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秀麗範 >

情感 >閱讀 >

數學教育隨筆

數學教育隨筆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許多人都寫過隨筆吧?隨筆是一種散文體裁,可以抒情、敘事或評論。什麼樣的隨筆纔算得上是好的隨筆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數學教育隨筆,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數學教育隨筆

數學教育隨筆1

一、進行課堂小結的方式

1、梳理課堂知識、一種常見的課堂小結方式,就是把整堂課的知識用簡短的話從頭到尾梳理一遍,這種梳理不是通篇的敘述,而是有重點的、分層次的總結、例如,在講“點和圓,直線和圓的位置關係”時,課堂小結就主要是把點與圓的三種位置關係、直線與圓的三種位置關係,結合黑板上的圖例再次梳理一遍、這種總結方式,可以讓學生全面地複習一遍所講內容,對新知識有整體瞭解,同時可以讓學生形成對知識的網絡式記憶,把知識延伸到整個學習系統中、

2、概括課堂知識、教師還可以對課堂內容進行幾句話的'概括總結,這種概括要涉及新課內容的關鍵點,通常用於新課內容有多個重要知識的情況下、

3、聯繫以前知識、有些新課的內容是在以前所學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展而來,或者是新課與所學知識有着一定的相似度、在課堂小結的時候,教師可以將兩者進行聯繫,進行對照解讀、這樣的課堂小結,可以讓學生具體形象地理解所學內容、當然,當遇到新課與舊知識有着明顯反差的時候,教師也可以拿來對比解讀,以避免學生對新知識和舊知識產生混淆、這樣一來,學生心中的知識脈絡就會更加清晰、

4、和學生共同回想課堂知識、數學教師在講課時往往是單方面講授課堂內容給學生,而很少有和學生進行互動的,這都是因爲學科的特性和課堂時間的緊迫,而缺乏互動可能導致學生和課堂的融入度不夠,容易造成開小差的現象、教師在進行課堂總結時可以有意地和學生進行互動,共同複習整堂課的知識、可以是對學生進行課堂關鍵內容的提問,也可以是向學生詢問他們所認爲的難點內容來再一次講解以答疑和強化記憶、這樣,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拉近了教師與學生的距離,讓學生更親近課堂,讓教師更瞭解學生的學習現狀,同時讓學生對難點內容有了進一步的學習和消化、

二、進行課堂小結的注意點

課堂小結不是教師一味地總結講課知識,這裏的本體應該是學生自己,是學生來回味和消化課堂所學內容,不懂的地方提出疑問,教師起到串聯和輔導作用、教師可以從學生的角度考慮如何總結,才能提高複習效果、

1、課堂小結的概括性、課堂小結要簡單明瞭,用幾句概括性的話語進行總結,不宜多次重複複雜內容,這樣不僅起不到總結的效果,還會讓學生更加混淆,對所學知識產生過多疑問、另外,課堂小結應該用最直接的語言講述出課堂內容,不應該加以多少修飾,以避免所述內容的冗長,導致上課時間的不夠、

2、課堂小結要有重點、有的人說,一堂課裏有一半的時間講重點內容就很難得,而學生只要把這些重點聽明白,他們這堂課的收益就很大、課堂小結相對於課堂上的詳細講解而言,是爲大部分學生整理的要點總結,不需要對整堂課的內容都重述一遍,而要對講課內容的要點進行有針對性的重點回顧,這樣可以幫助學生理清課堂的重點內容,進行重點練習和記憶、

3、課堂小結要能引導課外學習、課堂小結是一堂課的結尾總結,也是學生課外學習的一個開始、課堂小結要注重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深入探究、例如,在講解例題後,可以讓學生尋找課外相似的題目進行訓練,充分利用學生的課外時間進行學習拓展、同時,能使課堂與課外連接起來,促進學生的課外學習、總之,課堂小結是國中數學教學中必不可少的環節之一、做好課堂的總結是每個教師的分內之事,它不是一個可有可無的環節、做好課堂小結,不僅能讓學生的學習更加輕鬆有效率,而且能夠幫助教師進行授課總結,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數學教育隨筆2

國小數學課程改革實施過程中,一邊實踐,一邊成長,不斷地吸收了新的教學理念。體驗了一個學期的數學教學,我頗有感觸。在新課程的標準下,學生需要在自主探究中體驗“再創造”,在實踐操作中體驗“做數學”,在合作交流中體驗“說數學”,在聯繫生活中體驗“用數學”。學生體驗學習,是用心去感悟的過程,在體驗中思考、創造,有利於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潛力,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而傳統的數學教學是學生被動吸收、機械記憶、反覆練習、強化儲存的過程,沒有主體的體驗。然而在新課程中,教師只但是是學生自我發展的引導者和促進者。而學生學習數學是以用心的心態調動原有的認知和經驗,嘗試解決新問題、理解新知識的有好處的過程。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要讓學生在參與特定的數學活動,在具體情境中初步認識對象的特徵,獲得一些體驗。”所謂體驗,就是個體主動親歷或虛擬地親歷某件事並獲得相應的認知和情感的直接經驗的活動。讓學生親歷經驗,不但有助於透過多種活動探究和獲取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生在體驗中能夠逐步掌握數學學習的一般規律和方法。教師要以“課標”精神爲指導,用活用好教材,進行創造性地教,讓學生經歷學習過程,充分體驗數學學習,感受成功的喜悅,增強信心,從而到達學會學習的目的。

一、教學方式、學習方式的轉變

新課程教材資料已經改變了知識的呈現形式,這是一大亮點,教師作爲教學資料的加工者,應站在發展學生思維的高度,相信學生的認知潛能,對於難度不大的例題,大膽捨棄過多、過細的鋪墊,儘量對學生少一些暗示、干預,正如“教學不需要精雕細刻,學生不需要精心打造”,要讓學生像科學家一樣去自己研究、發現,在自主探究中體驗,在體驗中主動建構知識。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本次課程改革的顯著特徵,用心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分析和解決問題以及合作交流的潛力,改變學生從前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

二、從新課標看“學生”

在學習和嘗試使用新教材的'過程中,我越發感受到了學生學習數學的潛能是很大的,不可低估的,把數學放在了生活中,學生的潛能則像空氣一樣,充斥着生活的舞臺,學生在學習時發揮着自身巨大的能量。如在學習“時分秒的認識”之前,讓學生先自制一個鐘面模型供上課用,遠比帶上現成的鐘好,因爲學生在製作鐘面的過程中,透過自己思考或詢問家長,已經認真地自學了一次,課堂效果能不好嗎?如:一張長30釐米,寬20釐米的長方形紙,在它的四個角上各剪去一個邊長5釐米的小正方形後,圍成的長方體的體積、表面積各是多少?學生直接解答有困難,若讓學生親自動手做一做,在實踐操作的過程中體驗長方形紙是怎樣圍成長方體紙盒的,相信大部分學生都能簡單解決問題,而且掌握牢固。

