱安。魯迅的合法妻子,1878年6月生於浙江紹興,浙江山陰丁家弄(今紹興市丁向弄)人,1906年28歲時與25歲的魯迅完婚。1901年4月3日,魯迅母親在沒有徵得兒子同意的情況下,貿然去朱家“請庚”。結果在兩個年輕人根本都不認識的情況下,由雙方父母作主,定下了決定朱安一生命運,並給魯迅和朱安帶來痛苦終生的婚姻大事。

1947年6月29日,朱安孤獨地去世了,身邊沒有一個人,她在這個世界上生活了69個春秋,孤獨地度過了四十多個漫長的歲月。

朱安與魯迅做了二十年的掛名夫妻卻完全過着獨身生活,魯迅母親的生活一直是由她照顧,基本就是給老媽娶的,很少和魯迅一起生活,婚禮結束4天,魯迅就去日本了。

魯迅一直視朱安爲“母親的禮物”,在沉默、冷漠、閃避中忍受着沒有愛情的婚姻。後來時局變化,他在北平無法安身,遂南下廈門、廣州、上海開闢新的事業,將母親留在北平交給朱安照拂,這才擺脫母親和朱安的捆綁,與許廣平走到了一起。

另一個是許廣平。許廣平(1898~1968),筆名景宋,廣東番禺人,魯迅的第二任妻子。1917年就讀天津直隸第一女子師範學校預科,擔任天津愛國同志會會刊《醒世週刊》主編,並在周恩來領導下參加了“五四運動”。1923年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國文系,成爲魯迅的學生。

魯迅先生的簡介 第2張
  

1923年10月,魯迅開始爲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大學的學生講授《中國小說史》,許廣平成了他的學生。每到魯迅來上課,許廣平總是擠到第一排中間的座位上,入神地聽魯迅講課。1925年3月,許廣平給魯迅投寄了第一封信,信中以“小鬼”之稱,探問魯迅“孤寂生活,其味如何”。隨後,兩人展開了書信往還。隨着瞭解的深入,兩人互生好感,互遞情絲,萌生愛意。

1927年1月,魯迅到廣州中山大學執教,兩人又相聚,許任助教和廣州話翻譯。在患難與共、風雨同舟的歲月裏,魯迅與許廣平經歷了分離的痛苦,也品味了重聚的甘甜。1927年10月8日,這對有情人終在上海橫濱路幸福地結爲伉儷,1929年,生子周海嬰。

朱安和許廣平也很幸運,魯迅去世後,朱安始終受到魯迅生前好友、學生以及許廣平的接濟。朱安雖受封建禮教影響,但對待許廣平和其兒子周海嬰都十分好,將許廣平視爲妹妹,將周海嬰視爲自己的孩子,而許廣平面對這樣善良的朱安,自然也是友善的。許廣平在魯迅去世後,她一直照顧朱安。

但是朱安在生活最窘迫最無望的時候,她只能販賣魯迅的遺物度日,她也對許廣平的誠意是懷疑的,但當她聽說許廣平的經歷之後,她立刻心軟下來,問東問西,從此朱安再也沒想過賣魯迅的遺物,她把遺物的繼承權都給了魯迅與許廣平的兒子周海嬰。

周海嬰,(1929年9月27日—2011年4月7日),男,出生於上海,浙江紹興人,是魯迅和許廣平僅有的兒子,著有《魯迅與我七十年》,《魯迅家庭大相簿》等書。1952至1960年在北京大學物理系學習,1960年起在國家廣電總局工作。原國家廣電總局副部級幹部,無線電專家,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五、六、七屆代表及全國政協第八、九、十屆委員。

曾連任四屆全國人大代表、四屆全國政協委員。另任上海魯迅文化發展中心理事長,中國魯迅研究會名譽會長,北京魯迅紀念館、紹興魯迅紀念館、廈門魯迅紀念館名譽館長,北京魯迅中學、紹興魯迅中學名譽校長,中國魯迅研究室、上海魯迅紀念館顧問,中國無線電運動協會(CRSA)顧問等。

2011年4月7日,在北京逝世。

吃貨達人

魯迅的美食宣言:所謂天才,不過是把別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吃清燉火腿加柿霜糖加辣椒加螃蟹加茴香豆上了。

