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秀麗範 >

情感 >閱讀 >

七夕節產生的社會意義

七夕節產生的社會意義

七夕節產生的社會意義,七夕文化歌頌了忠貞不渝的婚愛觀,體現了人們對理想愛情的嚮往和追求,傳承發揚了中華 民族優良的傳統美德,下面說明七夕節產生的社會意義。

七夕節產生的社會意義1

濃情甜蜜的民俗文化。

古往今來,節日千千萬萬,與愛情相關的也不少,何獨七夕節成爲最具知名度的“中國情人節”呢?深厚的民衆基礎是首要條件。譬如,在江蘇宜興有“七夕香橋會”,當天人們從四面八方趕來參與,搭制寓意鵲橋的香橋;

廣東有“七娘會”,姑娘們精心梳妝打扮,擺上香燭與點心,向織女星祈願,寄託求得如意郎君的心事;山東甄城、曹縣等地的姑娘們則七人一組,將針、銅錢與紅棗分別包到三個水餃裏,吃到錢的人有福,吃到針的人手巧,吃到紅棗就會早婚,早生貴子。

在全國範圍內,曾以乞巧最爲流行。乞巧又名鬥巧,姑娘們比賽穿針引線、蒸巧饃饃、烙巧果子、生巧芽,以及做麪塑、剪紙、彩繡等形式的手工。如今,在甘肅西和縣仍保留着七夕乞巧民俗。乞巧、山歌、春倌、羊皮扇鼓舞、耍社火等鄉土民俗文化活動,活態傳承至今,堪稱七夕文化的“活化石”。這些民俗,體現了中國人的勤勞智慧,以及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精神。

堅貞不屈的愛情追求。

牛郎織女傳說是我國四大民間愛情傳說之一,與七夕節共同影響着中國人的愛情觀。古人高度重視七夕,創作了大量耳熟能詳的藝術作品,如宋代秦觀《鵲橋仙》中的“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可謂婦孺皆知,是七夕文化的典型代表。農耕社會裏,男耕女織是基本的家庭組成形式。弘揚七夕傳說與節日,既可以激勵人們追求堅貞的愛情,也宣揚了夫妻恩愛、家庭和睦,促進了社會的穩定和發展。

七夕節產生的社會意義
  

持續不斷的創新熱情。

七夕節的文化基礎深厚,但隨着現代社會的快速發展,也曾出現被人遺忘的跡象。如今,伴隨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復興進程,七夕文化也順勢得到恢復,尤其受到了年輕羣體的喜愛。這種復興,不止是節日的傳統部分,還產生了一些新的形式,體現出傳統節日在當下的創新與轉化。

七夕當天,向摯愛的人贈送帶有祝福卡片的玫瑰花開始成爲一種新風尚;一些情侶也會在電影院、高檔酒店預訂“愛情電影”“燭光晚餐”“酒店VIP情侶套間”,或者備好愛情信物,在公共場合求婚;還有一些情侶,甚至會暫停工作,一起雲遊遠方。這些新的慶祝方式在過去是沒有的',體現出傳統節日與時俱進的特點。可以預見的是,未來還會產生更多的慶祝方式。

抒發強烈的民族自豪感。中西節日的興衰變化,一直是社會輿論關注的焦點。曾幾何時,西方的情人節廣受年輕人的歡迎,應否提倡西方節日也曾引發熱議,中國人由此重新發現了傳統節日的價值。

如今,七夕節的熱鬧程度已不輸情人節。每逢七夕,我們可以看到男男女女齊聚廣場和商業街,大大方方地穿着漢服,點燃孔明燈以寄託對愛情的嚮往。這樣的場景,甚至在世界範圍內引發關注。

這恰恰說明,伴隨着中國的崛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開始復興,以七夕爲代表的傳統節日有助於樹立民族自信,抒發民族自豪感。這在當前全球文化相互交融的背景下,更具現實意義。

七夕節產生的社會意義2

七夕節象徵

七夕節象徵着愛情,七夕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美麗愛情傳說,使其成爲了象徵愛情的節日,從而被認爲是中國最具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在當代更是產生了;中國情人節的文化含義。

七夕節

七夕節,又稱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乞巧節、七娘會、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

七夕節由星宿崇拜衍化而來,爲傳統意義上的七姐誕,因拜祭七姐活動在七月七晩上舉行,故名七夕;。

拜七姐,祈福許願、乞求巧藝、坐看牽牛織女星、祈禱姻緣、儲七夕水等,是七夕的傳統習俗。

在我國,農曆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氣溫暖,草木飄香,這就是人們俗稱的七夕節,也有人稱之爲“乞巧節”或“女兒節”,這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爲重視的日子。

它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

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從歷史文獻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着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他們認爲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間辨別方向。

七夕節產生的社會意義 第2張
  

“七夕”也來源古代人們對時間的崇拜。“七”與“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給人以時間感。七數在民間表現在時間上階段性,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爲終局。“七”又與“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是個吉利的日子。在臺灣,七月被稱爲“喜中帶吉”月。因爲喜字在草書中的形狀好似連寫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歲又稱“喜壽”。

相傳織女是王母的孫女,她心靈手巧,善織,能用一雙靈巧的手織出五彩繽紛的雲朵。而牛郎是一個孤兒,他勤勞但貧窮,與老牛相依爲伴。

農曆七月七日夜晚,仰望羣星閃爍的夜空,人們能看到銀河兩岸有着兩顆遙遙相對的亮星——即牛郎星和織女星。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融入乞巧節,民間姑娘信以爲真。於是每到農曆七月初七,在牛郎織女“鵲橋會”時,姑娘們就會來到花前月下,擡頭仰望星空,尋找銀河兩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希望能看到他們一年一度的相會。乞求上天讓自己也能像織女那樣心靈手巧,祈禱自己也能有個稱心如意的美滿婚姻,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七夕節。

七夕節產生的社會意義3

七夕節吃什麼

七夕節吃餃子、巧果、酥糖、巧巧飯、瓜果等等。七夕節的飲食風俗,各地都不相同,一般都稱爲吃巧食,生巧形象地道出了七夕食俗的獨特之處,表達人們追求心靈手巧、閤家安康、生活美滿的美好願望。

七夕節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又稱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乞巧節、七娘會、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

七夕節起始於上古,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宋代。

七夕節產生的社會意義 第3張
  

七夕節發源於中國,在部分受中華文化影響的`亞洲國家如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也有慶祝七夕的傳統,七夕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標籤: 七夕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iulifan.com/qinggan/yuedu/r5m4q.html