總之,體驗學習需要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在體驗中思考,鍛鍊思維,在思考中創造,培養、發展創新思維和實踐潛力。當然,創設一個愉悅的學習氛圍相當重要,能夠減少學生對數學的畏懼感和枯燥感。讓學生親身體驗,課堂上思路暢通,熱情高漲,充滿生機和活力;讓學生體驗成功,會激起強烈的求知慾望。同時,教師就應深入到學生的心裏去,和他們一齊歷經知識獲取的過程,歷經企盼、等待、焦慮、興奮等心理體驗,與學生共同分享獲得知識的快樂,與孩子們共同“體驗學習”。

數學教育隨筆3

我是一名國小數學教師,從事教育行業17載,在教學中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現把我的教學心得體會寫出來,與大家共享。

1、培養和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我在教學中,主要以鼓勵爲主,如一年級的小朋友,很常見的問題是計算的速度慢和正確率低。而這兩個問題對孩子的數學學習影響最大,也最容易打擊孩子的信心。利用數字卡片、算式條、速算本來對孩子進行訓練,提高孩子的口算潛力。如果孩子上課時能第一個算出結果,那肯定是一件很光榮的事,會激發孩子的學習熱情。但是,計算訓練比較枯燥,我還用星級方式進行鼓勵,比如三十題正確二十五算3星,積累星星能夠換獎品、兌紅旗等。數學教學務必從轉變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情感入手,使學生由機械、被動學習轉變爲創造、主動學習。

2、每個孩子都是優秀的,好孩子是誇出來的

孩子與孩子之間存在着差異,也可能有的孩子在學習成績上不如別的孩子那麼優秀,同時也可能學習起來缺乏自信,調皮搗蛋,與老師對抗等等,這些都需要我們對孩子付出更多的耐心和愛心。一個孩子生活在鼓勵之中,他就能學會自信;一個孩子生活在認可之中,他就能學會自愛。有時我們一個真誠的微笑,一句熱情的表揚,都能夠在孩子身上轉化爲無窮的動力。因此,我們必須要精心呵護每一顆完美而脆弱的心靈。當我們的愛注入孩子心田時,我們的愛就會轉化爲孩子對知識和世界的熱愛,從而促進孩子良性發展。

3、信任,是孩子成長的營養

在課堂上,老師與學生之間,也同樣需要信任。

心理學家認爲,追求信任,這是一種用心的心態,是每個正常人的普遍心理,也是一個人奮發進取、用心向上、實現自我價值的內驅力。信任的心理機制對兒童良好心理品質的構成具有用心的鼓勵作用。

作爲一名教師,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做到公平的對待每一個學生。我覺得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特長,我們不能單純地以成績好壞來劃分好生和差生。因此,對待學生我都一視同仁。在日常工作中,我還注意發掘每個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幫他們樹立自信,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學生是國家未來的期望,教育好他們,把他們培養成材,是我們教育工作者的職責。我清楚地意識到,教育是一項高難度的工作,要做好是很困難的。但只要我付出真心和努力,就必須會有所收穫的。

數學教育隨筆4

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在國小數學課堂教學中方興未艾,同時它也是新課程標準倡導的學習方式之一。但無需諱言,當前小組合作學習還存在一些不如人意的地方:有的小組活動流於形式,看似“熱熱鬧鬧”,其實是一種擺設;有的教師爲急於完成教學進度,合作還未深入,就草草收兵;有些討論的問題缺乏挑戰性,不具備合作性;有的小組分工不明確,學生顯得手忙腳亂,降低了合作的效果等等。

以上問題的癥結所在實質就是如何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問題,爲此我在實踐中進行了一些探索:

一、合理安排合作對象

小組合作學習主要是出於克服傳統教學存在的弊端,將社會心理學的合作原理納入教學之中,強調人際交往對於認知發展的促進功能。小組合作的目的是讓每個小組成員都從中有所獲。如果不作任何安排,任由幾個小組成員自由發揮,那他們便會七嘴八舌,誰也不理會誰,整個合作過程如同一盤散沙,學生從合作中得不到任何的提高。爲了避免這種現象的出現,在成立小組時給他們分好工顯得十分重要。如:可將班上的學生按照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分成幾個學習小組,每組3~6人爲宜,再給每個小組成員分好工:一名組長,負責組織討論與合作;一名操作員,負責具體的操作;一名記錄員,負責整理本組討論或合作的成果;還有一名彙報員,負責將小組合作的情況在全班作出彙報。每個學生都各盡其責,每次合作對於他們來說都是充實而有效的。教師每次組織小組合作時,也輕鬆了,不用擔心誰在小組裏無事可做或“唯我獨行”了。

各小組成員的分工不是一直不變的,在一定週期後,調換小組成員的角色,這次擔任小組長的下次去擔任彙報員,這次擔任操作員的下次去搞記錄,讓每個學生對小組中的幾個角色都瞭解,都能勝任,並明白這些工作都是缺一不可的。

二、熟練掌握合作技能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小組合作也不例外。一般情況下的小組討論,學習能力強的學生未等其他學生髮言,就把自己的意見說出來,這樣一來,那些學困生相當於走了個形式,沒有經過大腦思考便得到了現成的答案,結果,好的更好,差的更差。這時就需要教師事先作好安排,講清合作規則,使學生掌握必要的合作技能:包括如何傾聽別人的意見,如何表達自己的見解,如何糾正他人的錯誤,如何汲取他人的長處,如何歸納衆人的意見等。因此,可在小組合作前這樣規定:討論前,小組成員先獨立思考,把想法記下來,再由小組長安排,各個成員各自說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傾聽,然後討論,形成集體的意見後由記錄員將其整理出來。這樣,每個人都有了思考的機會和時間。例如教學“4的加減法”,在分析爲什麼“3+l=4”時,可安排一次小組討論。我旁觀了一個小組的合作:

組長:“爲什麼3+l會等於4呢?我們每個人先想一下吧!”

約一分鐘後。

組長:“你們想到了嗎?”(其中有兩個人點點頭,一個人沒說話,似乎還沒什麼思路。)“那麼A(沒說話的那個學生),你先說說你是怎麼想的,好嗎?”

A:“是不是因爲3和1可以組成4,所以3+l等於4呀!”