魯迅是一個豐富的人,有趣的人,並且具有非常的品味,魯迅的品味,還體現在飲食方面。魯迅以“吃貨達人”出道,成了民國第一好吃之人,而且是一個資深的大吃貨。在他很多小說中,都有對食物的描寫,這些描寫不經意間就流露出了魯迅先生的吃喝情懷,其中不少食物的描寫也顯示了其對食物的精緻品味。

宴客中的魯迅

首先,他牙齒不好,卻最愛吃糖,閒來無事常常就花兩三角錢跑去買糖吃,去飯店裏魯迅總喜歡點一道名叫“三不粘”的甜食,傳說這道點心用雞蛋黃、澱粉、白糖、清水加工烹製而成,味道極爲甜膩。魯迅愛吃甜點,其中一個原因是可以緩解工作中的緊張疲勞,另外魯迅常常是後半夜工作,爲抵禦睏倦和飢餓也促使其形成吃些糕點的習慣。。

除了糖,魯迅還愛吃辣椒,吃辣功力絕不輸給湖南人、四川人,而且是無辣不歡。他吃辣椒就是爲了驅寒和解困,在讀書寫作時,經常是拿起辣椒放在嘴裏咬着吃,那種大汗淋漓的暢快之感,會讓他很快精神煥發,吃得多了就上癮了。試想一下這樣的場景,所激發出來的文字勢必會跌宕起伏,這與魯迅喜歡糙硬的飲食有很大關係。

大閘蟹

除了辣椒,魯迅還愛吃螃蟹,一陣秋風吹來,別人想着踏秋尋歡,他想的只有:該吃螃蟹了!

大家常引用魯迅的一句名言“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是勇士”,他不僅愛吃,還懂吃,會吃。不同的蟹要專研出了不同的吃法:體積大的螃蟹得隔水煮熟,配着薑末醋糖,吃着可爽;體積小的就燒成面拖蟹、油醬蟹,用來下飯最佳。每到螃蟹上市時,他就會囑咐許廣平多買點,除了自家吃,還會送些給日本朋友。魯迅吃螃蟹吃成了“第一個吃螃蟹的勇士”。

他在《今春的兩種感想》,裏面這樣寫道:“許多歷史的教訓,都是用極大的犧牲換來的。譬如吃東西吧,某種是毒物不能吃,我們好像全慣了,很平常了。不過,這一定是以前有多少人吃死了,才知道的。所以我想,第一次吃螃蟹的人是很可佩服的,不是勇士誰敢去吃它呢?”

吃螃蟹少不了酒,不僅能殺細菌,還能促進食慾,妙不可言,喝什麼酒最好?魯迅給了我們答案:紹興老黃酒。

魯迅先生的簡介 第3張
  

魯迅喜歡的下酒菜

能喝不會寫的,叫酒鬼;能寫不會喝的,叫作家;只有能喝又能寫的,才叫文豪,李白是、蘇軾是,恰巧魯迅也是。誰能想到,一代文學家、革命家、思想家也是個不折不扣的“大酒鬼”。

魯迅還有一個習慣就是,邊喝酒邊抽菸。難過要喝,開心要喝,朋友相聚要喝,閒來無事也要喝……要是啤酒,就幾瓶幾瓶地喝,要是白酒,就論着斤數來喝。他最愛的,就是花生米、茴香豆、油豆腐、馬蘭頭、紹氏蝦球、清湯越雞、青魚乾、小香乾、這些魯迅喜歡的家鄉菜。

這些大部分都是下酒菜,正合魯迅的喜好。再配上幾壺酒,黃酒、老白乾、啤酒、白蘭地……啥都行,能喝,但不喝醉,更不勸人喝,這是酒品,也是人品!

紹興黃酒

他經常在日記裏,點評每天去吃的飯館,魯迅在北平定居時,吃過的餐館不下百家,其中比較有名氣的就有65家,如廣和居、致美樓、覽味齋、杏花村、四川飯店、德國飯店等。

他尤其對“同和居的炸蝦球、混糖大饅頭,東興樓的醬爆雞丁,致美樓的抓炒雞絲、糟溜魚片”讚不絕口,魯迅喜歡吃的菜有,軟炸肝尖、炒腰花、醬爆雞丁、猴頭菇、梅乾菜扣肉、什錦蛋、羊羹等等。

小零食

魯迅還愛吃一些小零食,比如小花生和棗、核桃,糕餅、酥糖、麻餅等,他也常常拿這些小東西招待客人。有時候甚至會在夜裏爲了計劃明天要吃什麼而難以入眠,後來他索性起來,又吃掉了大半才罷休,也會被衚衕裏的零食叫賣聲勾得心癢難耐。

收入幾何

從落魄公子到民國公務員,魯迅一生究竟掙了多少錢呢?