“對呀!老師上節課講3的加減法就是這麼講的呀!”其他三個夥伴紛紛說,A的表情立刻舒展了許多。同時兩個沒有說過的組員表示自己有不同的想法。組長便請他們說。

其中一位學生說:“可以用擺小棒,原來有3根小棒,又拿來1根,那現在是幾根?”組長連忙請操作員拿出小棒擺一擺,很快大家便理解了3+l=4。

另外一位又補充說:“3比4小1,那3加上一個1不就是4了嗎?”他的這個說法其他三位學生紛紛表示贊同,還直誇他聰明。

討論結束,組長請記錄員將討論出的三種想法說一遍(算是整理)。

在全班交流時,他們小組派出的彙報員很流利地說出了三種想法,贏得全班同學熱烈的掌聲。這時,教師再講解也是多餘的了。儘管組織這樣的小組討論有時花的時間會長些,但這樣很值,因爲課堂是屬於所有孩子的,教師應該爲每一個孩子着想。

三、正確把握合作契機

合作理論認爲:合作的價值就在於通過合作,實現學生間的優勢互補。教師要合理選擇合作的契機,因爲不是什麼內容都需要合作的,否則合作學習就失去了意義。因此,教師在備課時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確教材所要體現的新理念。合作學習的.內容要有一定的挑戰性,有一定探索和討論的價值,要有一定的開放性。如引導學生合作討論生活中哪些物體表面是長方形,爲什麼10釐米=1分米,3012的積的十位上爲什麼一定要寫0等等,就沒有合作學習的必要。

另外,還要探究恰當的合作時機,如當個人操作無法完成時,學生個人思考、探索有困難,需要互相啓發時,答案多樣性時,問題涉及面大,學生回答不全面時,學生意見不一樣需交流時,宜採用小組合作學習,讓他們在組內冷靜的思考,理智地分析。比如在學習筆算加法時,通過對幾個學生的板演進行評價之後,在有了一定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小組內討論“筆算加法應注意什麼”。這時小組每個成員都會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探討交流,互相補充,讓學生自己總結歸納出筆算加法的計算法則,這是學生自覺獲得的知識,因此會記憶深刻。對於那些開放性的練習,在學生經過獨立思考之後,再進行小組交流。如二年級上冊第58頁的第4題,可先讓學生看圖,然後問學生:“你能解決沙灘上一共有多少人這個問題嗎?”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再把自己的想法講給小組同學聽,這時學生的解決方法有:34+3,44-1,53。通過這種交流讓學生了解不同的思維方法,互相促進,形成互動的學習氛圍。再如學習了長度單位後,對物體的長度進行測量時,測量較長物體的長度一個人無法完成,這時,就可充分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作用,讓每個小組自主確定要測量的四種物體的長度,一人記錄,兩個人測量,還有一個人監督測量並彙報測量的長度,小組成員合作完成。讓學生感受到與人合作的快樂。另一方面在課堂教學中,還要注意捕捉學生思維的撞擊點開展小組討論。如學習“角的初步認識”例1時,對於水管的彎頭有的學生認爲它是角,有的學生認爲它是圓的不是角,對於這種情況,可讓小組開展討論“怎樣認識水管的彎頭的角”,通過討論使學生真正理解角的概念。

四、科學運用評價機制

新課標指出:對學生數學學習的評價,既要關注學生知識與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關注他們情感態度的形成和發展。增強小組合作學習的意識,在日常教學中有意識地強化“學習小組”的集體榮譽感。在小組活動期間,教師應關注學生在合作過程中熱情是否高漲,思維是否活躍,交流是否投入,氣氛是否融洽。教師要進行巡視,瞭解學生合作是否有一定的廣度,合作學習是否取得預期的效果,對活動中出現的問題及時指導。比如說:小組活動開展得非常順利時,教師應給予及時的表揚。小組活動出現問題時,教師應及時進行干預和指導。如有的學生參與不夠積極,有的學生合作不夠友好,有的學生髮言時聲音太大影響到了其他組的同學,還有的學生遇到和自己不同的觀點就和別人爭吵。這時教師就應給以具體指導,教他們如何與別人溝通:“你可以這樣說,我與你的觀點不同,我是這樣想的……或者說我幫你補充一下……”爲了培養學生友好合作的精神,在活動中教師可以有意安排一些針對性的訓練,如在用小棒擺圖形時,把給每個人的小棒合在一起,每組準備一份小棒,操作時教師注意觀察每個人的表現,會發現有的小組的學生在爭搶,這些小組在活動時不僅秩序亂而且任務完成得也慢,但是也有幾個組表現得很好,任務完成得很快,這時教師就問:“爲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 讓學生進行討論,讓表現好的小組說一說他們是怎樣做的,從小培養學生與他人友好合作的品質。

對小組合作學習的情況進行評價時,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進步”作爲教學所追求的一種境界,堅持只有小組團體成功,才能代表小組成員的個人成功,形成“組內成員合作,組間成員競爭”的新格局,使得整個評價的重心由鼓勵個人競爭達標轉向大家合作達標。使學生把個人的成功融入到團體的競爭中去,從而更加激發學生主動合作的熱情,從而達到共同提高。對小組學習的成果、精彩的反饋彙報,教師要及時進行評價與鼓勵。平時可以採取小組競爭,每課、每天、每週、每月評比,引入“基礎分”(是指學生以往學習成績的平均分)和“提高分”(是指學生測驗分數超過基礎分的程度),實行量化積分,充分激勵小組合作學習的積極性,維持長久的小組合作激情。

五、充分發揮教師作用

從表面上看,小組合作學習的開展“壓縮”了教師的空間,實際上是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賦予了更大的責任。學生進行小組合作的時候,教師應該做些什麼呢?我認爲教師不是等待,不是觀望,也不是去幹其他事情,而是對各個小組的合作學習進行現場的觀察和介入,爲他們提供及時有效的指導。小組活動出現問題時,教師應及時進行干預和指導。對小組的任務還不清楚時,教師要再耐心地向學生說明;小組討論的聲音過大時,教師可以抽取小組中的一人做噪音監督員;小組討論偏離主題或討論一時受阻時,教師應及時發現,及時制止,或爲小組討論提供及時的點撥,使小組討論順利開展……教師深入到小組中去,瞭解學生合作的效果,討論的焦點,認知的進程等等,從而靈活地調整下一個教學環節。

如在教學“圖形的認識”時,安排學生討論:生活中有哪些東西是我們學過的這幾種形狀的?(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球)由於這個問題與生活接近,學生討論得異常激烈。我也來到他們中間傾聽。發現有幾個小組在說到講臺桌上那個墨水盒時,都發生了爭論,有的認爲那是正方體的,有的則認爲那是長方體的。我特意觀察了一下那個墨水盒,原來,墨水盒的正面是正方形,側面則是一個長方形,嚴格來講它應是長方體。這個爭論的出現,說明還有很大一部分孩子不能正確區別正方體和長方體。於是我立即決定將原定的下一個有趣的遊戲環節取消,改爲再一次深入講解正方體和長方體的區別,其間運用讓學生觀察、觸摸、比較等形式。最後學生們異口同聲地說:“這墨水瓶是一個長方體!”教師及時從學生的討論中去發現問題,及時調整教學環節,解決問題,讓學生真正掌握知識,這纔是教學的目的。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小組彙報時,教師應先將多年來的口頭禪:“哪個同學願意來說一說”改爲“哪個小組願意來說一說”,讓各小組成員們明白:他們是一個集體,成員之間應團結協作,共同鑽研。同時還可以嘗試設一個小組的意見爲靶子,讓大家對他們的意見發表見解,那麼在團體參與的爭論中,學生就更容易發現差異,在思維的碰撞中,學生對問題的認識將會更加深刻。

數學教育隨筆5

剛剛聽到這個書名的時候,我在想:很霸氣的書名!但是,華應龍老師的名字早就如雷貫耳,他早就是我們耳熟能詳的數學教育大師了。一拿到這本書,就被封面上寫着這樣一段話吸引:“教育像農業一樣需要信任,需要寬容,需要耐心,需要期待,需要守望。教育是農業,不是工業,更不是商業。能像農民種地那樣教書,真好!”這是我第一次聽到有人將教育比作“農民種地”,懷着對這一本書的好奇,我仔細的閱讀了這一本書。

這本書分爲六個部分:課前慎思;課中求索;課後反思;聽課隨想;評課心語;生活感悟。每個章節,每篇文章,沒有華麗的詞藻,沒有過多的修飾,猶如華老師就坐在我的對面,跟我徐徐講述他的教書育人故事,親切自然,娓娓動聽。就像話家常。你只要看看那些文章的名字就會感覺有無窮的吸引力:有的是用學生的話做題目“我多想把老師變成一隻......”“華老師,您誤導”、“下課啦”等等;有的使用老師無意間的一句話做題目“老師們都沒有注意到哦”“從來如此,便對麼?”更多的是華老師從每節課裏的領悟“會飛的課堂”、“教具掉下來以後”......裏面不僅僅有我們需要關注的細節,也有我們需要努力的方向,華老師以其精美的語言、博學的內涵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又一個精美的案例,褒中又引發另一種反思,這正是我們很多老師缺乏的反思。一種對細節無比重視的反思,一種好中求精的鑽研態度,一種變平視爲仰視,以學生爲師的教學理念。這本書生動藝術地體現了新課程的理念——讓學生學有價值的數學,學生活中的數學,遵循學生的思維發展途徑,爲學生提供了大量的觀察、猜測、思考、操作、驗證、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機會,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讓學生主動探索感知,特別重要的是,華老師的每一節課、每一篇文章都體現出他對學生的人性的尊重、對數學教學的尊重。

“心靈的蹲下”,這是華老師與拉近學生距離的方式,作爲教育者,我們都應該努力使自己具備“兒童心靈”,用“兒童的大腦”去思考,用“兒童的眼光”去看待,用“兒童的情感”去體驗,用“兒童的興趣”去愛好……反思自己的教學,總想蹲下來,但真正蹲下來的只是身子而不是心靈,以“浪費時間”的眼光去催促孩子們掌握新知識,卻沒有從孩子的發展水平去體諒,去引導他們,去開發他們從興趣去學習新知識,造成孩子們的厭學情緒,在反思自己的.教學不成功,我們喜歡把責任推到孩子們的身上,卻忘記我們自身的問題。因此,我現在每天都問自己:你的心靈真正的蹲下來和孩子一起學習了嗎?及時的反思,認真的反思,注重心裏的真實感受。

“細節成就完美”通過一個案例告訴我們,課堂上的一個個細節,見理念、見價值見功力、見境界、見文化、見魅力....完美細節乃統一,細節本是人格見。若求課上細節美,自當課下多修煉。華老師就是這樣注重細節,處處從細節見真章,以小見大,成就自我的教師。華老師的心思很細膩,所寫隨筆大都從細處入手。從老師的教具掉地上,孩子撿起來交給老師,老師沒有道謝。到蹲下來和孩子對話,到老師自己擦黑板,到究竟怎麼讀分數……等等。這些細節問題我們的課堂上經常出現,有的我已經注意到,並且也處理的很好,但是有的我根本就沒放在心上。華老師又一次給了我啓發。的確,教育就是要從細微處入手,小細節不注意,大問題即便注意了,對一個教育者的成長來說,也不會有太大的促進作用。

華老師課堂上的成功,我認爲最大的成因是來於他在課前的“慎思”。如在“圓的認識”一課,他思考能否創設一種情境,讓學生感受到如何準確的畫圓,經過反覆思考,他設計了向學生借橡皮這一情境,讓學生自然明白:“沒有橡皮,下筆會更慎重。”這是自然的結果。當我們做事情沒有依賴的時候,自會多幾分慎重。現在的學生很浮躁,缺乏責任心,往往不肯靜下心來想好了再動筆,常常是毛手毛腳,一看就動筆,一動筆就錯,一錯就擦。寧靜才能致遠,對學生的成長很有好處。“錯了,也不白錯,抓住‘她’好好欣賞,看看能從中學到什麼!”這是華老師上課常說的話。一節課下來,感覺很好:有畫法上得啓迪、特徵上的彰顯、也有情感上善意,借走橡皮的迴應,那意境真有“留得殘荷聽雨聲”的美妙。把研究教學,研究學生當做一件幸福的事,這是我們敬畏華老師的一種基本情感。還有一個“學生叫我華羅庚”的教學生活小故事,對我影響很大,裏面通過幽默生動的描述讓我們明白“我們老師和學生是一體的,互相影響,互相激勵,互相成就對方。

華老師說“我在課堂,我是學生,我驕傲”、“我在課堂,我是教師,我創造。”“我在課堂,我是學生,我敬畏。”上華老師的課,學生不捨得下課,一宣佈下課,學生就“抗議”華老師癡迷課堂,所以他相信“藝癡者技比良”,他對教學的執迷,也有人說他“傻”,他把全部的經歷都放在研究數學課堂上了。孩子們喜歡他,老師們喜歡他,敬佩他。因爲他“像農民種地那樣教書”,在他看來,“教育是農業,不是工業,更不是商業”。“像農民種地那樣教書,真好!”他把學生看做是一顆顆充滿希望的種子,雖然不可預知的東西太多,但是他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所以他甘願“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農民種的莊稼不好,從來不責怪莊稼,而是反思自己:土是不是鬆的適宜?肥是不是施的太及時?有沒有及時澆水和除蟲?因爲他知道莊稼是無辜的。我們也應該像農民那樣,經常反思自己:學生上課爲什麼不專心?作業爲何總是出錯?是啊,教育就像農業一樣需要信任,需要寬容,需要耐心,需要期待,需要守望。這正是我們這些年輕人應該有的教育心,說得多好:像農民種地那樣教書!