按照魯迅在日記中的自述:1909年,魯迅從

日本回到中國,出任浙江師範學堂生理學化學教員。這一時期他的工資不算很高,時常靠兼職寫一些文稿賺錢。直到《狂人日記》的發表,魯迅創作出了一系列小說和小說集,銷量很好,稿費因而也比較豐厚。

民國十三年(公元1924年),魯迅與周作人、錢玄同、林語堂一起創辦了《語絲》週刊。那個時候,他每個月的工資大概300圓左右,加上學校方面的補貼,一個月差不多有400圓左右。

集會中的魯迅

1912年,魯迅到了南京,在教育部當部員,管吃管住,每月30銀圓津貼。沒多久因時局變化,他北上北平,在教育部社會教育司第一科當科長,月薪200銀圓,後來增加到300圓。這份薪水一直拿到1926年。

1927年12月至1931年12月期間,魯迅由蔡元培推薦,在中山大學任職的他,同時又受聘爲“大學院”特約撰述員,月薪300圓大洋,工資未曾拖欠,直至1932年,“大學院”津貼撤銷,共計收入14700圓大洋。

純稿費收入,魯迅在當時一個月就能掙上700圓。700圓放到如今是什麼概念呢?那時的工人平均工資一個月也就是30圓,按今天來說應當是3000圓。那麼魯迅一個月掙700圓,就相當於如今的7萬元。月入7萬元,妥妥的有錢人了。

寫作中的魯迅

從公務員到自由撰稿人,他完全依靠自己掙來足夠的錢,據學者陳明遠統計研究《魯迅日記》得出,從31歲到55歲,這23年(1922年日記缺失)總收入高達119873圓大洋,大約相當於現今的人民幣1000萬元,平均年收入43萬元,充分保障了他在北京四合院和上海石庫門樓房的寫作環境。魯迅先生通過真才實學賺取來的錢,成爲了先生“韌性戰鬥”的經濟基礎。

知己與敵人

知己在精不在多,魯迅的朋友圈強大,當然敵人也很強大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當以同懷視之。”這是魯迅以清人何瓦琴的聯句書贈瞿秋白的條幅。魯迅一直將瞿秋白視爲肝膽相照、同心同德的朋友和同志。在魯迅的日記和函件中,細心地讀者一定可以經常看到瞿秋白的筆名,如“何凝”、“維寧”、“寧華”、“它兄”等等。

在瞿秋白最困難的時候,魯迅冒險給予他真誠、無私的幫助,使瞿秋白度過了他一生中“最愜意的”時光。魯迅的朋友圈,讓我們看到這些先生不同的側面,這些側面構成了豐富的、立體的、複雜而獨特的魯迅。

胡適、蔡元培、章太炎、林語堂、郁達夫、陳寅恪、陳獨秀、瞿秋白、錢玄同、茅盾、許壽裳、劉半農、許羨蘇、成仿吾、宋慶齡、史沫特萊、內山完造……這些人構成了魯迅的朋友圈。

魯迅先生的簡介 第4張
  

1904年,許壽裳,魯迅與同學攝於日本東京

在魯迅一生的'朋友圈中,許壽裳算是一個知己。許壽裳是魯迅生死不渝的摯友,魯迅生平常引以爲豪。他對魯迅的行動,儘管未必一起去做,但總是無條件地承認魯迅所做的都對。他們親如兄弟,同仇敵愾,無患得患失之心,惟大義凜然是見,許廣平嘆爲“求之古人,亦不多遇”。魯迅與許壽裳是同鄉,也是同學。1902年,他們在日本結識後,見面時每次都談及中國民族性的缺點。或許是受許壽裳剪辮的影響,魯迅也把自己的辮子剪了,並把剪髮的小照贈給了許壽裳,並在背後題舊詩一首:“靈臺無計逃神矢,風雨如磐暗故園。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