華老師以他對生活的熱情,對教育的激情,對學生的熱愛,對數學的執着成就了今天的他。正是他這種課前、課中和課後不斷思索的精神,才成就了現在這個在課堂中游刃有餘,讓無數教師佩服,讓無數學生喜歡的華老師。反思我自己,需要努力的東西太多了。

這本書是華老師的教育隨筆,不論是哪個章節,都彰顯出了他無限的愛,無論閱讀到哪個章節,我都能感受到一個教師對教育,對學生的濃濃的愛,因爲有愛,教學有方向,因爲有愛,教學研究有動力,因爲愛,華老師的教學人生倍加精彩,華老師,就是我接下來努力的方向!

數學教育隨筆6

今天的活動是一節數學活動:找相同。數學相對於其他學科來說是比較抽象,枯燥的。爲了能夠激發孩子學習數學活動的興趣,我把活動預設爲三個大環節:先出示水果寶寶,知道什麼是相同,並瞭解找相同的方法,然後讓孩子去操作,----“給水果寶寶送禮物”。在第一次的操作中,操作的材料是孩子們每天都接觸的積木,最後一個環節是用蒙氏數學中衣服的卡片來操作,本以爲從實物到卡片,這樣的環節設計層層遞進,以給水果寶寶送禮物的遊戲情景,激發孩子的興趣,孩子的表現應該是不錯的。

案例描述:

活動開始了,第一環節,就在我預想環節中,一步一步進行着,第二環節開始了,我先交代操作要求:“請你到籮筐中找兩個相同的積木送給水果寶寶。”孩子們聽到我的要求趕緊去行動。可是不一會兒,孩子們兩手空空的回到座位上,只有幾個小朋友拿着兩個相同的積木給我看,看到這樣的結果,出人意料!天哪!接下來我該怎麼進行下面的環節呢?無奈,我覺得孩子們也許還不知道相同的感念,重新開始從“找相同的水果寶寶”開始,可我剛開始講時,孩子們開始坐不住了,頭一轉向窗外,根本沒心思聽我講了……

案例反思:

活動結束了,我不禁反思起我的活動,預想時,我已經把枯燥的數學活動創設成有趣的遊戲了,爲什麼孩子到後來還是沒有興趣了呢?於是,我總結出以下兩個原因:

1、受到旁邊環境因素的影響。

這次活動的開展,孩子們只入園了兩個星期,在這個階段的孩子們,他們都好動,對事物的興趣不長久,受周圍環境因素的影響,容易轉移,這是由於幼兒的注意保持時間短暫這一特點決定的。在活動開始之後旁邊小(二)班的孩子都在走廊裏玩皮球,當皮球發出“嘭嘭嘭”的聲音孩子們自然就會被這嘈雜的環境所影響。所以導致孩子們在聽我的操作要求沒有理解,注意力集中在外面別的'班級的皮球上。

2、規則意識不夠強。

孩子們剛進入幼兒園,從家庭個體活動進入集體活動的開始,是他們跨入集體生活的一個轉折點,也是進行常規教育的關鍵期。孩子從各個不同的家庭來到幼兒園,受到的啓蒙教育不盡相同。他們年齡偏小,理解能力差,自我意識強,對老師提出的規則往往不能很好的接受。他們常常以自我爲中心,不懂得遵守集體規則。所以當窗外有別的事情時,有的孩子會離開位子,去觀察周圍的事情。

3、老師的語言不夠簡潔明瞭。

細細回味我在活動中的每一句話,和每一個行爲,突然發現在給水果寶寶送積木之前的操作要求似乎太過繁雜。雖然我已經把任務“找兩個相同的積木”已經告訴給了孩子,但是在完成任務後,孩子們該怎麼送?我都沒交代,難怪孩子們會空手回到活動室,失去後面學習的興趣,都怪我的語言不夠簡潔,導致這節數學活動的失敗,如果,我在操作要求上能夠再細緻些,活動細節上考慮周全些,也不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如:活動錢準備幾個籮筐,告訴孩子找到相同的積木放入相同積木的籮筐裏。

教師是數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作爲教師,我們應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運用語言的藝術,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主動參與活動中去,特別是小班幼兒教師的語言應該簡潔,明瞭,具有趣味性。因爲教師的語言表達上是夠正確,明白,易懂,直接影響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影響到幼兒的思維發展。

數學教育隨筆7

數學一門抽象邏輯思維學科,在幼兒園裏歷來被認爲一門課,這因爲孩子年齡小形象思維佔主要地位,邏輯思維幾乎等於零。幼兒這個年齡特點給數學教育帶來了很大難度,但幼兒園教育包羅萬象上至天文下至地理自然。科學無處不到,因此數學教育同時,幼兒園教育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怎樣教好數學讓孩子樂於學習數學,一直我苦思冥想問題?本學期我嘗試着從以下幾個方面找尋幼兒數學教育切入點初見成效覺得應該記下來。

第一遵循幼兒思維特點從形象入手教數學,幼兒園孩子大多3—6歲思維以形象思維爲主導,只觀形象圖片們所喜愛於在教孩子們認識數字時,我便選擇了幼兒愛看動物圖片以《參觀動物園》爲主題展開教學我將黑板和教室稍加布置動物園場景。就有了孩子們在我帶領下來到了動物園看到了一張張直觀形象色彩斑斕動物圖片,目不轉睛邊看邊數不一會兒數字,學完了下次孩子們想起可愛動物圖片一定會想起數字寶寶,你瞧數學學習不也很有趣嗎?

第二用孩子們愛玩特點讓孩子們手中有一點小玩具邊玩邊學,幼兒學數學手中有操作材料擺弄邊操作邊學習也可以收到良好預期學習效果,在教幼兒學習數分合時,讓孩子手中有雪花片給孩子自主探索數分於合,先還要老師講解幼兒才能操作。久而久之孩子們拿到雪花片便自己開始分合了,細心孩子會一個不落地分出數字。各種分法比起老師講孩子看“填鴨式”教學要好多了。

在孩子們生活環境中創設一定數學情境,從而讓孩子眼所見有數學。耳所聽有數學在長期潛移默化中漸漸喜歡數學,熟悉數學,提高孩子對數學興趣,有了興趣再學習一定會有好學習效果。

我班牆面上有孩子們親手製作活動鐘面,每一個鐘面上時間都是孩子們自己調整,孩子們有們時間觀念;有老師精心佈置小火車圖案,在圖上孩子們可以學習序數正數和倒數本領,還可以學習相鄰數等……孩子們三五一羣指指、看看、講講、說說、有了這個數學情境教學起來更得心應手!

第四將數學問題設置在生動有趣故事中讓孩子們邊聽故事邊學數學,孩子們都喜歡聽故事,在教學中我將數學問題穿插其中,孩子們聽了故事學了數學激起了,學習興趣達到了預期學習。

總之找到了幼兒學習數學切入點讓孩子對數學有了興趣數學教育也會像音樂、美術一樣有趣孩子們會越來越愛數學!

數學教育隨筆8

做好後進生轉化,是廣大教師常抓不懈的工作。可有時又成了人們喊的口號。在一個班級真正能讓一兩名學生後進轉先進絕非易事。需要教師認真的觀察、分析、座談、鼓勵付出常人難以付出的勞動。而後進生轉化工作應從草根抓起。

今年我教二年級,天真的孩子們是那麼無暇。記得在開學不久,一名女同學悄悄的告訴我:某某同學哭了,她說明天不來上學了。我驚訝的說:“是嗎?你知道爲什麼嗎?”女孩回答說:“不知道,我問她她不肯說。”於是我悄悄的找到她問其原因,小女孩怯怯的說:“我笨,啥都不會。明天不想來了。”聽後我爲之震驚,一個七、八歲的'孩子就承認自己笨,開學不到一個月就想要逃學,祖國的花朵還沒有開就要枯萎了!如果是我的孩子我會怎麼辦?一種強烈的教師責任感驅使着我,看看你到底有多笨。

第二天把她從後面的座位調到了第一桌,從此這個孩子成了我特殊關注的對象,上課觀察她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找其座談、打電話與其家長聯繫交談。總結出學困原因如下:

1、學前和一年級基礎差。大部分學生一百以內的加減法能口算,而她計算起來非常困難。大部分同學能將1-6的乘法口訣背的很熟練並能準確的運用口訣進行計算。而她連3的口訣都記不準。

2、上課不聽講。傾聽是現代公民應具備的一種能力。要學會傾聽、善於傾聽。我曾經做過一個實驗,課堂上讓學生看黑板,大多數學生擡起了頭。提高聲音再說一遍看黑板,還有幾個人沒反應。教師大聲叫他的名字,會把他們嚇一跳,不知幹什麼?

3、沒有良好的行爲習慣、丟三落四。上學前不檢查書包,書本無序排放,用時找不到。上課愛搞小動作。自習課不知自己該幹麼,沒主見。膽小,不會的從來不問。

4、父母不在家和爺爺奶奶在一起基本上不做家庭作業。找到了病根就要對症下藥,通過幾天的努力孩子有了實質性的變化。孩子的臉上有笑容了,課堂中善於表達了。見到師長主動打招呼,課下和同學們玩的很開心。成績也有了一定的提高。

感謝那名同學悄悄告訴我。孩子是無辜的,教師在無論在課上還是在課下都應該留意一下孩子的一言一行,更應該對他們多一些體貼和愛心。

數學教育隨筆9

在幼兒數學教學中,激發幼兒學習興趣,讓幼兒在愉快的氣氛中學習,是調動幼兒積極性,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

戲激發興趣。幼兒的特點是好奇好動,對遊戲有很大的興趣。在教學中,如果組織幼兒通過靈活多變的遊戲活動(如:開小小運動會、貓捉老鼠、奪紅旗等)來學習數學知識,他們就會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使教學收到很好的效果,而且課堂氣氛妙趣橫生,師生感情融爲一體。更重要的是,通過這些形式多樣的遊戲,能夠間接的引導幼兒在遊戲中學會探究,這樣幼兒在不知不覺中也學會了探究,真正做到了“玩中學”。

記得在一次數學活動《二等分和四等分》,我組織了一個分蛋糕的活動,正好那天有一個小朋友過生日拿來了一個大蛋糕,這下孩子們被深深的吸引了,因爲大家都想吃蛋糕。我提出了各種各樣的要求,請孩子們來想辦法分一分,活動一次次的加大難度,孩子們的熱情不減,他們睜大了眼睛看着這個大蛋糕,有的三三兩兩討論着,有的在自己手裏比劃着,看得出孩子們都在積極的開動小腦筋。當想到辦法的時候都迫不及待的.想要告訴大家。當然也有出錯的,可還沒等我說,有些孩子已經幫忙要糾正了。整個數學活動一下子就變的不再枯燥乏味了,而且還充滿着濃厚的學習氣氛。

由此讓我想到,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時時刻刻注意給幼兒參與的機會,體現幼兒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幼兒的主觀能動作用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要抓住幼兒的興趣來進行,能夠讓幼兒很樂意的參與其中。

數學教育隨筆10

週三的第二節是我們二年級的數學課,我像往常一樣開展了我們的教學。首先在講課之前利用一首數字歌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孩子們在複習數字的同時也學會唱歌,同時音樂對孩子們的吸引力還是非常大的。在一首兒歌過後,我就開始了本節課的教學,藉助於PPT,孩子們的聽課積極性非常好。正當我在講課的.時候,班裏一個小男孩說:“老師,不好了,不好啦,她把書撕爛了。”

當我走過去的時候纔看到,這個女孩把書放在課桌下邊,地上是她剛剛撕掉的幾張紙。對於孩子的這一舉動,我不是很理解。因爲這還是第一次看到她撕東西。她是一個自閉症女生,平時很少安靜,但是她常常都是自己玩耍,很少影響到上課的學生。對於女孩的這一舉動,我並沒有批評她,因爲搞不懂她的真實想法,一味的批評只會讓孩子情緒更加激動。我安撫着孩子的情緒,同時告訴她這個行爲是不對的,以後不能這樣做。孩子本身的行爲是不對的,但是她畢竟是一個特殊的孩子,也許她並不知道自己做的這件事情是錯誤的。所以,不分青紅皁白的批評是沒有效果的。下課之後,女孩的媽媽走進教室,因爲孩子的能力較差,所以媽媽一直陪讀。當媽媽看到地上被撕的書的時候,開始對她吵了起來,甚至拿課本打了女孩。孩子哇哇的大叫起來,一臉迷茫的看着我,他不知道自己做錯了什麼,媽媽這樣批評她。孩子的媽媽在我看來,一直是一個溫柔的母親,對女孩也很好,只是不知道爲什麼對這件事情會這麼在意。或許在媽媽的眼裏,課本是很重要的,雖然孩子在課堂上學的東西很少,但是書還是要好好的,這是一個態度問題,從這個方面也說明孩子的媽媽並沒有對孩子放棄,對孩子還是一種很負責任的態度。