魯迅逝世第三天,許壽裳就寫信給蔡元培,請他與商務印書館協商出版《魯迅全集》,這是迄今所見最早的《魯迅全集》編輯出版相關文獻。

並致力於撰寫關於魯迅的回憶和研究專著,成爲魯迅研究的“通人”。爲永遠紀念魯迅,宣傳和發揚魯迅精神,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魯迅稱許壽裳爲三十五年的摯友,他們之間的友誼是中國現代史上的一段美談。許壽裳稱魯迅爲平生的諍友,他們的友誼,歷經艱苦卓絕的社會波濤衝擊而更加牢不可破,這種生死友誼,是現代知識分子友誼的典範。

宋慶齡

宋慶齡與魯迅交往頻繁,但凡有重要的活動,宋慶齡一定會邀請魯迅。魯迅每遇重大事件,也一定會告知宋慶齡。當魯迅先生病倒了的時候,宋慶齡還給他寫了一封信。在信中,宋慶齡懇切的表示:你的生命並不只是你個人的,而是屬於中國和中國革命的。

所以爲了中國和中國革命的前途,你要保存,尊重你身體的必要,因爲中國需要你,革命需要你。魯迅先生病逝後,墓地是宋慶齡親自選的,喪禮的一應費用與雜務,也是宋慶齡牽頭來辦。送葬的路線也是宋慶齡定的,整個送葬時間長達兩個小時。

魯迅的敵人有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中的代表人物、國民黨反動政府的人物,他用辛辣的文字,抨擊國民黨反動派的黑暗統治,並用筆做藥,喚醒人們腐朽和麻木的心靈。從他的雜文中可以看到他罵過的人就太多了,點名罵的有徐志摩、梁實秋(新月派)、蔣光慈等,連唱京劇的梅蘭芳都經常被他捎帶着嘲弄一番。

梁實秋、魯迅

顧頡剛算是魯迅學生輩的人,曾經一起參與過《語絲》創辦,本來關係也還好,但不知爲什麼顧頡剛說了魯迅抄襲的話。事實上,魯迅並沒有抄襲,這一點當時胡適等很多人都澄清過。

據說,魯迅曾當着葉公超的面指斥徐志摩是“流氓”,後來葉將魯迅的話轉告郭沫若,郭說:“當然,魯迅除了自己,什麼人都罵。”

郭沫若本人沒少被魯迅罵過。魯迅曾說過:“遠看是條狗;近看是一條東洋狗;仔細一看,原來是沫若先生。”不僅如此,魯迅還公開評價郭沫若是才子加流氓。

無獨有偶,當時的胡適也對郭沫若做出了評價:“此人反覆無常,我一向不服”。同一個時期被兩位學術大師聯合diss,郭沫若到底是有多“罪大惡極”?

魯迅一生的著作和譯作近1000萬字,其中雜文集共16本。其中《風箏》《故鄉》《孔乙己》《詩二首》選進二期課改教材八年級下冊。《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選進二期課改教材七年級上冊。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阿長與山海經》《風箏》《雪》《藤野先生》《社戲》等都被選入國中人教版語文課本。《朝花夕拾》一書也成爲中學生的必讀書目之一,而他的小說集《吶喊》《彷徨》也成爲後代人的精神佳作。

1918年起,先後發表的《狂人日記》《阿Q正傳》《藥》《墳》《故鄉》《故事新編》等小說名篇,後來一同收入小說集《吶喊》。

魯迅在1918年5月,首次以“魯迅”作筆名,發表了中國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他的著作以小說、雜文爲主,代表作有:

魯迅先生的簡介 第5張
  

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阿Q正傳》等皆收於《吶喊》中)

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

文學論著:《中國小說史略》;

散文詩集:《野草》《故鄉》

論文集:《門外文談》

雜文集:《墳》《熱風集》《華蓋集》《華蓋集續編》《華蓋集續編的續編》《南腔北調集》《三閒集》《二心集》《而已集》《花邊文學》《僞自由書》《附集》《準風月談》《集外集》《且介亭雜文集》《且介亭雜文二集》《且介亭雜文末編》等18部。