對於孩子把書撕了的這一問題,我覺得我們老師和家長都不能單方面看待這個問題,一味地批評沒有效果,一味地溫柔對待孩子或許也起不到作用。瞭解孩子內心的想法,或許她的這一行爲只是她想要表達自己的情緒。他們也不願意惹老師生氣,讓家長批評自己,但是他們找不到正確的方式表達自己。所以很多時候,我們的孩子還需要我們去理解,溝通,走進孩子的內心,這樣的事情就不會你再發生。

數學教育隨筆11

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的學習並不是一個“純認識”的過程。正如人文心理學家羅傑斯所指出:學習本身就包括認識和情感兩個方面。作爲學生(學習的主體)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其智力因素擔負着信息加工的任務,即對信息進行感知、加工、識記、保持和應用。它可以使人類積累的經驗轉化成個體的知識結構,屬於主體的'操作系統。而非智力因素擔負着信息選擇的任務,即對信息進行鑑別、篩選,當認爲是有趣的、有價值時,主體便主動而有效地吸收,否則反之。這就是爲什麼有的教師一味加大知識信息量而不能真正進入學生頭腦的原因。因此非智力因素對操作系統起着始動、定向、維持和調節的作用,它屬於主體的動力系統。我們的教學如果只注重操作系統的過程,即認知過程,而忽略動力系統的過程,即情感過程,或者雖然有時也講興趣、動機、情感、意志,但充其量只作爲吸引學生注意,保證上課不走神的一般條件,作爲附加於教學活動之上可有可無、無足輕重的東西,就不能不說是一個很大的缺陷。從現代教學觀看,在教學過程中兩種系統是協同作用、互相依存、相互促進、密切配合的,因此數學教學必須努力實現學生的認知與情感、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培養的和諧統一,在充滿活力的教學過程中追求最佳的教學效果。

華爾街下的快樂你懂的,字博緣黎明之前 吞噬星空 鬥破蒼穹......

數學教育隨筆12

在國小階段,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是非常有必要的。學生學會了估算,有了估算意識,運用估算知識,能夠解決很多不用算出準確結果的問題。

估算教學在國小三四年級數學教學中很常見,由於學生年齡小的原因,很多不會採用合適的方法來估算。很多老師在教學時也很頭疼,不知道到底該如何進行估算教學。因爲估算是要與實際情境結合的,你不可能把每一種的實際情境都給學生呈現出來。

在人教版的老教材中普遍採用四捨五入的方法來教學估算。但在新人教版三年級數學中,略做了改動。在教學加法估算時,加入了大估和小估,即在估算時,爲了便於判斷估算所得的和與原來兩個數的和的.大小關係,兩個加數要麼都同時看大,要麼都同時看小,具體是同時看大,還是同時看小還得看具體的情境中提供的數。

學生在二年級時已經初步有了近似數的概念,都是採用四捨五入的方法。在教學教材的例題時,我先複習了近似數的有關知識,然後出示例題的情境:兩個年級各有223個和239個人,同時去看電影,讓學生估一估,441個座位夠不夠。在這個環節中給學生教學兩個加數同時估小(即223看成220,239看成230),便於判斷最後的結果比223加239的和要小,如果一個看大,一個看小,最後不好比較結果的大小。上完新課之後,緊接着是課後的做一做,把兩個加數(169和196)同時看大,這和學生採用四捨五入方法的結果一致。

等到晚上做家庭作業時,就有好幾個家長打電話詢問估算的方法。等到第二天作業收回來一看,學生已經分不清什麼時候大估小估,什麼時候採用四捨五入的方法來估算,全部要麼同時大估,要麼同時小估,252可以看成250,259也可以看成250,等於與之前所學的四捨五入求近似數完全脫離關係。我只得又強調什麼時候四捨五入估算,什麼時候大估或小估。

其實我認爲沒有必要讓老師這樣頭疼,如果教材把其中的239改爲234、233、231等數,學生採用四捨五入的方法求近似數,也能看出是把原來的兩個加數看小了,也能比較出估算結果與原來兩數之和的大小關係。畢竟學生學習四捨五入求近似數的方法,在以後四五年級中還要運用。這裏的大估與五年級數學小數中的“進一法”,小估與小數的“去尾法”,都屬同一方法求近似數。在五年級教學“進一法”和“去尾法”,學生能很好的理解和掌握,而在三年級教學大估和小估,學生卻分不清了。究其原因還是國小生年齡小,理解力達不到。

估算教學,想說愛你不容易。

估算教學,沒有最頭疼,只有更頭疼。讓我如何去教學?

數學教育隨筆13

在大班數學“數玉米”活動中,幼兒用到的材料是:玉米、記號筆、大頭針、小圓點。這些材料準備方便,像大頭針、小圓點之類的材料雖小,但作用可大。

第一次數玉米情況:(讓幼兒自由數)幼兒拿到玉米十分感興趣。一拿到玉米就開始數,可是數呀數,轉呀轉,大多數幼兒找不到起點和終點,不能夠正確數出玉米的排數。

第二次數玉米情況:(幼兒藉助所提供的材料,探索用不同的方法做標記數玉米)幼兒數玉米十分認真,有的拿記號筆先做一個記號,確定起點,然後開始數玉米;有的用小圓點做記號,還有的用大頭針做記號,大家認真地數玉米,最後記錄在表格上,高興得說:“老師,我數出來是14排”,“老師,我數出來也是14排”“我數出來12排”……

第三次數玉米情況:(幼兒用與第二次不同的.材料做標記,再一次數玉米)幼兒數玉米還是那麼認真,那麼細心。幼兒很快做好標記開始數玉米,最後發現這次數出的玉米排數和剛纔一樣,而且玉米的排數都是雙數的。幼兒流露出高興、成功的喜悅。

數學教育隨筆14

數學對孩子來說,很抽象。許多的不理解困擾孩子們。當我們在教授孩子時,孩子們那一雙雙明亮的大眼睛裏黯然無光,更多的是茫然困惑。許多家長也很着急孩子不會算數,說自己的孩子不開竅。我認真看了《數學潛能》系列教材,如果家長能和老師配合好,按教材去做,孩子學好數學也不是那麼的難,孩子年齡小,易學易忘。許多東西要反覆練習,把知識滲入遊戲,更有利於孩子們掌握。

近幾天整理了幾個小遊戲,覺得很不錯。

遊戲一:捉數

目標:能正確區分20以內的單雙數{兩個兩個點數總是多一個的數是單數,兩個兩個點數正好點數完的數是雙數}

準備:1--20的點卡{帶有表示具體數目小圓點的數字卡}每人一個。

玩法:

1.幼兒觀察自己的點卡,說說是數字幾?是單數還是雙數?

2.在提前清理好的遊戲場地,請每個幼兒找個空地站立,教師發出指令,如“單數蹲下”“單數做高人,雙數做矮人”等,幼兒做相應的動作。

3.請5名幼兒做捕捉者,其他幼兒在場地內做自由動作,教師發出“停”的口令,幼兒隨即站立。捕捉着根據教師發出的“捉單”“捉雙”的.指令,捉出相應數的幼兒,並說出捉與不捉的理由。

規則;

1.教師的口令發出後,捕捉者才能行動。

2.捉錯的幼兒要停止遊戲一次。遊戲遊戲

遊戲二:樹葉飛

目標:1.理解總數與部分數的關係,認識分合號。

2.鞏固複習2-10的組成分解,能熟練說出分合式。

準備:在活動場地地面貼一條線。數字卡片若干。

玩法:複習數字幾就請幾名幼兒參與遊戲,比如複習8的組成分解,就請8名幼兒一組拉成圓圈走,邊走邊說“小樹葉,飛飛飛,落回大地找媽媽這片緊把那片追,這片緊把那片追。說道第二個追時,立即停下來,讓幼兒觀察線兩邊的幼兒人數並進行了記錄,說出8的分合式。並用數字卡片擺出來。遊戲反覆進行。還可以請部分幼兒自由嘗試。利用積木。雪花片,珠子等對分合式進行實際操作。

遊戲三:數娃娃找朋友

目標:

1.培養幼兒思維的靈活性和敏捷性。

2.引導幼兒複習某個數的加減運算。

準備:

1.幼兒胸前各掛一個數字卡片,1----10數字卡片。

2.活動前教幼兒兒歌,複習某數以內的加減。

玩法:

幼兒手拉手圍城圓圈,每人胸前掛一個數字卡片,遊戲開始按順時針方向邊走邊念兒歌:“一二三,三二一,數娃娃,笑嘻嘻,找找找,找朋友,找到一個好朋友。”唸完後,教師說“請找得數是6的好朋友。”同時舉起6的數字卡片,幼兒趕快去找與自己胸前的數相加或相減得數是6的卡片{另一個小朋友}找到後,兩人拉手一邊說:“好朋友,手拉手,咱兩相加[減}就是6.說完立正站好,相互檢查看是否正確,然後站到圈內,教師變換數後,遊戲從新開始。

規則:

讀完兒歌后,小朋友要聽清楚要求,眼睛快速尋找並進行加減運算找到自己的數字朋友,教師沒說完不能動。

遊戲四:我們是好朋友

目標:

1.讓幼兒體驗數字遊戲的樂趣。

2.引導幼兒練習10以內的相鄰數。

準備:

1.1----10的數字卡片數套,每人一張,字卡上有穿繩,可掛胸前。

2.《找朋友》的歌曲磁帶。

玩法:

1.全體幼兒把數字卡片掛在胸前,圍成圓圈,面向圈內站好。教師請2---3名幼兒做邀請人。遊戲開始後,幼兒拍手齊唱《找朋友》歌曲。

2.邀請人邊唱邊拍手做跑跳步,尋找比自己大1和比自己小1的兩個數的朋友。歌曲第一段找比自己小1的,第二段找比自己大1的。

3.最後一句唱到“我們都是好朋友”時,3個朋友桉數的順序站好。請站在圈上的幼兒看看邀請人找的朋友對不對,數字排列的順序對不對。然後,另請邀請人,遊戲重新開始。

4.遊戲玩幾次,幼兒互換卡片,再進行遊戲。

5.教師要讓幼兒都能參與遊戲。

6.活動結束後,數字卡可以放在活動區,供幼兒練習或遊戲用。

遊戲五:玩撲克

目標:

1.激發幼兒與同伴進行撲克遊戲的興趣。

2.引導幼兒練習某個數的組成。

準備:有數字1----10的撲克4套,梅花,紅桃,方塊,黑桃各一套。

玩法:

幼兒兩人一組玩撲克。如6的組成。將撲克打亂後重疊放在桌子上,每人拿5張開始出牌,甲出一張牌,乙出一張牌,如果乙出的牌和甲的牌上的數是6,而且是同一花色,則甲的這張牌歸乙所有。當甲出牌時,乙看甲的牌對自己不利,也可不要。最後,誰手裏的牌多誰爲勝利者。

數學教育隨筆15

談到教育,話題很大,思路很廣,一萬個人有一萬種說法。然而作爲一名普通的一線教師,我的理解與感受用這八個字來概括最爲恰當,即:享受教育,體驗幸福。

幸福感是每個人都渴望得到的,從生活中或工作中獲取,而工作佔據了我們大部分時間,如果工作本身能帶給我們幸福感,那人生還有什麼遺憾的呢?作爲教師,能不能體驗到教育的幸福,取決於能不能用“享受”的態度來對待教育工作。

熱愛教育,我慶幸我也是一位教師。我酷愛我所任教的學科——數學,我更熱衷於帶領我的學生去感受數學、運用數學。儘管面對無盡的困惑,卻時刻胸懷教育良知,默默無聞於紛雜的浮躁之世,辛勤耕耘,播種善良,播撒智慧。難怪近四百年前誇美紐斯感言: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我想這“光”不是職業本身榮耀的光,而是教師心底發出的願意照亮別人的博大的`“愛之光”。

熱愛工作,我從不忍隨便糊弄一節課,總想將我的知識技能更多更好地傳授給他們,以滿足大部分學生求知的慾望。而對於一些還不太愛學習數學的學生,我採取增強數學趣味,多鼓勵多表揚,以及採取合理獎勵措施來激發他們對數學的學習熱情,不知不覺就提高了他們的數學水平。因此,我帶班級的數學成績始終名列前茅,各項工作也深受到領導、同事和家長們的讚許。

熱愛學生,我平常從來都是以一種平等民主的態度對待他們,溫和友善,尊重他們,關心他們,幫助維護他們人格健康發展。對後進生放低學習要求,教育其端正態度,而從未體罰或說些傷害其自尊心的話。對一些有缺陷的學生從不歧視,如果他們被其他同學嘲笑,我會及時教育不對的學生,及時維護弱勢學生的人格尊嚴。對偶有犯錯的學生,我也是很注意。不會讓他無顏見人,失去改過的信心。我從不會認爲這些都是班主任的事。我知道每位老師對學生的未來都會有影響,而學生的心靈是最需要關懷的,它對人的成長至關重要。學生對我的滿意率一直比較高,學生課堂的總體表現也不錯,學生對我的尊敬,和背後的稱讚,都是對我的回饋,我很欣慰。我感到“享受教育”不僅是可能的,而且是真實地存在。

最後,願天下所有的老師都能享受教育、體驗幸福!

標籤: 隨筆 數學 教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iulifan.com/qinggan/yuedu/kow8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