魯迅先生的簡介2

關於魯迅、關於他的愛國精神、他的革命思想、他的文學造詣、我們已經談了太多太多了,可是魯迅就像是一座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聚寶盆一樣,永遠會帶給我們驚喜,他就像是一座神邸一般被永遠立在了那裏,成爲了精神和文化的標杆。

毛主席曾經這樣形容過魯迅,他說,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代表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地區人民身上,最爲可貴的反抗精神,正如偉大領袖毛主席所說的一樣,魯迅之所以偉大就是因爲在面對困難的時候,他從來都沒有想過妥協。

生前魯迅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爲孺子牛,去世時魯迅的葬禮也是空前的盛大的。

爲了紀念這位一輩子爲人民服務的革命先驅,魯迅去世之後,包括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中國國母宋慶齡等人都親自來到了葬禮現場爲他扶靈。

然而就在人們爲魯迅送行的時候,魯迅的家人卻對他的死亡提出了質疑,直言說魯迅不是正常死亡的,這是怎麼回事呢?

離世多遺憾

知情人士透露說,就在魯迅臨去世的前幾天,他還在寫作訪友,進書店看書,1936年10月17日的時候,周建人還親自看過魯迅,周建人說那個時候魯迅的精神狀況還很好,爲什麼僅過了兩天,1936年10月19日凌晨,魯迅就突然死亡了呢?

魯迅於1881年9月25日出生在我國浙江一個官員家庭中,江南的溫潤水鄉,養成了他獨有的細膩性格,由於他的家庭條件相對富庶,所以小的時候他也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在13歲之前,魯迅的人生一直都是順風順水的,如果說他的家庭能永遠爲他提供一處避風港的話,那或許就不會有後來的魯迅了。

在魯迅13歲的時候,他的.家人突然被捲入了一場巨大的變故,他原本在京城做大官的祖父因一場科舉舞弊案而被關入了監獄。

當時的魯迅年齡還很小,他不明白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他只知道父親好像一夜之間變得忙碌了起來,親戚們也由原來的阿諛奉承,變成了橫眉冷對、惡語相向,直到多年後魯迅才真正瞭解這其中的人情世故。

魯迅先生的簡介 第6張
  

正是因爲這段特殊的經歷,讓年少的魯迅極爲深刻地看見了世人的惡,家境中落的魯迅一家人變賣了之前的房子,去到了外祖母家的農村生活,也就是在這裏,魯迅和底層人民更加密切地接觸了起來。

17歲那一年,魯迅考入了南京水師學堂,入校後,他便將自己的名字改爲了周樹人,1899年他轉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礦務鐵路學堂,並於三年後畢業,得到了赴日留學的機會,原本魯迅去日本是打算學醫學的。

可是在日本學習的時候,老師爲學生們放了一個日俄戰爭教育片,看着影片裏表情麻木的中國人,魯迅極受震撼。

那一刻開始,他便意識到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那就是隻學會醫術是不可以拯救中國的,就此他棄醫從文走上了文學之路,並憑藉自己的筆桿真正做到了救國救民。

魯迅的筆觸是犀利的,他總能一針見血地寫出中國人身上的弊病,但是魯迅寫這些東西從來都不是爲了指責,也不只是爲了批評,他是想讓中國百姓能夠更加深刻地,意識到自己的問題,並真正做到改正,做到知恥而後勇,知恥而後覺。

就這樣,他爲我們創造出了一個個例如孔乙己、祥林嫂等麻木愚昧,極具諷刺意味的人物形象,激起了我們改變的慾望。

事實證明,魯迅也真正達成了他的目的,他用他的筆桿喚醒了一位又一位中國人的救國意識,喚醒了國民麻木的靈魂,讓諸多有識之士找到了方向。

除了在文學方面頗有建樹之外,魯迅本人還特別關心國家命運、關心革命,1930年起,魯迅先後參加了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和中國民權保障同盟等同盟組織。在此期間,他堅定地維護了中國共產黨的正確政治方針,抨擊了國民黨獨裁統治的弊端。

也是在這段時間,魯迅完成了包括《吶喊》《彷徨》《墳》《熱風》《華蓋集》《三閒集》等優秀著作,他一生以筆桿爲武器,一次一次的給予了敵人痛擊,並因此而得了個“民族魂”的稱號。

標籤: 魯迅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iulifan.com/qinggan/yuedu/ev9y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